百科知识 范蠡厚黑学:政治斗争的漩涡该何时逃离?

范蠡厚黑学:政治斗争的漩涡该何时逃离?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适时而退在官场中,当做到最得意时,要能预防将来可能遭到的祸害并及时离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保护自己,同时让位于新贤,否则就可能落得身败名裂的地步。人生的成就,并不在于拥有一个显赫的位置,也不在于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也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灵魂的自由。在此,范蠡三迁,每次都有荣名,而他成名于天下,正是他居安思危,急流勇退,善于把握时机,勤苦自励,不贪图功名利禄的结果。

范蠡厚黑学:政治斗争的漩涡该何时逃离?

适时而退

在官场中,当做到最得意时,要能预防将来可能遭到的祸害并及时离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保护自己,同时让位于新贤,否则就可能落得身败名裂的地步。精通厚黑之道者,当他处于顶峰期时,会急流勇退,真正做到知足而止,见好就收,这也不失为一种隐藏的高超之术。

人生的成就,并不在于拥有一个显赫的位置,也不在于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也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灵魂的自由。如果你能放弃手中的权力与地位,说明你的人生已经进入超然的境地,拿得起方能放得下。在此,范蠡三迁,每次都有荣名,而他成名于天下,正是他居安思危,急流勇退,善于把握时机,勤苦自励,不贪图功名利禄的结果。

学习范蠡,见好就收,不要为了逞一时之能,把事情做到极致。因此,作为官场人士,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当进则进、该退则退,把握进退的艺术,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勾践灭吴以后,循吴王夫差故辙北进,在徐州大会诸侯,一时号称霸主。勾践的霸业,与范蠡、文种的忠心效劳、协力深谋有着莫大的关系。徐州会盟后,范蠡便担任上将军,掌握了最高军事指挥权。

范蠡觉得盛名之下,不宜久留,于是班师回国后,写了一封辞呈交给勾践。信上说:“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主公在会稽受辱,我没有殉国,为的是灭吴雪耻;如今目的达到,我请求在会稽时应得的惩罚。”但勾践看后先安慰他说:“回去后,我与你平分越国。”接着又威胁范蠡:“如果不从,就杀掉你。”范蠡心想:“你有你的权力,我有我的意愿。”夜里,范蠡收拾了细软珠玉,带着家眷和随从人员,不辞而别,再也没回来。

范蠡乘船经五湖入海,到达齐国后,立即派人给文种送去一封信,此时文仲己是越国的相国。范蠡和文种均是楚国人,年轻时就是好友,后来两人同到越国,在勾践手下共事几十年,相互支持勉励,感情深厚。范蠡在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安乐,你怎么还不离开?”文种看了信以后,很是矛盾,他无法舍弃高官厚禄,认为勾践不会对他有什么猜忌,但又觉得范蠡的警告也不无道理。

这时,有人在勾践面前诬告文种作乱。原来,勾践在报了会稽之仇,完成霸业之后,就开始妒忌和畏惧文种的才能,他听到谗言后,认为正好可以将之除去,便随同书信赐给文种一把利剑。文种接过剑,拆开信,上面写道:“你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只用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还有四种在你手中,请你用剩余的到地下去为先王效劳吧!”文种长叹一声:“真后悔没听范蠡的话。”于是引剑自杀。

范蠡定居齐国后,改换姓名,在海边开荒种地。全家辛勤劳作,齐心经营,几年过后便成为当地有名的巨富。齐国国君听说他很有才能,就任命他为相。范蠡感慨地说:“我从事生产能够积攒千金,做官能够位居高职,我本是平民百姓,做到这样已是极致了。久受尊名,对自己并无好处。”于是他把相印交给齐君,又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好友和乡人,只带着少量的贵重珍宝,和家里人又一次离开熟悉的地方,前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www.daowen.com)

范蠡带着全家到了陶,他认为这里交通方便,位置适中,适于客商云集,可以谋生致富,于是再次改名换姓,自称陶朱公,定居在陶。范蠡父子辛勤耕种,精心饲养,从事商业活动,生意兴隆。短短几年又积累了百万家财,成为天下巨富。

急流勇退既不是舍弃舒适生活而远走高飞,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呼唤一种率直的生活,是一种近乎平淡却真挚的人生态度。

功成名就是人一生的追求,人的一生就是奋斗的一生;但功成身退也是人生的一大智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生有灭、有盈有亏,早晨东升的太阳,到了晚上就要西下;月亮到了圆满的时候,就会走向亏损;花开是一种美丽,花落则是一种伤情。人生的真谛就隐含在潮涨潮落之中。

韩信,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天才,楚汉战争中的风云人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人生真理。

早年的韩信家境没落,但天生的傲骨使他不甘下流,哪怕风餐露宿,也是人生的一大气度。曾有过寄食、接受施舍而被奚落的尴尬,也有过“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胯下之辱,生活的艰辛终究成就了一位军事上的旷世奇才。有过月下逃亡的失意,也有过筑台拜将的豪放,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却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了一个家奴的手上,真叫人扼腕不已!老子说:“知人者明,自知者强。”楚汉战争中的韩信,有着过人的领悟力,对人生世事有独特的看法,故而能在英才辈出的战乱中成为鹤立鸡群的人物。

一次,刘邦问他:“我一次能带多少兵?”韩信答道:“最多一二十万。”问韩信能带多少,答曰:“多多益善。”刘邦不解其中的意思,韩信说:“陛下善将将。”就这样,一帝一才,两人的精诚合作,最终成就了西汉的统一大业。但早年的傲骨使晚年的韩信不甘居于人下,功利的欲望掩盖了理智,逐渐起了谋反之心。最终由于家奴的出卖,一世英名化作落花流水。

急流勇退,见好就收,是一种明智之举。清代名臣曾国藩可以说得上是深知官场沉浮的人,他在家信中一再地告诫家人“大富大贵,亦靠不住,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于大祸大谤”。“家中新居富宅,一切须存此意,莫作代代作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余自揣精力日衰,不能多阅文牍,而意中所欲看文书又不肯全行割弃,是以决计不为疆吏,不居要位,两三日内,必再专疏恳辞”。曾国藩的辞职请求虽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但我们却可以从信中看出曾国藩是深深懂得急流勇退、见好就收的道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