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甘肃少数民族饮食风俗快速了解

甘肃少数民族饮食风俗快速了解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糌粑也就成了藏族人民的最主要的食物。酥油茶不仅可以滋补身体、提神解渴,还能产生热量、御寒充饥,是高寒地区的最佳饮料。(四)手抓肉、风干肉手抓肉是藏族比较高级的食品。

甘肃少数民族饮食风俗快速了解

二、甘肃藏族饮食风俗

甘肃藏族地区也被称为安多藏族,因大多经营畜牧业或半农半牧的经营方式,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他们耕作一种叫“青稞”的农作物。将青稞炒熟后磨成面粉,就成了我们常说的“糌粑”。因而,糌粑也就成了藏族人民的最主要的食物。除糌粑之外,还有奶茶油条酸奶及种类肉食和面食

(一)糌粑

藏族人一日三餐基本都离不开糌粑。糌粑也被称为炒面,是将青稞经晒干炒熟、磨细而加工成的面粉。吃糌粑时,先往碗里放上适量酥油、曲拉、糖等,然后冲入滚烫的茶水以便融化酥油,再加入糌粑,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用手捏成团,你就可以享受美味可口的酥油糌粑了。吃糌粑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糌粑比小麦更富有营养,而且还便于携带,只要在怀里揣个木碗、腰里挂一个“唐古”(糌粑口袋),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水就可以吃上喷香可口的糌粑了;或者也可以先把糌粑拌好,装进糌粑口袋,饿了就可以随时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

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在柜子摆着一个“竹索琪玛”(放糌粑的木斗),里面放满了青稞糌粑和蕨麻(人参果)等,有亲朋好友来拜年时,主人便端来“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以表示祝福。

(二)酥油茶

藏族地区有句俗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藏族人非常嗜好喝酥油茶,有一则民间爱情故事这样记载酥油茶的来历。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美梅措的漂亮姑娘,她是藏族辖部落土司的女儿,她在劳动中与另一个怒部落的土司的儿子文顿巴相爱,但由于这两个部落在历史上因械斗而结下了冤仇,辖部落的土司便派人杀害了文顿巴,在为文顿巴举行火葬仪式时,美梅措跳尽火海为心爱的人殉情。于是美梅措在内地化为茶树上的茶叶,而文顿巴则在羌塘变成了盐湖里的盐,每当藏族人打酥油茶时,茶和盐便可再次交融、相依相偎在心爱的人怀里。还有一种说法与文成公主有关。据说,文成公主入藏后,很不适应藏族人以肉食为主、多腥膳的饮食习惯,牛羊奶的气味也让她很难受。为了生存,她想出一办法,就是在早餐的时候,她先喝半杯奶,再喝半杯茶,感觉就好多了。再后来为了方便,她就干脆把茶和奶放在一起来喝。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这种习惯,即在喝茶时加上一些奶和糖,这就是最初的奶茶。这种做法逐渐引起宫中群臣权贵的效仿后,便在民间迅速传播开来,饮茶之风盛行至今。

酥油茶是用熬成后的砖茶水、盐巴和酥油制成的。打酥油茶是在一个特制的酥油桶内,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 (一种活塞式的棍轴)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也有简单的方法,就是将砖茶、水、盐巴一起倒入茶壶或锅内,用文火慢熬,待茶色变浓加入牛奶,烧开即成。但不管哪种方法,在倒茶时要轻摇茶壶以便茶水与奶子均匀,然后随喝随倒。酥油茶不仅可以滋补身体、提神解渴,还能产生热量、御寒充饥,是高寒地区的最佳饮料。当然喝茶就有喝茶的讲究,当客人坐定后,主人会取出瓷龙碗,给客人斟上酥油茶,当然斟茶时茶壶底不能高于桌面;喝茶前用无名指沾茶少许,弹洒三次,表示敬天地神佛。客人喝茶要慢慢饮用,用嘴轻吹茶面浮油,分饮数次,饮大半,留小半,不能太急,不能一口喝干,不要发出响声,否则会说你是“驴饮”。客人边喝主人边给你添加,客人的茶碗总是斟满的。如果你到藏族人家去做客,主人便会用清香可口的酥油茶,恭敬地招待你。你大可不必客气,你喝得越多主人越高兴,相反,如果你拒绝,主人可能会认为你没有礼貌。

(三)酥油(www.daowen.com)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乳制品,牦牛奶制的酥油尤其受到大家的喜爱。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口感极佳,冬季的则呈淡黄色。羊奶制成的酥油为白色,光泽、营养价值均不及牛酥油,口感也逊牛酥油一筹。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颇高。在食品结构较简单的藏区,能补充人体多方面的需要。

提炼酥油俗称“打酥油”,工具比较简单:一个盛有适量水的大盆,一只高及人胸的木制酥油桶。酥油桶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圆柱状的木桶,桶身要用金属箍或竹、藤箍、牛皮箍等箍紧;二是“甲洛”,一块比木桶内径略小的厚木板,上面掏有三角形或方形的五个孔,其中四孔均匀地分布在木板的各对称部位,中间的方孔上固定着一根高出木桶1尺左右的木棍;三是一个与桶外径相等的木盖,“甲洛”柄从中央的圆孔中伸出。制作酥油时把滤净的鲜奶倒入酥油桶里,使之略微发酵,然后用两手握住“甲洛”的木柄,用压“甲洛”使之下沉桶底;再放手使之恢复。如此反复近千次,使酥油从奶中分离,浮于表层。这时就可以把酥油捞起放入盛凉水的大盆里,用两手反复捏、攥,直至将酥油团中的杂质除净为止。打酥油的劳作虽然单调、枯燥,费体力,但却需技巧。因而在打酥油时,勤劳的人们一般都会用歌声伴着劳动。

酥油和糌粑是最方便的食物。出门时,带一袋糌粑、一盒酥油、一块茶、一口锅,遇到有牛粪、有泉水背风向阳的地方,随处可以烧茶进食。这是最典型的、最常见的高原野餐。

(四)手抓肉、风干肉

手抓肉是藏族比较高级的食品。藏族人食肉很有特色,牛羊宰杀后,第一顿要吃胸叉肉和血肠、面肠。血肠是把一些肉丁调料与血拌匀后灌进小肠制作而成的,食用时把装好的血肠放到开水锅里烹煮,到血将要凝固时捞出,用刀切成适合长度,然后捏住两端边吮边吃,若在血肠中加入切碎的羊肝,不仅味道鲜美脆嫩,而且具有益气、补血、增智的功效。如果把切碎的羊油加上调料和面粉一起拌成絮状,再把它灌入到羊肠中,就制成了面肠。除煮食外,还可将煮熟的面肠切成段,在火上烤着吃。其他部位则切成大块,煮肉时有个讲究就是要使肉熟而不烂,这样就可保证鲜嫩可口且能使营养留在肉中。吃时一手持刀,一手抓肉,所以叫手抓。如果你到牧场去做客,热情好客的牧人会在现场宰羊,并生火架锅,注水并加入盐巴、花椒等作料煮沸,然后把大块的手抓肉放入水中,煮到肉面的血色刚刚消失时,就可食用,这叫“开锅肉”,味道鲜美无比,尤以胸叉肉为最好,所以往往留给贵客。

(五)灌汤包子

灌汤包子俗称藏包。把肥美的牦牛肉捣成肉泥,加入少量葱、姜等调料,并掺加适量清水。用热水和成的死面擀薄作皮,包捏结合处留一小口,便于蒸汽水注入包子内,然后上笼蒸熟即可。出笼时包子状如莲花,内含大量鲜美汁水,入口清香而不腻。

此外,在甘南牧区,还有“辛”(藏式点心之一,将糌粑、曲拉、蕨麻粉、葡萄干大枣红糖和溶化的酥油混合后冷却结块而成的食品)、“刀什哈”(将羊肉剔骨切碎,和烧红的石头一起装入羊胃烘熟的吃法)、兜卷(将洗净的羊胃囊和外包网状油切片佐以盐巴、葱花,分层铺好卷卷包扎煮熟的吃法)、夹心肝片、灌肺等各种风味小吃。这些食品多来自民间游牧生活,简便易做,味道鲜美,食用方便,反映了草原民族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