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甘肃少数民族婚姻风俗

甘肃少数民族婚姻风俗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门女婿不受社会歧视,上门与出嫁在藏族婚姻中是一个道理。(二)甘肃藏族的结婚程序历史上藏族儿女的婚姻都由父母包办,基本没有自主权。在藏族人的传统观念中,父母有养育和处理子女婚姻诸事的权责,子女则有孝敬和服从父母的义务。

甘肃少数民族婚姻风俗

四、甘肃藏族婚姻风俗

(一)历史上藏族的婚姻形式

婚姻与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组织形式,它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在历史上,藏族的婚姻形式比较多,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一夫一妻,这是最为普遍,也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婚姻形式。

二是一夫多妻,这种婚姻又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一个家庭中的姊妹都不出嫁,共招一个女婿组成家庭;另一种是家庭中的男性续娶多妻而成为一夫多妻的家庭。除这两种基本方式,还有其他的一些情况,比如丈夫死后,寡妇再嫁给有妻之夫,形成多妻家庭;姐妹中的一个招夫后,另一个也与之发生性关系,造成共夫事实;姐妹中的一个出嫁后,另一个难找夫时并为一家,形成事实上的姐妹共夫家庭,等等。在一夫多妻的家庭中,不以年龄大小或者结婚先后来排高低上下的关系,也不分妻、妾,诸妻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一律平等。但要由其中一个比较能干的作为主妇协助父母或公婆管理家务,父母或公婆去世后,由她支撑家庭,女婿则成为家庭的支柱。他对外代表这个家庭,对内有决策家中大事之权利。他对诸妻的家庭生活、劳务安排、穿着装饰,特别是性生活等方面,必须一视同仁,才能使诸妻和睦、子女团结、家庭幸福。

三是一妻多夫。这种婚姻形式是兄弟几个共娶一女为妻,即兄弟共妻,但以两兄弟共妻最为普遍,三兄弟共妻则很少。婚后在兄弟中留一个较有能力的人维持家业和赡养老人,其他人则出门打猎、放牧、做生意等,所获得的钱财大家共有,所生子女大家共同养育,不分你子我女。不管与谁所生,一般称其第一个丈夫(多为兄长)为爸,其余的则称为叔叔。在一妻多夫的家庭中,妻子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她不仅要搞好婆媳关系,而且还要处理好各丈夫间的关系。如果她能让兄弟间团结和睦,她便是一位好妻子,就会被社会视为贤妻良母。

除上述三种形式外,历史上还有哥死弟继或弟死哥继,姐死妹继或妹死姐继以及比武争偶和斗智决偶等婚姻形式。

上门女婿不受社会歧视,上门与出嫁在藏族婚姻中是一个道理。这是由老大当家的风俗所决定的。男子到女方上门,就意味着他将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家之主,无论对内对外,他就成了这个家庭的代表。因此,当家庭中两兄妹到婚龄时,当哥哥的有时主动提出留妹妹在家招夫,他到别人家当上门女婿。父母也愿意这样做,因为在藏人眼里,男到女家比女嫁男方要强得多,不受欺负和避免婆媳不和之忧。

(二)甘肃藏族的结婚程序

历史上藏族儿女的婚姻都由父母包办,基本没有自主权。在藏族人的传统观念中,父母有养育和处理子女婚姻诸事的权责,子女则有孝敬和服从父母的义务。所以无论是娶媳妇还是招女婿,都由父母做主,子女无权过问。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在的藏族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地实行了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形式。藏区各地风俗在共性的基础上融入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这里我们以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藏族婚俗为例,将其婚姻过程作一简单描述。

1.提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当婚龄子女有了自己的心上人时,男方便要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这是婚姻开始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当藏族人家的姑娘长到二十岁左右之后,便会有人请上能说会道且通晓藏族礼仪的“瓦日哇”(即“媒人”)择吉日来提亲。这一天,“瓦日哇”要带上系有白羊毛的酒一瓶、哈达一条、砖茶一包,这叫“提单瓶”。如果女方家人不同意婚事,便会被婉言谢绝,并退回带来的全部礼物。如果同意婚事,就会打开“瓦日哇”拿来的这瓶酒,大家一起共同畅饮。

2.订亲

提亲并得到女方家的同意后,就进入订亲程序。按照藏族的古老传统,这一仪式是非常重视的,当同意了男方家的提婚要求后,女方家要将合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如果两人的八字不合,女方家就会提出拒绝这门亲事。如果八字相合就说明可以配婚,作为骨头主儿“阿央”(舅舅)也就同意这门亲事,于是女方家便将正式同意婚事的信息转告给“瓦日哇”,“瓦日哇”再转告给男方家。此时男方家就会选定吉日,带上二瓶系有白羊毛的酒、一条洁白的哈达、一包砖茶、一对系有白羊毛的烧馍和一套衣服到女方家,俗称“提双瓶”。这是一个很隆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正式决定女儿终生大事的日子,还要商量彩礼以及娶亲的日子等,所以女方家一般也要将“阿央”请来。 “阿央”在藏族人的心目中地位是很高的,甚至高过女儿的父母,所以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瓦日哇”在他面前要赞扬未来的“木华”(女婿),并回答“阿央”提出的一些关于女婿以及男方家庭的问题,直到“阿央”点头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后,“瓦日哇”就会打开从男方家带来的酒,从“阿央”开始,依次按辈分和年龄的大小给女方家人敬酒,每人都来一个“旦智森巴”,即每人喝三杯酒。酒喝过后,就表示这门亲定了,女方家要设宴款待“瓦日哇”。回去时要把男方来的“双瓶”喝完,并在瓶内装上大米、粮食等带回男方家。

3.讲彩礼

订亲后,女方家再择吉日,由“阿央”、“阿爸”(父亲)、“瓦日哇”等到男方家议定彩礼。这是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届时女方去的人故意将彩礼要得很多,以此为难男方家和“瓦日哇”。而“瓦日哇”则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一边给来讲礼的客人敬酒、唱酒曲,一边不断地央求将彩礼降得少一些再少一些。未来的“木华”也要给客人们敬酒,长时间的跪立炕头“受罚”:一来让他明白婚姻来之不易,要好珍惜;二来增添一些热闹的气氛。最后,在半醉不醉时,由女方的“阿央”定出彩礼的最后数量,男方家“阿央”喝下女方家“阿央”的敬酒后,讲礼之事便告结束。一般按传统风俗,要给岳母送一头乳牛或是一只母羊,表示对母亲用血汗养育女儿的感谢之情。给“阿央”和岳父的礼物一般是一匹三岁走马驹。等男方家将彩礼备齐,选择吉日请“瓦日哇”送到女方家,女方家收了彩礼,至此两家正式订亲了。

4.改发仪式

藏族人在姑娘出嫁还要为其举行改发仪式。改发意味着女儿已经成人可以做母亲了,因而改发的时间和给姑娘梳妆的人都要由“拉红”(“法师”,苯教僧侣)按姑娘的生辰属相来选定。给姑娘梳妆的人要上有双亲、中有丈夫、下有子女、贤慧忠善的妇女。梳妆时,未婚女子和寡妇是不能进入闺房的,闺房中摆放:两把梳齿成双缠有一块白布和一块蓝布的木梳、一碗插有柏枝的清水、一碗牛奶和一盘“五色粮食”(青稞小麦油菜大麦和豆五种粮食相混杂)。这些物品象征着姑娘洁如牛奶的心灵和婚后富裕的幸福生活。给姑娘梳妆的人一般需要两人,一人一边,先用柏枝蘸着清水给姑娘洗头,边洗边把身后的辫子解开,再将头发从顶部分成左右两半,然后再用手蘸着牛奶给姑娘辫细辫子。这些细辫子也很有讲究,要从头顶两则对称的垂吊在脸部两侧,中间留一股头发辫成一条较粗的辫子,并在这根辫子的根部系上“热坚”。之后,梳头者开始用藏语唱起《哭嫁歌》:

戴了“涛热”的姑娘哟!

解开“涛热”就难了,

虽有千古流传的圣言,

太阳和月亮在空中结伴,

雌鹿和雄鹿在山林中结伴,

但姑娘还牵心家中的父母、兄妹,

怎能高高兴兴地出嫁!

“瓦日哇”哟!请送来

一百只羊,一百匹马,一百尺氆毯,

我就能解开头发的“涛热”。

梳妆完毕后戴上“也麻阿锐”(一种被称为大头面的头饰),也麻在背后,阿锐在两腋下。最后取下姑娘的“涛热”,用白羊毛缠绕放置在盛有五色粮食的盘子中,奉置在“佛龛”前面。然后再穿上华丽的藏式多层宽领衬衣和藏袍,戴上用珊瑚玛瑙、松耳石、翡翠等镶嵌的“格健”,再系上各色绸带,使新娘显得富贵典雅、楚楚动人。穿戴完毕后母亲会在院内的桑炉中煨起桑烟,新娘由负责着装的两位妇女陪伴,绕着桑炉自左至右转上三圈,然后进屋休息。母亲由把白天亲朋好友们送来的衣物等拿出来,让新娘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作为陪嫁之物,连同娘家的陪嫁物一并装箱,只等第二天送亲。

5.送亲

这是婚礼的一个高潮。在姑娘出嫁前数日,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要邀请姑娘去自家做客,盛情款待,并给姑娘赠送各种礼物,而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大家都要前来贺喜,姑娘家设宴招待客人,而且要确定的送亲的人员。一般来说送亲者都包括自己的亲人、村寨头领、新娘的伴娘和其他亲友等6~20人,除新娘外都称为“喜客”。婆家也同时开始积极准备娶亲事宜。一般来说,婆家要选好1~2名娶亲的人,这俩人是婚礼中关键人物,他们既要能歌善舞、能说会道,还要懂得婚礼礼仪,能够随机应变应付各种不同的场面。 “瓦日哇”带上美酒及新娘上马时穿戴的服饰、首饰及其他物品和两个娶亲人一起到女方家。当娶亲队伍到女方家门前时,早有人通风报信,于是女方家的婚礼执事们马上用长桌把娶亲人拦在大门外,并在龙碗内盛满烈酒,娶亲的人们想进门就必须连饮三碗,并能圆满回答守门人提出的带有讽刺取笑意味的各种问题。当然早有准备的娶亲人自然会游刃有余地做好这些事,有些幽默者还会反过来取笑守门人。

按既定的时刻,新娘准时起程,这是一个极其感人时刻。新娘出门前要叩拜自家的佛堂,敬献哈达后倒退出门,然后在送亲与娶亲者的簇拥下告别父母兄弟姊妹,离别之愁让新娘凄极而哭。所以,有句藏族谚语说,“女人出嫁虽为喜事要哭,男人出征虽为愁事要笑。 ”新娘哭得越厉害越能得到大家的赞美,否则会引来许多逆耳之言。出门时会有人唱祝福的歌:

香烟缭绕升天,婚姻女神下凡。

待嫁的姑娘哟,请听圣言。

太阳和月亮在天空结伴,

雌鹿和雄鹿在深山里结伴。

欢天喜地地出嫁吧,

这是婚姻女神的指点。

新娘出门后,要骑上专门为她准备的母马,然后用白毡衫裹住新娘的全身。这匹马的头一定要朝向山神的方位,以表示对山神的敬仰,也祈求山神保佑自己一生的幸福和平安。举行完这些仪式后,新娘在迎亲队伍和喜客们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向婆家走去,这时送亲的喜客们一般都会放声高歌:

那空中飞翔的三只鸟,前面是美丽的花孔雀

孔雀虽不是上师,黑眼翎却成了净瓶的装饰;

手持净瓶的上师们,别忘了那美丽的花孔雀。

那空中飞翔的三只鸟,后面是翠绿的布谷鸟

布谷乌虽不是姑娘,悦耳的啼鸣唱婚嫁歌;

盛装出嫁的姑娘,别忘了那翠绿的布谷鸟。

6.迎亲

迎亲是整个婚礼的又一个高潮,这是男女双方客人比赛或者显示骑技、口才、歌喉、酒量之大小的机会。娶亲队伍出发后,男方家会在送亲队伍的必经之路设下三处“德什格”,即在路旁生上三处火堆,并准备一条哈达、一瓶酒,并由专人看守,以便让娶亲和送亲的客人们稍作休息之用。当娶亲队伍每到一处“德什格”时,守候的人都要将哈达献给喜客中辈分最高的人,并给每个喜客敬酒三杯。到第三个“德什格”处,守候的人都善骑之士,双方人马相遇后,都要保护自己的帽子,以防被对方抢走。当喜客们端起敬酒打“乔卡”(就是用无名指蘸酒向空中轻弹三下)时,守候“德什格”的队伍就会一声呼叫飞身上马,围着送亲人马转上一圈后飞驰而去,同时还不断的发出“欧哈哈、欧哈哈”的挑衅性的喊叫声。喜客们立即跃马追去,抢夺对方的礼帽。如果哪个人被喜客追上抢去礼帽,就会被喜客们传为笑柄。

送亲队伍来到男人家门前时,那里已经摆好了“巴丹”,其上放有用酥油制做的日月等模型,藏语称为“喜玛尔”;一碗插有系着白羊毛的柏树枝的牛奶;一个大盘子,里面盛有若干红枣、糖;一双红筷子;系有白羊毛的两瓶酒和抹有酥油的一对烧馍、一条哈达、一条用粮食撒成“卍”符号的毡。娶亲队伍到达时,男方家的婚礼执事们献哈达、敬酒,喜笑迎接,最后答谢送嫁妆来的喜客后,抬起嫁妆箱边走边唱道:

嫁妆箱子带来了,花花绿绿装满了;

金银财宝带来了,儿女子孙带来了;

吉祥如意全齐了,欢欢喜喜进来了。

然后喜客们端起牛奶碗用柏树枝蘸上牛奶向四方泼洒,再将大盘中的食物撒发给四周的围观者,以此表示吉祥如意。新娘下马时,首先要绕婆家煨好的桑,自左至右转绕转三圈,然后由男方家请来的“拉红”给她念经,并用清水洗手。婆婆让她喝口牛奶,并给她戴上帽子,然后在伴娘陪同暂入洞房休息。

7.摆针线

新娘入洞房休息后,执事们便打开嫁妆箱,开始摆新娘做的针线活和嫁妆,女方家向所有来宾们展示男方家给新娘送的服饰和女方家的陪嫁,以及新娘刺绣的鞋垫、枕头套等刺绣品。新娘的嫁妆与男方家所送的服饰分别放置在两处,经女方家人分别说明后,大家开始取笑男方家给新娘的聘礼。有说“这些鞋穿不到脚上就烂了”,有说“那件衣服活到八十岁才可穿”,也有说“送给的都是当抹布用的布料”,等等,惹得围观者们哈哈大笑,诙谐之语为婚礼增添了不少热闹气氛。

8.结婚典礼

一张桌上放有“喜玛尔”;一碗牛奶,碗内放一枝系有白羊毛的柏树枝;两个小盘,其内盛有红枣、核桃、糖等各种食品。桌左边坐着新娘的“阿央”等主要喜客,右边是新郎的“阿央”、父亲等主要亲属,新郎、新娘各有伴人站在中央前方的红毯子上。这时新郎的岳父拿来衣帽开始冠戴“木华”,尤其在系腰带时有二三个喜客用力捆绑,“木华”愈受苦,喜客们越觉得开心,而男方家则要想方设法保护“木华”,让他少受点苦痛,这样就又开始了一场双方力量的较量和对抗,使婚礼更加的热闹非凡。冠戴完“木华”后,婚礼执事一边将碗中牛奶向空中泼洒,一边口中说些祝福的吉言,然后右手执酒碗、左手随意挥舞,开始了滔滔不绝的“祝婚词”:

借这吉祥时刻今时光美好,

良辰吉日、幸福圆满、吉祥如意、

少年衣锦、闺女盛装、宾客云集。

婚姻的盛典开始。

遵照藏族的老规矩,

让我献几句祝词。

先说今日吉庆喜筵,

且把座位分三等:

上席列为父老席,犹如雄狮踞雪山;

中席摆上同辈席,好似猛虎卧平川;

下席围设妇女席,孔雀开屏赛天仙。

拿来甘露琼浆,斟满金边龙碗。

面向首席长辈们,祝福时运好转。

面向中席同辈们,祝福战神伴身边;

面向尾席女宾们,祈祷灶神保平安。

啊!今日的座席是佛法席,

诵经的道歌动天地,后世无罪、吉祥如意!

今日的座席是同辈席,

对坐共叙幸福语,消灾除难、吉祥如意!

今日的座席是歌舞席,

歌声美妙响云际,万事如意、吉祥如意!

今日的座席是饮酒席,

喜酒盈盈清香溢,心情舒畅、吉祥如意!

今日的座席是亲朋席,

喜气洋洋,长命百岁、吉祥如意!

妙语不绝的祝婚词,使婚礼达到一个高潮。诵完“祝婚词”后,新郎、新娘给双方家长辈叩头拜谢、敬献哈达,以表养育之恩。尔后新人之间互拜,赠换礼品。最后婆婆将那两个盛有食物的小盘分别给新婚夫妇。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给男方家的“侨康”敬献哈达、点酥油灯,最后进入洞房。与汉族人不同的是,藏族人结婚没有闹洞房的习惯,而且在喜客们没有离去之前,新郎和婆家的人一般不准进入洞房。

9.宴待喜客

婚典结束后,喜客们上炕入座,各归其位,炕桌上放有炒面盒、喜玛尔、哈达、喜酒等,酒壶、茶壶上都系有白羊毛。藏语有句谚语说:“一辈子父母最大,结婚之日娘家人最大。 ”婚礼这天,喜客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婚礼执事者们要双手齐眉地向他们频频献茶敬酒,不敢有半点怠慢。按照传统风俗,喜客入席后,首先要上奶茶,端上馍馍和油馃子;然后再上手抓羊肉、牛肉等;最后来一碗用肉片、洋芋、粉条、萝卜等做成的烩饭。饭饱之后“东家”会抬出大酒坛,按辈分、年龄依次给喜客敬“旦智森巴”。之后,专事陪同喜客喝酒的执事们就开始登台亮相,陪喜客开怀痛饮,此时,男女老少皆可加入,闲谈取笑,猜拳行令,唱歌跳舞。等酒喝到半夜,两家客人之间开始较量对歌。对歌一般都是一问一答,问不出的或者答不上的,就会被罚酒三杯,现整理一段说词如下:

问:当初世界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

请问分开天地的是谁?

当初世界形成时,阴阳混合在一起。

请问分开阴阳的是谁?

当初世界形成时,藏汉混合在一起。

请问分开藏汉的是谁?

答:当初世界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

分开天地的是大鹏鸟。

当初世界形成时,阴阳混合在一起。

分开阴阳的是太阳,

当初世界形成时,藏汉混合在一起。

分开藏汉者的是皇帝。

问:那高高的山顶上,是收获什么的地方?

那坦缓的山腰里,是收获什么的地方?

那宽宽的山脚下,是收获什么的地方?

答:那高高的山顶上,是收获燕麦的地方。

那坦缓的山腰里,是收获豆麦的地方。

那宽宽的山脚下,是收获青稞的地方。

如此对歌饮酒、且唱且舞,直到天亮。客人们在临走时会围成一个圆圈,唱祝愿吉祥的歌:

古今都幸福的蓝天,

青龙增添了欢乐,

祈愿这福乐永世存;

古今都幸福的山岩,

野牛增添了欢乐,

祈愿这福乐永世存;

古今都幸福的村庄,

青年人增添了欢乐,

祈愿这福乐永世存。

最后在“扎西!扎西! ”(意为“吉祥”)的欢呼声中散场。喜客们则由婚礼执事者陪同,带上足够酒和生肉去野炊。(www.daowen.com)

10.谢亲

第三天早晨,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下厨烧茶,先给为婚礼上辛苦操劳的“东家”们盛茶,其次给喜客、公婆、丈夫、姐妹、兄弟等敬茶,人们边喝边啧啧赞叹新娘烧的茶香。这个仪式的进行,象征着新娘已成为这个家庭的主妇。与此同时,答谢亲人的礼仪也开始了。

首先答谢的是“瓦日哇”。 “瓦日哇”站在男女两家“大东” (婚礼执事者)的中间,桌上放有酒杯和瓶口上系有白羊毛的酒瓶。男方家的婚礼执事者便开心赞颂“瓦日哇”:

三九天打磨的杠子,今儿你是冰棍(秉公);

椿掉燕麦的皮皮,你又是麦仁(媒人)。

天上无云不下雨,

地下无媒不成亲。

天上有云下的是和风细雨,

地下有媒配的是儿女情长。

想当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配成亲,

那是藏汉民族的结晶和上天所定。

这如今:××家的姑娘和××家的男儿,

喜结了百世的良缘。

两家成了一家了,金砖配上银瓦了。

你为这门亲事把心血费干了,

金脚(方言“赤脚”的谐音——引者注)跑成银(鹰)爪了。

本应当:给你左肩上搭红,右肩上披绿,

全副鞍马、靴帽整齐、八抬的高轿,

吹打弹拉送到你的贵府上,

可东家的礼薄,我尼日娃的嘴薄,

两薄凑一巧,说是抬的礼,眼见的功德。

接着“木华”给“瓦日哇”敬上三杯酒,献上哈达、二瓶酒、一包砖茶以及被面等礼品。当“瓦日哇”收取谢礼时,旁边的执事一边说“别嫌少“之类的客气话,一边对围观的其他执事们使鬼脸说:“给秉公大人也恭个喜。 ”这时,早有安排的人们便用锅底灰等物把媒人的脸抹得黝黑,“瓦日哇”也从自己的脸上抹下锅底灰反抹对方,双方相互追抹,直到主持人宣告停止,方才罢休,整个场面欢声笑语、热闹异常。

答谢完“瓦日哇”后,就开始答谢新娘的“阿央”。答谢“阿央”是很隆重的仪式,男方家人要拿出厚礼直到“阿央”满意才行。若男方家境贫寒,“大东”是否能说会道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时候既要使“阿央”得不到应得的礼品,又不能让他提出或表现出不满,还要让“阿央”得到所有客人的赞称。所以在按辈分敬完酒后,大东就会有辞令:

常言说:

树高千万丈,叶落本归根。

外甥好比雄健的牦牛,

外家像一对高贵的角。

俗话说:

丈人女婿、阿舅外甥是再亲不过,

像糌粑里拌了香甜的酥油。

今儿这吉祥如意的婚礼中,

外家们摇鞍动马、远路风尘,

贺礼彩幛,人前头很是长了精神。

今儿众外家来到寒庭,

理该以厚礼招应。

就因为:

独庄孤院、家境贫寒,礼仪不周,

“得日玛”(碟子——引者注)不便,

“尕日”(酒杯)不全,

东家的“尕若”(碗盏)杂乱,

“突日玛”(筷子)也长的长来,短的短。

再加上“加麻”(厨师)的手软,

凑上我这“尼日娃”(大东)的嘴薄又不干散(干练),

给“阿央”们端上的只是“措嘛”(饭菜),

热一碗的冷一碗。

规程礼行上不到,

还望阿央们气虽在心上,

众客人面前笑要常挂在脸上,

人前头别说个坏,

多多儿赞叹。

说完这些客气话之后,给众“阿央”们端上准备好的礼品,再次给他们敬酒为止。

接下来就是答谢“加麻”了。 “加麻”就是厨师,是婚宴上的掌勺人。谢“加麻”与谢媒大致相似,院内摆一条长木板凳,铺上红毡或红单子,“大东”亲自将“加麻”从伙房请到板凳上坐下后,先升酒后要嘲讽一阵“加麻”:

…………

主人家把垒成山的肉和十八石菜籽的青油

放心地交给你“阿卡加麻”的手里,

可你和手下的“阿姐加麻”们

像偷嘴猫一样,

大吃二喝、全没怕涨烂你们那罗锅一样的肚皮。

……

你脸者好像骂人哩,

袖口挽起来者好像是打哩,

可今儿是吉庆的日子,你我都害不得气。

再给你敬上几杯酒,还要欢喜地压个潮气。

敬完酒后,“木华”端来放有礼品的盘子,又要赞美一番:

阿卡加麻是好厨师,四乡八堡里挑的。

常言说:牡丹再好,全靠绿叶儿扶;

百样的调料再好,全靠加麻的手艺配。

切刀一拿铛铛响,案板上摆起了战场。

你把厚的削成薄的了,长的铡成了短的。

粗的切成细的了,生的造成了熟的。

配下的鸳鸯菜,做下的龙凤席。

美味散出了十几里,香死了过路的齉鼻子(鼻子闻不着气味的人——引者注)。

今早儿气熏了嗓子,火燎了胡子;

油抹了衫子,烟罩了腔子。

理应当给“阿卡加麻”以厚礼酬谢才是,

可东家和我尼日娃的礼仪不周,规程礼行上不到。

就这点尕薄礼你收上,

这条毛巾擦个鼻子。

同时将盘中的毛巾像哈达一样,双手敬献给加麻,再次敬酒后,结束此程序。

最后答谢“却木仓”(娘家人),是最后一项也是最为隆重的仪式。这一仪式要答谢全部来的喜客,“大东”对每个人都要有一段说辞,要让场面充满欢乐而不能使场面尴尬无味。所以,这天早晨要将所有喜客请到家里按辈分依次入座,然后,把给喜客们准备的答谢礼品装在木盘里,由恭敬的“木华”托着站在下面,“大东”便开始敬酒并致答谢词:

常言说:

养下男儿是园中的瓜,

养下女儿是墙外的花。

皇王家有“曲沙”(即水土——引者注)之情,

“尼玛达娃”(即太阳月亮)给万物的恩是说不尽。

“漏格”(即羊羔)有跪母之恩。

××家和××家喜结了百世良缘,

父母的恩也就说不尽。

想当初:

十月怀胎开肠剖肚出生难,

腾湿挪干,掰嘴喂食苦拉攀。

左边尿湿右边换,右边尿湿掌胸前。

前后左右都湿了,阿妈的净肚子捂着干。

到如今:

一斤拉成千斤重,

终身难报父母之恩。

理应当:

给父母早叠被褥晚扫床,

端汤泼水敬孝礼。

古人说: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嫁娶之事乃人之大伦。

论起理,应给养母一头犏乳牛,

应给亲父配上一匹千里马。

只因“木华”家心有余而力不足,

几包砖茶几瓶酒,

别嫌少了先收下,

这洁白的哈达作为白龙马,

是给“吾尼阿爸(即新娘父亲)的报答”。

…………

答谢完所有喜客,便端上手抓肉,“大东”指挥其他执事向喜客们敬酒,最后下臊子面送客。出门时男方家的“东家”们早就在大门口备好酒、拦上桌子,给喜客们喝“拦门酒”,而喜客们则会想法瞅空溜出大门,否则必会被灌个酩酊大醉,喜客们离开后,整个婚礼便宣告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