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上海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探索:长宁区法律进两新现状与思考

上海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探索:长宁区法律进两新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虹桥”背景下长宁区“法律进两新”的现状及思考陈玉玲郑斐[1]一、长宁区“法律进两新”工作的发展1986年,第一个以五年为一规划的全国普法工作正式开始。长宁作为“大虹桥”板块的主要承载区,其“两新”组织发展层次和能级的提升关系到整个虹桥板块功能的提升。为满足“两新”人员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长宁通过设立服务窗口的方式,为“两新”从业人员提供更及时、到位的法律服务。

上海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探索:长宁区法律进两新现状与思考

大虹桥”背景下长宁区“法律进两新”的现状及思考

陈玉玲 郑 斐[1]

一、长宁区“法律进两新”工作的发展

1986年,第一个以五年为一规划的全国普法工作正式开始。同年,国务院批准了上海建立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项目[2]。作为全国唯一以商贸中心为特征,兼具旅游居住和外事活动功能的国家级开发区[3],长宁的虹桥成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安家落户”的首选地之一。伴随普法工作的持续深入,长宁为“两新”组织提供了更良好的发展环境,“两新”组织也促使长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变革和发展,彼此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和良性互动。

2005年,长宁区委在“十一五”规划中将“依托虹桥”的目标上升为“拓展虹桥”,将“虹桥”品牌对“两新”组织的吸引效应放大到整个长宁。为此,长宁区在2006年启动的“五五”普法规划中,明确将“两新”组织作为六大普法重点对象之一[4],加大了对其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并探索开展跨区法制宣传模式。

多年来,“两新”组织的的成长与区域的发展形成了密切联系的共同体:愈来愈具备法治精神、稳定环境、开放态度的长宁吸引着“两新”组织的不断加盟:截至2009年,长宁共有“两新”组织20 962家,“两新”从业人员214 441名,其中涉外企业或组织有2 925家[5];“两新”组织作为增加社会就业、增长社会财富的“孵化器”,其蓬勃发展也大力助推了长宁发展:至去年11月,虹桥涉外商务区完成税收49.4亿元,占全区税收比重达39.2%[6];全区“亿元楼”达到13幢,完成税收30.39亿元[7]。正是“两新”组织的逆势飞扬,帮助长宁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取得了全区财政收入增速列市中心城区第一位的佳绩。

“积极推动虹桥商务区建设”是当前上海经济工作的六件大事之一[8]。长宁作为“大虹桥”板块的主要承载区,其“两新”组织发展层次和能级的提升关系到整个虹桥板块功能的提升。要吸引到数量更多、品质更高的“两新”组织入驻,就要求长宁具备更先进的法律宣传模式、更科技的法律服务平台、更规范的法律志愿团队、更一流的法律服务队伍、更开阔的法律服务视野,并借此推动以长宁为主体的“东虹桥”[9]建设步伐,致力将其打造成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大虹桥”的标志核心区。

二、“法律进两新”的工作现状

(一)工作机制

1.把握中心,凝聚各方合力。“法律进两新”以为“两新”组织创造良好的法治“软环境”为工作中心,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协作。一是,职能部门、群众团体各司其职,在日常工作中拟定计划,分别对“两新”组织的经营管理者、一般从业人员等开展法制宣传。二是,企业家联合会、商会、私协、个协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作用,通过协会专刊、商会促谈会、企业家座谈会等模式,面向“两新”人员提供法律服务。三是,政府部门间、群众团体间、政府部门与群众团体间开展合作。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整合优化资源,开展联合宣传,并由“活动式”的合作模式逐步向制度化、长期化的联动机制转变。

2.下移重心,调动基层活力。(1)各街镇作为基层工作单位,站在“法律进两新”工作的前沿。一方面,和辖区内的“两新”组织保持直线联系,掌握“两新”组织发展状况的一手资料,为“两新”组织提供及时指导、服务;一方面,统筹辖区内“两新”组织资源,通过成立金融沙龙等形式为“两新”组织间的互动搭建平台;其三,通过设立“红心工作室”、“法官信箱”等形式,将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与法制宣传教育有机结合。(2)楼宇业主、物业管理部门和园区管委会既是“两新”组织组成部分,又是“法律进两新”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一方面物业管理和园区管委会将“两新”组织的诉求第一时间反映给职能部门;另一方面在“法律进两新”工作中,通过提供场地、日常维护、人员保证等形式,确保如法律书架、法制宣传栏等法律阵地正常发挥作用。

(二)主要工作形式

1.法律书架。在经济楼宇、产业园区中开辟职工书屋,专设“职工法律书架”,是巩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的重要举措。法律书架的设立是各方资源整合的成果:区法宣办、总工会确保经费支持、提供书籍;相关街镇居中沟通协调;园区、楼宇确保场地及日常维护。目前,联合利华、长联公司、申亚佳都金融广场已分别设立起“职工法律书架”,配备了劳动保护、婚姻家庭、金融法规等与“两新”组织成员密切相关的法律书籍。今后,我们将对已设立的书架及时更新,确保“两新”从业人员获得最新最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将扩大法律书架覆盖范围,形成在长宁楼宇、园区“全面开花”的局面。

2.主题宣传。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影响力大,主题宣传形式一直深受“两新”从业人员的欢迎。主题宣传的形式主要包括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主题演讲、文艺表演、多媒体展示等。自2007年起长宁与静安开创性地举办了跨区法制宣传主题活动——“和谐·长安杯”商务楼宇从业人员法制宣传系列活动。经历三年打磨,“和谐·长安杯”法制宣传系列活动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两新”组织从业人员主动参与。“和谐·长安杯”品牌的成功树立为今后深化跨区法制宣传形式作了有益的探索。

3.法制讲座、培训。一方面,区法宣办整合辖区内法律人才资源,调整充实了法制宣传讲师团队伍。同时,结合街镇原有的法律志愿者资源,通过举办各类大型法律咨询、讲座等形式,让法律志愿者走进园区、楼宇为“两新”人员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另一方面,区内各条线单位通过业务主干或外聘师资等方式,在企业中开展法律培训和讲座。例如,区科委组织100余家企业召开2009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准备会,帮助企业了解政策内涵、熟悉申报流程。区税务局外聘师资,对企业分批进行新企业所得税法、企业增值税法培训,累计开班10余期,培训企业9 000余户次。

4.法律服务窗口。随着社会的发展,“两新”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正逐步增强。为满足“两新”人员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长宁通过设立服务窗口的方式,为“两新”从业人员提供更及时、到位的法律服务。

一是,依托政府职能部门,设立维权窗口。目前,长宁已分别在多媒体产业园区、临空经济园区和虹桥开发区内建立劳动保障服务窗口。通过维权窗口,政府部门深入园区跨前一步解决劳动争议纠纷,同时为“两新”组织及时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咨询及劳动保障各项业务的指导。

二是,借助社会团体力量,开设法律窗口。例如,区企业家法学家联谊会在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开设法律服务窗口,每周固定一个半天由专业法律人士坐堂,为园区企业或员工提供中小企业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咨询服务。

三是,发挥“两新”自身优势,设立工作室。“两新工作室”是以党员为主领衔发起或以党员为骨干,以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为重点,以公益、志愿为主要目的的群众组织或团体。目前,全区共有志愿者工作室78个,其中涉及法律咨询、维权保障、社会维稳、政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室占总数的20%以上,覆盖全区所有街镇[10]

5.便民手册。当“两新”组织从业人员遇到碰到一般政策、法律困惑时,翻开身边的小册子“对册问诊”,即可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途径,这就是长宁制作和普及便民手册的目的。

以满足园区楼宇白领的基本法律需要为目标,长宁区制作“法律宣传便民手册”。手册公布了全区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和法律援助中心的联系方式、特色服务及园区楼宇所在街道结对律师事务所、律师的信息。

以满足“两新”组织发展需求为目标,2009年长宁区制定和完善了小企业信用担保、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等十五项政策,并将市、区两级政策汇编成册,印刷了3 000余本,通过各种途径发到企业手中;同时,区工商联在每季度对市、区两级政策进行动态整理,并编印成册赠送给相关企业。

6.其他。长宁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法律宣传重点,制作宣传展板在园区、楼宇间巡回展出。在有条件的园区、楼宇内,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宣传口号、重点法条、政策提示等。结合岁末年初等重要时间节点,将法制文艺表演的舞台设在“两新”组织聚集区域,为“两新”人员送上丰富的法治文化“大餐”。

三、“大虹桥”背景下“法律进两新”工作面临的新要求

1.“法律进两新”的宣传针对性有待增强

通常,“法律进两新”多是全面铺开的模式,即就某一或某些法律法规在全区范围内的“两新”组织开展无差别的全覆盖宣传。这样吃“大锅饭”的方式,有利于法律知晓率的提升。但必须认识到,因为“两新”组织经营范围多样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同一法律在“两新”组织间需求度是不同的。所以,当某一或某些法律在与部分“两新”组织关联度较少的情况下,以“大锅饭”为模式的法制宣传,其效果往往就打了折扣。

在“大虹桥”板块规划中,“三大经济组团”[11]是长宁拓展虹桥的重要支点,也是长宁“两新”组织的聚集区域,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功能:虹桥临空经济园区的发展突出园区式、高科技、总部型的特色;虹桥商务商贸中心的发展突出国际、商贸、文化的特色;中山公园商业中心的发展突出商业型、休闲式、数字化的特色[12]。要更好的服务“三大经济组团”中“两新”组织的发展,就要采用“分餐制”的法宣模式,即依据三大组团不同的产业定位特点,进行法制宣传的错位布局,为每个组团提供个性化的法律服务,以提升法制宣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法律进两新”的宣传有效性有待提升

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市、区两级政府在2009年出台了一批惠企政策。为扩大政策的了解率和受益面,长宁通过政策宣讲、发放宣传资料、设立服务窗口等多种形式向“两新”组织进行宣传法制宣传,取得了一定实效。

然而,在信息爆炸、金融环境瞬息万变的形势下,仅依靠传统法制宣传模式无法满足“两新”组织迅猛的发展需求。不足之一,政策法规的了解度不高:在2009年,区人大常委会在对企业(含“两新”组织)开展的相关调研报告显示:企业对政府相关政策“熟悉”的占16%,“一般”占60%,“不熟悉”的占24%。不足之二,政策法规的理解度不高:由于缺少足够的、及时的解说和指导,如何理解运用政策法规就是“两新”组织发展的一大难题。[13]

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过程中,更多具备外资背景的企业和组织将入驻长宁。这些“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本土政策的知晓和认识,往往会遭遇“水土不服”的窘境。现实中,即使是本土“两新”组织,也常因不了解政策法规,而直接将相关事项外包给中介机构,从而导致商务成本的上升。若不改变此类情况,无疑会对长宁吸引和壮大“两新”组织的发展造成阻力。

3.“法律进两新”的志愿队伍运作有待规范

在鼓励街镇深化基层法律志愿者工作的同时,区法宣办于去年重新调整充实了区级法制宣传讲师团队伍。调整充实后的区法制宣传教育讲师团共计32人,成员中既有来自本区政法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律专家和业务骨干,也吸纳了社区中拥有扎实法学理论功底和丰富法治实践经验的民间力量。

在过去的一年中,讲师团成员进园区、进楼宇、进社会组织,开展了多方位的法律宣传。但我们也注意到,由于讲师团队伍运作的不充分,并没有发挥其最大化的效用:因为缺乏面对面沟通的平台,职能部门和“两新”组织对大部分讲师团成员的了解仅限于名册,导致部分名气较响的志愿者“人人都想要”,而其他同样有能力的志愿者却无人问津;由于信息不对称,这些有能力却无处施展的讲师团成员又缺乏向职能部门自荐的渠道,无法展示其真实水平、也无法获知“两新”组织的宣讲需求,导致这部分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4.“法律进两新”的服务层级有待提高

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背景下,“两新”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层级不断提升,他们对于法律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维权保护、政策讲解,而且需要能够提供有助于决策制定、资产并购、贸易拓展、组织发展等,具备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全方位特性的法律服务。

从区、街镇两级层面看,志愿者队伍成立初衷是以服务“法律六进”整体工作为目的,志愿者涉及面广,但精分到某个专业领域人员也就相对缺乏。虽然,目前志愿者队伍中吸纳了一些具备提供高端商务法律服务背景的人员,但从规模上而言,无法满足日后“两新”组织扩张的需求。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具备高端的、专业的法律服务背景的人员在社会上亦存在一定的稀缺性。要提升法律服务专业化程度,就必须要正视资源稀缺和需求膨胀的矛盾。

5.“两新”组织人员自主管理渠道有待拓展

在接受法律服务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两新”组织从业人员也希望能够加入到法制宣传队伍中,参与到企业、楼宇、园区的法治化建设中,体现自主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同时,相当一部分“两新”组织成员也渴望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两新”工作室的成立可以说是“两新”组织从业人员实现自主管理、服务社会的有益探索。但是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窘境:一是缺乏专业指导。“两新”组织工作室人员源于自愿参加,自身的法律素养良莠不齐,某些工作室的法律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二是缺乏场地。工作室成立需要固定的场所,伴随着“两新”组织及工作室自身发展可能会有开拓场地的需要,但因为不少楼宇、园区的物业缺乏对工作室的重视,疏于协调,致使场地难成为了工作室设立和发展的瓶颈。三是缺乏认同。参与到工作室的活动,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到工作时间,这对“两新”组织尤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两新”企业而言是很难接受的。

6.“法律进两新”宣传视野有待开阔

虹桥商务区及其拓展区总面积约86平方公里,涉及到闵行、长宁、青浦嘉定四个区[14]。“大虹桥”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片区,一个片区中由几个行政区的不同部分组成,不同片区间将错位竞争、同一片区间互动发展。“两新”组织自身的发展也将不再仅囤于一个行政区域,而是既保留了原属辖区内企业间、团体间的联系,又与同一片区、不同片区间的“两新”组织形成沟通互动的局面。

与时俱进,顺势而为,长宁的“法律进两新”工作也要以更高的视点来审视,不仅要从长宁发展来看,还要从“大虹桥”整体规划着眼,更要立足服务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高度,与“大虹桥”板块下的不同区域共同谋划,寻找共同点、共谋发展路,探索“大虹桥”板块间跨区联动、协同部署的“法律进两新”工作模式。

四、“法律进两新”工作发展的几点思考(www.daowen.com)

1.进行个性化宣传,增强“法律进两新”工作的针对性

区法宣办将参照“大虹桥”中长宁规划,在开展全区性常规化“法律进两新”工作的同时,针对“两新”组织聚集的“三大经济组团”实行法制宣传的错位布局,提供“个性化”的法律服务。

针对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建设精品园区的产业定位,区法宣办应着重围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贸易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同时,借助区科委的科技服务站平台、“科技政策早知道”[15]网络,帮助企业运用好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等政策,使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获得利益最大化。

针对虹桥商务商贸中心高端商务的产业定位,区法宣办应重点提供贸易会展、高端商业、现代商务业的法制宣传。同时,配合商务委建立并完善重点“两新”组织的服务专员机制。服务专员的设立打破了部门界限,“两新”组织不需要向不同主管部门多头反映问题,仅向服务专员反映即可。服务专员作为联络纽带,将“两新”组织需求反馈至政府层面,不同职能部门间协调沟通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运作模式。

针对中山公园商业中心区域性商圈的定位,区法宣办应着力提供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相关的法律宣传。与区工商分局联手扩大视频维权联络点的覆盖面,使更多消费者遇到消费纠纷时能够通过商场服务台的视频,接受工商部门的消费指导和调解,用最少的维权成本、最快捷的维权渠道、最简便的维权手段,实现最佳的维权效果。

2.凸显数字化功能,提升“两新”法制宣传的有效性

结合“数字长宁”的发展定位,我们应通过建立统一的网上服务平台,为“两新”组织及时了解、正确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开拓渠道。

一是设立专门法制公布栏目,将与“两新”组织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梳理,做好分门别类,并及时更新,确保“两新”组织及时获得一手法律资讯。特别是对新入驻或成立的“两新”组织,要主动出击,明白告知已有政策及查阅方式和途径。

二是建立咨询解读机制,在颁布政策或更新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就政策享受条件、办理方法、程序等予以重点解读,明示负责部门的联系方式;构建网上咨询平台,对“两新”组织在使用政策过程的疑问及时解答,并就咨询率高的问题进行归纳,在政策解读频道予以重点提示。

三是结合行政审批网上办事系统[16],建立诚信档案。应将网上服务平台与“守法经营示范企业”工作对接,对工商、税务、劳动等管理部门在监管中发现的不诚信企业要予以曝光、加强监管,同时对讲诚信企业则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为“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实现充分化运作,确保志愿服务进“两新”的规范性

一是搭建了解平台。由区法宣办牵头,以半年或一年为周期,召集区讲师团成员、职能部门法宣干部进行座谈,并邀请讲师团成员为座谈会成员开展讲座,既让各职能部门对讲师团成员的能力有直观的认识,也为讲师团成员提供自荐的机会。

二是搭建协调平台。区法宣办根据辖区内“两新”组织的需求以及区各类讲师团成员的专业方向,于年初制定区普法志愿者“法律进两新”组织宣讲、咨询活动预排表,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各街镇、委、办、局结合实际,排定进“两新”组织普法志愿活动。

三是搭建反馈平台。讲师团成员参加“两新”组织法制宣讲活动后,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法,将落实情况反馈至区法宣办,区法宣办做好登记备案工作;组织志愿活动的相关单位在每次活动后及时向区法宣办报送信息和照片、反馈宣讲满意度,以便对志愿者队伍进行及时的更新调整。

4.配给专业化服务,提升“法律进两新”的水平

法律院校、律师队伍是专业法律人员聚集之处,要适应日益增长的高端法律服务需求,就可以从这两个法律人才高地汲取力量,寻求突破。

一是依托专业法律学校优势。坐落于长宁的华东政法大学,多年来一直与我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在“大虹桥”建设中,长宁要继续加强与华东政法大学的合作,着力筹建“法律服务园区”[17]。华政已有的品牌项目和丰富优质的人才储备是实现区校合作的坚实基础,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整合资源,将华政的法律服务资源纳入园区设计,依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的引入园区,优化园区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确保政策支持,在筹建“法律服务园区”的过程中,各部门要加强联动,做好区校合作的服务保障工作。从而,逐步将“法律服务园区”打造为“融合法律研究、法学交流、案例查询、高端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等内容”[18]基地。

二是发挥律师人才资源。按照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的要求,长宁将结合虹桥商务区建设和我区法律服务业特点,通过政策效应吸引高端优秀律师人才和专业团队落户长宁,引导法律业务向高端和新的领域拓展。区法宣办应借助这个机遇,更好的发挥律师这一具有专业法律背景的“两新”人员优势,通过吸纳一批具有知识产权、海事海商、企业投融资、破产清算等专业特长的律师组成律师法律志愿团,走进企业、走进楼宇、走进园区。除引导律师法律志愿团开展法律讲座、法律咨询等常规法律宣传方式外;还要促进企业、楼宇、园区和固定志愿律师个人或团队结对,及时将“两新”组织的具体法律维权诉求落实到结对的律师志愿者,并为律师由临时性、事务性的志愿服务转变成为“两新”组织发展的法律顾问搭建平台。

5.实行自主化管理,激发“两新”人员的法制精神

借助“两新”党建工作,扩大党员工作室为平台效应,鼓励“两新”组织中具有优秀法律素养的员工加入到法律服务工作室中,使法律工作室成为“两新”组织自己排忧解纷的“老娘舅”。在自主管理的基础上,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吸引更多的“两新”人员服务社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并以优质的法律服务加深社会大众对“两新”组织的关注度、认可度。

在发展法律工作室的进程中,政府有关部门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加大宣传力度,并根据“两新”工作室人员实际状况,定期和不定期的邀请法律专家、讲师团成员为工作室成员开展有针对性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法律工作室的服务质量;“两新”组织党委、街镇要加强与园区、楼宇企业的沟通,确保工作室拥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并督促园区、楼宇物业对工作室活动设施进行及时维护;“两新”组织要给予充分理解,要认识到“两新”组织形象建立的一个重要途径。

6.具备开放化视野,扩大“法律进两新”影响力、号召力

一要会商机制。长宁要主动跨前一步,与“大虹桥”板块其他区域的法宣部门、社工委、工会等与“两新”组织密切相关的各部门形成会商机制,建立领导定期会晤、信息互通的工作机制,就“法律进两新”工作中发现的共同问题就行探讨,整合资源、寻求突破,形成合作共赢的工作局面。

二是跨区宣传。参考“和谐·长安杯”模式,会同“大虹桥”板块的其他区域法宣部门,寻找“两新”组织发展中的共同点,以服务“大虹桥”功能开发、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出发点,区域间联合举办“两新”组织法制宣传活动。活动初期,形式上可先从法制讲座、法律咨询等简单形式,逐步向主题活动、系列活动等综合性模式转变,并最终形成并行互补的局面。范围上,可先在两个行政区内试点,待逐步成熟后,扩大区域合作范围,由点及面,辐射至整个“大虹桥”板块形成联动效果。

【注释】

[1]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司法局。

[2]虹桥开发区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1979年开始规划,1982年决定辟建,1983年动工兴建,1986年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上海市商务委网站http://www.scofcom.gov.cn)

[3]源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网站(http://www.shetic.gov.cn)。

[4]《区委宣传部、区司法局关于在本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

[5]数据源于区社工委的2009年的报表统计。

[6]《长宁情况》2009年12月9日,第232期。

[7]《长宁工商联》第一期(总第282期)第二版《长宁财政增速列中心城区第一位》,2010年2月8日。

[8]2009年7月15日,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作出决议,确定将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重点抓好全力筹办世博会、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稳妥实施南汇区行政区域并入浦东新区、积极推动虹桥商务区建设、大力争取并推动重大旅游建设项目落地六件大事作为上海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

[9]“大虹桥”可分为中虹桥、东虹桥、北虹桥、南虹桥、西虹桥五大片区。东虹桥片区主要指虹桥枢纽向东沿地铁二号线轴向延伸形成,在空间上主要涉及长宁区全部及普陀区的长风组团。

[10]数据源于长宁区社会工作委员会。

[11]“三大经济组团”即:虹桥涉外贸易中心、中山公园商业中心、虹桥临空经济园区。

[12]源于《长宁年鉴》(2005)之《2005年工作的主要任务》。

[13]长宁区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委《关于应对经济危机,进一步完善服务企业政策措施的调研报告》。

[14]源于《上海市虹桥商务区管理办法》对上海虹桥商务区的范围的定义。

[15]长宁区科委联合区经委制定《关于建立科技政策服务机构的工作方案》,率先建立覆盖全区的科技政策服务网络。

[16]长宁区网上办事大厅2009年4月1日正式上线,全区拥有行政审批权的25个部门全面开通网上服务,涉及事项223项,覆盖了一般居民和企业可能需要的全部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

[17]2009年,举办首届虹桥法律服务论坛,研究区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与方式,筹划依托华东政法大学优势,建立“法律服务园区”。2010年,形成《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东虹桥法律服务园区(区校)合作管理委员会通知》。

[18]《共克时艰 迎难而上 开创长宁律师工作新局面——长宁区司法局局长史济康于长宁区2010年律师工作年会上的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