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甘肃少数民族节日风俗

甘肃少数民族节日风俗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藏族的习惯,初一全家人闭门欢聚,互不访问。(二)春节“毛兰木”法会甘肃藏族既过藏历年也过春节。同时,甘肃的藏族也喜欢把婚礼、寿礼等安排在春节期间,所以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几乎天天都有“宴会”。参加者包括了来自青海、四川、云南、内蒙古、西藏以及甘肃本地的佛教信徒。

甘肃少数民族节日风俗

七、甘肃藏族的节日风俗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而且大多都与佛教有关。

(一)藏历年

藏历是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历史而创造的一种历法,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藏历是阴阳合历,将一年分为冬、春、夏、秋四季。12个月以寅月为岁首,一个闰月,用来调整月份和季节的关系。置闰时间,又与农历有所不同。由于受到汉族历法的影响,从9世纪以来,藏历也一直采用干支纪年法,不同之处是以五行代替十干:甲乙为火,丙丁为水,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即子为鼠、丑为牛……依此类推。譬如农历的甲子年,藏历就叫火虎年。干支60年一循环,藏历叫“饶琼”,类似于内地“六十一甲子”的说法,这反映了汉、藏两族历法的渊源关系。

过藏历年的准备工作从藏历十二月上旬开始。每至此时,家家户户都开始酿制青稞酒,用白面和酥油炸馃子和做各式各样的“卡赛”(点心)。各家都有要准备一个叫“切玛”的木制五谷斗,外面绘有彩色花纹图案,里面一般都装有糌粑和蕨麻(人参果)以及炒熟的麦粒、蚕豆等,上面插有点缀着酥油块的青稞穗,有的人家还用酥油雕塑一个彩色羊头,“切玛”标志着过去一年的好收成,并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收。

除夕前一天,各家除旧迎新,在太阳快落山时,把庭院、屋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屋里铺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用面粉糊做上“八吉祥徽”,把一切污水脏物往两边倒掉,最后还要在房梁上刷上许多面粉糊,表示粮食满仓,等等。有的地方还要在橱柜和桌上摆满各种油炸的“卡赛”,用人参果、酥油、糖做成的米饭,撒有盐巴的整块酥油以及奶茶、糖果以及“切玛”等,这些都象征着吉祥和富裕。除夕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有手抓肉、包子、鲜奶子等食品,一应俱全。为添节日情趣,有些人家里还会在包子中包上硬币、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等等,看谁吃到这些东西,吃出硬币预示着新的一年他会发财;吃出石子预示新的一年他的心肠硬;吃出木炭说明他的心肠黑;吃出辣椒说明他的嘴厉害;吃出羊毛说明他的心肠软。当某人吃到这些东西后,自然会马上吐出,从而引起全家人的哄堂大笑。

按照藏族的传统习惯,大年初一早上一般都是由家庭主妇或者长者第一个起床,洗漱完毕之后,从外面背回一桶“吉祥水”,喂饱牲畜后叫醒全家人。于是全家老小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洗漱完毕后按辈分依次坐定,先在嘴上沾一点糌粑面,以示自己是吃糌粑长大的藏族子孙。尔后由家庭中的长者端来“切玛”,每人依次抓一点向空中撒去,表示祭神,接着抓一点自己吃。最后老少互相祝福,长者祝愿晚辈“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祝老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无量)。之后,全家人便又围坐在一起,开始欢度新年。按照藏族的习惯,初一全家人闭门欢聚,互不访问。从初二开始,互相拜年,持续三五天。晚上,年轻的少男少女们则围着篝火,或者唱那古老的歌谣,或者纵情欢跳锅庄舞和弦子舞。

过年时,还要在房顶上树起新的经幡,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经幡由蓝、白、红、绿、黄五色布连接而成,寓有蓝天、白云、红火、绿水、黄土之意,上面印有藏文经书。树好经幡后,摆上青稞酒、炸面馃等供品,燃起香草,然后边舞边歌,祝愿一年风调雨顺、好运不断。

节日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男子身穿各色藏袍,妇女们戴上耳环宝石首饰,大家围成圆圈跳锅庄舞,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民间还普遍举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比赛活动。有的村寨和城镇还演出传统的藏戏节日,这样的活动一般要持续三五天。

(二)春节“毛兰木”法会

甘肃藏族既过藏历年也过春节。每到春节前,藏族人也像过藏历年一样要制新衣,着新装,做许多准备工作,而且,甘肃的藏族过春节也非常隆重。腊月十九要清扫房屋庭院,清除帐篷上的尘土,粉刷墙壁,张贴年画等,人们把这天的大扫除看作是“送瘟神”。到腊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都收拾锅台、清洗灶具。接着准备酒肉、糕点、糖果。除夕下午,还要在院墙上摆放冰块,不仅有装饰庭院的效果,而且也有震慑邪魔、招富纳祥的寓意。傍晚全家团聚吃“除夕饭”,且通宵达旦,整夜不睡。凌晨男女老少穿上新装,摆上美酒佳肴,晚辈开始向长辈们叩头拜年。

初一开始就带上自家做的点心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而且一般都要邀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来家里喝年茶、吃年饭、饮酒唱歌。同时,甘肃的藏族也喜欢把婚礼、寿礼等安排在春节期间,所以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几乎天天都有“宴会”。

从初三开始,各种交际与娱乐活动便翻开了新篇章。

首要的最为隆重的就是拉卜楞寺每年举行的“毛兰木法会”,也称为“祈愿大法会”,自农历正月初三开始到正月十七日为止。法会期间,寺内僧人每天诵经6次,诵读的经文一般是《怖畏金刚经》,以驱邪逐魔、保护众生为目的。与会的人把各自制作的“周吉哇”(60个食子)糌粑丸子投掷向东南西三方,表示祭奠护法15神和阎罗法王,祈求四大事业(和平、发达、权势、威力)昌盛。吃过早点,又紧锣密鼓地去参加辩法大会。凡有才华、学识的僧人学者尽可就佛学问题与任何对手广泛争辩。除这些每天必做的功课之外,主要有放生、展佛、跳法王舞、酥油花灯会、转弥勒佛等活动。参加者包括了来自青海、四川、云南、内蒙古、西藏以及甘肃本地的佛教信徒。

放生是祈愿法会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日期是正月初八。当天早晨,嘉木样大师亲自率领僧官,打开佛殿大门,展出寺中珍藏的各种古玩、珍宝,而后,僧人们齐集在寺院里共诵《招宝经》,还要舞蹈助兴。最后牵出事先准备好的马、牛、羊等生灵,由主持者象征性地用清水为它们净身,并在脖颈上系上象征佛放生的五色幡条,再把它们放出大门,以后任其自由转游于山间草野,自生自灭,对这些放生的生灵,人们不仅不能加害,而且要极力保护。

到正月十三日,法会达到高潮,信教群众盛装而来云集在拉卜楞寺晒佛台周围,一起观展晒佛仪式。其程序大致如下:

上午10点左右,寺院仪仗队吹着法号行走在前,百余名喇嘛抬着一千多平方米的堆绣大佛在两名装扮为“花身土地”的小喇嘛的引导下紧随其后,僧众击鼓诵经,浩浩荡荡向拉卜楞寺西南方的晒佛台迤逦而去。大佛经过时,早已等候于此的信徒、游客们或合十鞠躬,或敬献哈达,或扑地跪拜,最后一起簇拥着大佛涌向晒佛台。来到晒佛台后,由活佛或得道高僧担任大法台的主持,将大佛从晒佛台自上而下地顺势展开,晒佛仪式便正式开始。此时僧众高诵经文,覆盖着大佛的金黄色绸缎被缓缓打开,群众叩拜祈祷,整个展佛活动始终弥漫着震撼人心的气氛。瞻仰的佛像每年都不同,释迦牟尼、弥勒、宗喀巴三幅佛像交替展示。

正月十四日的法舞,嘉木样大师端坐在前殿楼廊的主席位上,左右是四大“金席”(仅次于嘉木样的活佛),还有其他宾客,以下再依次坐着一溜儿佛位较次的活佛。僧俗观众以他们为中心坐成半圆形。随着拉卜楞寺大经堂金顶上的法螺声,法舞便开始了。由鼓、号、钹、骨笛组成的四十多人的乐队依次入场,各就其位后,首先登场的是四个小喇嘛扮演的戴着骷髅面具的小鬼“岗日哇”,他们双手举向天空,奇诡地跳来跳去,步幅很大,四肢呆直。而后登场的是服饰极为艳丽的牦牛、马、鹿和众多手执金刚杵、头戴不同面具的护法神,以及脸蒙黑布的神祇们,他们在法王的率领下,随着乐队凝重、低沉的鼓点,时而欣喜若狂,时而焦躁不安,时而又得意扬扬,经过几番较量后,以阎罗法王为首的佛门大军打败妖魔鬼怪,并把它们投进油锅炸死。接着法王又派大法台率领佛兵佛将以及僧众,将捏成三角形的“朵玛”(施食模拟鬼怪)送到寺郊荒滩,用熊熊大火焚烧,意味着邪气、魔怪从此被全部驱除干净,教民得到吉祥平安,寺院不受其侵扰。

正月十五晚上,是拉卜楞正月法会中的酥油花灯会,这是本次法会最精彩的一幕,也是藏族佛教造型艺术珍品的一次大展览。届时,大经堂前陈列出由六大学院和大、小活佛制作的酥油花,其内容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山水图画、亭台楼阁、人物肖像以及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等,而且个个形态逼真,出神入化,让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而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是取材于宗教故事的“目连救母”、“天女散花”、“唐僧取经”、“天仙配”、“白蛇传”、“嫦娥奔月”、“文成公主进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观看者摩肩接踵直至深夜。其规模虽不如青海塔尔寺的宏大,但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酥油花展出后,还要组织有关人员组成评委会评比打分,评出名次,公布名单,给予奖励。

正月十六日是未来佛巡视的吉日良辰,上午10时左右,僧人们在乐队的伴奏下,抬出弥勒佛(未来佛)的塑像,从大经堂出发,绕寺院转一圈。其用意在于“请”未来佛视察全寺,祈望新的一年能给拉卜楞地区带来福运、吉祥。而信徒们则争相绕寺诵经,抢着触像领灌,以求得一份福气。

(三)香浪节

香浪节是甘南藏区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中旬,都要举行一次传统的文艺体育盛会。因而也叫六月欢乐节,或者叫六月歌咏节,也有叫六月浪山节的。类似于西藏的“林卡节”。“香浪”意为“采薪”,相传在历史上每年的盛夏,僧人们都要外出采伐一年所用的柴禾,因路途遥远不能当天返回,就在野外露宿。在劳动之余或游山玩水,或与家人团聚等等。如此相沿成习,不但寺院僧人过此节日,普通群众也争相仿效,成为了一种群众性的郊游活动。所以,每年的六月,大的寺院会让年轻力壮的僧人到山中去采集煨桑用的柏枝、白艾花以及烧火熬茶的柴薪。这样一个节日,也使得平日里深居简出的僧人们有了在旷野中尽情挥洒的机会。为把握好这样的机会,僧人们创造了许多富有僧侣生活情趣的文娱活动,如上天入地棋、叠罗汉经轮、手球等,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这些活动成为了拉卜楞寺及周围各寺僧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成为一种规范化的寺院休闲生活,有了固定日期。

民间的香浪节则完全不同于僧人的香浪节。盛会开始,人们穿上华美的服装,带上食品,人们在寺院周围的山坡上或者自己喜欢的草原上,扎下白帐篷,过上3~7天的欢乐节。在这期间,你可以尽情地进行狩鹿表演、赛马、摔跤、飞马打靶、马背拔河等节目,也可以参与男女老少的分组赛跑、“抛尕”甩石、跳绳比赛等等。最吸引人的还是男女的对歌了。男女歌手引吭高歌,对答如流,可以从下午开始,直到半夜,甚至通宵达旦的对下去。但最后大家都会集中在一起尽情饮酒歌舞,渴了有馨香馥郁的鲜奶茶,饿了有鲜嫩可口的手抓羊肉和刚刚出锅的油炸馃,馋了还有各种糖果瓜子,你可以和大家一起边吃佳肴边饮酒,也可放歌起舞弄轻盈。至夜深时,老人们已微醺酣睡,中年男女则因对歌而难分难解,年轻人就更快活了,彼此一挤眉一弄眼,便会溜出帐,前往背山处。因为那儿已经点起熊熊的篝火,少男少女们的一曲曲情歌在这里肆意地深情挥洒。

(四)博峪藏族的采花节

博峪是指当地藏族中博峪、插岗、铁坝、拱坝、八楞五部落联盟,他们在历史上不与外界通婚,自成体系,服饰、语言等与安多藏区有较大的差异。采花节是甘南舟曲县境博峪部落的传统节日。关于采花节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有个姑娘叫莲花,她聪明美丽而善良,她教会了博峪人开荒种田、纺线织布,改变了人们以野菜猎物充饥、树叶兽皮当衣的原始生活习惯。莲花经常上山采来百花给乡亲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她又上山采花,遇到狂风暴雨,不幸坠崖而亡。从此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五月初五定为采花节。这一节日从四月十四日就着手进行,当地15至30岁左右的女子集中训练歌舞。到五月初四清晨,每家至少要派一男一女去敬拜山神,男人们要背上刀枪和干粮。爬山时禁止嘻笑,以免亵渎神灵,因而一路上人们神情庄重、缄默不语。每到一处有“神”的石岩、山泉前,都要祭祀神灵,男人们先叩首、焚柏枝、煨桑烟,然后鸣枪给神助威添胆。而姑娘们则用翩翩舞姿来娱悦该地的神灵。

爬上神山顶上后,就要隆重地祭祀当地最大的两位神祇:一位是牧羊大神,一位是集祖先神、战神、猎神三位一体的山神。仪式大致同于上山路途中对各路神的祭拜形式,不同之点是要集中唱一首歌赞颂本部落先祖是如何完成从猴到人的历程的歌。歌词大意是:(www.daowen.com)

十分遥远的远古人,

人本是猴子中一伙,

与其他野兽差不离,

但比其他野兽聪明,

会穿树皮会用石器,

会打猎,还有其他本事,

猴子才变成了人。

从猴子变成人,

最早靠杀鹿充饥。

那时还没有粮食,

起初是用石头打,

到后来用木棍打,

再后来用了弓箭。

人吃的粮食从哪来?

粮食原本是草籽野果,

是母猴来播种的,

后来就变成了粮食。

唱罢创始歌后,人们便开始宴饮歌舞,与神共乐。有血亲关系的男女都会分开活动。是夜,大家集体在山中宿营,通宵达旦地进行对歌活动,用此来缅怀莲花。五日一早,人们开始下山,一路上姑娘们一边用采来的花装扮自己,一边用深情的山歌与莲花姑娘依依惜别。采花队进村时,早已等候在村口的人们会鸣火枪、致礼欢呼,将采花队簇拥进村后,由全村人在一座公用大厅里为他们洗尘。姑娘们则手挽手跳起“婆婆舞”,怀念莲花姑娘。然后,姑娘们会把采来的枇杷花馈赠给全村寨的人家。最后,全寨人携花来到寨中广场,开始女舞男歌,围绕山花对“花歌”,尽情欢舞放歌,很晚才收场。

(五)插箭节

插箭节是祭祀山神的一种活动。在藏族地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它们佑护着一方的平安与幸福,主宰着该地的幸福与灾难,因而对于平常百姓来说,佛教的轮回转世并不能给现实生活以实有的帮助,而这些神灵则可以随时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所以对山神的祭祀与供养就成了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对山神的供品中,箭镞便是最重要的一种。而每个地区的活动又都因地域而有差异,下面我们以拉卜楞寺镇上塔哇村的插箭节为例给大家介绍这一活动的程序。

上塔哇的插箭日是农历六月十七日,插箭地点在华鲁山口。每年的这一天,几乎是全村的男性都要来插箭。那些没有男性人口的家庭,只好由妇女来参加插箭活动。人们首先把一根笔直的树削去树皮截成丈余到十丈多长的树杆,在杆梢上捆上柏树枝和白羊毛,绑上三角形的云纹吉祥图案,制成象征性的翎箭。然后把这翎箭集中插在山神驻锡的山口垭豁的固定箭垛里。在村长“拉加啰”(神战无不胜的意思)的欢呼声中煨起桑烟,开始与神灵的沟通。然后向空中抛洒“朗达”(即风马),插箭仪式便正式开始了。大家双手高擎自己的翎箭,按顺时针方向缓缓绕煨桑台一圈,再绕插箭垛三转,最后把箭插进箭垛中,一边狂吼欢叫着“拉加啰…”,一边按顺时针方向绕着箭垛转圈。骑马的则绕箭垛狂驰,有枪的则举枪向空中鸣放,一来给山神助威呐喊,二来也表示自己的敬仰和虔诚,使整个祭神仪式达到一个高潮。

插箭完毕后,人们有的给战神拴缠五色吉祥彩幡,有的撤换用牛毛捻的通天绳,祈愿山神帮助自己在死后能搭天绳去“天国”,有的则在箭垛根埋进“五金”和“五谷”后,叩拜山神,祷告它保佑自己财源滚滚,日子更加兴旺等等。

(六)赛马节

藏区都有赛马的传统风俗,传说中的藏族英雄格萨尔王,13岁时在桑科达久滩赛马夺冠,登基称王,由此流传下来了赛马会,并成为民族的传统节日,而桑科草原的赛马会则成为有名的一项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桑科七大部落在赛马滩举行赛马会。每年此时,骑手们都会提前开始驯马。其基本方法是每天给马披裹毡子跑两次,早、午、晚要把马牵到河中用水泡,直到马的肌肉发抖为止,然后再牵着慢慢蹓跶,这样可以使马更有耐力。比赛前要给马配备上漂亮的鞍具,有些人还会在马头马尾上扎上各色布条,显得既美观又喜庆。赛马开始前一般都要请僧人念经、煨桑,祭祀神山,以祈祷神灵佑护平安、人畜兴旺,等等。骑手们则各个身着自己喜爱的藏装,显得威武而豪爽。比赛项目主要有以比速度为主的大跑,既比速度又比平稳度的小跑、走马,还有表演骑术的捡哈达、马背上打靶以及马背倒立,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