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甘肃少数民族丧葬风俗

甘肃少数民族丧葬风俗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7世纪以后,佛教开始传入西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后,藏族全民信仰佛教,因而藏族的丧葬风俗也深受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在甘肃藏族中主要流行的是土葬、水葬、火葬、天葬、塔葬等形式。(一)塔葬塔葬是藏族丧葬风俗的最高葬仪。

甘肃少数民族丧葬风俗

五、甘肃藏族的丧葬风俗

藏族的丧葬风俗有一个历史的变迁过程,早在1500多年前的止贡赞普时,藏族先民信仰有灵论,认为人的死亡是因为灵魂离开了肉体。而赞普则是天之子,因而,赞普的死亡意味着他完成了自己任务必然会回到天庭去,叫做“功成归天”,因而是不立陵墓的。止贡赞普因为与大臣洛昂比武被杀,并被他砍断了登天的绳梯而不回归天庭,所以,他是第一个把尸体留在人间的王,从他开始,赞普始用墓葬方式。从拉妥妥日聂赞开始,赞普、王后、妃子、太子死后也都实行土葬的方式。公元7世纪以后,佛教开始传入西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后,藏族全民信仰佛教,因而藏族的丧葬风俗也深受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认为,人身是由“土、水、火、风”四大物质构成的,所以,人死后也必然化为这四种物质,也因此藏族的丧葬形式又出现了水葬、火葬、天葬、塔葬、复合葬等丧葬形式。在甘肃藏族中主要流行的是土葬、水葬、火葬、天葬、塔葬等形式。

(一)塔葬

塔葬是藏族丧葬风俗的最高葬仪。只有达赖、班禅以及其他的著名活佛才有享受这种葬仪的权力。塔葬的一般程序是:先用各种名贵药材及香料为活佛尸身脱水,然后用绸麻包裹,最后装入灵塔在寺院里永久保存。灵塔也因活佛地位的高低而不同,主要分为金、银、铜、木、泥五种形式,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甘肃拉卜楞寺已去世的一世至五世嘉木样活佛的尸体,都用高级香料和防腐药物处理后,安置在了用金银珠宝镶饰的灵塔之中。

(二)火葬

火葬的地位在藏族历史上仅次于塔葬,同样只限于活佛和有名望的大喇嘛。其具体做法是:先由几位长者将尸体擦洗干净,用麻绳捆成人出生时的蹲坐姿式,五官中塞入酥油,然后装入“桥子”(木制棺匣)中。焚烧时要先用泥石砌一宝瓶样式的炉子,将松柏木柴置于其内,再浇上清油或酥油等易燃物,然后再把“桥子”安放在宝瓶炉上,请来喇嘛一边诵经超度死者灵魂,一边燃火焚烧,并不断地向柴堆添浇融化了的酥油。将尸体火化后即将宝瓶炉拆除,收集起骨灰后一般都洒到江河里或者高山之上,也有埋入土中的。如果火化的是寺院中有名的喇嘛,其骨灰被收集后,一般都会建塔保存。甘肃省甘南州的卓尼、迭部等县就采用火葬的方式。

(三)天葬

天葬又称为鸟葬或空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这是藏族的一种古老风俗,也是整个藏族地区最普遍的一种葬法,甘肃藏区也有不少地方采取这种葬俗。藏族人认为,尸体被鹫鹰吞食后,其灵魂就可以随鹫鹰顺利升天。天葬有专门的场所,即天葬场。一般做法是人死后,尸体用白色氆氇裹上,并用土坯做垫,放在屋内的一角。在家停尸数日(一般都是七日),这些天里要请有道喇嘛念经祈求生者得到平安,亡者得以超度,然后择日送葬。送葬时一般时间都很早,至少不能看到日出。出殡时先用糌粑在停尸处到家门口的地方画一条线,由死者子孙把尸体沿着白线背到门口,以尽孝心。然后由“热甲巴”(天葬师)用布单或大口袋把尸体背走。另一个与死者同龄的人则把撒到地上的糌粑收集起来,连同垫尸体的土坯一起放进背篓里,紧跟在背尸人后面,到某处十字路口时,扔在路口当中,表示把亡魂送走。同时,死者的亲朋好友都要到死者家中为死者送行,每人手拿一炷香,一直送到十字路口,但包括家人在内都不去天葬台,而由一两个好友代表前去监督。背尸人将死者背上天葬台后,先将尸体放置好,这时,同去的喇嘛开始念经超度亡灵。天葬师则按照死者亲属的愿望,首先煨起大桑供神,顿时山野之间青烟袅袅,飘入云霄。鹫鹰看见升起的桑烟后便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地飞来,围聚在天葬场四周的山冈上。天葬师按程序肢解尸体,剥离骨肉。骨头要用石头捣碎,再拌上糌粑等食物,肉要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鹰,按骨、肉顺序喂食,直到吞食净尽,就意味着死者的灵魂已归天或转世了。(www.daowen.com)

天葬风俗的形成,同藏族的传统的笨教信仰及后来的佛教信仰关系密切。传说中的第一位藏王聂赤赞普就是作为天神之子来到凡间的。在他完成自己的救世任务后再通过天梯回到天堂。后来继承者,都沿天梯往返于天堂与人间。但到直贡赞普时,由于在比武中被大臣所杀,登天的梯子也被切断。于是借助神鸟的露马脚飞上了天堂。这是天葬风俗形成的一种观点。另有一种认为藏族受到佛教“舍身饲虎”一类的思想影响,认为灵魂不灭,肉体只是躯壳,与其让肉体自然消亡,不如布施给大地上的另一种生灵,也算是人生最后的一桩善行。但从生计方式的角度看来,这种风俗应该还是藏族人游牧生产方式带来的产物。

(四)土葬

土葬是西藏地区相当久远的葬法。藏文史籍记载,前述的止贡赞普是第一个实行土葬的藏王。 《旧唐书·吐蕃传》中也记载说:“其赞普死……乃于墓上起大室,立土堆,插杂木为词祭之所。 ”以后,由于佛教的传入并成为藏族普遍信奉的宗教,丧葬形式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塔葬、天葬、火葬这些与宗教密切相关的丧葬仪式。与此同时,藏族对自己民族固有的丧葬方式——土葬的认识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土葬在甘南的舟曲、卓尼、临潭以及天祝藏区较为盛行,墓坑深度不能小于1.5米,呈长方形,下撒五谷,尸体盛行殓于木质棺材之内,放入墓穴后用土填埋,垒圆锥形坟堆后,葬仪即告结束。

(五)水葬

水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将整个尸体抛入江河之中,一般由两人将尸体背至水深急流之处,抛入江河之中,并在入水处熏烧糌粑,葬仪即告结束。二是碎尸后将之扔入江河之中。这种葬俗出殡多在夜晚进行,将尸体运到选定的水域后,用斧按关节从上到下肢解,砍一块抛一块,最后连砍斧、尸袋及四周血土一并投入河中。

不管采用哪种丧葬方式,都要举行七七超度,即每七天请僧人念经超度一次亡者的灵魂,一直做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在做头七时,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到死者家中来,帮助死者的家人洗洗头,表示哀悼完毕,劝解他们节哀顺变、好好生活,等等。以后每逢七日便要念经,到寺庙供灯添油,为死者超度。到了最后一七,举行盛大祭祀,亲朋又来,主人备饭菜招待客人,感谢他们的帮助。周年以内,要求不杀生,不参加娱乐活动,不穿新衣服,不戴首饰,不过节日,以表示对亡者的哀悼。对死者不叫生前名字,只称亡人,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