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高尔基的创作道路:早期浪漫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谴责

高尔基的创作道路:早期浪漫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谴责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尔基的创作道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通过腊拉这个形象,高尔基暴露并谴责了极端个人主义。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作品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不同寻常的故事情节,奇特的环境气氛,象征性的形象,讽刺对比的手法,明快艳丽、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构成了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作品的艺术特点。可是第二天分赃时加弗里拉却想杀死自己的伙伴,独吞巨款,切尔卡什轻蔑地把钱全部掷给了加弗里拉。

高尔基的创作道路:早期浪漫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谴责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1936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在世界文学史上,他第一个在创作中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俄国无产阶级的觉醒过程以及他们为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所做的英勇斗争。他的创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生动的人物形象、精湛的艺术成就和崭新的创作方法,使俄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他的作品提出并回答了千百万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层思考。

一、生平与创作

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他的笔名,意为“最大限度的痛苦”。高尔基出生在伏尔加河畔诺夫哥罗德城一个木匠家庭,幼年丧父,随母寄居外祖父家。外祖父开一家染坊,是一个庸俗、吝啬、残暴的小市民,经常打骂高尔基。外祖母则是个和蔼可亲、仁慈善良的俄罗斯妇女,且很会讲故事,这不仅给幼小的高尔基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激发了他对正义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培养了高尔基的文学想像力和讲故事的能力,成为他一生创作的宝贵财富。10岁那年,母亲去世,外祖父的染坊破产,高尔基成了孤儿,从此他不得不走向“人间”,开始独立谋生。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园丁、面包工人、饭店跑堂、看门人等。1884年,他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了喀山。他没有实现上大学的梦想,但是喀山的贫民窟码头却成了高尔基的社会大学。他一面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一面勤奋自学,同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了更好地了解俄罗斯社会和人民生活,1888年至1891年他曾两次跋山涉水,徒步漫游俄罗斯,足迹遍及大半个俄国。

高尔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黑暗的社会底层度过的,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与人间的冷暖,经受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他深谙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和腐败,熟知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同时也铸就了他的平民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以及作家来自底层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感受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高尔基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崭新的面貌。1892年,他以马克西姆·高尔基为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高尔基的创作道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2~1907年)。高尔基的早期创作体现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风格。他是以浪漫主义作家进入文坛的,早期创作了一系列富于传奇色彩的浪漫主义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马卡尔·楚德拉》(1892年)、《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年)和《鹰之歌》(1895年)。

《马卡尔·楚德拉》写一对年轻茨冈恋人的爱情悲剧,歌颂了自由高于一切的乐观主义精神。《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作品的典范,由两个民间传说和一个生活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是关于腊拉的神话传说。腊拉是雄鹰和少女所生的儿子,长期离群索居,孤傲自私。他杀死了一个拒绝他爱情的女孩子,被人民所唾弃,最后变成了一个空虚黑暗的影子。通过腊拉这个形象,高尔基暴露并谴责了极端个人主义。最重要的是第二个故事,即英雄丹柯的传说。古时候,一个部族被另一个部族追赶,在浓密漆黑的森林里,雷雨即将来临,异常恐怖危险。走投无路之际,丹柯忽然抓开自己的胸膛,掏出了他的心高高举在头顶,他的心燃烧得比太阳还要亮,给黑暗中的人们照亮了道路,部族的人们走出森林得救了,丹柯却为人民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丹柯是与腊拉相对立的形象,是高尔基笔下理想的英雄,是他早期浪漫主义作品中最光辉的形象。作者通过丹柯歌颂了为集体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第三个故事写了伊则吉尔的一生,她年轻时美丽健壮,热爱生活,向往自由,本来可以有所作为,但她只贪图个人享受,结果虚度年华,最终成为“一幅赤裸裸的骷髅”,也差不多是个影子了。作者通过她的一生指出了个人主义的危害性。《鹰之歌》也是一篇出色的浪漫主义作品。在这个短篇中,作者再一次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鹰和蛇。高尔基赞美了鹰对光明的追求和渴望斗争的高尚品质,它是追求光明、视死如归的革命战士的象征性形象。作品同时抨击了蛇安于现状、丧失理智的市侩作风,它是安于现状、害怕斗争、苟且偷生、保守自私的小市民的象征性形象。

高尔基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热情赞扬了自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歌颂了为人民的自由解放而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实际上反映了19世纪末正在觉醒的俄国人民群众反对沙皇专制统治、渴望自由解放的革命情绪。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作品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不同寻常的故事情节,奇特的环境气氛,象征性的形象,讽刺对比的手法,明快艳丽、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构成了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作品的艺术特点。

高尔基早期还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多取材于他底层生活的见闻和感受,有的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残暴和伪善,有的描写了小市民生活的空虚无聊,有的反映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满情绪。此外,这些小说还力图揭示流浪汉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新旧意识的斗争,捕捉劳动群众生活的时代特征,其目的仍然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重要作品有《叶美良其·皮里雅依》(1893年)、《我的旅伴》(1894年)、《切尔卡什》(1895年)、《马尔华》(1897年)等。其中尤以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作品最为出色,《切尔卡什》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两个流浪汉之间的冲突,表现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的冲突。老流浪汉切尔卡什雇佣破产农民加弗里拉,深夜泛舟盗卖码头上的货物。在走私过程中,切尔卡什大胆机智,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加弗里拉则胆小怯懦,贪婪而自私。可是第二天分赃时加弗里拉却想杀死自己的伙伴,独吞巨款,切尔卡什轻蔑地把钱全部掷给了加弗里拉。作品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两个主人公迥然不同的性格,展示了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一个是机智勇敢、自由不羁、玩世不恭、蔑视金钱与权贵,不满社会现实,但找不到出路,不知道如何去反抗现实的流浪汉切尔卡什,另一个是自私贪婪,被金钱和贪欲扭曲了灵魂的农民加弗里拉。这两个人物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高尔基通过这两个对立的形象,肯定了流浪汉身上那种热爱自由、蔑视一切的叛逆精神,同时他指出这种对现实的反抗是消极的,带有浓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也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对劳动者的腐蚀。在早期现实主义小说中,高尔基所表现的主题依然是传统的人与社会的冲突,但他更注重去表现下层人民的痛苦与不幸,揭示不公正的社会对人的美好天性的无情扼杀和善良灵魂的残酷摧残。1898年,高尔基发表了《特写和短篇小说集》,一举成名,并因之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

19世纪90年代末,高尔基的创作从短篇小说转向广泛概括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189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玛·高捷耶夫》,这部作品是作家早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总结,是作家第一次力图用广阔和内容丰富的画面反映俄国资产阶级生活的作品。小说以俄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形成为背景,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资本家典型,通过主人公福玛·高捷耶夫背叛本阶级后孤立无援,沉湎于苦闷和酒色之中的描写,表现了资产阶级内部的精神危机,象征着资产阶级已经从内部开始分化瓦解了。作品还描写了工人早期的工会活动,借以表现工人觉醒的主题。

高尔基从童年时代就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与辛酸,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能更深刻地了解下层人民的痛苦和要求,他是作为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代言人登上文坛的。19世纪末,高尔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因此,他早期的创作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闷和革命情绪,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新的、革命的思想内容,给当时的俄国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但由于当时高尔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对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力量认识不足,因而在早期的作品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却没有塑造出真正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也没有明确地给人们指出生活的道路。

第二阶段(1900~1907年)。20世纪初,俄国革命出现新的高潮,高尔基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他把自己的创作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时期。讴歌革命理想,表现时代精神,是他这时期创作的主旋律,而描写人的觉醒,探索人性的完美,则是他一贯的创作主题。这期间的主要作品有散文诗《海燕》(1901年),剧本《小市民》(1901年)、《在底层》(1902年)、《敌人》(1906年),游记《在美国》(1906年)、《我的访问记》(1906年),长篇小说《母亲》(1906年)等。

高尔基以散文诗《海燕》揭开了他20世纪创作的序曲。1901年,高尔基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散文诗《海燕》。这是他参加1901年彼得堡示威游行后写的战斗诗篇,是1905年革命前夕群众运动的艺术反映。作者以极富想像力的象征和寓意的手法传达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气氛,表现了人民群众推翻沙皇专制、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这首诗描写了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在三幅不断变幻的自然画面的背景上,步步深入地刻画了海燕的形象。《海燕》采用了寓言形式和象征手法,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社会力量的象征:乌云、狂风、雷电象征黑暗的沙皇反动势力,他们竭力制造白色恐怖,加紧镇压人民,妄图作垂死挣扎。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作者以辛辣的笔调描写了暴风雨来临之前群鸟的丑态,进一步衬托出海燕勇敢战斗的英姿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当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海鸥、海鸭、企鹅吓得惶恐不安,有的呻吟着,有的在大海上飞窜,有的畏缩地躲在悬崖底下。在这一群水鸟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风暴前惶恐不安、悲观失望、企图向敌人妥协投降的资产阶级政客和小市民的丑恶灵魂。大海象征日益觉醒的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暴风雨象征日益逼近的革命风暴,太阳象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它是作品歌颂的中心形象。暴风雨迅速来临:“狂风吼叫……雷声轰隆……”,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英勇无畏地高傲地飞翔,勇敢地叫喊。在叫喊声中充满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在叫喊声中寄托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它在战斗中感到欢乐。当暴风雨一触即发之际,海燕作为胜利的预言家,发出了洋溢着战斗豪情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以激励群众的革命斗志,去迎接现实斗争的考验。高尔基成功塑造了海燕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革命前夜人民群众和反动势力激烈搏斗的壮丽图景,热情讴歌了无产阶级英勇战斗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愤怒抨击了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预示了沙皇专制制度必然崩溃,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灿烂前景,并号召人民起来参加斗争。《海燕》是一首表现时代精神、歌颂革命理想、洋溢着浪漫主义激情的战斗诗篇,曾对俄国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起过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20世纪初,高尔基创作了一系列剧本。1901年写的《小市民》是他的第一个剧本,描写了以火车司机尼尔为代表的进步势力同以别斯谢苗诺夫为代表的市侩势力的冲突,反映了无产阶级思想同小市民思想的碰撞。革命工人尼尔是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第一个以新的精神面貌出现的具有清晰的阶级意识的先进工人的形象,标志着高尔基创作发展的新阶段。1902年完成的剧本《在底层》,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是他20年来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它以其深刻的哲理性和探索精神,为高尔基赢得杰出戏剧家的世界声誉。它描写了社会底层一群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流浪汉的遭遇,其中有工人、小偷、妓女、游方僧、落魄的贵族和潦倒的知识分子等。剧本通过对流浪汉生活际遇的描写,反映俄国革命前劳苦大众的悲惨处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与黑暗进行血泪控诉。它的意义在于不仅描绘了资本主义给人们带来的灭顶之灾,引起人们对现行制度的强烈愤恨,更重要的是从哲理的高度探讨了怎样寻找出路和真理的问题。作家通过沙金的形象,呼吁人们为维护真理和人的尊严、为崇高的生活目的同资本主义进行斗争,表达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以期唤醒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激发他们变革现实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在底层》也被称为“海燕式”的作品。剧本在艺术上有其鲜明的特点,没有中心人物和复杂离奇的情节,不着力渲染舞台冲突和非凡的舞台效果,而以深刻的哲理性见长,人物对白和辩论占主要地位,代表了高尔基的戏剧风格。

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参加革命斗争,这一年夏天他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1月在彼得堡第一次见到列宁,与列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06年,高尔基秘密离开俄国,赴西欧和美国宣传俄国革命并为党筹集经费。

1906年高尔基在美国完成了著名剧本《敌人》,这也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剧作之一,描写工人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是高尔基也是俄苏文学史上第一次把工人群众作为一个自觉的、有组织的、有共同斗争目标的无产阶级集体来描写。它一方面歌颂工人群众在地下工作者布尔什维克辛佐夫的领导下团结一致的反抗,一方面揭露资本家及其走狗的反动腐朽及其对工人的欺骗镇压。尽管斗争最后失败了,但作品却有力地表达了革命必定取得胜利的信念。1906年,高尔基在美国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作品描写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它的问世揭开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新纪元。

第三阶段(1908~1917年)。1905年革命失败后,俄国进入反动统治时期,无数革命者遭到杀害、流放,各种反动的、颓废的思潮四处泛滥。高尔基长期侨居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岛,在错综复杂的思想政治斗争中,他受到波格丹诺夫等人的“造神论”的影响,1908年创作了中篇小说《忏悔》,指出上帝是找不到的,人民必须创造出一个新的公正和博爱的神,试图把社会主义和宗教结合在一起。列宁给高尔基写了大量的书信,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高尔基对无产阶级艺术所做的巨大贡献,一方面严肃批评高尔基所犯的错误,指出“造神论”的实质及其在客观上麻痹人民的消极作用。在列宁的关怀和帮助下,高尔基很快从迷茫中清醒过来,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立场。在喀普里期间,高尔基尽管在思想上有过错误,但仍然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中篇小说《夏天》(1909年)反映1905年革命失败后,俄国农村生活与农民的觉醒。中篇小说《奥古洛夫镇》(1909年)和长篇小说《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年)以及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崇高的爱》(1912年)被称为描写城镇小市民习俗和心理状态的“奥古洛夫三部曲”,是高尔基系统考察和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最初成果。作品描绘了俄国小市民阶层的保守、落后、自私、卑鄙、停滞的精神特点,作家把这种小市民习性称为“奥古洛夫习气”,是对停滞保守的俄国社会现实和民族性格劣根性的高度艺术概括。

1911年俄国革命重新高涨,高尔基敏锐地觉察到日趋活跃的革命形势,作品也洋溢着浓厚乐观的气息。这期间他的重要作品有《意大利童话》(1911~1913年)、自传体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在人间》(1913~1916年)。《意大利童话》由27篇美丽童话故事组成,描写了意大利的社会生活和绚丽的自然景色,其实蕴涵着俄国及欧洲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描写了主人公阿廖沙·彼什科夫的成长过程。1913年,他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描写了主人公阿廖沙4岁到10岁在外祖父家的生活。1914年他完成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记述主人公10岁到16岁走向社会后“在人间”受尽压迫的辛酸际遇。在十月革命后的1923年,高尔基发表了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三部《我的大学》,描写他16岁到20岁在喀山时期的活动和成长。三部曲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生动地塑造了阿廖沙·彼什科夫的形象,再现了19世纪70到80年代俄罗斯的生活图景,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残暴、小市民的庸俗,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身处社会底层,在黑暗中不断寻求真理、追求光明的精神历程。(www.daowen.com)

第四阶段(1918~1936年)。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在苏维埃政权下从事大量的文化组织工作,创办了许多文学杂志,为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但由于高尔基长期侨居国外,对俄国革命斗争缺乏理解,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以及世界反动势力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仇视等因素,使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后的思想和艺术探索都表现得极为复杂。从1917年4月至1918年6月,高尔基在《新生活报》上发表了一组以《不合时宜的思想》为总标题的政论文章,反映了高尔基这一时期的思想矛盾。这时期的主要创作有《我的大学》(1923年),回忆录《列宁》(1924~1930年),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年)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年)等。

高尔基一生写过30多篇回忆录,其中最为人传诵的当推《列宁》。回忆录的第一部分写革命前高尔基与列宁在伦敦、巴黎、喀普里的会见,第二部分写二人在十月革命后的交往与友谊。高尔基笔下的列宁既是高大的,又是平凡的,既高瞻远瞩,又极为现实。作家以卓越的艺术技巧刻画了列宁生动而完美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列宁的深切爱戴和无比崇敬。

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通过麻纺织厂厂主阿尔达莫诺夫一家三代的盛衰史,概括了俄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从而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没有完成的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长篇小说。它概括了19世纪70年代末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40年间俄国社会的变迁,成功塑造了萨姆金这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萨姆金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面对各种不同的政治派别的斗争,他极力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实则期望在两个营垒之间待价而沽,以掩饰其自私心理。20世纪初俄罗斯人民革命运动高涨时,他伪装成革命者,但在革命失败后,他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诅咒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更加仇视布尔什维克,憎恶革命运动。最终萨姆金在一次群众示威游行中被人流踩死。自私自利、自命不凡、灵魂空虚、卑鄙虚伪、仇视革命是萨姆金性格的典型特征,被称为“萨姆金习气”。通过萨姆金的形象,高尔基真实地描绘了这个市侩知识分子从回避革命到投机革命、反对革命、被革命抛弃的心灵发展轨迹,概括了具有资产阶级特征的俄国市侩知识分子在革命过程中的生活道路。这部史诗是高尔基全部创作的总结,是一部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艺术形式多种多样的现实主义杰作。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成立了作家协会,并当选为主席。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与世长辞。

高尔基的一生经历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伟大历史时代,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著述,是耸立在俄罗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在继承俄罗斯古典文学和西方进步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又从思想上和艺术上对社会主义新文学进行了不倦的探索。在世界文学史上,他第一个在创作中真实而生动地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他的伟大贡献在于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时代。他对无产阶级文学作出的贡献,是其他作家所不能比拟的。

二、《母亲》

《母亲》是高尔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新的历史时期。

小说的人物和素材来自真人真事,是以1902年索尔莫沃的工人运动为背景,以扎洛莫夫母子的英雄事迹为素材创作的。小说共分两部:第一部重点写巴维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和革命实践中逐步成长的过程;第二部通过母亲尼洛夫娜的精神觉醒,描写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深入和发展,从而揭示了人民群众的觉醒过程以及在革命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力量。小说主人公尼洛夫娜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普通工人的妻子。由于生活的艰辛,丈夫常常酗酒,殴打妻子。在沙皇的专制统治、宗教思想严重束缚及生活的残酷折磨下,她胆小懦弱、逆来顺受。丈夫死后,儿子巴维尔也和父亲一样抽烟、喝酒、打架,母亲非常伤心和担忧。后来,巴维尔开始阅读“禁书”,在家里秘密集会,母亲一方面为儿子的转变而欣慰,一方面又为儿子所做的事情担心。后来发生了工厂主以填平沼地为由克扣工人工资的“沼地戈比”事件,巴维尔组织工人反对工厂主克扣工人工资,号召工人起来罢工。由于工人的不觉悟,巴维尔缺乏斗争经验,罢工失败了,巴维尔被捕入狱。儿子及其战友们传播的革命思想促使尼洛夫娜逐渐觉醒,为营救儿子,她勇敢地到工厂散发传单,迈出了革命的第一步。通过“沼地戈比”事件和监狱生活的磨练,巴维尔进一步提高了觉悟,也积累了斗争经验。出狱后,他继续领导革命斗争。巴维尔组织了五一示威游行,他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前列,尼洛夫娜也参加了游行。反动派出动大批武装警察镇压游行群众,巴维尔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搏斗,他又一次被捕。在审判巴维尔的法庭上,他把法庭当做宣传革命真理的讲坛,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演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巴维尔被捕后,尼洛夫娜担负起儿子的工作,完全献身于党的事业。最后,她冒着生命危险到火车站散发传单,被宪兵包围,尼洛夫娜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周围群众,并高喊:“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母亲也被捕了。

《母亲》是一部反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全景式的作品,再现了20世纪初俄国工人运动的整个历史进程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过程及高尚品质,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典型形象,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工人阶级为了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为了消灭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的英勇斗争,揭示了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运动中的组织领导作用。

巴维尔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工人革命家的典型。作者刻画这一形象时,具体描写了巴维尔的成长过程,突出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的英雄主义气概。巴维尔的性格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沼地戈比”事件、五一游行和法庭演说。巴维尔原是个普通的青年工人,也曾像父辈们一样空虚无聊、随波逐流。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巴维尔开始如饥似渴地攻读“禁书”,用革命理论武装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沼地戈比”事件是巴维尔第一次领导群众进行的斗争,主要是反对工厂主克扣工人工资,它带有自发的经济斗争的性质。由于工人群众还没有觉醒,对革命斗争缺乏深刻的理解,巴维尔也不够成熟,缺乏领导革命斗争的经验,这次斗争失败了,巴维尔被捕入狱。随着革命的发展和监狱生活的磨练,巴维尔进一步提高了觉悟,掌握了斗争的艺术,逐渐走向成熟。五一游行充分显示了巴维尔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面对武装警察的暴力,他坚定勇敢,大义凛然,表现出临危不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他的性格有了进一步发展,标志着俄国工人运动已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发展到自觉的政治斗争阶段。法庭演说是巴维尔性格发展的顶点,也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这篇演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一篇无产阶级的战斗宣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揭露了私有制的罪恶,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宣告了资产阶级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此时,巴维尔已经成为一个有高度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巴维尔从一个缺乏阶级意识的工人,成长为具有无产阶级觉悟的新人,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磨练,整部作品都在写人的成长,表现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作用和觉醒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焕发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巴维尔是无产阶级文学史上第一个工人革命家的典型,高尔基通过这一形象成功地概括了20世纪初俄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成长过程,表现了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

尼洛夫娜是巴维尔的母亲,小说的中心人物,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都是通过她的观察和感受表现出来的。高尔基生动地描写了尼洛夫娜这个普通工人的妻子和母亲的觉醒过程,通过行动、语言和心理描写来揭示其思想的发展变化。小说开始时母亲是一位备受折磨、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普通劳动妇女,当母亲第一次听说儿子在看禁书时,她感到十分恐惧。渐渐地,在儿子及其战友们的影响下,她开始明白一些革命道理,开始觉醒。巴维尔因“沼地戈比”事件而被捕后,母亲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这一行动的直接目的虽然是为了搭救儿子出狱,但仍是母亲成长的重要标志。经过革命斗争的锻炼,她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迅速成长。巴维尔和同志们举行五一游行时,母亲同儿子一起走向街头,儿子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在武装警察面前英勇不屈,母亲深为儿子及同志们的英雄行为所感动,进一步体会到真理的力量,因而更加自觉地投身到革命活动中去。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母亲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由害怕革命到接近和同情革命,进而全身心地投入革命,迅速成长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巴维尔第二次被捕后,他在法庭上的演说和斗争,更加提高了母亲的觉悟。小说结尾时,母亲在车站散发传单被宪兵包围,此时她毅然把传单散发给周围的群众,她不顾宪兵的毒打,大声疾呼:“大家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啊!”“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这时昂然屹立在我们面前的尼洛夫娜已是一位坚贞不屈、勇于牺牲、无所畏惧的自觉的无产阶级战士了。母亲不仅是20世纪初俄国普通工人的母亲和妻子的典型形象,而且是当时正在觉醒的革命群众的艺术典型。

《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它以新的题材、新的人物和新的创作方法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篇章。

首先,《母亲》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主题。高尔基遵循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自觉地把自己的创作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结合起来,第一次全面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以及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威力和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充满革命的激情、英雄主义精神和理想的光辉。

其次,《母亲》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形象。主人公巴维尔和尼洛夫娜是20世纪初期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代表,他们有崇高的革命理想,无私无畏,是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社会新生力量,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血肉丰满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形象。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其独特的手法。第一,作家注重在革命斗争的发展中展现英雄人物的成长历程。小说着重描写了“沼地戈比”事件、五一游行、法庭演讲三个典型事件,展示出巴维尔是如何由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成熟的革命家的。第二,作者善于调动多种艺术手法,通过语言、行动、对比、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作者借助尼洛夫娜的眼神、面部表情、举止步态、心理情绪等多方面的变化,来表现母亲的心理活动和她的精神成长。

再次,《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奠基作。高尔基在《母亲》中第一次运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按照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的原则,以革命运动发展的进程为基础,形象地描绘了20世纪初俄国工人的觉醒、成长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再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复杂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母亲》是无产阶级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对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