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黄帝陵:古老的陵墓群

黄帝陵:古老的陵墓群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陵墓林立古老的黄帝陵在5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有一个部落,其首领因诞生在轩辕元丘,就以轩辕为名,又因为生长在姬水附近,故又以姬为姓。解放后,国务院公布黄帝陵为全国第一号古墓,人民政府拨出巨款对黄陵及庙宇进行了修葺,每年的清明节,都有许多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来这里进行凭吊、祭扫。经查证,已经证实墓主的有162座,加上无名的共有200余座。昭陵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陵:古老的陵墓群

陵墓林立

古老的黄帝陵

在5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有一个部落,其首领因诞生在轩辕元丘(今河南新郑县),就以轩辕为名,又因为生长在姬水附近,故又以姬为姓。该族非常崇拜抚养他们的黄色土地,因此其首领就被称作黄帝。之后,黄帝族与炎族、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融合起来,形成了春秋时期所称的华夏族,这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即以此称为炎黄子孙。据说黄帝活了110岁,死于荆山,被人葬于桥山,他的墓葬,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因此又称桥陵,距西安约190公里,桥陵方圆约4平方公里,山势非常雄峻,遍山松柏,山上有明代唐锜写的“桥山龙驭”4个石刻大字。黄帝陵就建在桥山的山巅。桥山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官员人等由此下马。”再往前不远,就是黄帝陵。陵前有一座四角形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里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郭沫若手书的“黄帝陵”3个大字,亭子后面就是陵墓。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围建有砖砌的2米多高的保护花墙。

黄帝陵据说是一座衣冠坟。传说,有一天,黄帝正在河南出巡,突然晴天霹雳,在一阵哀乐中,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对黄帝说,你已完成使命,请归天吧。黄帝就骑上了龙背。当黄龙飞到桥山时,黄帝特意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痛哭流涕挽留黄帝。当黄帝再次跨上龙背时,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角,龙腾飞时,黄帝的衣冠就留在桥山。人们把衣冠葬在桥山,起冢为陵,即为黄帝陵。

桥山的西麓,就是著名的黄帝陵庙。相传这座陵庙在汉代时就已建立,距今已有2000余年。唐朝代宗时又建造在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973年)又移回原处,元、明、清各代又都进行了修葺。庙内最为壮观的是正殿,门楣上挂着一块金字匾额,题为“人文初祖”4个大字。殿堂的香案上,陈列着一帧“古圣轩辕黄帝尊像”。庙内还有一座仙台,据说是武帝为了向黄帝显示自己的战功和祈祷长寿特意修筑的,台高30余米,登台远眺,桥山风光尽收眼底。庙内的庭院中,到处是松柏花木,其中山门旁有一棵古柏树,称“轩辕柏”,相传是黄帝亲手种植的,高近20米,下围10余米,上围2米,是全国最大的柏树,许多外国友人称其为“世界柏树之父”。

解放后,国务院公布黄帝陵为全国第一号古墓,人民政府拨出巨款对黄陵及庙宇进行了修葺,每年的清明节,都有许多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来这里进行凭吊、祭扫。

依山兴造的帝陵

很早以前,帝王的陵墓都是在平地建造,向下挖很深,然后再堆上高高的封土、形成坟丘。这种建陵方法,一方面形制较矮,无以显示帝王的威严,另一方面极易被盗掘。魏晋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无力营建大型墓葬,而且怕陵墓被盗,不得不改变葬制,开创了依山建陵的陵制,如魏武帝的高陵,魏文帝的首相陵等,都是如此。但这些陵规模都较小,而且不封不树,地表不留任何痕迹。自唐代开始,依山建陵成为普通的建陵方式。其中唐太宗李世民昭陵是第一座依山建造的大型陵墓。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海拔1188米高的九峻(zōng)山上,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势非常壮观。墓区内遍植松柏树、杨槐树,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柏城”。

昭陵是由唐朝著名的工艺家和画家阎立德和阎立本兄弟参与设计的,前后共修了13年。陵园周长60公里,面积达2公顷,其壮观雄伟为以往帝王陵寝无法比拟。陵墓凿工建筑,非常幽深,从入口到墓室大约有250米深,前后建有5道石门。墓内建有东西2厢,里面藏有许多殉葬品。五代时,有一个叫温韬的人,率领人马挖开了这座陵,发现里面建筑得像人间宫殿一样。

陵墓上面建有许多建筑。这些建筑顺着山势,高低曲折,之间用桥梁和栈道相通。栈道非常险峻,绕山300米,方达到墓门,后来,为了困固山陵,又将栈道拆除,与外世隔绝。正南的山下,建有朱雀门和献殿,北面建有祭坛、司子门,门内雕有14尊少数民族首领的石像。陵的西南面,建有一座不大的皇城,东西237米,南北334米。献殿为陵园的主要建筑,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近年在献殿遗址采集到一件安放在屋脊上的鸱尾,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件古建筑脊饰实物。鸱尾高1.5米,底长1米,宽0.65米,重约150公斤,由此可以想像当年献殿是多么高大。

昭陵还是我国陪葬墓最多的帝陵。经查证,已经证实墓主的有162座,加上无名的共有200余座。李世民从建陵始,就规定了“功臣密戚”和“德业佐时”者陪葬的制度,不少臣僚以能陪葬为荣,活着的时候就纷纷要求死后陪葬,有些还让子孙也陪葬。在陪葬墓中,还有一些西北部少数民族的首领墓葬。由于陪葬者众多,陵区也不断扩大,形成了周长达60公里,面积2亿平方米的巨大陵区。

昭陵的著名景物还有“昭陵六骏”石刻。六骏是李世民一生征战的坐骑,分别名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白蹄乌。李世民死后,由阎立本画像、石工雕刻,把六骏再现在高2.5米、宽3米的石板上,其形象、姿态、名称,都依照死前,不仅造型真实,体形健壮,而且神态逼真,雕刻的技术也十分精细,是中国雕刻艺术罕见的珍品。1914年,“六骏”石刻中的两块被美国人盗走,现藏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1918年,盗贼们还想盗走另4块,因被村民发觉未得逞,使人们在参观昭陵时,能一睹“昭陵六骏”的丰采。

昭陵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侯王墓

在河北省满城县城西南陵山主峰东坡上,有2座坐西朝东的陵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的墓葬。刘胜墓居中,窦绾墓在它的北侧,均依山为陵。墓室是开凿的山洞,其结构和布局完全模仿地面上的宫殿建筑,规模宏伟,宛如地下宫殿。刘胜的墓室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诸侯王墓,因位于满城,人们习惯称为满城汉墓,也叫中山靖王墓。

刘胜是西汉景帝刘启的庶子,汉武帝刘彻的哥哥。他在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统治中山国达42年之久。中山国位于太行山东麓,大致包括易水以南,滹沱河以北的地区。首府设在卢奴(今河北定县)。西汉中山国有6代王,刘胜是第一代王。

刘胜墓是1968年在施工中发现的,墓全长51.7米,最宽处为37.5米,最高处为6.8米,由墓道、南北耳室、前堂和后室组成。

墓道是一条长达20多米的隧洞。墓道的内端,开凿有南北耳室。南耳室是车马房,里面还修建有木结构的瓦房(已塌毁),放有马车6架,拉车马17匹,狗11只,鹿1只。马车都是刘胜生前使用的,有平时出行乘坐的“驷马安车”和狩猎时驾御的猎车。车器精美,装饰华丽,足见其生前的豪奢。北耳室为库房,其大小、结构与车马房相同,是储存粮食和饮料的地方,放置有不同类型的陶器达500多件,有盛酒的缸,存放粮食和鱼、肉的壶、罐、瓮,还有鼎、釜、甑、杯、盘等炊具和饮食用具。

前堂近似方形,长约15米,宽12米余,洞内原为木构建筑,屋顶盖板瓦和筒瓦,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但是木料已朽毁无存。厅堂里摆满了铜器、铁器、陶器、漆器和金银器,还有象征侍从奴仆的陶俑和石俑,以及出行时使用的仪仗等等。

后室建造十分讲究,是在岩洞内用大小不同的石板筑成的,分石门、门道、主室和侧室。主室长5米余,宽4米多,是一间石屋,周壁涂满了红漆。北部有一个用汉白玉石铺成的棺床,放置棺椁。室内还放置了许多贵重器物。主室是刘胜生前卧室的象征,侧室则是浴室的象征。

窦绾墓与刘胜墓基本相同,车马房和库房比刘胜墓还大,但车马房没有木构建筑,器物也较少。后室建在前堂的南侧,而不是在后部。墓内埋葬有许多珍贵器物。

刘胜和窦绾都穿金缕玉衣下葬。刘胜玉衣形体肥大,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需要,玉片分别设计为长方形、方形、三角形、梯形和多边形等几种形制。玉片角上有穿孔,以便缀连。刘胜玉衣共用金丝约1100克。玉衣分为头部、长衣、裤子、手套和鞋5部分,每部分由彼此分离的部件组成。玉衣大小与外形和人体相适。

窦绾的玉衣较小,全长1.72米,由2160块玉片缀连而成,共用金丝600克。窦绾玉衣的结构与刘胜玉衣相似,但制作方法略异。这两件玉衣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完整而又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除此以外,墓中还出土了长信宫灯、朱雀灯、博山炉等稀世珍宝,并出土了我国最早的九枚金、银医针。

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兼并了齐、楚、燕、赵、韩、魏6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帝国。当时,他征发70余万人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30公里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魄宏大,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皇陵的设计规制由当时的丞相李斯主持,大将章邯监工,工程之大空前绝后。当时,秦朝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壮丁不过700万,但筑陵的劳役最多时竟达到70多万,平均每10个劳力就有一个参加建陵工程。陵冢堆土取自陵园东北5里,所用的青石“运取渭北诸山”(今淳化、泾阳县一带),途经泾河,运到临潼。

秦始皇陵现在的外观是一方锥形态夯筑大土丘,据考证,陵丘原高115米,经过2000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高76米,大体分3层,基部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陵周围有夯土的两重城墙,内城为方形,周长3800多米,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00余米。陵墓处于骊山的北坂,为防止山洪冲刷,人们沿着山麓修建东西向防洪沟拦截山洪引向东流,距陵东2公里处向北折入渭河,现在仍可见其痕迹。陵区本身发现陶水管及石质水管,同时发现大量瓦砾,表明曾有规模宏大的地面建筑,其间有直径达40厘米的瓦当形瓦件,可能是用于梁端的“遮朽”,这种作法在四川现在仍可见到。陵园北部是献殿建筑区。陵东面有一片洼地,可能是当年陵园用以祭祀的养鱼池。

陵园城外西北角有一处石料加工场遗址,西南约1400米外有一个坟场,占地1020平方米,地下的人骨杂乱地堆积了四五厘米厚,据分析,这里可能是死去的修墓民工的埋葬处。皇陵东侧,还有陪葬的大冢10余处,南北成列,葬式的级别相当高,可能是殉葬的近侍亲属。

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烧毁了地面建筑,又以30万士兵挖掘陵墓,但这次挖掘到底有什么成果,皇陵内部是否遭到了破坏,一直是个谜。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一种生于东海的四脚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为了防止泄漏墓内机制,所有在墓内修造的工匠全部被封埋在墓中。近年来,有关部门对陵墓进行探测,认为墓内仍可能保留原始状态而未遭破坏。1974年以后,陵区内还发现了随葬的巨大兵马俑阵营实物,规模宏大,气魄非凡,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始皇陵的形制,直接影响到汉代及后世的葬制,例如墓顶绘天文星象,在汉、唐、宋、辽的墓葬中相当普遍,地面刻沟用水银灌注象征江河枝脉等等。陵墓的全貌仍在探索中。

修建时间最长的陵墓

西汉的武帝刘彻,由建元六年(公元前140年)到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在位,共54年。他即位的第二年即开始建陵,到死方止,共建了53年,因此,他的茂陵是我国修建时间最长的帝陵。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晚年崇尚神仙方术,幻想死后同人间一样享福,因此,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营建陵墓。武帝陵规模之大,建筑之豪华,随葬品之丰富,都远远超过西汉诸陵。

武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大约9公里的一处高原上,离西安45公里。当时这个地方叫茂乡,陵墓也就称为茂陵。陵墓全部用土夯筑,形状为覆斗式,上小下大,高46米,边长240米,顶部东西长39米,南北宽35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削去尖顶的金字塔,显得高大稳定。汉代帝王墓一般高不到40米,因汉武帝武功卓著,因此其墓更高一些。陵园的周围,用夯土筑起方形的城垣,每边长400米,墙基宽5.8米。汉代时,陵园以外建有许多达官贵人的住宅,陵园内建有许多殿堂和房屋,常住人员达27万之多,使茂陵呈现一片热闹景象,全无一般坟墓的阴森气氛。

茂陵的陵冢周围,原有富丽堂皇的寝殿、便殿等,1975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采集到大量当年营建寝殿的建筑材料,有虎纹和玄武纹条砖,丹凤纹和龙骨纹空心画像砖,大型青玉兽纹铺首和琉璃壁等。青玉铺首制作精美,面饰“四神”浮雕,下有双眼、齿纹和环鼻梁,原是寝殿大门上的装饰。以此推想,当年寝殿建筑是非常壮观的。史书记载,陵园中还建有供墓主游乐的“白鹤馆”和“驰逐走马馆”。陵冢东南方有一座不规整的长方形土台,即是当年白鹤馆的遗迹。

陵园东面是武帝的原庙,称“龙渊宫”。寝殿与原庙间有一条规整的通道,称为“衣冠所出之道”,是祭祀时迎送武帝衣冠的专用道。

陵冢的地宫占地1顷,是陵园的主要建筑。文献记载,地宫内极为豪华,内置梓棺,“柏黄肠题凑”,四周充沙以防潮,并设机弩以防盗,地宫还充满大量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记载,除随葬了大批金银珠宝外,还有“珍兽、鱼鳖、牛马、虎豹、飞禽,凡百九十物尽瘗埋之”。

茂陵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盗掘。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均对茂陵进行挖掘,使地宫遭到很大破坏。

仅存的女皇陵

我国封建社会中,唐代的武则天是惟一的女皇,她的陵墓乾陵,即为仅存的女皇陵,因武则天是与唐高宗李治同葬的,因此,乾陵又是惟一的两皇合葬墓。

武则天,名(音照),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不东)人,14岁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太宗死后在感业寺出家。永徽五年(654年)被高宗李治封为昭仪,次年立为皇后,参与朝政,后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公元683年),中宗即位,她临朝称制。之后,在7年中,先后废掉中宗和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女皇。神龙元年(706年)死,次年与高宗合葬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乾山,距西安80公里,是“唐十八陵”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陵园。

乾陵建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乾山有3峰,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就像门阙一样,乾陵地宫就坐落在北峰。这是一座海拔1047.9米的圆锥形石山,据元代李好文《长安志图》载,陵园原有内外两重城墙,1960年,经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勘察,发现了陵园4门和围墙、献殿、城角等建筑遗迹和大面积建筑遗址,内城陵园占地218公顷,围墙周长40公里,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4门形制大体相同。至今,4门附近仍有以门命名的村庄。据《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建屋378间,现仍有零星遗迹。

乾陵的石刻很多,遗留至今的共有124件,主要集中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两侧。从南端土阙起,依次排列有标志帝王陵的八棱柱形华表1对,翼马、朱雀各1对,石马5对,将军石人10对,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首领石像61尊。内城4门外还各竖石狮1对,北门外竖石马3对。汉、唐时期,帝王陵前多置石狮,象征守卫,但以石狮作为陵园4门的主要“守卫者”,则是以乾陵为始的。乾陵内城四门的诸石狮,以朱雀门前的1对蹲狮最精彩,其高3.5米。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另外,朱雀门外还有李治的《述圣纪碑》和武则天的《无字碑》,是我国最早的皇帝陵墓碑。

乾陵的地宫是凿山而成的,墓道长63.10米,宽3.90米,呈斜坡形,墓道至墓门用石条填砌,共39层,各层用铁栓板固定,并注铁汁合缝,非常坚固,因此,陵内可能还保持当年的壮态。乾陵修建正处在唐朝盛朝,武则天又好大喜功,她生前所建的明堂、伊阙奉先寺等都是历史著名的伟大工程,乾陵地宫一旦现世,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

蒙古族帝陵

成吉思汗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少数民族领袖,原名叫铁木真。1206年他统一了蒙古各部,被推为大汗,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是蒙古语的汉译音,就是“第一”的意思,“汗”就是“王”,合称就是第一个王。1227年,他在征服西夏国(现在宁夏、甘肃一带)时病逝。元朝建立以后,成吉思汗被尊为太祖,他的陵寝按蒙古风格修建,是最宏大的蒙古族帝陵。

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的伊金霍落旗,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尸体从几千里外运回,几经搬迁后安葬在这里。伊金霍落的蒙古语原意是“主人的陵园”,陵园位于一个绿色盆地的小山坡上,远处可眺望逶迤起伏的大沙漠,近处有长满沙蔷和沙蓬的沙坡,陵园下,清澈的泉水缓缓流过,景色非常优美。

成吉思汗陵园是由一组别具特色的建筑构成的。主体建筑是3个一字排开的大殿,平面都是八棱形,顶为圆形,覆盖着蓝色和金黄色的琉璃瓦,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巨大的蒙古包,中间的一座大殿是主殿,高36.6米,八角重檐。左右两座是配殿,高23.3米,八角单檐,正殿和配殿之间有走廊式的过厅,把3座大殿连成一体。这一组建筑的台基都是用质地坚硬的花岗石砌就的,四周建有雕刻精美的玉石栏杆。3座大殿的整体造型就像一只张开双翅的雄鹰。陵墓的建筑师正是以这种造型来象征成吉思汗是一只草原上空翱翔的雄鹰。

正殿的飞檐下,挂着一块竖匾,匾上嵌有蒙古、汉两种文字的“成吉思汗陵”字样。殿前耸立着12根12米高的旗杆,中间放置1尊高大的铁香炉,香炉四周缀满了镀铜的铃铛。大殿正中是成吉思汗的坐像,高5米,身穿盔甲,非常英武。坐像两边坚立着黄杆、红缨、银戈和成吉思汗生前使用的“苏鲁锭”(长矛)。殿内四壁上,雕刻着山水、草原和羊群。置身大殿,就像站在广阔的草原上一样。后殿安放成吉思汗和他的3位夫人的灵柩,东殿安放他的第4子拖雷及夫人的灵柩,西殿现辟为殿厅。

成吉思汗陵的建筑,浸透着蒙古的民族风格,但也融进了汉族建筑的一些特点,如琉璃瓦盖顶等。这座陵墓在我国众多的帝陵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1939年,日本操纵以德王为首的部分蒙古封建上层贵族,企图把成吉思汗灵柩移到当时日寇控制的归绥(呼和浩特)。当时,以伊盟盟长沙王为首的内蒙爱国人士,向国民党政府提出迁陵要求,同年6日开始迁移,经陕西、甘肃等地,最后于1949年移送青海塔尔寺。途经延安时,曾受到抗日军民的迎送,并召开万人祭奠大会,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献了花圈。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为伊金霍落旗拨款重修成吉思汗陵园,1954年4月5日,成吉思汗灵柩迁回鄂尔多斯草原。(www.daowen.com)

华贵的皇后陵

我国封建社会中,有的朝代实行帝、后合葬制,皇后不单起陵,但也有不少朝代,将皇后陵建于帝陵附近。其中以完整、华贵著称的首推清末慈禧太后的清东陵。

慈禧姓叶赫那拉氏,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咸丰二年(1852年)入宫,被封为贵人,之后封懿贵妃,咸丰死后,她的儿子载淳登基为同治皇帝,母以子贵,又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俗称西太后。她多次实行垂帘听政,把持清朝大权48年之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74岁时病死。

同治十二年(1873年),慈禧开始营建陵墓,地址选在咸丰定陵东面的普陀峪。慈禧陵与咸丰的皇后慈安陵同时兴建,其平面布局和形制完全相同,都有隆恩门、隆恩殿、东西配殿、明楼、宝顶等。陵墓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成,用银227万两。但慈禧对陵墓不满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借口年久失修,下诏把修好的隆恩殿和东西配殿拆除重建。重建后的隆恩殿等建筑,虽然规模并未加大,但在作法上都极尽奢华糜费之能事。其外墙都是磨砖到顶,内面墙壁,都是中间五幅捧寿,四周盘环万字不到头的砖雕图案,图案用黄金贴面。梁枋绘有贴金和玺彩画,殿柱和檐柱也都贴金,整座大殿仅贴金一项,就用掉黄金4592两,进入大殿,就像置身于黄金世界,一片金碧辉煌,气势非凡,尤其是64根金龙盘御柱,制作非常精美,即使是故宫太和殿的金色明柱也为之逊色。御柱为珍贵的黄花梨木一木构成,柱身嵌附有鎏金铜片制成的半立体状飞龙,用弹簧控制,龙头龙须可随风摇动,金光闪闪,远远望去酷似真空凌空。可惜这一杰作遭到帝国主义分子和军阀的盗窃、破坏,已经面目皆非了,仅剩空余的龙柱,柱上盘龙的痕迹仍依稀可辨。

慈禧陵隆恩殿前的龙凤彩石,其制作更是别出心裁,其他帝后陵寝的龙凤彩石图案皆为龙凤并列,而且都用浮雕手法,而慈禧则役使工匠用透雕的办法,安置了一幅龙在下、凤在上的凤戏龙画面,一眼望去,满天云霞,升腾奔涌,犹如活龙真凤在彩云中飞翔舞动,非常动人。大殿周围的汉白玉栏板上雕刻着游龙戏凤,水浪浮云花纹,宛若活物。

1928年,军阀孙殿英用炸药炸开慈禧地宫,将里面陪葬的财宝一掳而空。这座地宫是我国发掘的第一座皇后陵的地下宫殿,其石料全部用汉白玉砌成,晶莹洁白,雕砌精美,以自然纹饰构成图案,别具匠心。抬头望去,似祥云浮动,缭绕飘缈,令人神驰。

永泰公主陵墓

西安古城乾陵内有一座宏大的公主墓,因内中葬着永泰公主,人称永泰公主墓,这是唐代著名的墓葬之一,也是迄今发掘的最大的公主墓。

永泰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李显第七女,名仙蕙,大足元年(701年),因张易之兄弟的陷害,被武则天缢杀于洛阳,时年17岁。神龙元年(公元701年),中宗复位,追封永泰公主,次年陪葬乾陵,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原,西北距乾陵2.5公里,为乾陵的陪葬墓之一。

永泰公主墓规模宏大,墓前有石人石狮,后人长期误认为是章怀太子墓,直到1963年发掘后才弄清墓主。这座墓是解放后发掘的最大的唐代墓葬,其外形之壮观,地下建筑规模之大,随葬品之丰富,都是其他唐墓难以比拟的。墓的四周原有高大围墙,围墙东西长220米,南北长275米,占地6公顷。在当时条件,这样大的工程需要1000人修筑1年半。墓封土堆系人工打夯,现高14米,见方宽56米。围墙南面竖方石狮、华表各1对,石人2对。

墓的地下建筑,由墓道经6个过洞及天井,又经前后甬道至前室及后室,长达87.5米,从地面下降,最深处为16米,规模十分宏伟,象征着墓主人生前安居的深官大院。

墓道自南向北,成18度斜坡,宽由4.5米到3.5米,逐渐收小,长23.35米,用红褐土夯筑而成。过洞高2.1米,宽2.7米。过洞之间为天井,长3.3米,宽2.1米。墓室为方形,前室长4.9米,宽4.7米,高5.35米,后室长5.45米,宽5.30米,高5.5米,均为砖券结构。石椁置于后室,外形为屋宇,中间有门,门上有环。石椁内外都有精美的线刻画。椁内原有木椁,出土时已朽。

其地面建筑,现仍存陵园神道遗物,自南而北,有石华表、武侍石刻像及石狮,均为东西成对配列,再为双阙,烘托着其后中央的坟丘,表现了完整的总体规划。

永泰公主墓虽已被盗,金玉随葬品均窃取一空,但它的宏伟的地下建筑和大量文物,如壁画、雕刻、陶瓷品等保存迄今。特别是在长达数10米的墓道内和前后墓室四壁及顶部都绘有彩画,题材丰富,构图完美,技法简练,表现了盛唐时代的艺术风格,它成为研究我国美术史的一处宝藏,也是建筑史的一个重要实例。永泰公主墓是人们游览乾陵同时必到之地。

起义军领袖墓

在湖北省通山县高潮乡九宫山主峰的北面,有1座质朴的陵墓,这就是我国明末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李自成的陵墓。据史书记载,李自成建立大顺朝不久,因吴三桂献出山海关引进清兵,战败而退至湖北九宫山,永昌二年(1645年),遇到当地地主武装的围攻而牺牲。

李自成墓又称闯王墓,初时仅有墓堆和当地群众所立的“闯王古墓”石碑,现存的陵墓是1979年5月落成的,共占地81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李自成陈列馆、坟台、花台、看台、祭台、碑台、门楼、拱桥等。坟台前有1座2米多高的大理石碑,上面刻有郭沫若手书“李自成之墓”5个大字。陈列馆是条石水泥结构,琉璃瓦屋顶,里面展出李自成生平事迹及文物照片。陈列馆东面不远有一古迹落印荡,相传闯王牺牲前将玉玺丢在这里的一个天然溶洞内。现在这里修有一凉亭,可以看到陵墓全景。

整个陵寝依山建筑,宽大石阶将各建筑物连成一体,气势朴实无华,较好地衬出了农民英雄的气质。每年正月十五和清明节前后,扫墓者众多,关于闯王牺牲时的壮烈情景,当地人民也讲述得有声有色。

1981年8月,湖南省石门夹山寺出土了关于李自成的文物,有人据此考证认为,李自成并不是死在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而是在起义失败后隐居于石门夹山寺,死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时年70岁。学术上的这个新发现使李自成墓和湖南石门夹山寺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

苏禄国东王陵

山东省德州市境内,有一座中国式王陵,但里面埋葬的却是外国的国王,这就是著名的苏禄国东王墓,是我国仅存的外国王陵。

苏禄国是现在菲律宾的一部分,在苏禄群岛上。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巴哈刺带着眷属和侍从340多人,远涉重洋,来我国访问,在北京停留了27天,贡献了礼品、珍珠、宝石、玳瑁等。明成祖朱棣盛情接待了国王一行,并“特加宴赏,赐以印章,封以王爵,赐裘衣、冠带、鞍马、仪仗、黄金、金银等”。归国途中,东王于山东德州患急病而逝。成祖闻讯大惊,特派礼部郎中陈世户赶往德州举行隆重的葬礼,按明代王制造王陵,并亲自撰写碑文。同时,还封东王长子都麻含继承王位,令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刺、三子安都鲁留居我国,以守王陵,其余还有10余名侍从。

苏禄王陵建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距今已有570年。整座陵墓坐北朝南,呈一高台状,占地约0.3公顷,上有圆形封土,高2.9米,直径14米,封土周围建有石砌护墙。墓前开有神道,长约100米,宽约15米,神道两侧有石人、石豹、石羊、石马、石柱等14位石像生。陵园内建有正殿,东西配殿及大门、牌楼等。墓前东侧有一座高大的牌楼,内有明成祖朱棣手书的《御制苏禄国东王碑》。东王妃和次子、三子死后也葬在东王墓的东南方,至今保存完好。

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居于德州的东王第八代孙安汝奇、温崇楷被批准享有中国国籍,以安、温两姓永居德州,后代绵延至今,成为中菲友谊的佳话,东王墓由此更有声誉。明清两代,不少诗人来此瞻仰,写下不少缅怀东王的诗,其中爱国诗人顾炎武的诗尤其感人。

苏禄国东王墓在清代经多次修缮,最近,又进行了彻底整修,保持了庄严古朴的特色和明代的建筑风格。

东方金字塔陵墓

金字塔墓是一种重要的墓葬建筑形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其中以埃及最为著名。我国历史上也曾有过金字塔,现存的已经发现两座。一座是位于山东曲阜县城东面4公里的少昊陵,底边长28米,上部边长9.4米,斜坡高1.5米,规模较小。另一座是吉林省吉安县的将军坟,是我国最大的金字塔墓,有“东方金字塔”的称誉。

将军坟位于集安县城东面7公里的洞沟龙山山麓,这里是高句丽古墓最集中的地方,共有10000多座。高句丽为古国名,又称高句骊或句丽、句骊、高丽,相传是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朱蒙创立的,辖境相当于今鸭绿江及浑江一带,曾在集安地区长期建都,在公元427年的南北朝时期,迁都至现朝鲜平壤。高句丽好厚葬,洞沟墓群基本上是公元2世纪末到7世纪初的高句丽王室和贵族墓。其中有不少墓建得高大华丽,将军坟是其中较大的一座,也是较特殊的一座。

将军坟底边长31.85米,高12.4米,共有7级阶坛,呈截尖方锥体,用经过细致琢磨的巨型花岗石条垒筑,每面有3块倚护的巨石。在第5级中部有早年打开的通道,可通到墓室。墓室长、宽各5米,高5.5米,内有2组长方形的石棺座。墓室顶部以整块的巨石覆盖,上面堆积有灰色的莲纹瓦当,灰色瓦砾和铁链,四周石条边缘凿有排列整齐的柱眼,推想当年可能有享殿一类的建筑。后侧有陪葬墓,是建筑在石砌基坛上的石棚。

将军坟内的墓主人到底是谁,及陵墓始建年代难以确定,因该墓早期被盗掘,葬品荡然无存。旧集安县志记载是高句丽第一代王朱蒙的陵墓,但从墓葬形制和建筑技术考查,应该是公元5世纪初的建筑。现在,墓的周围已筑起围墙,有阶梯可以登临墓顶。

最后一座皇帝陵

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帝是溥仪,但他一直活到解放以后,因此未建陵墓,最后一座皇帝陵是溥仪的亲叔叔光绪帝载湉的陵墓——崇陵。崇陵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中。光绪皇帝是醇亲王奕澴之子,同治皇帝19岁时早亡。慈禧作主,立4岁载湉为帝。因维新失败,被长期幽禁于中南海瀛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病死。光绪帝生前没有建陵,死后第二年(宣统元年,1909年)才开工修建。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由清皇室继续修建,后来由于经费缺乏,不得不由“陵工大臣”梁鼎芬向遗老募集了一部分款项,直到1915年才竣工。当年11月葬入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孝定景皇后)。

崇陵因为建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所以范围和规模比西陵的其他帝陵均小,而且没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根据清帝陵规制,陵园内建有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灯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石五供、云城、明楼、宝顶、地宫等。在建筑风格上,崇陵吸收了外国建筑技术的某些手法,使其具有独特的韵味。明楼和三座门前,有御带河,是陵园排水的主干道,它沟通地宫的12个泄水孔。如果向泄水孔倒入有颜色的标志水,半小时后就能流入宝城外的御带河中。陵园宫殿的基部,建有5尺宽泛水。陵园内的木构建筑,均用铜铁木做成,因此有铜梁铁柱之说,殿内有色彩鲜艳的彩绘。隆恩殿前的龙凤石雕刻剔透,有较强的立体感。

崇陵地宫规制并不宏大,但工料很精,建时耗银非常可观。墓道宽4.6米,全长63.19米,是无梁无柱的拱券式建筑。墓道有4重石门,9座券,每重石门都是由2扇整雕的青白玉石合成,每扇高3.51米,宽1.51米,厚0.25米,附有巨大的铜铸门管扇。石门上都刻有高1.97米的菩萨浮雕像,头戴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连花座,恭身立于石门之上。

地宫内的宝床是青石雕成的须弥座,上面左右并排停放着光绪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棺椁四周镌刻有藏文和梵文经咒,光绪帝的棺椁下面是“金井”。1931年,崇陵地宫曾被盗掘,多数随葬品流失。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打开崇陵地宫时,当年盗墓留下的痕迹犹在,4重石门洞开,光绪帝的棺椁被刀斧凿成一个大洞,隆裕皇后棺椁的顶盖也被撬开。但盗贼未发现“金井”,因此还有珍珠、玉石、子母铁球等250件珍贵文物得以保存下来。崇陵东西还建有崇妃园寝,埋葬着光绪皇帝的珍妃和瑾妃。

崇陵经整修,包括地宫在内,已经对外开放。

明定陵

在北京明十三陵陵区中,有一座皇陵已被打开,这就是解放以后有组织发掘的第一个皇帝陵——明定陵。

定陵是明代第14位皇帝朱翊钧的陵墓。朱翊钧1573年到1620年在位,共48年,年号万历。定陵是十三陵中第一个也是惟一的一座被发掘出来的皇陵。它坐落在燕山余脉大峪山的脚下,四周遍植苍松翠柏。陵墓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当时朱翊钧才22岁。建陵耗费白银800万两,征集民夫几十万人,历时6年方基本建成,耗银数相当于当时全国两年的财政总收入,如果用它购粮,可供1000万农民饱吃1年。

定陵的地宫是1956年5月开始发掘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到1957年5月才找到地宫前殿的第一道大门,“地下宫殿”的秘密才正式揭开。地宫离地面有27米,总面积是1195平方米。建筑的布局可以分成前殿、中殿、后殿和左右配殿5个部分。前殿和中殿是通过一条狭长的甬道相连的,后殿则横顶在中殿的后面。从前殿的入口处到正殿的后墙为止,全长87米。各殿之间都有一道汉白玉大门,每扇门高3.3米,宽1.8米,差不多有4吨重,是整块汉白玉制成的。为了使石门开启方便,石匠们把门轴做得很厚,门边做得较薄,门轴的上下两端做成球形,摩擦力就小多了。

前殿高7.2米,宽6米,长58米,地下铺的是一种用桐油泡过的砖,叫做“金砖”。中殿的修建形式跟前殿差不多,是陈设祭器的殿堂。殿内纵向摆着3个汉白玉雕成的“宝座”和3个作为“长明灯”使用的“龙缸”。中殿的左右两面各有一条小的道通向左右配殿。配殿高7.1米,长26米,殿内建有置放棺材的棺床。

后殿是定陵地宫的主殿,形制最大。殿高9.5米,宽9.1米,长30.1米,地面铺的是磨光的花斑石。殿内有棺床,棺床上放着朱翊钧和两个皇后的棺椁,另外,还放了26只红漆的大木箱子,里面装满了金银珠宝和珍贵的衣物。

地宫的殿宇都是石砌的拱券式建筑,没有使用一点木料,石头非常平整、光洁,石头之间的灰缝异常的细密,充分显示了我国当时石砌工艺的高超水平。

定陵地宫出土的随葬器物非常丰富,共有金器、银器、玉器、瓷器、漆器、纺织品、衣物等共3000多件,其中朱翊钓的皇冠最为珍贵,其本名为“翼善冠”,全部用非常细的金丝编织而成,皇冠顶上装饰着龙凤,姿态生动,制造精细。这顶皇冠是迄今我国出土文物中仅见的。地宫中还出土了4顶凤冠,其中孝端皇后王氏的一顶最为珍贵,上有3龙2凤。每顶凤冠上镶有珍珠5000多颗,宝石100多块,其中一块宝石价值白银500~600两。据说有些宝石是从锡兰、印度买来的。

1959年,经过发掘整理的地宫正式辟为《定陵博物馆》,大部分出土文物在地面的陈列室中展览,供人们参观欣赏。

石像生最多的陵墓

我国的皇陵建筑,有着在神道两侧排列石像生的传统,除其中的迷信作用外,还发挥着一种烘托气氛的效果。历史上,各个朝代的规制不同,石像生的数目不很一致,但很少有超过20对的。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却有36对石像生,是我国现存陵墓中石像生最多的一座。

这座陵墓位于安徽凤阳明代中都城西南5公里处,据记载,洪武二年(1369年),做了皇帝的朱元璋下诏,以其发祥地凤阳为中都,仿京师之制,建置城池宫阙,并为父母营建皇陵,称为中都陵。

朱元璋的父亲叫陈世珍,母亲陈氏,是濠州钟离(安徽凤阳东)人,家中赤贫。1344年(元代至正四年),当地闹瘟疫,20天内,朱元璋64岁的父亲和59岁的母亲相继死去。朱元璋因家贫不能置棺,只得与其兄抬着双亲尸体草葬于山莽。传说二人将抵山麓,忽然遇暴雨雷电,只得放下尸体在村寺避雨。第二天去看时,只见父母尸骸上已然土併高耸。于是,朱元璋称帝后马上就为父母造陵,历时9年,于洪武十年(1377年)完工。

中都陵的规模非常宏伟,陵园中有皇城、砖城、土城3重,其中皇城高近7米,周长约252米,内有正殿、大金门、御桥和左右碑亭,砖城高约7米,周围3公里,内有具服殿、缮厨、官厅、棂星门、红桥、神厨、神库、天地鼓房等。土城周围14公里,内有神路、官厅、铺舍、水关、皇堂桥、下马坊等,共有各类房屋230余间,金门、红门、棂星门40余道,御桥、红桥、水关30余座,各式楼台20余幢。陵冢呈平顶覆斗形,长约60米,宽40米,高10米。整座陵墓雄伟壮观,气势不亚于明孝陵和十三陵。

陵墓内的石像生就在神道的两侧,计有麒麟2对、石狮8对、华表2对、石马2对、石人2对、石虎4对、石羊4对、文臣武将和内侍各2对等。石雕形体高大,雕工精美,都是用巨大的青石细琢而成的。其中石马是最佳作,背负锦鞍,昂首嘶鸣,鬃毛披动,形态逼真。传说经过此地的马匹会挣脱缰绳奔至石马前嘶鸣,可见其雕刻的乱真技艺。石像生中,4个内侍的头是断裂后重新安装上去的,传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攻到凤阳时,痛恨宦官专权,挥刀砍掉的。陵园内还有大批精湛的碑石雕作。

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攻克凤阳后,烧毁了全部地面建筑,仅存全部石像生和两道石碑,即“皇陵碑”和“无字碑”。两碑均高近7米,宽2米,螭首龟趺,气势壮观。皇陵碑文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记述了他的家庭出身、本人经历及统一全国的过程,非常通俗、生动。无字碑是取祖辈功德无量,难以用言辞表达之意,此碑已断为3截。

中都皇陵是明朝建立后的第一座皇陵,既继承了汉唐两宋的传统,又开创了明清时期的风格,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