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乐舞的确立和发展
原始社会的音乐是与文学、舞蹈以及原始宗教交织在一起的。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社会的人类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所以这一时期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祖先的原始信仰。他们甚至相信,音乐会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它能感动、媚悦神灵,它可以使自然听命于人。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这一时期常用当时艺术的最高形式——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乐舞”来表示他们对自然力、祖先以及“图腾”的崇拜。古代乐舞也由此成为远古时期最为突出的音乐形式。
葛天氏、伊耆氏之乐舞 原始社会的乐舞与原始部落的狩猎、畜牧、播种以及战争等多方面的生活有关。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中记载的,原始先民那种“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乐舞姿态可见一斑。在这只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里,有3组舞者,每组5人,从他们手挽着手列队舞蹈,包括舞者头上下垂的发辫或装饰物和每人都有一个小尾巴来看,很有可能是一种扮演鸟兽的舞蹈。
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彩陶盆舞蹈纹样展开图
另外,《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天氏部落的乐舞: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这是—部具有史诗性质的乐舞作品。乐舞集中地反映了生活在原始社会葛天氏部落的人民对自己的部落祖先——“载民”的歌颂,对自己部落的“图腾”——“玄鸟”的崇拜,以及他们对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的期望和对大自然的祈求。甲骨文中的“舞”字很像一个人手持一对牛尾巴或其他动物的尾巴在舞蹈之形,这说明“操牛尾”踏歌而舞在远古乃至商代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www.daowen.com)
《礼记·郊特牲》记载了另一部原始乐舞:
“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其《蜡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是传说中伊耆氏部落的乐舞,叫做“蜡祭”。其中的“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是他们在举行“蜡祭”时所使用的歌词。每年的12月里,伊耆氏部落的人们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万物的祭礼,希望不要有地震、水灾、虫灾,也不希望杂草和野树丛生,说明了这一氏族部落已经进入到农业生产阶段。
“三代乐舞” 在原始社会中,随着氏族部落之间战争的爆发和原始宗教的产生,出现了为各代所制、以歌颂自己氏族部落首领、图腾的乐舞。黄帝部落的乐舞叫《云门》,歌颂尧的乐舞叫做《咸池》,歌颂舜的乐舞叫做《箫韶》。这就是后世文献中所称的“三代乐舞”。
《云门》也叫《云门大卷》,是黄帝氏族部落歌颂自己的“图腾”——“云彩”的乐舞。《咸池》也叫《大咸》,是唐尧氏族部落的乐舞。据《史记·天官书》记载,“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唐尧氏的先民认为“咸池”是日落之处,在他们的眼中,西方是遥远而不可理解的,他们幻想那里有神灵,所以就用乐舞来崇拜和歌颂它。到了舜的时代,原始神话被不断地人间化和理性化,他们部落的乐舞叫做《韶》。《韶》可说是原始社会时期登峰造极的乐舞作品,它是被先民们视为含有神圣性质的一种宗教乐舞,曾被长期视为原始艺术的最高典范。如公元前517年,孔子在齐国看到了《韶》的演出,受到极大的感动,以至于使他“三月不知肉味”。《论语·八佾》记载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从上述各部落的乐舞,可窥见原始社会的乐舞是氏族公社成员的集体创作,具有朴素的审美意识;而且这时已出现了原始宗教的萌芽,诗、乐、舞各种艺术形式交织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