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跨学科视野里的文艺评论:文学的代价与收获

跨学科视野里的文艺评论:文学的代价与收获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代价与收获:我看文学在今天的中国,一个普遍的现实是:人们乐于诅咒文学,有人大言不惭地宣布:“读文学作品对现代青年没有什么用!”,他大概是想用自己来代表所有的现代青年;也有人发表博文说:“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文中宣称2006年之后,过去经典意义上的作家与诗人都将不复存在,文学即使有人摆弄,也退化成文人间的一种交际工具。

跨学科视野里的文艺评论:文学的代价与收获

代价与收获:我看文学

在今天的中国,一个普遍的现实是:人们乐于诅咒文学,有人(例如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大言不惭地宣布:“读文学作品对现代青年没有什么用!”,他大概是想用自己来代表所有的现代青年;也有人(例如诗人叶匡政)发表博文说:“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文中宣称2006年之后,过去经典意义上的作家与诗人都将不复存在,文学即使有人摆弄,也退化成文人间的一种交际工具。诸如此类的话一出,自然是语惊四座,文坛也为之小小地“轰动”,而我这里所关心的是,文学以及写作,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呢?又能得到什么样的收获?

给自己提这样的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爱的代价》里的歌词,想到年少时的梦如同一朵永远不凋零的花,恒久地盛开在我内心的深处。那些少年时偷偷写的笔记、失败时的絮叨怨叹和成长时的感悟随想,正是我写作最早的萌芽,如今它已经悄悄地在我的心中长大成材,并想要穿破一种类似“温室”的狭小天地,和我一起去面对外头的风风雨雨。所以,我想文学首先是不问有没有用的,写作首先是不问要不要付出代价的,写作的出发点和功利无关,而是一种生命必要和需要。

我对所谓的“文学死了”不以为然,因为我知道文学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等到那些宣布它死了的人先死去,也有足够的从容等着世界真相被揭露的那一天。文学过早地洞悉了这一切,所以它悲悯为怀,甚至当许多强大的力量(包括文学刊物、出版商和文学奖在内),实际上都是在蔑视和摧毁文学的时候,文学依然显得沉默而羞涩、缓慢而柔软、天真而无辜、暗淡而积弱、甚至无还手之意。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那么多真正在写的人,举个例子来说,美国的文学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传奇,从一生未嫁的迪金森,到吞枪自杀的海明威隐居体验生活的,吸毒体验角色的,无奇不有,整个美国的文学史简直就是一卷不幸与辛酸的故事集。即便是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也有不少因为写作而坐牢的例子,从李敖、柏杨延续下来的精神甚至到现在的“立委”邱毅身上也可以看到这种精神的衣钵,前不久邱毅刚一出狱就透露自己在牢房中完成了十几万字的作品……而反观大陆看似繁荣缤纷的文坛、文学史其实是有点令人失望的,很多文学作品显得特别单调乏味没有创意,而那些比较遥远的文字也大都思想狭窄。在我们周遭,有个性的作家太少了,他们始终四平八稳地做着“千古文章”,我们的文学史很长,却出不了那种一直埋头写却从不发表的诗人,出不了那种拒绝奖赏的作家,也出不了俄罗斯那种只懂得嫁给文学的女性,更不可能有拿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嘴巴扣动扳机的硬汉。大家都争着去发表,去领赏,甚至抄袭剽窃,整个文坛弥散着浮夸焦躁和急功近利的气氛。

有人说文学是“逃避”,有人说文学是“征服”,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也有人说文学是“不幸的事业”,还有人说文学是“白日梦”。无论什么论调,似乎都是想回答关于代价和收获这样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也曾经这样痛苦的反问自己的文学创作,最后给自己做了一个定位:应该不带功利目的地去探究文学的真实面。既然是没有任何功利和目的地在做的一件事情,按道理来说应该是轻松和舒适的,但实际上进入真正的写作却让人有点沉沦。在我循着感觉埋头整理文字的日子里,我的内心变得丰富,意识变得警觉,并不可避免地陷自己于一种寂寞沉静的人生状态。我有意无意地拒绝追寻爱情可能带来的对我的孤独的救赎,自觉地推掉情义深重的好朋友对酌闲侃的邀约,有些本来可以发展的人际关系也因为我的“不作为”而告吹,我与周遭的生活若即若离,每天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和锻炼身体之外,业余时间都坐在电脑前敲敲打打,那些不由自主的情绪低落、长时间对着屏幕而带来的视力下降、打球的消耗和熬夜带来的身体疲惫、以及莫名其妙的挫败感等都不请自来,我终于知道写作的真正代价并不是可以轻描淡写的,原先想从整理文字中获得点什么解脱的念头终于消失。(www.daowen.com)

对我而言,写作变成了主动套下的枷锁,也是我调侃自嘲的词语,因为这是我本可以轻松惬意地享受,游玩兜风,乐趣无穷的日子。但我往往在质疑自己的同时很快地回答了自己,这个世界,生活蒸蒸日上的幸福人成千上万,但自甘沉浸在文学和写作里的人寥寥无几;这个世界开着车四处逍遥的人比比皆是,但肯埋下头来潜心做点事情的人没有几个,当自己的人生远远没达到万事了当的时候,人是不是都应该有所肩负呢?我想我只能等完成这些事情之后再来评说得与失,失却的东西似乎不胜枚举,亲情的疏落、爱的别离、不断蹉跎的青春、遥遥无期的家园、渐渐远去的歌,我不知道这样的写作态势会换来什么,也许最终只是一个幻灭的梦醒时分,但我已走在逐梦的路上,我身不由己……

我相信热爱文学创造文学阅读文学的都应该是一些思想丰富开阔而内心敏锐柔和的人,文学让他们的梦想互相心领神会和激动共鸣,让他们远隔千年也能一起悲欢,让他们生离死别还会相互怀念。而写作则让人变得强大而充实,远离空虚与无聊,让我们身无分文也能内心富足,让我们屈居底层也能灵魂高扬,让我们天各一方依然心犀相通,让我们身陷囹圄依然讴歌自由,让我们借由思考和精神延续了有限的肌体生命,这就是收获。正因为如此,文学一如既往地走着自己的路,它悄悄地跟有梦想的人讲述着狐狸小王子;兴致勃勃地看唐吉柯德怎么大战风车;或者像那个享受自己光阴的土地测量员,在城堡外踱着步……在尘世热闹的洪流中,它借由那些用生命凝成的作品,呈现着尘世的美好与艰难,也诉说着我们心灵的明暗和悲喜,它悄悄地发出一些细微、快乐的声音,如同布罗茨基的那匹黑马,来我们当中寻找骑手,寻找它自己的听众与读者,它安然得很,而且自得其乐,一点也不在乎别人是怎么诅咒它的。

因此,关于文学的收获是难以表述的,最主要的就是,面对广大的物质生活,文学像一个清醒的局外人,是那个最早看见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提醒的是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仅能拥有一次的生命。文学和写作让人忘掉痛苦和不快,忘掉怨恨和愤怒,进入了一种比较高层次的探索。我甚至想过,一个作家,即使什么都丢失了也不必害怕,一无所有也无所谓,只要精神仍在,头脑仍在,仍然可以思考,写作的能力仍在,那是任何人都剥夺不了的财富。写作让人变得更加真诚,强大,而那种因为真正的追求所带来的充实,是上天赋予劳役之中的创造者最珍贵的恩赐。

我就是这样以己度人,我揣测那些真正的写作者,那些文学的爱好者,他们也肯定这样探索追问过,所以特地把这个关于“代价和收获”的文学观放在这里,作为一种写作意义的探索和交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