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甘肃藏族服饰风俗深度解析

甘肃藏族服饰风俗深度解析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些服饰特征正是今天各地不同藏族服饰的母型。现在的藏族服饰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完善的结果。

甘肃藏族服饰风俗深度解析

三、甘肃藏族的服饰风俗

(一)藏族服饰的源流

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来看,藏族服饰的原形可能是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保存的一些遗物,包括簪、璜、珠、项饰、牌饰、贝饰等装饰物,反映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土著居民的审美情趣。

吐蕃时期,藏族服饰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贫富的分化。当时吐蕃赞普的服饰就已经与众不同了。如从反映吐蕃盛世的敦煌壁画来看,君臣服饰就有明显的等级差异,赞普使用的三瓣宝冠箍住的有凹槽装饰的无檐帽,呈红色,通常高于一般人的帽子,而其侍从或臣下则往往戴平顶无檐帽。衣袍更是等级有别,官吏的章饰规定有一等瑟瑟、二等金、三等金包银、四等银、五等铜、六等铁等共十二级,装在三寸大小的盒子里挂在胸前,以区别职位的高低,等等。由于从松赞干布开始的吐蕃与中原的交往密切,为藏族服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史载,文成公主进藏时,就带入了大量的花缎、锦、绫罗绸缎与诸色衣料以及大量的金玉器具等装饰品。更重要的是文成公主还带来了种植蚕桑和纺织技术,从而使得吐蕃服饰技艺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吐蕃还在其征服周边小国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服饰文化,从而形成了藏族内部服饰的差异性。如从文献记载来看,当时东女国居于今四川西北、青海东南一带,其女王穿青毛绫(氆氇)裙,上披青袍,袖长到地,冬穿用文锦装饰的羔裘,发作鬟髻(妇女梳的环形发髻)状,两耳垂珰(耳环),足穿革素(皮靴)。一般男子披发,妇女辫发。附国在今四川甘孜阿坝一带,当时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头戴圆形皮帽,身披氆氇(藏族地区出产的一种羊毛制品,可做床毯、衣服等)、皮裘,穿牛皮鞋;王与酋长以金为首饰,胸前挂着三寸长的金花。而党项国则是纯游牧部落,“服毡袭褐,披毡以为上饰”,四川西北部还有属党项部落联盟的邓至、武兴国等,服饰风俗为头藏乌皂突骑帽,身穿长袍,下着小口裤,足穿皮靴,与今四川牧区藏族服饰相似。安多藏区曾经是吐谷浑人的居所,其贵妇人披锦袍、戴金花冠,发型为辫披于后,饰珠贝等,数量越多表示越为高贵,这一服饰与今安多藏族妇女的服饰大致相同。而这些服饰特征正是今天各地不同藏族服饰的母型。

到元代以后,西藏统一于中央王朝,包括服饰在内藏族文化与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密切的交流,因而所受影响也更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藏族的服饰中不仅更多地体现出了高低贫富的差异,而且更多地渗入了宗教信仰的内容,如出现仿袈裟色泽的藏袍和印有宗教符号及佛教法宝的装饰品等等。

到了明代,中央在藏族地方设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管辖今西藏、甘肃、青海和四川西部的藏区,使得藏族地区的纺织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茶马贸易,为西藏输入了大量的布帛、绸缎和纺织成品,再加上当时藏戏的发展,自然就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藏族服饰的发展。

清朝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包括藏族服饰文化在内的各民族服饰文化不仅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也基本定型。现在的藏族服饰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完善的结果。

(二)藏族服饰的特点和种类

藏族因大多都居住在高寒地区,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服饰基本大同小异,在共性的基础上又因地域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藏族服饰的主要特点是宽领、肥腰、长袖管、大开襟、长裙、长靴、金银珠玉饰品等。下摆要长出脚面2—3寸,这与藏区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特点有关,与牧业、农业为主的生产条件相适合的。因藏袍宽大肥长、耐磨保暖的特点,白天可以束带为衣,夜晚可以解带当被。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的流动性,则逐渐形成了用大襟、束腰的方式,在胸前留出一个酷似袋子的空隙,这样外出时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甚至可以放幼儿,还可根据冷热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以调节体温,非常便当。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甘南夏河妇女的头饰一般多为“碎辫子”,将头发夹杂黑线或褪线梳辫成数十根细辫,长至脚踝。自头部起,坠一块硬布块,布块上缀上真假琥珀玛瑙等饰物。自臂部起有一尺许的硬布块,垂及踝部,缀有碗形银质饰物或银元、铜元数行,多至数十枚。未婚女子则梳两根辫子,辫子上缀有红布块,上排缀红珊瑚数行。腰带上挂一银钩或铁、铜钩,叫“雪吉”,原是挤奶时挂奶桶之用,后遂变为装饰品。腰带两侧旁又有一个叫“隆果”的圆形或桃形银饰,下部有一长孔,缚一红绸绿带,颇为雅致。甘肃舟曲地区因气候较暖,妇女常着薄而宽大的黑长袍,上穿一短上衣,腰束黑色或蓝色宽幅长腰带,长袍下摆挽在腰带里,裤子很宽,裤口束起,有些还扎裹腿布,大都头缠折叠成二寸宽的头帕,胸前及上腰部饰以串连的整块珊瑚,胸前戴一个很大的圆形银盘子,绘饰民族图案。(www.daowen.com)

藏族男性服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劳动服、礼服和武士服。

劳动服,藏语称为“勒规”。一般在天热时上身普遍穿棉布齐腰短衫,左襟大,右襟小,再穿棉、毛料缝制的圆领宽袖长袍,藏语叫“楚巴”。然后在腰间系上“加差朶拉”(七彩大花带子,用红、绿、青、紫等七色条纹装饰成的毛料长带,长约2米,宽约20厘米),两袖交叉经前腹围系在腰后,腰部形成一个囊带,用来装随身携带的物品。裤子腰围、开挡和裤脚都很宽广,脚穿短统藏鞋,头戴毡礼帽。秋冬季衣裤一般都穿羊皮或人造毛料缝制的长袍,头戴有护耳的皮帽,脚穿长统皮鞋或皮底绒帮的自制藏鞋。

礼服,藏族称为“赘规”,是专在节庆或特殊场合才穿的服饰,一般都选用昂贵的质料精工细做而成,可以说是藏族服饰中的精品。男性礼服一般上衣有内、外衫之分。内衫,藏语称为“囊规”或“对搪”,多选用白色、紫色或浅黄色的丝绸,形式都是齐腕长袖、对襟高领,而且襟边和领口均镶饰有金边或银边。外衫,藏语称“交规”或“崩冬”,选料多为有圆寿、妙莲等图案的锦缎,样式与内衫基本相同,但无袖。长袍的领子、袖口、下摆根据经济条件饰都有不同质料的饰边,可以是水獭皮、豹皮,也可以是虎皮等;镶边宽度尺许,最窄也有五寸,有的还要在镶边上用白皮毛拼成“卍”图案[在佛经和佛寺中,畚字(右旋)亦传写作卍(左旋)。唐代慧林等人认为应以右旋为准],沿镶边内用窄于镶边的传统花色锦缎压边,再用金银扁线镶饰,有的镶三层边,最底层为水獭皮,水獭皮上面是貂皮,最上面是虎皮,长袍的整个下摆几乎都被镶边覆盖。裤子一般是用白萤绸缝制,脚穿皮底绒帮的藏式长统鞋子,穿戴整齐后还要在腰间斜挎龙腰刀,一副藏族男儿的英俊形象和剽悍气质,令人为之倾倒。

武士服,藏族叫“扎规”,一般是头戴狐皮帽,身穿貂皮镶边的氆氇或毛呢楚巴,腰插长刀,身佩挂护身符和长短枪,倍显武士英姿勃发的阳刚之美。

藏族妇女服装多为圆领长袍。长袍齐脚,没有下摆,腰系绸、布等彩色腰带。头戴礼帽,冬天戴狐皮帽。她们的头上梳着许多小辫,然后再结成一个或两个大辫,并用红布做成辫套,上面装饰着各种饰物,如银盾蚌壳、银元、珊瑚、玛瑙等,从背部垂于臀部。有的地方的藏族妇女的头发梳成许多小辫,3、5、7条的称为中辫,从中辫向左右称“泽黎”。按家庭财产多寡,每组发辫末梢,编有幡状“流苏”,长度与发辫本身相等。依次向左右逐渐缩短,称之谓“泽通”,在其下端穿有“流苏”,上嵌金银花、琥珀、碧玉、珊瑚、银质小盾和一排排四方形镂花银牌,中间夹有小珊瑚串。首饰中的上品有金银,猫眼儿、松石、珊瑚、碧玉等。此外,还有松石、珊瑚等,穿以缨络,披于肩上,肩背后有松石、珊瑚的缨络,累累下垂。妇女佩戴的项链非常考究,一般都是用珊瑚、松石、水晶、玛瑙等穿成1~4串,挂在颈部。有钱人家还有镶金、宝石的项链,价值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

男女放牧人还要腰悬投石索,一般都装在怀内,随用随取,比较方便。为了防狗咬,外出时还常常带上马鞭、铁角和打狗棒等。铁角、狗棒系有长绳,收取方便。

天祝藏族的服饰主要特点是袖短、轻便。既适合放牧,又适合于农业生产。衬衣多用绸料,不同的是年轻人选用的颜色艳丽一些,尤其是年轻女性的衬衣制作非常精美别致,衣领有3~4层,每层都使用不同颜色的缎料,衬衣上边也饰寸许的水獭皮或锦边。成年男性或老人则多穿白色或淡色的衬衣,衬衣从脖子到腋下共有四个纽扣,有些在衣边要缝制宽约一寸的金缎边,领部绣有花纹,大襟中上方绣有吉祥图案等。长袍的质料现在一般多选用毛哗叽、黑华呢等。夏季长袍缝制时要加一层里,里料可以根据经济条件来添充,可以是棉布也可以是绸料。冬季长袍里要加缝熟羊皮,藏语称“察日”,衣边一般都饰有2~5寸的水獭皮。

帽子有狐皮帽、礼帽、锦边帽等。藏民尤其喜爱戴“鸽子青”礼帽,也叫“锦边帽”或“四片瓦帽”,这也是本地服饰的独特之处,在其他藏区不多见。这种帽子一般用黑毛呢制成,中央及周围有“人”字形金丝纹样,宽度约为一厘米,上下两边也搭配金线条,四周帽盖随天气冷热能上下卷放,使用方便、美观大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