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政治上互不统属,氏族部落间互相争战吞并,整个社会生活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在宗教信仰上盛行多神教和崇拜偶像。在这种情况下,穆罕默德扛起了统一阿拉伯半岛的历史重任,在他四十岁时,在麦加宣称自己是真主的使者、最后的先知,号召人们信仰唯一的真主,反对多神崇拜。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穆罕默德不遗余力的传教过程中,他遭到了多神教信徒的反对,迫使他迁往麦地那。后又辗转回到麦加,清除了供奉着三百多个神位的“克尔白”中的偶像,不仅为伊斯兰教的传播和朝拜奠定了一个中心,而且建立起了统一的阿拉伯民族国家。他将伊斯兰教确立为国教,实行政教合一制度,而《古兰经》则成为最重要的经典和最根本的立法依据。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年轻也是发展最迅速的一种宗教,也是一种严格的一神教。 “伊斯兰”为阿拉伯语之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间独一无二的最高主宰真主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现在和未来)的和平与安宁。伊斯兰教兴起于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到8世纪中叶,就迅速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在中国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传播历史和深远影响。其传入我国的时间大致在唐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代,穆斯林教职人员伴着丝绸之路上的声声驼铃来到中国,历经了宋元明清后,使得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广为流传。在西北地区则形成了一个伊斯兰教的聚集区,而甘肃临夏则因其教派齐全(“三大教派”,即格底目、伊赫瓦尼、西道堂)、门宦具备(“四大门宦”,即哲赫忍耶、虎夫耶、库布忍耶和尕德忍耶)而享有“中国小麦加”的美誉。
伊斯兰教不仅在穆斯林各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也深深地融入了这些信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即信真主、信圣人、信天仙、信前定、信经典、信后世和五功,即“念、礼、斋、课、朝”,是信仰者最为熟悉因而也是对信仰者影响最为深刻的内容。由此也对各族穆斯林的婚姻、丧葬、饮食、服饰、交际、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六大信仰
信真主:信真主是六大信仰的核心。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独一无二的,他虽然造化出了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并主宰着宇宙间的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但真主却是形无定相、无始无终、不受时空限制的无限而又绝对的存在者,因而也是不可以用世间任何存在物来描述或比拟的。同时真主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他具备了一切,包括独一、无始、无终、永恒、万能、创造、全知、全听、能言、仁慈、公正、有意志、包罗万象、清净无染等优美的德性,并用他的这些德性教化人类。真主是万能的,人们对真主的信仰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一切必须服从真主,因为只有信仰真主,人们才可以通过对宇宙万有观察和参悟来认识真主的德性,进而认识真主本身,并最终获得对最高真理的认识而进入内心安宁的人生境界与生命状态。所以穆斯林的十六字“清真言”说:“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真主是主宰宇宙万有的唯一的神灵,所以在穆斯林中基本不存在原始信仰,他们没有图腾崇拜,也没有植物、动物和自然、灵魂的崇拜,也不崇拜偶像,不信财神、火神、风神、灶神等鬼神。
信天仙:伊斯兰教认为,在宇宙中除了人生存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妙世”,其中居住着真主用光创造的诸天仙。他们既无性别也无老幼,不婚不育、无眠无倦、无私无欲、秉性纯善,有超凡能力,却不具有神性。天仙分工细致种类齐全,各司其职。其中最著名的有:“哲布勒依来”负责向穆罕默德传达真主启示的经典;“米卡依来”负责观察宇宙动态,管理人间的衣食供养;“阿兹拉依来”是掌管人之生死的天仙;“以斯拉菲勒”负责吹响世界末日与人类复活的号角;“蒙克雷”和“乃克雷”负责坟中考问;“雷祖瓦乃”管理天堂;“马里克”管理火狱;“来给布”和“替杜”则与人形影不离,他们分居在人的左右两则,分别记录人们一生的善行和罪恶(据回族传说,人的两肩各有一个天仙,左记善,右记恶)等等。总之,他们都是遵照真主的意志来管理天上和人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而其中的“哲布勒依来”、“米卡依来”、“以斯拉菲勒”、“阿兹拉依来”是最为人熟知的四大天仙。天使尽管具有非凡的能力并管理着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但因其不具有神力,因而伊斯兰教强调信仰天仙,但绝不允许崇拜天仙,否则就被认为是叛主。
信经典:真主既然是无所不能的,而先知又和普通人一样,因此圣凡之间就必须有一个联系的纽带,上传民心,下达圣意。 《古兰经》正是这样一个联系的纽带,它是真主颁降的启示,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真主启示”的汇集。“古兰”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或“读物”。 《古兰经》认为,有些先知曾接受真主的启示,将其汇集册后就被称为经典,信仰经典也就是相信它的神启性,同时要遵守其中的戒律。《古兰经》宣称这些经典的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后经”都是证实“前经”的。据传真主前后共降了114部经典,但《古兰经》以前的一切经典的原文已全部遗失,仅存的只有译文,且多被人们篡改,只有《古兰经》因为受到真主的保护而没有被篡改,是一部原文保留最完善的经典。其行文优美,每章分为若干节,每节表达一个独立的意义,各节互相衔接;每节终了,刚好是读者在气势上和情感上需要停顿之处。
信圣人:在伊斯兰教的世界里有一类极其受信徒尊崇的人,即圣人。他们都是被真主挑选出来用以传达圣谕并教导人类的使者,他们必须如一的传导真主的圣谕,因而他们也是德才兼备的典范。据传有12.4万多位圣人,《古兰经》中提到了25位,最让穆斯林耳熟能详的圣人主要包括阿丹、怒哈、伊布拉欣、穆撒、穆罕默德等,穆斯林都能够讲述出他们的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故事。穆斯林认为穆罕默德是真主派来的最伟大的、也是最后的一位使者。他具有其他列圣所没有的品级、德性和奇迹。他肩负着替主行道、教诲世人的崇高任务。因此,要信仰服从真主,必须信仰服从穆罕默德。但穆罕默德是人而不是神,他和凡人一样也有妻室儿女,因而穆斯林也严禁将穆罕默德神化。
信复生:信复生也称为“信末日报应”或“信后世”,伊斯兰认为,人死后还要复活并接受真主的清算和审判。人生存的这个世界也有一个开始,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自然也就有完结之时,即走向最终的毁灭。 《古兰经》中记载说,天地在一定的时间之后会毁灭,那时“大地上所有的一切都将朽坏。只有你的具有庄严和尊贵的主的本然长存”。 (55:26;55:27)而且,“的确你们在复生日将被复活”。 (23:16)早期的一些启示在描绘末日来临的时候,说天地万物经过大的动荡之后,尽行毁灭,然后“号角一响”,一切生命之灵魂都将复返于原始的肉体奉真主之命令而复活,人类也自然从各自的坟墓中出来,接受真主的最终判决。每个人将根据自己生前的行为得到赏罚。伊斯兰教认为,那些否认真主、列圣、经典、天神、后世、前定,或以物配主并死不悔改的人,必会受罚并进入火狱遭受永恒的惩罚和苦难。而那些有信仰的人,虽在现世做过罪孽,但只要诚心悔改并得到真主的宽恕,真诚地接受一定处罚或者赦免后,仍有希望进入天园(天堂)而享用永久的快乐和幸福。所以,伊斯兰教要求人们用今世的有限之身修善积德,为后世美好而长久的生活做准备。
信前定:“前定”是阿语“格德尔”的意译,它还包括安排、规划、限定等意义。 《古兰经》中说:“没有安拉的命令,人不会死亡,生命期限是安拉的规定。 ”(3:145)又说:“安拉制造你们和你们的行为。 ”(37:96)又说:“万物,我都以前定创造它。 ”(54:49)可见在伊斯兰教的宇宙观念中,无论是自然天体的运行还是人类历史的更替,也无论是国家的兴衰变迁还是个人的贫富贵贱,总之世间的一切善恶丑美均由真主在规划宇宙之初早就预定、设计好了。但由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必然会导致出现丑恶的甚至是邪恶事物或现象的出现。因此信前定的观念就要求人们不管身边或自身发生什么事情,都是真主的安排、规划和限定,是真主在创造宇宙之前就已经安排好的。对一个信仰者来说,应该做的就是欣然接受身边所发生的真主的安排和定夺,不论其结局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是美是丑,都要以宁静和安详的心态去对待、接受它。同时,伊斯兰教也不否认人类意志的自由,甚至认为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善恶或者美丑,并有自由的行动。
(二)五大功修
伊斯兰教规定,每个成年的穆斯林为了表白自己的信仰,除了具有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几大信仰之外,在实际行动中,还必须履行五大功修,即念、礼、斋、课、朝。也就是说,穆斯林不仅要坚信上述六大信条,还要在行动上履行五大功修,才是一个完美的受人尊敬的穆斯林。
念:念就是念作证词,阿拉伯语叫“舍哈德”,也称为“清真言”,是每一个伊斯兰教信仰者的必修课,无论男女老少都必须学会念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伊斯兰教要求每一个信仰者不仅要会念清真言,还必须要理解清真言的含义,即感谢真主的创造之恩,学习穆罕默德的高贵品德。很多虔诚的穆斯林群众,每遇大事时都念诵清真言,例如在旅途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晚上临睡前等。有的年迈的穆斯林,临终前虽已念不出清真言,也要伸出自己的食指,表示坚信真主的独一无二。甚至人们在赌咒发誓的时候,也会食指为凭,表示他以自己的信仰为凭发誓,这在回族当中是一种最重要的发誓方法。可见,清真言在信仰者心中的地位。
礼:礼拜,阿拉伯语叫“撤拉特”。礼拜是每个成年穆斯林的五项基本功修之一。回族的礼拜主要有四类:一是每日的五时之礼,即晨礼(黎明之后到日出之前)、晌礼(中午)、哺礼(午后至日落前)、昏礼(日落至晚霞消失前)、霄礼(晚霞至黎明前)。这些礼拜都没有固定的地点,可以在清真寺、自己家里、市区、郊区、野外,外出旅行时也可以在车上、船上或者飞机上。但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礼拜的地方必须干净无污,礼拜的方向必须是朝向圣地麦加的方向,即西方。二是每星期五的聚礼,聚礼通常是信仰者在清真寺集中后一起举行礼拜。三是会礼,即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也称为宰牲节)举行的两次大的会礼,其中开斋节的会礼是为了庆祝斋月的顺利完成而举行的礼拜。四是殡礼拜,即为离世者举行的一种祈祷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能坚持每日五时之礼的一般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则大多只参加两个节日的会礼活动。
斋:斋戒,阿拉伯语叫“素姆”,一般也称为封斋、闭斋、把斋等。伊斯兰教历九月,亦称莱麦丹月,斋戒一月,要求日出前一个半小时进食,日落后开斋,而在日出至日落间禁食、禁饮和进行房事等。在斋月来临之前,回族家庭一般都进行“念夜”,即家家户户准备饭菜,请阿訇到家念经。到了斋月二十七日这天晚上还要“坐夜”,迟睡觉或不睡觉。人们认为这一天是真主赦放一切亡灵回家探望亲属,并派诸天仙到人间祝福的日子,因而回族群众把这一夜看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称“格得雷”夜。能举行斋戒的人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一是穆斯林,二是成年人,三是理智健全者,四是身体健康的人,五是长期居家的人。那些身患疾病者、孕妇、行经之妇女、哺乳期妇女或者年老体弱的人和外出旅行的人都可以暂不封斋,但是待疾病痊愈或事后必须补斋或施舍,欠几个斋补几个斋。如果身患某种慢性病、失去了封斋的条件者,可以不封斋,也不需要补斋。但是必须用欠一个斋就供一个穷人一天饮食的方式来弥补。
课:天课,阿拉伯语称“则卡提”,也叫“济贫税”。 “则卡提”是经济状况富裕穆斯林的责任,从自己游动财产中,每年抽出四十分之一,用于赈济贫苦的人。交纳天课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年底,每一家穆斯林在年末时都将清算自己的收入,扣除自己生活所需外,盈余按比例纳课;也有一些地方的穆斯林自愿捐献而不再按比例缴纳。其内容既包括钱也含有实物等,主要用于帮助贫穷者、管理天课者、接受伊斯兰感化的非穆斯林、无依无靠者、为争取自由的奴隶、陷于困境的旅行者,也有部分用于修桥铺路、发展教育、慈善和其他公益事业的。
朝:朝觐,阿拉伯语称为“罕吉”,即朝觐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克尔白”圣殿,回族一般叫朝罕志。伊斯兰教规定凡是身体健康、理智健全、人生自由的成年人,在其一生中,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国内外形势稳定、能够保证旅途平安,就必须要去朝觐“克尔白”一次。在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上旬朝觐称为“大朝”或“正朝”,而在此期限之外朝觐称为“副朝”。朝觐主要包括以下活动:一是朝觐的穆斯林首先要指定地点受戒、净身,受戒期间禁穿艳服、喷香料、理发剔须剪指甲、行房事、吵架、斗殴、杀生。二是脱常服,凡是进入麦加朝觐的人除妇女仍着常服外,其他男子都必须换去常服,用两片不加缝制的布裹住上下体,以表示不分身份﹑地位﹑阶级或经济状况,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三是逆时针方向绕行“克尔白”圣殿七周,对“克尔白”东南角墙上的黑石进行礼拜,表示对圣人伊卜拉欣的敬意。四是在萨发、麦尔卧两山之间来回奔走七次。五是分别去米那山和阿尔法特山谷至少各驻留一日,射石驱邪。六是到十二月十日朝觐者开斋宰牲,庆祝古尔邦节,最后辞朝回家。完成了朝觐的人被称为“哈吉”,在甘肃的回族群众看来,完成一次朝觐,是人一生中最为荣耀的一件大事,因为限于各种条件,能去麦加朝觐的人毕竟是少数。
(三)宗教节日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除此之外,还有小的节日和纪念日,如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等。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的希吉来历计算的,也就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www.daowen.com)
1.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它与古尔邦节、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流行于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风俗。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斋月的起止日期都以新月的出现为准,即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初一的傍晚,伊斯兰教长在清真寺的宣礼楼上遥望天空,如果看到了纤细的新月,斋月即开始;如遇阴雨天气而看不到新月,可推迟到初二、初三的晚上。一入斋月,凡年满12周岁的男孩和9周岁的女孩都要封斋(也叫闭斋),但那些神智不情的、不到年龄的和老弱病残者以及在行经期和产期的妇女都不封斋。封斋前要洗手、洗脸、漱口,做封斋饭,而且要提前准备好富有营养的食品,如大米、白面、羊肉、油茶、白糖、茶叶等。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喝足,然后清封一天,直到太阳落山前,不能饮食、不能行房事等,否则就算是破斋,这一天斋也就无效了。直到日落之后,人们才可以开斋吃饭,但一般在开斋前要洗小净,然后换上整洁的衣服,戴上小白帽等候清真寺开斋的梆子声,梆子声一响便可开始吃“开斋饭”了。据说,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斋戒是穆斯林的一项的基本功课,因而从广义上来说,这个月的斋不仅仅限于饮食及其他行为上,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饮食、挨饥饿,而两面三刀,恶语中伤,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斋月二十七日,是回族群众很重视的“盖德尔夜”,也有的叫“坐夜”。相传,穆罕默德40岁那年的伊斯兰教历九月二十七日夜,真主把《古兰经》传授给了他。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 “盖德尔”是“前定”和“高贵”之意。在这一夜做一件好事,胜过平时一个月所做的事。因此,在这一夜,回族群众一般都要做些可口的开斋饭,特意送到清真寺里让大伙儿吃,有的还请一些人到家里吃开斋饭,经济条件较好的还设宴待客。吃完饭,可以到清真寺赞圣、诵经;也可以在家砸一些核桃,炒一些瓜子和花生,或煮一些羊骨头,边吃边聊天。整夜不眠,通宵达旦。
斋月结束,还未举行节日会礼前,回族群众都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计算,舍散“费土尔”钱,即交纳课税。回族群众认为,封了一个月斋,不交“费土尔”钱,便失去了斋戒的完美性,有的甚至认为是自封了一月斋。因此,回族群众一般都愿意履行这种义务。
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开斋节。因而,在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回民都要提前赶回家中。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家家户户都要早起,以便把院里墙外、街道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成年回族一般要行大净,小孩子则把脸洗干净,头发梳理得当就可以了。总之男女老少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然后换上喜爱的新衣服。八点以后,大家就夹个小毯子或小拜毡汇集到清真寺,也有因人多而选择一个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集体礼拜的情况。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掉鞋子,面向圣地麦加的方向叩拜。然后向阿訇道安,接着全体互道“色俩目”。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游祖坟,念锁儿(《古兰经》选读),追悼亡人。最后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麻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兔、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已婚和未婚女婿带上节日礼品给岳父母拜节。拜节的时间要早。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民族特色。
2.古尔邦节
“古尔邦”,阿拉伯语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也称为“宰牲节”、“献牲节”等,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十二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关于这一节日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之一——易卜拉欣,年近五十时,膝下仍无一儿半女,于是他祈求真主赐给他一个儿子。果然没过多久,他便得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起名叫伊斯玛仪。儿子还未满周岁时,易卜拉欣受真主的暗示,把伊斯玛仪母子送到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自己则继续回家去传教。到伊斯玛仪十三岁时,易卜拉欣梦见真主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真主的虔诚。易卜拉欣惊醒后,虽心急如焚,但仍然把刀磨得非常锋利。找到自己唯一的儿子,并直截了当地把真主的命令和昨晚的梦告诉了伊斯玛仪,伊斯玛仪听了父亲的话后,面无惧色,毅然从命。于是等爱子伊斯玛仪侧卧后,易卜拉欣就把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但他爱子如命,怎么舍得杀了他呢。于是第一刀下去只在儿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个白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点皮。儿子不忍,就对父亲说:“我的父啊,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可以下决心顺从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听了儿子的劝言,把他翻了个身,然后解下刀子正要杀时,真主被感动了,派天仙背来一只黑头羚羊代替伊斯玛仪献祭。从那以后,穆罕默德就把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规定为宰牲节。
正因为如此,古尔邦节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群众也非常重视,当地流行着这样一句民谚:“当不了月回回,总得当个年回回。 ”即是说无论多忙,这一年一度的会礼和庆祝活动一定要参加。古尔邦节多以村、乡、镇、巷等为单位进行,节日来临前要全面打扫室内外的卫生。家家户户在节前都要炸油香、馓子、麻花等。大人小孩都要换上节日的盛装。节日拂晓,要沐浴净身、燃香,收拾整洁后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大家欢聚一堂,由阿訇带领全体回族向西鞠躬、叩拜。在聚礼中,大家要回忆这一年当中做过哪些错事,犯过哪些罪行,阿訇要宣讲“瓦尔兹”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后大家互道“色俩目”问好。
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即宰牲。宰牲是有很多讲究的,例如阿訇或懂得宰牲规戒的人要洗小净,牲畜的头朝南,尾巴朝北,面向西。不能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不宰身体不全的牲畜,如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都不宰。宰下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以及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等等。
3.圣纪节
圣纪节,也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相传穆罕默德于伊斯兰教历纪元前五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诞生于阿拉伯麦加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取名穆罕默德(意为“受到高度赞美的人”)。
伊斯兰教历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因病归真,终年63岁,葬于麦地那。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族一般合称“圣纪”。
节前,由清真寺里的主持阿訇讲一下过节的重要性和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邀约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节日这天清真寺张灯结彩,挂起横幅,横幅上一般都用阿拉伯文书写纪念穆罕默德的字样,有的还写圣纪大会标语。回族群众聚集在清真寺诵经、赞圣、礼拜,由阿訇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功绩品德,以及在传教中所受种种磨难和许多智勇、善辩、善战的生动历史故事,教育回族群众不忘穆圣的教诲,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然后吃喝游玩一天。侧重纪念逝世日,诵经念“尔麦里”,以示怀念。这一天穆斯林还要做“讨白”(忏悔)。仪式结束后,开始会餐。会餐也按经济条件来决定,经济条件较好时,则找个宽敞的地方,摆上十几桌乃至几十桌饭菜,大家一起进餐;条件较差的则吃“份儿饭”,回族群众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对于节前散了“乜贴”,捐散了东西,而没来进餐的,要托亲友、邻居给带一份“油香”去品尝。
总之,回族过圣纪节的特点是众人赞圣,众人捐散,众人一起来吃饭,表现了回族人民团结、友爱的精神和喜悦的心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