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声音:华人的英文书写
偶然读一些海外华人学者的著作,如张纯如、谭恩美等的文学作品,或者叶维廉、夏志清、王德威等所写的论文,常常会有一种新的文化感受,在看他们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时候,我也觉得中国的文学写作为文造情的东西很多,可能跟思维方式有关,而反观那些海外华人的英语写作文风,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废话,非常干净,而且由于底色是东方的元素,形成了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想,这与他们移居西方以后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在西方学坛接触到源于不同思维模式、审美视角的各种方法论,将其投射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从而在人们原有言说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现,进而形成了“另一种声音”。
在海外华人文学界,林语堂的文学创作,无论是质量、成就,还是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至今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1935年,林语堂用英语写作,9月在美国获得满堂彩的《吾国吾民》,一开始就引起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的惊叹,被认为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几近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必读书目。1936年初,在美国社会大获成功后,他接到了夏威夷大学的邀请函,便携全家远走他乡,开始了长达30年的侨居和写作生涯。林语堂在美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他致力于叙述和描摹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国现代社会及生活和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人格,将中华文化呈现给世界。《吾国吾民》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社会和文化状况的小品文集。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的首先是林语堂爱“吾国吾民”的情感出发点,他以一个现代中国作家的身份,客观、理性,并不无激赏地向西方社会揭开了中国及其文化的那层神秘的面纱,在一定程度上更正和消除了当年美国传教士史密斯所写的《中国人气质》对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面貌的隔靴搔痒式的片面性的介绍,而带来的西方社会对中国及其国民的误读。
历史上曾有人就《吾国吾民》,攻击林语堂出卖民族利益,其实有些不符实际。表现在林语堂即使用英文进行创作,并在美国出版、发行的书中,仍然表述着一个中国作家的感情和态度。继《吾国吾民》的成功之后,他在美国还陆续创作了《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及《中国与印度的智慧》。这些哲学小品文,充满了理论的机趣和学术的价值,着力于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社会、中华文明和传统哲学,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文化理念,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传播和说明,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拓荒性的工作。加拿大卡加利大学梁丽芳教授曾经以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人文学为例,认为“华人即使入了外国国籍,说外国语言,写外国文字,世代居住在外国,他们仍然是炎黄子孙,即便是美加土生华裔作家用英语写成的作品,成为居住国畅销书和大学教科书,这些作品也被认为是属于边缘性的族裔创作”。我想,只有热爱自己的文化并且充满自信的中国人,才能写出像《生活的艺术》那样,既有真挚的情感,又充溢着智慧和文化气韵的书;只有贯穿着现代文化的精髓,且有与读者的人生相贴近、相吻合的视角,并借以舒解生命与情感重荷的幽默、明快的语言,才能打动西方读者的心神。从这些创作中,我们已经可以窥见到林语堂在美国华人作家中的大师级魅力。(www.daowen.com)
海外的华裔作家大多是华人的第二、三代子女,他们虽然在外国出生、成长,受的也是西方教育,但由于家庭和族群的影响,由于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复杂,母语的使用受到种种压力,在他们用英文所写的作品中,在那些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里,也不无我们民族文化的某些影子,这是一种心灵的存在和来自最深处的爱,有助于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国,走近我们的文化。毕竟,在西方的主流社会中,真正懂汉语的人不多,有的海外华文作品写得很好,却难以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必须通过翻译,而翻译本身对原作往往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误读和疏离。因此,已经掌握了英语的华人作家,在用汉语写作的同时,也能用非母语去写作,与居住国的主流文化对话。现在美国的一些华裔作家用英语写作的小说已受到该国主流社会的关注,有的还成了排行榜很热门的著作,比如汤亭亭、谭恩美等人的小说。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另外一种现象,有的海外华人不愿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某些人甚至以自己的族裔背景为耻,患上了人们通常所说的“香蕉综合症”或“黄皮白心综合症”,这是指海外华人在追求与主流社会同化的过程中一种自我迷失的状态。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对母国传统、文化、习俗的盲目否定。谭恩美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心路历程,在她的小说中就详细地描述过这种综合症的起源和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