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我的家我的天堂:跨学科视野里的文艺评论

我的家我的天堂:跨学科视野里的文艺评论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年以来,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一个“家”的轮廓,幽静典雅,绿意盎然,古旧而干净的墙,错落有致的园子。而家要成为天堂,一定是要和精神有关。我所有的关于家园的设想在他们看来都是一种天方夜谭似的荒谬可笑。在一个摩拳擦掌本来就要开工的日子里,我又遭遇了一次不快的家庭意见的压力,于是再次封存压抑了归乡建造家园的想法。春光明媚中,我写下了以上的文字,来纪念我梦想中的归不得的永远的家园。

我的家我的天堂:跨学科视野里的文艺评论

我的家我的天堂

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会打开网络上的“视频点播”教学资源,随便让学生看看一些原版影片,有一次我看了一下美国影片《湖边小屋》,内容情节都不甚了解,但里面的有些台词却深深地烙在脑海里,例如“我在芝加哥,但心总属于那个小屋,那里的树”、“人只会盖房子,但盖不了家”等等,都令我无来由地感到触动。

许久以来,我一直渴望拥有,一直在追寻着一座自己的屋子,它不应该是靠祖先传下来的,不是单位分配的,不是向人租借的,也不是别人馈赠的,而应是我用自己的双手打造的一片天地,一砖一瓦凝聚着我的心愿。它不大,也不豪华气派,不夸张浪费,但必须很自然地与环境浑然一体,它收藏并庇护了我以及我所亲爱的人,孕育了我的美好构思,也凝聚了我的辛勤汗水,是完完全全的真正意义上的属于我自己的家。我希望在屋子旁边开辟一小片园子,种满各种果树,树下有秋千可以摇回童年,一些高低错落的角落成为各种家畜的家,而我屋顶的某个角落的能住着一窝小鸟,我参悟人生的很多想法也都会倦鸟归巢,都可以安然地被收容在它的怀里。直到今天,我依然停留在白居易的居住观,他写过的“门前少宾客,阶下多松竹。秋景下西墙,凉风入东屋。有琴慵不弄,有书闲不读。尽日方寸中,澹然无所欲。何须广居处,不用多积蓄。丈室可容身,斗储可充腹……”曾让我心醉不已,人生如飞鸟掠过,栖息天地间,能够这样已经足矣。

汉语的“家”,我认为其实有好几种解读,可以翻译成英文的词有:House、Family、Home等等,第一个词是从建筑角度对“家”进行描述,第二个词则是从社会角度所进行的解读,只有第三个词涉及到人的心灵需要。还是西方谚语说得好:“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家是心所在)”。许多年以来,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一个“家”的轮廓,幽静典雅,绿意盎然,古旧而干净的墙,错落有致的园子。如果没有外出读书直到教书,我应该是个农夫,一个永远离不开自然和土地的农夫。我直觉自己在本质上一直没有变,对我而言,故乡那片土地永远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符号。那些自然与乡村里的人与事,风俗与习惯,都蕴涵着我无限的童年回忆。我想,我是一直在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归宿,而那片土地就是我最先和最后的立足之地。而家要成为天堂,一定是要和精神有关。

准确地说,越来越富的故乡给我的感觉似乎仍然很“贫穷”,家家户户省吃俭用也要象模象样地建一座“大厝”,我知道不是家家户户都很有钱的,肯定也有不少人节衣缩食都要弄出那么一个跟人相比的东西,要派头,这和城市里的房奴、车奴或卡奴之类也是同样的道理。村里人大都是农民或建筑工,他们大都目光短浅,有的人也丧失了农民淳朴的本色,虚荣心很强。他们带着一种让自己不幸福的观念过着日子,很少有人可以摆脱这样的宿命的悲剧传说。这种心态反映在房子上也类似一种“爆发户”的模式,比排场给外人看,其实里面都是简陋的装修,更不用说有什么能给家庭生活带来便利的电器。然而,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年代以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里。正如他们有他们的理解,我觉得不可思议,我有我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梦想,他们难以认同,但这是我自己的宿命,我没有理由拒绝和轻视任何一方。(www.daowen.com)

我知道没有外人能真正理解我在追求“家”时的那种失落感,老家现在的屋子盖在村子中央,四面都围绕着房子,只有门前一块小小的空地,种了些蔬菜之类的,这座村民眼里的气派非凡的大房子始终没能成为我理想中的家,因为它的门前和门后栽种不了我的心愿,我变成一个最想回家又最不想回家的人,每当我收拾好东西想要回家的时候,都会近乡情怯,那种说不出的难受,每每都会把我回家的兴致啃得一干二净。我的父母亲都老了,人老了就会有点可怜。我多么希望他们能按照我提的建议那样健康长久地生活下去,然而,要他们接受我建议的生活方式似乎很难,比如一些生活习惯,比如信仰观念,尽管我知道来自父母的爱一直很浓烈,但要和他们做更深的沟通或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所有的关于家园的设想在他们看来都是一种天方夜谭似的荒谬可笑。母亲经常看不惯我的一些行为,当她念叨着谁家的孩子多么能说会道做人待事,谁家的孩子发了大财光宗耀祖,甚至同样是教师的谁家的孩子怎么在业余时间努力赚钱买了套房,我知道对她而言,那些人是成功的。但我这样一个沉默寡言又低调的老孩子,没有成家却老挂念着建屋子,她永远也无法理解。

建筑是人类留给大地的最沉重的礼物,也是人类灵魂和创意的收容器,我有兴趣研究建筑设计是基于我对建筑的理解,因为房子和家园应该体现的是对居住者的关怀,当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灵,特别是愿望和想法没有归宿的时候,他就永远是漂流在外的流浪者。古人也说:“忠孝难两全”,当梦想和孝顺不能两全的时候,对一个忠于梦想又想尽孝的人而言,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我知道父母永远也体会不了我的向往,理解不了我的方案,我也实在不愿意盖个屋子来违逆老人家,让他们不开心,只能一拖再拖,那个从孩提时就立下的一直未能达成的愿望,因为埋藏多年,因为久久不能成真,反而变得很淡很冷如死灰。在一个摩拳擦掌本来就要开工的日子里,我又遭遇了一次不快的家庭意见的压力,于是再次封存压抑了归乡建造家园的想法。

春光明媚中,我写下了以上的文字,来纪念我梦想中的归不得的永远的家园。耳边回响的是一首民谣Vincent的歌词:“Then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they would not listen,they’re not listening still.Perhaps they never will…”我知道我的家之梦一定会实现,只是在我成现实的“家”之前,梦想的“家”只能是一个孤单的梦,不知道会在什么时间兑现,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的想法记下,把它写进一种刻骨铭心的愿望,并在日后慢慢地把它变成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