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甘肃少数民族婚姻风俗探析

甘肃少数民族婚姻风俗探析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婚姻形式在现在的甘肃回族当中,只存在于家庭比较困难的边远山区。除了上述婚姻形式还有一种形式值得关注,即回汉婚,顾名思义,也就是回族与汉族间的族际通婚。甘肃回族的结婚程序一般包括四个主要的步骤:一是提亲,二是定婚,三是定亲,四是娶亲。

甘肃少数民族婚姻风俗探析

五、甘肃回族婚姻风俗

回族婚姻的婚姻风俗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历史上,回族实行一夫一妻与一夫多妻并存的婚姻形式。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地区也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

(一)回族的婚姻形式

回族的婚姻形式从古至今大致包括同族婚、教内婚、表亲婚、交换婚、招养婚、回汉婚等六种类型。

同族婚:即同民族内部互为姻亲的婚姻形式,它是回族婚姻形式中最主要、最基本也是最广泛的一种形式。其基本的要求是男女双方都必须是穆斯林,不管是哪里的穆斯林,只要不是自己的血亲和近亲(包括伯叔所生的妹妹),不是和自己同乳的人,都可以结婚。但男女双方必须同意,而且有两个以上的证婚人,听到男女双方表示同意的话才行。

教内婚:这是由同族婚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婚姻形式,也是伊斯兰教各大教派、门宦在长期的历史互动中形成的产物。门宦的形成是伊斯兰教内部对伊斯兰教功课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而产生的,因此各门宦间存在着一定隔阂,使得回族的通婚范围由此越来越窄。因其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和团结,这种婚姻形式现已越来越少。

表亲婚:即兄弟的子女与姊妹的子女间互相结婚,通常称姑表亲或姑舅亲,在回族婚姻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回族群众把这种婚姻形式称为“亲上加亲”,曾普遍认为这种婚姻形式基础牢靠,且彩礼、订婚、结婚都可视经济条件而定,亲戚中好说话,因而这种婚姻形式在回族过去的历史中比较普遍。但现在随着法律的普及,人们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婚姻形式也在逐渐地缩小范围。

交换婚:也叫换头亲或换母亲。这种婚姻形式也多在姑表、姨表的同代人中进行。双方人家的儿女互换,互为夫妻,且不互送彩礼。这种婚姻形式在现在的甘肃回族当中,只存在于家庭比较困难的边远山区。

招养婚:也叫招女婿。这种婚姻形式主要发生在没有男孩的家庭,因劳力及养老送终的需要,想招一个上门女婿来为本家传宗接代、继承遗产等。

除了上述婚姻形式还有一种形式值得关注,即回汉婚,顾名思义,也就是回族与汉族间的族际通婚。这种婚姻形式现在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回汉通婚的越来越多。只不过主要是回族男子娶汉族女子为妻者多,而回族女子嫁汉族男性者相对较少。但无论哪种情况,回汉通婚的一个首要条件必须是汉族人“入教”,即信仰伊斯兰教。

(二)回族的结婚程序

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他不仅标志着儿女的成熟和自立,而且也是父母完成对儿女责任的一个标志性仪式,因此回族老人把儿子完婚的事叫“卸担儿”,所以要尽最大力量来把婚事办得完美、热闹。甘肃回族的结婚程序一般包括四个主要的步骤:一是提亲,二是定婚,三是定亲,四是娶亲。

1.提亲

回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一家女儿百家奔。 ”过去回族的婚姻大事一般也遵循着“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方式。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岁时,若被某个人家看中,这家人便会请两个媒人去提亲,一个代表男方,另一个代表女方。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主要是向女方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以及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等。然后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验证对方媒人之言是否属实。如果女方家长觉得条件差不多,便回话给男方家,再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合适的场合见面,以便当事人相互了解对方的相貌人品。如若无反对意见,男方家带上“四色礼”,小伙子带上见面钱,在媒人的陪同下正式与姑娘见面,姑娘则一般由姑妈或嫂嫂陪同。此时小伙子就要给姑娘见面钱,如果姑娘接收了见面钱,并给小伙子回赠小礼品,则表示同意婚事;若不接收见面钱,则表示不同意婚事。现在则逐步走上了自由恋爱的道路,上述行为也就成了“走过场”,但当走完这个过场后,要择日下“定茶”。

2.定婚

定婚也叫“定茶”、“说色俩目”或“道喜”,日期一般要选在每周五的主麻日。男方家要准备回族爱喝的各种茶叶,以及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配料,分别用耐揉的麻纸,包成一斤左右的小纸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表示喜庆的红纸;再给未婚妻准备上两三套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则要杀鸡、宰羊,以盖碗茶宴席热情款待。宴席完毕后,双方家长当众互道“色俩目”(穆斯林经堂用语,既可作祝福语,亦可作问候语),许诺这门婚事已定,今后不再变更。男方离开女方家时,女方为表示对这门婚事的满意和坚决,还要给男方家回赠适当礼品。

3.送彩礼

有些地方把送彩礼叫“纳聘礼”、“定亲”、“提盒子”或者“插花”等。喝完定茶后,媒人根据女方的需要,并依据男方家的经济条件给女方纳合理的“麦哈尔”(聘金),另外适当购置一些日用品、化妆品、装饰品、四季服装或衣料及家用电器等,再准备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若干糖、茶。在回族的观念里,如果不赠送聘金,则为无效婚姻,因而送聘金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回族认为,赠送聘金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对男方进行相对的经济牵制,令其慎重对待婚姻大事,不可朝三暮四,随意离婚,如果离婚,所赠的聘金和其他礼品不得索回;二是保障女子独立生活的一项措施。所以,聘金虽然一般都视男方的经济而定,但一般情况下都不得少于一两纯银。

送彩礼的时期一般也都定在主麻日,男方由一位阿訇带领,父母、嫂子、奶奶、婶子等人陪同一起前往女方家。女方家也有一位阿訇或老人在家迎客并接收聘金和其他礼品。然后由特请的阿訇念“尔麦里”,即诵读《古兰经》的有关章节,而后,同赴女方家准备的盛宴,一边品茶用食,一边相互寒暄、讲婚配和结亲的重要意义。最后双方再商量好结婚的大致日期,以便做好准备。

4.娶亲

回族男女结婚同样都要选择在主麻日,也有选择主麻日的前一天以及阴历的双日等时间来举行婚礼的。回族娶亲的仪式非常热闹,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催装礼”和“填箱”:在结婚的前一两天,男方要行“催装礼”,即带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馒头、油香等,送到女方家,以向女方家长表明是真心实意娶亲,并保证婚后光阴如蜜、不会亏待女子等。女方家接受了“催装礼”后就尽快准备出阁的事。结婚前一天,女方家举行“填箱”仪式,即在家设宴款待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所到的客人一般都要给新娘送衣服、袜子、鞋、毛巾被、布料和钱等。

“撞亲”:娶亲这一天,男方家带上准备娶亲之物早早出发,以免在路上碰到怀孕妇女。到女方家后把预先准备好的核桃之类的东西撒到院子里,乘人哄抢之时赶忙到客屋用餐。新娘在这一天要“洗大净”,用线绞掉脸上的汗毛。梳妆完毕之后,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上红色的棉袄,以表示新娘的“厚道”,如果穿得太薄,则会被认为是“薄情寡意”;头上要盖上红盖头,将新娘的面孔盖得严严实实。然后从近邻和亲友中请几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的人去送亲,回族也叫“吃席”。在送亲途中,若遇其他娶亲人马,新娘子要互相交换腰带,以防“冲喜”。接亲的队伍快到新郎家大门口时,新郎由姐夫陪同跑步迎上去,绕车一圈,故意碰一下车,这叫“撞亲”。到大门口时,恭贺新喜的人们互道“色俩目”。然后将宾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新娘先踩着红毯由大门口直入新房,若没有条件铺红毯,新娘的哥哥或舅舅要将新娘抱进洞房,因为新娘的鞋上是不能沾土的。回族结婚也有“压箱”的风俗,即新娘的陪嫁物要先抬到院里预先摆好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给了开箱钱或搭门帘钱后,新娘的嫂子才揭开新娘头上的红盖头,回族称之为“搭妇巾”。

“尼卡哈”:当新娘和送亲的人各自进屋落座后,主人家便一面招待客人,一边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即证婚词。这是一个神圣的仪式:新郎家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首坐着请来的阿訇,左右坐着证婚人和父母亲;桌前铺上地毯,新郎、新娘跪在上面,认真地聆听阿訇的言辞。首先,阿訇请双方父亲介绍自己孩子姓名。其次,阿訇问新娘(或其代理人,有些地方新娘不能到现场参加“尼卡哈”):“你愿意嫁给他吗? ”新娘马上表示“我愿意”;阿訇再问小伙子:“你愿娶她为妻吗? ”,新郎则马上表态“我愿意”并表示从今以后要好好工作养活妻子,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再次由阿訇讲讲“哈嘎比”钱,即要求新郎在新婚之夜拿出一定的金钱给新娘,以显女儿的尊贵。此时会由女儿的父亲提出具体数额,而由新郎父亲回答是否愿意接受。现在这个仪式则更多地具有了图热闹的意思,因为一般情况下,不管你要多少,只要得到新娘的“口唤”(同意),这些钱也不会当晚就拿出来的。第四,阿訇诵读“杜瓦”(祈祷词),请求真主承认这一对青年的婚姻,并为他们赐福。最后,阿訇当众宣布:“从今天起,你们正式结为夫妻。 ”并告诫新郎新娘要互敬互爱、白头到老。

“撒喜”:也叫撒金豆。证婚仪式结束后,由阿訇把准备好的核桃、枣、糖等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一来表示感谢真主赐予的良缘,祝新郎、新娘白头偕老,早生贵子;二来表示喜庆的施舍,而参加婚礼的人们都会争着去抢。据说,吃了婚礼上抢来的核桃和红枣(核桃代表生儿子,红枣代表生女儿),就连难以怀孕的妇女也会很快怀上孩子呢。

“耍新郎”:撒喜以后,开始耍新郎,不能让他随便进洞房,新郎一般要请姐夫等人保驾或掩护,冲进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挡住了,要将锅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脸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时才放进洞房。有些地方不耍新郎耍公婆。当新娘入洞房后,众乡亲把公婆簇拥到院子里,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头戴破草帽,脖子上挂一个铜钟,反穿皮袄,倒骑毛驴转圈圈、逗笑话。回族群众认为:“结婚三天没大小,不耍不热闹。 ”

宴席:宴席是婚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族人家结婚,除了送亲的队伍,庄园邻舍和亲朋好友都要去恭喜,回族群众也把它叫“吃席”。吃席的人多为妇女儿童和年轻小伙子,这天他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宴席的内容因地域而有差异,城市人结婚多在饭店待客,而农村则多在自己家里待客。届时将早已准备好的丰盛食物摆到桌上,除送亲的队伍有专座外,其他人随意就坐,和大家一起分享新人的快乐。一般宴席过半后,会有“把式”(专精戏曲表演的人)开始唱宴席曲。唱曲的人总要先客气一下,如他们一开始的时候这样唱:

恭喜、恭喜、大恭喜,

欢欢乐乐地来讨喜。

亲戚好友都来齐,

送主人一段宴席曲。

唱不好了不要着气,

宴席伙伙里要和气。

然后开始赞扬两家人的富裕、和睦等一切美好的情境:

我来到亲家的大门上,

亲家的明灯四下里亮。

我来到亲家的屋当中,

层摞层的喜毡绵绒绒。

绣花缎被叠千层,

花花枕头双对成。

再听他的《夸新人》:

尕妹妹的庄子房连房,

人伙里尕妹顶贤良。

尕妹妹的院子是一颗印,(www.daowen.com)

人品儿压过了十三省。

尕妹妹的门前杏花红,

绿盖头底下尕妹妹俊。

尕妹妹门前三道弯,

尕妹妹穿的是花衣衫。

恭喜恭喜大恭喜,

东家交了好运气,

女婿娃干散(精干)新媳妇俊,

杨宗保配了个穆桂英

……

唱至兴奋处便即兴创作、且歌且舞,其情感人、其音悦耳,让人荡气回肠、交口称赞。

“闹洞房”:新婚之夜还要“闹洞房”。新娘子被娶进家后,在人们的簇拥下进入洞房。入洞房后的新娘子,头盖红巾,面壁而坐于炕角头。前来观望的人络绎不绝,窗纸被撕得一干二净。临近天黑,前来闹房的人们蜂拥而至,参加者多为青年男女。大家推荐一位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当司仪,出点子、串节目,尽可能别出心裁地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通常有“夫妻啃苹果”、“绕口令”等,既不出格,又令人捧腹不已,热闹异常,使婚礼达到高潮。闹房结束后,新郎、新娘要交换礼品。新郎要给新娘送一个装着一定数量钱的小红包,新娘给新郎送一个红布蛋蛋或“针扎子”,表示夫妻恩爱、同甘共苦、永不分离。

5.摆针线

回族也叫“表针线”,一般都在结婚的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上午举行。摆针线,过去是为了看新娘子的针线活做得如何,就是把她未过门时给婆家人做的针线活悉数给众人欣赏。同时,选一个才思敏捷、能说会道的人即兴编词演说,夸耀称赞新娘的手艺,向众人们介绍新娘是个心灵手巧、精明能干的人。而现在摆针线活,主要是让众人看看娘家给新媳妇陪嫁了什么东西,男方家给新夫妻购置了什么家具、电器等生活用品。当摆针线仪式准备好时,男方家选请一个人,赞扬女方家买的东西又多又好、心实礼厚。

金银丝绳子空中挂,

各样摆设好齐茬。

大红手巾牡丹花,

丝线围巾廊绳搭。

扎花的枕头绣描花,

美容用品一样不差。

毡条被褥摆不下,

玻璃镜儿明天下。

洗脸盆子月亮大,

一个座钟作用大。

缝纫机子单摆下,

飞鸽车子相配它。

毛衣毛料春秋穿,

风雪大衣能挡寒。

涤沦、涤卡、的确良,

四季服装都齐全。

男方赞完女方并向亲家道“色俩目”后,女方一般也要回敬男方,夸耀男方富裕大方,给后代安置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好家庭:

黑缸子、白沿子,

汽车送来了命蛋子。

红绸子、绿缎子,

丫头找了个好汉子。

沙发床、电视机

箱子柜子分高低。

小两口,笑嘻嘻,

两个老人歇心里。

有的唱完表针线歌,还要替媒人、厨子说一段,赞扬他们的功劳。

6.回门

婚礼后三天或七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除此以外,新娘家亲戚还要一家挨一家地请新郎、新娘吃饭,并给新娘回赠礼物。回门的当晚,新郎要赶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来接回家。至此一对夫妇便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另外,历史上回族夫妻的离婚也很特点。一般情况下,男人只要发出离婚“口唤”或写了退婚书,婚姻关系就告结束;女人一般没有提出破镜重圆恢复婚姻的权利。有时候,因家庭矛盾等各种原因,男子当着妻子和他人之面,脱口连说三次“我不要你了”,这桩婚姻就算终结。之后,男方若有反悔之意,可以复婚。但非得重新请阿訇念“尼卡哈”,重新举行婚礼不可,当然一切仪式可以从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