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德莱塞对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贡献

德莱塞对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贡献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德莱塞的创作冲击了传统的道德伦理,特别是美国文坛的“高雅传统”,敢于揭露美国社会的黑暗面,密切关注下层社会生活,对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德莱塞的父亲原是德国的纺织工人,1846年为了逃避兵役流亡到美国,后移居美国,早年经营纺织厂,后因工厂失火而破产。德莱塞的母亲虽无文化,但温柔善良,克勤克俭,是来自宾夕法尼亚的具有斯拉夫血统的孟诺派的新教徒。

德莱塞对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贡献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年)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在创作上他继承了以马克·吐温为代表的美国进步文学传统,更多地把他的笔锋伸向美国大都市的生活,大胆、率直、无情地描绘了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美国社会生活。德莱塞的创作冲击了传统的道德伦理,特别是美国文坛的“高雅传统”,敢于揭露美国社会的黑暗面,密切关注下层社会生活,对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生平和创作

德莱塞出生于印地安那州的特雷霍特镇一个破产的小业主家庭。德莱塞的父亲原是德国的纺织工人,1846年为了逃避兵役流亡到美国,后移居美国,早年经营纺织厂,后因工厂失火而破产。德莱塞的父亲性情古板,平庸无能,笃信宗教,专横跋扈,而且胸襟狭隘。他婚后子女众多,不幸经常失业,对待子女犹如暴君。德莱塞的母亲虽无文化,但温柔善良,克勤克俭,是来自宾夕法尼亚的具有斯拉夫血统的孟诺派的新教徒。德莱塞8岁时,为生活所迫跟随母亲离开了家,在中西部从一个市镇流浪到另一个市镇,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德莱塞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种极端贫困的环境中度过的,这段辛酸的生涯,后来他全都写进了《美国的悲剧》的开头几章里。德莱塞12岁起就开始当呢绒绸缎店的店员和报童,15岁只身到芝加哥独立谋生,先后在餐馆和五金公司干粗活,尽管如此,他还是被这个充满兴奋和刺激的大城市的生活所吸引。他曾经当过学徒、司机、雇员,为生活四处奔波,也曾因失业流浪街头。1889年,他18岁时由小学时的一位好心的女教师慷慨资助进入印地安那州立大学深造,对斯宾塞赫胥黎的生物社会学思想颇感兴趣,开始形成对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无奈一年后辍学,他又回到芝加哥底层干了两年杂活,做过房地产公司的推销员和洗衣店的送货员,目睹了种种的社会黑暗,亲身体验了下层社会的不幸和苦难,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决定了他创作中的悲剧性思想和自然主义色彩。

1892年,德莱塞发表了论文《天才的再现》,被芝加哥《环球报》聘为记者。他先后在芝加哥《环球报》、纽约《每月》杂志、圣路易斯《环球—民主报》和《共和报》任职。长期的记者生涯使他的足迹遍及芝加哥、匹兹堡、纽约等大城市,广泛接触和了解了美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亲眼目睹了一边是花天酒地,一边是赤贫如洗的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这一切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他还博览群书,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赫胥黎、斯宾塞的生物社会学观点,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本能与道德理性的冲突是永恒的、不可调和的,社会奉行的“丛林原则”虽然可恶却无法改变。因而,他一方面相信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理论,认为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由于他曾饱尝艰辛,在感情上又深深地同情被压迫者,这种思想矛盾始终贯穿于他的创作中。

德莱塞是个多产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从1900年发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开始到1945年去世,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7部,此外,还有短篇小说集4部、政论集3部、游记3部、戏剧集2部、传记2部、诗集1部,把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的创作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但也存在自然主义倾向。德莱塞的创作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俄国十月革命是德莱塞思想和创作的转折点。

1.前期创作。

1900年,德莱塞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嘉莉妹妹》在美国文坛上一出现,就产生强烈反响。由于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嘉莉的发迹与赫渥斯的败落,对当时流行的社会道德传统标准提出了直接挑战,使这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作家名声大震。小说描写天真美貌的农村姑娘嘉莉,羡慕都市生活,带着美丽的梦想和对幸福的追求,从乡下来到芝加哥投奔她的姐姐,然而,姐姐一家贫困的生活使她大失所望。她先在制鞋厂做女工,每天累得精疲力竭,仍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在这个大都市里,她所品尝到的是沉重的劳动、失业、贫困和孤独。失业之后,她不得不两次做人情妇,先与推销员杜洛埃同居,后来又沦为酒店经理赫渥斯的情妇。赫渥斯破产后,她在歌剧院谋到一个角色,一举成名,她梦寐以求的金钱、名誉、地位接踵而至,但她并不快乐,仍然满怀惆怅,陷入空虚寂寞之中。嘉莉的成功是以道德堕落为代价的。作者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写了嘉莉憧憬、追求、堕落、幻灭的人生历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繁荣的表面下的失业、贫困和饥饿,强烈谴责了贫富悬殊的冷酷现实,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本质:在美国靠诚实的劳动是找不到出路的,只有出卖灵魂,才能得到金钱和地位,真正的幸福是不可能找到的。这部小说揭示了美国“黄金时代”的残酷现实,从而打破了人们对美国生活方式的幻想。小说反衬和对比手法鲜明,一面是富人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豪华生活,一面是贫民的繁重劳动、失业工人的悲惨处境。《嘉莉妹妹》运用了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小说大胆直率的描写和不同流俗的结尾冲破了美国文学“高雅传统”的藩篱,引起了保守人士的不满和围攻。这部小说出版后,受到资产阶级评论界的诋毁,作品被封存,德莱塞经受了沉重的打击,被迫停笔10年。

1911年,德莱塞发表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它被称为《嘉莉妹妹》的姊妹篇,描写一个受欺凌的弱女子的遭遇,再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妇女的悲剧命运。这部作品同样是对美国社会贫富对立的强有力的控诉书。珍妮是一个普通工人的女儿,她真诚、善良、勤劳、不慕虚荣、富有牺牲精神,为了挽救哥哥,她做了参议员白兰德的情妇。白兰德死后,由于父亲受伤失业,珍妮为生活所迫又做了阔少莱斯特的情妇。后来,莱斯特为了继承遗产遗弃了她,更为不幸的是与她相依为命的女儿也夭折了,留下她孤寂凄凉地生活在这个冷酷的社会。她只好从孤儿院领养了一个女孩儿作为她晚年的惟一安慰。与嘉莉相比,珍妮不贪图荣华富贵,善良而富有牺牲精神,她在精神上始终没有堕落,因而她的命运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珍妮是资本主义社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妇女形象,作品通过她的悲剧第一次广泛真实地描写了美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现状,撕开了资产阶级的虚伪面纱,再一次揭露了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作品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刻画了美国社会中的贫富差异,衣食无着、贫困潦倒的贫民窟和奢华放荡、夜夜欢歌的上流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反映了劳动妇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遭受的损害与侮辱,暴露出金元帝国时期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开拓了美国文学的新局面,但两部作品也都存在着悲观主义情绪和自然主义倾向。

德莱塞从1912年开始创作的《欲望三部曲》,在他的整个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1912年发表的《金融家》、1914年发表的《巨人》和1947年发表的《斯多葛》组成了他的现实主义巨著《欲望三部曲》。《斯多葛》没有完成作者就去世了,由他的妻子海伦写完最后一节。这部巨著以南北战争前到20世纪初为背景,在广阔的画面上,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面貌,揭露了垄断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中心人物柯帕乌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典型的金融寡头形象,三部曲以编年史的形式展示了金融资本家柯帕乌费尽心机、攫取财富的人生。他是个银行职员的儿子,自小从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中“领悟”到人生的哲学和法则:弱肉强食,胜者为王。他从经纪人做起,冷酷无情、不择手段、投机钻营,经过几十年的巧取豪夺,从一个普通的经纪人发迹成为一个金融巨头。他以丛林猛兽般的强悍狡诈扑向猎物,无视任何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从中显示出现代金融资本家疯狂的掠夺性。作品通过柯帕乌的一生真实地反映了金融资产阶级罪恶的发迹过程,而他的死亡也预示了金融资产阶级必然走向灭亡的趋势。作品从19世纪中叶写到20世纪初,从美洲大陆写到欧洲大陆,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无情揭露了垄断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化等领域的黑暗内幕,揭示了资本主义从发生、发展到矛盾加剧的历史过程,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由于受社会生物学和尼采思想的影响,德莱塞一方面揭露和谴责柯帕乌的卑鄙灵魂,另一方面又肯定和赏识他的胆略、魄力、才干,把资产阶级的罪恶行径看成是受本能欲望支配的行为,流露出自然主义倾向,在柯帕乌的身上反映着德莱塞的思想矛盾。

1915年德莱塞另一部长篇小说《天才》出版,小说通过一个才华出众的画家的堕落,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对艺术的腐蚀与亵渎。主人公尤金·威特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画家,他早期的美术作品忠实于生活,反映现实,具有鲜明的揭露黑暗、批判现实的进步倾向,却遭到资产阶级的诽谤和打击。他生活极其窘迫,屈服于生活压力和物质引诱,被迫去迎合资产阶级的趣味,创作庸俗无聊的作品,最终却获得了“成功”,也获得了金钱和地位。但是,尤金·威特拉却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市侩主义的毒害下堕落了,他疯狂地追求女性,达到荒淫无耻的地步,成了一个庸俗的贩卖艺术的市侩,天才最终被毁灭了。尤金·威特拉起初是一个正直、诚实、颇具才华的青年画家,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物质享受的诱惑之下,竟然变得利欲熏心、荒淫无耻,终于走进了创作贫乏的绝境。德莱塞无情地揭露了主人公四周的种种怪现象,清晰地暴露了造就尤金·威特拉之流的鄙俗的社会环境。小说通过描写尤金堕落的过程,愤怒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腐蚀和对人的扭曲,提出了艺术在美国社会中的命运问题。

德莱塞的早期创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其现实主义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其中也存在自然主义成分。他真诚地同情劳动人民,痛恨资产阶级,但又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因此作品流露出悲观情绪。德莱塞早期的创作虽揭露了社会的贫富悬殊等问题,但没有表现真正的社会冲突。

2.后期创作。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德莱塞很大鼓舞,他的世界观和创作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批判力量大大加强,充满了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时期他写了不少剧本、短篇小说、特写、政论和长篇小说,题材广泛,有力地揭露美国社会制度的弊端。

1917年,德莱塞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与以后成为美国共产党领袖的威廉·海伍德和《震撼世界的十日》的作者约翰·里德相识,友人中还有其他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这个时期,德莱塞发表了《自然和超自然戏剧集》(1916年),短篇小说集《自由及其他》(1918年)、《十二个人》(1919年),剧本《陶工之手》(1918年),散文集《敲吧,鼓儿!》(1920年)和《关于我自己的书》(1922年)。

1925年,他发表了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震撼了美国文坛和美国社会。这是又一部深刻揭露美国生活方式的杰作,标志着德莱塞的现实主义创作进入新的阶段,代表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这部作品的发表使德莱塞的声望盛极一时,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优秀作家的重要地位。1927年11月,德莱塞应邀访问了苏联,1928年出版了《德莱塞访苏印象记》,展示了苏联人民的新生活,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苏联革命的伟大成就。192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妇女群像》,描写了美国妇女的生活、觉醒和反抗,反映美国妇女生命被摧残的悲剧。《艾尔尼塔》是这部小说集中最优秀的一篇,描写一个女共产党员艾尔尼塔逐步成长的艰苦过程,塑造了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的形象。

1931年,德莱塞发表了著名的政论集《悲剧的美国》,真实地叙述了美国金元帝国诸多骇人听闻的事件,大胆披露了美国在政治、经济、司法、文化、外交各方面的丑闻,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冷静而严肃的全面解剖。在《悲剧的美国》中,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分析显示出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在十月革命后大大地向前发展了。这一年他又出版了带有自传性质的《黎明》。1941年发表的政论集《美国是值得拯救的》,又一次揭露垄断组织是如何把美国引到崩溃的边缘,指出只有人民群众才能把美国从灾难中拯救出来。

德莱塞1941年被选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1944年获美国文学艺术学会荣誉奖。1945年8月,他加入美国共产党,同年12月28日病逝。他去世后,他的妻子海伦整理出版了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堡垒》(1946年)。《堡垒》的主人公苏伦·巴恩斯是一个被称为“堡垒”的正面人物,正直、诚实、有理想,但一家人仍逃不过悲剧的命运。作品通过苏伦·巴恩斯一家的溃灭,揭示了金融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www.daowen.com)

德莱塞是一位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进步作家。他的作品贯穿着揭露美国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这一主题,在广阔的背景下再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德莱塞以悲剧为题材,展示美国上层社会的荒淫无耻和下层社会平民的痛苦呻吟,忠实而大胆地揭露出美国社会制度罪恶的本质,粉碎了美国生活方式的神话,以其独特的悲剧氛围,体现出作家的悲剧审美价值观,其作品有“人间悲剧”之称。同时,他在作品中塑造出金元帝国这一典型环境中的众多典型人物,善于在不同情景的对比中,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心理分析,表现出真实、大胆、细腻的现实主义风格。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贡献在于:第一,他不带偏见地率先如实描写了新的美国城市生活,忠于生活,大胆创新,打破了美国文坛极为顽固的“高雅传统”,取得了现实主义的胜利。他用无可争辩的文学创作实绩,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揭露了美国社会制度的丑恶本质。第二,他在艺术上擅长运用细节和心理描写来展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他既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第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他跟福克纳、海明威并列为美国现代的三大小说家。

二、《美国的悲剧》

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1925年)是德莱塞现实主义创作的顶峰之作,这部小说使德莱塞获得了巨大的世界声誉,它集中体现了德莱塞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成就。

《美国的悲剧》是以一个真实的刑事案件为依据而创作的。1906年,纽约州发生一桩情杀案,一个叫契斯特·吉勒特的青年把已怀孕的情妇骗到埃尔克湖溺死,最终凶手被处以电刑。德莱塞旁听了此案,查阅了全部卷宗和大量原始材料,考察了谋杀现场和纽约监狱,研究了大量同类案件,并于1922年开始创作这部小说。小说原名《幻景》,出版时改为《美国的悲剧》,它以一个青年的悲剧探讨整个美国社会的悲剧,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美国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揭露上。

《美国的悲剧》描写了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思受到美国生活方式的影响,逐渐蜕变、堕落为凶杀犯,最后自我毁灭的全过程。全书共分3卷。第1卷描写出身卑微、天真幼稚的主人公克莱德受到贫富悬殊、追逐名利的生活环境的腐蚀与毒害,逐渐堕落的过程。克莱德是一个穷教士的儿子,从小跟随父母在大街小巷传教、布道,受尽嘲笑、歧视与侮辱,一家人住在低矮的木板屋里,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他从小就厌倦这种贫穷的生活,向往上层社会的荣华富贵。16岁时他便离开家在堪萨斯市最豪华的戴维森旅馆当服务员,开始接触上流社会生活,结交了一伙放荡的朋友,吃喝玩乐、纵情声色,渐渐走向堕落。他在一次郊游后发生车祸,被迫逃离堪萨斯市。第2卷描写克莱德与富商伯父萨缪尔·格里菲思邂逅以后,以穷亲戚的关系来到“格里菲思衣领公司”当上打印车间的工头。克莱德巧妙地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手腕,勾引上漂亮女工洛蓓达,并使洛蓓达怀孕。不久,出身豪门的资产阶级小姐桑德拉向他卖弄风情,克莱德受宠若惊。为了高攀名门,改变自己卑微的命运,克莱德决心除掉已有身孕的洛蓓达。经过精心谋划,他设计了翻船阴谋以甩掉这个被他诱奸而怀孕的年轻女工。但船到湖心时他又心慌意乱,一心追求锦绣前程的欲望和他残存的良知使他非常矛盾,经过激烈的内心争斗,他的勇气完全消失了。然而无意中船翻了,两人都落入水中,虽然洛蓓达在水里拼命呼救,克莱德却独自游上了岸。第3卷主要描写案发之后,克莱德被捕入狱、受审和定罪。克莱德案件很快被侦破,当时正值民主党和共和党竞选前夕,为了捞取竞选资本,打败对手,两党围绕这一案件大搞政治投机,最后经过终审判决,克莱德被送上了电椅处以死刑。

《美国的悲剧》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政治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品。

首先,小说真实地展现了美国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强烈控诉了美国社会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毒害。克莱德从小跟随父亲沿街布道,饱尝奔波之苦,他们住在偏僻狭窄的街道旁的一所木板房里,衣食无着,挣扎在生死线上。童年辛酸的经历,成为克莱德可怕的记忆。而在富丽堂皇的戴维森旅馆,金碧辉煌的大厅,考究的客房,热闹的酒吧,衣着华丽的男女,尽显上流社会的奢华,这一切对克莱德产生了极大的刺激和诱惑。作者笔下的美国,一面是富人们挥金如土、穷奢极欲,一面是穷人终日劳作、饥寒交迫,贫富悬殊令人触目惊心。这种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滋生着社会的堕落与犯罪,正是美国社会中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和浮华的风尚铸就了克莱德灵魂的堕落,这不仅是美国青年的悲剧,也是美国社会的悲剧。

其次,小说通过描写克莱德苦闷、挣扎、堕落和毁灭的经历,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普遍的腐蚀毒害作用。在美国这个以私有制为基础、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腐朽观念成为普遍的道德准则。受当时社会风气的熏陶,克莱德野心膨胀,逐渐泯灭了最后的人性。为此,他付出了道德、良心乃至生命的代价。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活方式是造成克莱德悲剧的根源,他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又是这种制度的牺牲品。

再次,作品大胆地揭露了美国民主制的虚伪和司法界的黑暗。克莱德案件发生后,正值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党大选,两党政客和司法机构利用克莱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机,都企图利用这一案件捞得政治资本,于是两党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而克莱德则成了竞选中党派斗争的牺牲品。小说通过审讯克莱德的情节,揭露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真相。共和党以大公无私、秉公办案自居,把自己打扮成为民伸冤的救星,千方百计地置克莱德于死地,为即将来临的选举捞取选票。身为共和党人和检查官的梅逊为了党派利益,抓住案件大造声势,甚至不惜掩盖真相,制造伪证,利用舆论定下审判基调。而民主党人一方面因为被告的伯父是同志,另一方面更为了打击政敌,也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帮助克莱德编造情节、篡改事实,不遗余力地为其辩护,推卸罪责,以阻止共和党当选。由此不难看出,美国所谓的司法公正只是一纸空文。作品的后半部详细描写了克莱德案件审判的全过程,把它放到广阔的社会场景和竞选前夕的政治风云中去描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淋漓尽致地暴露了美国民主的虚伪性以及美国司法机构的黑暗、腐败,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克莱德和洛蓓达悲剧的社会意义,深化了“美国的悲剧”的主题。

最后,小说还揭示了宗教的虚伪性与欺骗性。克莱德的父亲是一个牧师,虔诚、忠厚、善良、勤劳,终日在大街小巷布道,宣扬上帝的仁爱,但他却无法改变一家人窘迫不堪的贫困生活,无法改变自己女儿被诱骗、遭遗弃的悲剧命运,无法拯救克莱德的灵魂。克莱德一家的贫困处境和悲惨遭遇,有力地昭示了宗教的虚伪性与欺骗性,在这个金元帝国里,上帝不能使人摆脱贫困,也不能拯救人的灵魂。

作者对克莱德既有谴责又有同情,他的毁灭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美国社会的悲剧。他杀害无辜的女友,是个害人者,但造成他犯罪的是美国社会流行的利己主义人生哲学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所以他又是个受害者。此外,克莱德无显赫的家世,又无高深的学问,更无突出的才能,他只是一个极普通的美国青年,所以他的悲剧不属于西方文学中的性格悲剧,而是更具普遍性的社会悲剧。克莱德悲剧的一生充分体现了美国社会对青年人的腐蚀和毒害。在当时的美国,许多青年由拜金走向堕落和毁灭,克莱德正是这些青年的典型,他的悲剧是千千万万美国青年的悲剧。因此,这一形象也就更有典型意义。

《美国的悲剧》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集中体现了德莱塞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第一,德莱塞继承了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传统,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小说中,作者运用高度典型化的手法,揭示了造成主人公精神堕落、人格异化的典型环境。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遵循环境决定性格的原则构思作品,随着主人公生活经历的波澜起伏,展现了美国社会贫富悬殊的典型环境。德莱塞着意描写了促使克莱德思想变化的典型环境,克莱德在早年生活的贫民窟里看到的凄惨景象,以及家人遭受欺凌的事实,使他急欲摆脱贫困、跳出苦海。戴维森旅馆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克莱德初到戴维森,兴奋得发抖,他在有钱人的世界里,懂得了什么叫灯红酒绿、放纵享受,这里的一切使他心醉神迷、垂涎欲滴,最终他无法抵御上层社会奢华生活的刺激和诱惑,一步步走向堕落。正是这个纸醉金迷的环境腐蚀着一个年轻的灵魂,铸就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第二,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潜意识的挖掘是《美国的悲剧》的又一艺术成就。作为一位具有独创性的作家,德莱塞把弗洛伊德学说和他的现实主义的“社会背景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运用人物的潜意识、幻觉、梦境、性抑制等,来揭示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心理状态,分析他们的欲望和感情,在更深入的层面展示人物心理,真实地表现他们的思想变化过程,从而使作品富于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德莱塞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细致入微,有时用描述的方式,有时用内心独白,有时用人物倾诉衷肠的信件,有时用自然景物来衬托映射。《美国的悲剧》细致地描写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环境对克莱德内心产生的强大刺激,展示了克莱德追求、奋斗、毁灭过程中激烈的心理冲突。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克莱德谋害洛蓓达的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这段充满意识、潜意识和幻觉的心理描写,使克莱德忧郁、紧张、惊恐、残忍、孤独、绝望等极其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跃然纸上,活化出一个尚未泯灭良知却又不顾一切追求财富与地位的青年野心家的形象。他恨自己的怯懦,却又无法割舍自己的欲望。作者写了他的渴望、恐惧、下意识、幻想、梦境等一系列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又真实可信。

第三,强烈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德莱塞在作品中运用对比手法真实地描绘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一边是悲惨的贫民窟,一边是伯伯家拥有喷泉和水池的豪华宅邸,两个反差强烈的世界,深刻展示出美国社会的贫富差异和克莱德悲剧产生的社会背景。克莱德企图谋害洛蓓达的情节同样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晶莹的湖水、柔和的涟漪、清新的空气、飘逸的微风和克莱德企图谋害洛蓓达的恐惧、烦躁的阴暗心理,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随着岁月流逝,《美国的悲剧》越来越显示出它巨大的现实主义魅力和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