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裕固族的民间文化
裕固族是一个古老的、历史上曾融合了多种民族成分的民族,因此,其传统民间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显得色彩纷呈。解放以来,许多民间文学工作者(包括本民族民间文化工作者)深入牧区,辛勤工作,在这块“富矿”上挖掘了不少珍品,搜集发表了许多民间故事、歌谣、叙事诗等,为保存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做了大量的工作。下面,就我们已搜集到的和已整理发表的资料,简要地对裕固族传统民间文化作一梳理介绍。
1.民间文学
(1)神话。神话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原始性幻想故事,是最早反映人类生活的文学形式。每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在裕固族民间文学中,神话所占分量不多,且表现得断续和零碎。目前已发表的有《莫拉》和《三头妖与勇敢的青年》《射箭驱妖》《蟒可斯》系列、《俄郎盖赛尔》系列,等等。
(2)史诗。史诗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结晶,在该民族中具有神圣的地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它们到了失传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对之搜集整理尤其显得意义重大。它与本民族的历史、生活、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史诗是在历史长河中累积下来的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仍旧天然地带有丰富的民间成分——它们充满了“人类社会的童年”所特有的天真的自由自在的诗性想象以及民间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英雄史诗中的英雄形象往往是该民族理想、意愿的表达与民族精神的化身,同时往往以一定的历史真实事件为基础,体现出该民族的重要的历史进程。同其他民族一样,裕固族也有自己民族的史诗,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是《沙特》(东部)、《尤达觉克》(西部)。这两部史诗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裕固族的创世史诗。开篇都讲述了天地万物的产生和起源,接着讲述了天地、人类的结亲繁衍,最后讲述了裕固族的东迁。由于裕固族口传文化的代代遗失,现在会讲的民间艺人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内容更是缺失得越来越多了。
《沙特》(节录)
在久远的往昔
天地还没有形成
后来在一个大海中形成了天地
最初天地在一个金蛙身上
金蛙降临宇宙
天地共有三十三层
三十层已稳定
因此天地间一片浑沌迷蒙
八十八根金柱子的须弥山
形成十三层
八十四根稳定了
四根还没有稳定
这是为什么
…………
八根柱子象征什么
胫骨中有金色精髓,兴盛是为了什么
是两亲家神圣黄教兴盛
胫骨的外层覆盖三层(肉)是为什么
是两亲家的羊毛呢子缝对缝
绫罗绸缎花对花
(这样)富裕了
(注:此刻举行两亲家互换白绸缎仪式)
换白绸缎是为什么
就是为了两亲家互相换亲
两亲家成亲(此刻举行互相敬酒仪式)
互敬美酒是为了什么
是姑娘、女婿两个家
像蓝色大海一样永恒富裕
(注:地上有用白米摆成有六字真言形状)
这吉祥白米是什么意思
这是像吉祥白米一样茁壮盛开
像六字真言一样正确
姑娘、女婿、请求了五国贵客
具备了六种宴席
愿姑娘、女婿两个百年好合永恒幸福
《尤达觉克》(节录)
月儿要选月圆的时节,
日子要选吉祥的日子,
…………
要说这咏诵尤达的风俗呢,
据说是地神苏古姆巴释扎陶瓦创造这世间大地时就形成的,
是古代桢可思可汗和鲍黛可汗两位可汗攀亲结缘时,
就立下了这咏诵尤达的古老风俗。
要说地神苏古姆巴释扎陶瓦,
是如何创造这世间大地的呢,
据说是用青龙驮上黄金,
用白象驮上白土,
填入松恩大赖,(https://www.daowen.com)
可是这世间大地也没有能够创造形成。
…………
要(创造世间大地)先要在苍穹的四角立起四根攀天柱,
从天神处讨回人种并创造人类开始繁衍生息,
从火神处讨回火种造福世间,
从佛国天竺取回真经,
在鸟儿都无法产卵的峭壁上筑造起大经堂,
在马儿都无法立足的陡坡上建造起小经堂,
这世间大地就会自然生成。
…………
史诗反映了裕固族先民对日月山川、草木人兽、部落来历的复杂、神秘的幻想的解释和对婚姻风俗来历的解释。
(3)叙事诗。在裕固族民间文学宝库中,叙事诗《黄黛琛》《莎娜玛珂》《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占有重要地位。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堪称是裕固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
《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可以说是一个产生得较晚的叙事诗。它与裕固族的东迁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大部分内容还以故事形式流传。无论东、西部,都有相似的传说,是说裕固族东迁前,曾遇到了强大敌人的攻击,在整个部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汗下令杀掉全部老人以利轻装转移。其他人都遵命将老人杀死,只有一姓安江的小伙子偷偷地将老人装在了牛皮袋内。部落转移到茫茫沙漠时,因缺水全体都有被渴死的危险,面对严峻的形势,部落长下令谁要能找到水,谁便做部落头领。安姓小伙子偷偷地问了老人,老人告诉儿子:将种牛放开,任其所行,看到其刨地,则底下必定有水。安姓小伙子依其言,果然找到了水,拯救了全部部落。部落长问其故,安江小伙子如实相告,汗不但不以违令处死他,反下令从此废除杀死老人的作法,还让安江人做了头目。就叙事诗故事内容而言,这是一个“弃老”传说。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故事在布里亚特蒙古、卫拉特蒙古都有流传,情节几乎相同。
《莎娜玛珂》和《黄黛琛》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别致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裕固族西部地区。 《莎娜玛珂》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是裕固族东迁。关于莎娜玛珂的身份,有几种说法,其中之一说莎娜玛珂原是裕固族一个部落头领的妻子。裕固族东迁到肃州城(酒泉)时,由于饥寒交困,有一些抢掠行径,与肃州城的居民发生了冲突。莎娜玛珂的丈夫被捕入狱,由莎那玛珂继续率领大家为生存而斗争。这时候,另一个部落的头领勾结肃州官员,乘莎娜玛珂不备,抓走了她,并用残酷的手段折磨死了这位勇敢、刚烈的妇女。还有一说:莎娜玛珂是一个劫富济贫的女侠盗。无论从故事的情节,还是从音乐的旋律来看,诗的基调都显得悲壮、苍凉、低沉,这种气氛和主调,与故事产生的时代,即裕固族艰难困苦的东迁有着直接的关系。和《莎娜玛珂》一样,《黄黛琛》也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所不同的是,它所叙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
(4)民间故事。裕固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内容广泛,取材丰富,总是与裕固族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他们善恶美丑的标准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大致可概括为三类:一是反映历史风物传说的故事,包括《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东迁的传说》《和“红帽子”人打仗的传说》《阿木兰汗》《多尔吉汗》、《哈么嘎阿亚的故事》,等等。二是反映人民生活的故事,这类故事在裕固族民间故事中所占数量最多,内容涉及裕固族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裕固族人的道德、宗教、生活风俗及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生活的态度,如《兄弟两个》《神箭手射雁》《珍珠鹿》《贡尔建和尖珂萨》《金银姐妹与木头姑娘》《四个秃嘴姑娘》《摔跤手的故事》,等等。另一种故事描写人和恶魔蟒古斯的斗争,所占数量也较多。蟒古斯是我国北方民族民间故事中恶魔的称呼,她是一切丑恶、凶残的化身,总跟善良的人们作对。这一类故事的特点是诙谐、幽默,情节跌宕起伏,有许多有关裕固族的服饰行止等风俗的描写,生活味较浓。三是动物故事。即以某种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在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占有相当的数量,在游牧生活为主的裕固族中,这样的故事就更多了。动物故事所歌颂、贬斥的都是某种动物,但实际上表现的是人们对美丑善恶的态度,有些故事往往寓含着某种道理,用来启迪人们,不少故事充满了生活哲理,有些则表现了裕固族人诙谐、幽默的乐观情趣和对生活的信心,闪耀着裕固族人的智慧,是裕固族人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类故事有《牧人、兔子和狐狸》《狗的传说》《羊、狼和聪明的兔子》《狡猾的兔子》《兔子和熊》《兔子的尾巴为何长不了》,等等。
2.民间歌谣
裕固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宽广的草原不仅孕育了他们豪爽、奔放的性格,特殊的生产方式和历史传统,造就了他们爱歌唱的风俗。他们的歌谣也是种类齐全、数量众多,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1)劳动歌。劳动歌产生于生产劳动中,起协调劳动动作、鼓舞情绪的作用,也是一种对劳动态度的表现方式。裕固族因其游牧生活,其劳动歌具有牧业劳动的特色。主要有《擀毡歌》《垛草歌》《割草歌》《捻线歌》《织褐子歌》《学步歌》《奶牛歌》《奶羊歌》等等。这些歌又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有词、有曲的;一种以音乐为主,歌词往往是一些数字或衬词,如《催眠歌》、《擀毡歌》等。这些歌产生于裕固族人民的生产实践中,与他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内容健康,为大家所珍爱,是裕固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2)仪式歌。裕固族的仪式歌可谓多矣,分为歌唱和诵说两部分。其歌唱部分主要为婚礼仪式歌,如《戴头面歌》《送亲歌》《哭嫁歌》《檀香树》《银鬃马》等,都是在姑娘婚礼的整个仪式过程中唱的,内容除表现姑娘对亲人、对家乡的留恋外,还有送亲者及其他“娘家人”对姑娘的劝导和教育,是裕固族婚礼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裕固族民间音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诵说部分,因其内容大多是赞美称颂祝福的,故我们将其称之为“颂辞”。主要在喜庆仪式上诵说,在裕固族民歌中具有特殊地位。它分为人生仪式礼颂辞和生活仪式颂辞两种。人生仪礼颂辞主要在剃头礼、成人礼和结婚仪礼上诵说,在这些仪式上的颂辞成为“好来也日”(东)、“阿尔可尔”(西),即“祝愿的话”,有“剃头颂辞”、“戴头面颂辞”、“勒系腰颂辞”、“扬茶颂辞”等。生活仪式颂辞主要在第一次给马剪鬃毛、剪羊毛、扎新房子等仪式上诵说,主要有“剪鬃毛颂辞”、“扎房子颂辞”等等。两种颂辞的内容都是祝愿当事人或主人贤慧、漂亮、心灵手巧、威武、雄壮、生活富裕等。在艺术上,这些颂辞多采用比喻、象征、夸张的手法,语言简练、生动、表现力丰富。
(3)其他歌。除了劳动歌和各种仪式歌外,裕固族还流传有牧歌、情歌和其他内容的民族歌,如《十二生肖歌》《裕固族姑娘就是我》《一个和尚去西藏》《达赖喇嘛》《初八的月亮》《红枣溜马》,等等。这些歌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了裕固族人的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在裕固族民歌中的价值不容忽视。
3.谜语和格言
谜语是表现一个民族智慧和形象表现力的语言艺术。裕固族是一个有着丰富谜语的民族。这些谜语反映了裕固民族对事物高度的形象概括力和细致的观察力,带有本民族生产、生活的显著特色,如“你吃了,你喝了,你的尾巴越来越干了——勺子”。裕固族喜喝奶茶,熬奶茶时需用带木把的勺子搅动,经过长时间的烟熏火燎,勺把越来越黄,谜面恰如其分地紧扣勺子的这些特点,显得生动、具体。再如,“走时腿是骨头的,住下时腿是木头的——帐房。 ”牧民搬迁时需用牲畜将帐篷驮上,这条谜语最形象地概括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还有如“不滴的水、无烟的火、无话的喇嘛——净水碗、酥油灯、菩萨像”“玛尼玛尼一根线,穿着一百零八个蛋——佛珠”等,反映了裕固族人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其他如“胖人开门,一百人出门——羊拉屎”“医生背着药箱子走进了森林——鹿”“点头晃脑转羊圈,迈着八字步转帐篷——喜鹊、乌鸦”等,都逼真地描绘了牧业生产或牧区特有的现象,只有亲身体验过祁连山牧区的生活,你才能感觉到这些谜语是多贴切、多生动形象和富有生活情趣,表现了裕固族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格言是一个民族斗争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裕固族的格言不仅数量多,而且哲理深邃,是他们千百年来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和社会生活中的经验总结,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如:
“持好心的人让你哭,持坏心的人让你笑”,揭示了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与“忠言逆耳利于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没有不消融的雪,历史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比喻恰当,富于哲理;
“吃别人的别撑坏肚子,给别人干活不要偷懒”,则寓教育于谐趣之中,简洁、生动。这些都反映了这个民族严肃的生活态度和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
4.民间器乐
据记载,裕固族民间曾使用过“毛日英胡尔”,一般用于生产中,其名称和蒙古人称马头琴的名称一样。 “毛日英胡尔”汉语叫“马头琴”。一般牧民做“毛日英胡尔”用大黄杆和牛角中塞上盐做成,也有用葫芦蒙青羊皮等方法制作,琴弦据说用尼龙或马尾。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兰礼的母亲曾亲口回忆她们为不认驹的骒马(母马)拉“毛日英胡尔”琴的事。说明就在50多年前,牧民中还有拉这种琴的习惯。同时,以前牧区专门有拉二胡唱民歌流浪草原的民间艺人。另外,在明花一带有人说有过“天鹅琴”,但其详情已难以考证。此外,在民间普遍用的还有笛子,有竹笛和鹰笛,鹰笛是用鹰膀骨制成。宗教界有用法号、鼓、锣等,著名乐曲有《江建》等,风格悠扬、婉转,具有裕固人自己的特点。
5.民间舞蹈
裕固族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有集体舞、双人舞、男女独舞、马上舞等多种,主要是表现欢庆丰收、喜庆节日、婚礼、狩猎、战争、宗教活动等内容。集体舞的形式多种多样,以鼓乐和歌声伴舞,男女老幼排队或围成一个大圈,中间置以篝火或猎物,或快或慢,或轻或重,节奏强劲有力;双人舞主要表现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某些场面;男女独舞以腾跳见长,基本上保留了裕固族古老的腾跳形式。 “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系裕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于16世纪后半叶随同格鲁派(黄教)喇嘛教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并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是一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分“大查玛”(主要神祇)和“小查玛”(泛指鸟兽及侍从)两大部分。有殿堂舞、米扩佛传舞、寺院舞、大场舞四种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应俱全,亦可穿插即兴表演。表演程式化、规范化。舞蹈语汇的运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个性划分。一般是“大查玛”动作沉毅坚定,庄重徐缓,“小查玛”动作灵巧多变,灵活敏捷。表演时二者相映相衬,各具特色。如阎王舞动作强劲犷悍,举手投足都极富雕塑性;鹿神舞动作矫健奔放而有气势,技艺性颇强,带有竞赛性质;骷髅舞动作灵活洒脱,时而随鼓声颠跑跳跃,时而故作威风状进行喜谑表演,身体的起伏、头部的昂垂、手的绕动和舞步的踏跳配合融洽,很有韵味。 “查玛”舞在裕固族地区流传十分广泛,2025年以前,寺庙每年宗教节日时都会表演。其舞蹈形式影响甚广,至今仍在裕固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建国后裕固族的民族舞蹈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如《我们来自西至哈至》、《迎亲路上》、《奶羊羔》、《祝福歌》等。
6.民间工艺
(1)纺织:作为草原游牧民族,捻线、织毯子、织褐子是牧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裕固人的纺织工艺已经日益成熟,不仅质地优良、花色齐全,而且品种繁多。毯子分为牛毛和山羊毛、绵羊毛三种。根据花色又分为黑色、白色和花色三种。黑毯子主要用来缝制帐篷、粗制的口袋和褡裢等日用品;白毯子主要用来缝制比较精制的口袋、褡裢、茶袋子等日用品;花毯子主要用来缝制精致的褡裢、袋子、毯子、毡被等日用品,而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染花色纺织。
(2)服装、服饰制作:服装制作主要分为男装、女装、单装、棉装、布(绸、缎)袍、皮装等几类。服饰制作主要分为头饰、头面、服饰等几类。作为马背民族,裕固族同样讲究服装的华丽与实用相一致,服饰的华贵与收藏并重。同样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融合了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形成了裕固族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缝制服装和服饰制作是裕固族妇女日常女工的最重要的内容。精美的服装服饰不仅是日常的行头,更是一种艺术品。
(3)编制马具、制作鞍具:牧闲时节,男人们总是要搓绳做笼头、镲子、缰绳、长绳、马绊等马具,还要动手制作、修理马、牛的鞍具。除了日常使用的外,更要精心编制、绊制特别精致漂亮的马扯手、马鞭、缰绳和捎绳等。平常说,通过看一个人的坐骑,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甚至这家人的光景和手艺。节庆集会更要看谁的马最漂亮。马是裕固人的双腿和翅膀,离开了马就无法游牧生活。裕固人俗语说“马是五畜之首”,意思是说游牧生活皆随马的兴衰而兴衰,马是裕固人生命的另一半。因此十分讲究装饰马,十分讲究马具的制作和装饰。在祁连山南北的牧人中,裕固人的马是打扮得非常漂亮的。牧人家的男孩从小就要学习各种马具的制作工艺,这是一种终身学不完的功课。
(4)皮革制作:由于高原气候和长期游牧,离不开皮帽、皮袍、皮靴和各种皮具,如皮绳、皮马绊、马笼头、皮鞭、皮袋、皮褡裢、皮被、皮褥子等。因此,裕固人鞣制、裁剪、缝制和编制皮革的工艺也是很高的。
(5)木器制作:在山区游牧生活中,还要经常动手制作木碗、木瓢、木盆、木凳、木桌、木桶等日常用具。
(6)刺绣:刺绣也是裕固族妇女日常女工的重要内容之一。刺绣是装饰帽子、服装、饰物的重要方法。尤其是生活在平原地区的裕固族妇女更是擅长刺绣。生活在酒泉地区及附近平原的裕固族妇女还擅长剪纸,融入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
(7)雕刻:近年来,一些裕固族民间艺人,借鉴兄弟民族工艺,从身边生活入手,发展起来了独具特色的皮雕、沙雕、皮画、根雕艺术,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8)擀毡:毡分为牛绒毡、山羊绒毡和绵羊羔毛毡,主要用来制作炕毡、毡被、鞍毡、鞍垫、毡袍等。每年秋天羔子剪毛后就是擀毡的时节,大伙儿一边唱着《擀毡歌》,一边擀毡,非常热闹。
(9)缝制帐篷:据记载,裕固族很久以前是住蒙古包的,后来随生活环境的变化及周边民族的影响,才开始住牛毛黑帐篷。缝制帐篷是很有讲究的,要选吉日,要有选择地请人帮忙,扎帐篷的时候更要专门请人祈福祝贺,有专门的颂词,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8.民间体育
赛马:裕固族民间在过去有骑马射箭的竞技活动。现在已经演变为一年一度的赛马活动,赛马是裕固族传统体育中最重要的活动。一般在六、七、八这三个月或祭祀鄂博时举行(祭祀鄂博的时间各部落都不一样,一般在三月至九月间)。赛手们一般穿传统的长统马靴和彩色长袍。马匹分为走马(蹓蹄马)和奔马。规模有几十人的,也有数百人的。赢者都有奖品。
摔跤:裕固族民间在过去把摔跤叫“包克·阿乌勒切贺”。现已演变为自由式摔跤,和赛马活动同时举行。
射箭:裕固族射箭分为骑射和立射。骑射,即在奔驰的马背上拉弓搭箭而射,中靶多者胜出。立射,即站在规定的地方射靶,中靶多者胜出。
抱石牛:节庆集会的时候,除赛马、射箭、摔跤外,还有抱石牛角力,即抱起规定的石牛按既定路线前行,走出者胜出进入下一轮,抱起更大的石牛再角力,最后胜出者为冠军。
沙德尔:一种棋类游戏。一般在察汗萨日节(春节)时玩。一般牧民们在放牧闲暇时,在地上划好棋坛,用小石子代替棋子就可以下。也叫“包熬·瑙海”,意为“狗与鹿”或“围鹿”。
羊拐骨:即“嘎拉”。在牧区的裕固族孩子有玩羊拐骨的习惯。裕固人叫做“什海”、“温海”、“夏海”等。羊拐骨的五面代表“五畜”:牛、马、绵羊、山羊、骆驼,抛掷来测吉凶。
拔棍:拔棍时双方相对而坐,两人同时双手握一根木棍伸腿相蹬。将对方拔离地面为胜。
顶杠子:双方各执杠子的一端,顶在各自的肩窝,手持杠端用力顶,前进者为赢。
拉爬牛:两人背对背爬下,用一根绳子套在双方的肩上和腰上,两人朝相反方向用劲拉,前进者为赢。
套牛(马、羊):一个人将牛或其它牲口赶着跑过来时,套手执一根长皮绳,用力甩过去套牲口的头。如果是牛,套住并且要摁倒在地为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