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李义平:著名实力派经济学者

李义平:著名实力派经济学者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著名实力派经济学者——李义平李义平李义平,陕西人。被誉为经济学界的“进京三杰”,是著名的实力派经济学家。工作业绩个人学术专著有:《经济改革热点理论探源》《体制选择分析》《中国的经济过渡》《经济学百年——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的选择和评介》和经济学随笔集《和着时代节拍的思考》。李义平的科研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和国家级奖,以及“蒋一苇改革与发展基金奖”。

著名实力派经济学者——李义平

李义平

李义平,陕西人。1985年,考取西北大学经济系研究生。198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93年10月,作为北京大学首位经济学博士后,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出站后,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工作至今。

历任西安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EMBA教育中心主讲教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培训中心、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清华大学职业经理培训中心主讲教授。被誉为经济学界的“进京三杰”,是著名的实力派经济学家

工作业绩

个人学术专著有:《经济改革热点理论探源》《体制选择分析》《中国的经济过渡》《经济学百年——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的选择和评介》和经济学随笔集《和着时代节拍的思考》。在《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和《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文汇报》等大型杂志、报纸上发表论文300余篇。《香港商报》《中华英才》《今日名流》《香港镜报》《深圳特区报》等有影响的报刊都对李义平及其研究作过专门的报道和介绍。

多次受邀到中央党校及各地方政府党校给中央政府官员及地方政府官员作经济论坛讲座,得到多位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誉。李义平的科研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和国家级奖,以及“蒋一苇改革与发展基金奖”。

李义平深厚的经济学和相关的人文知识,使他对民营经济、国有企业改革、中小企业发展以及现代经济学,其中包括对我国改革颇具现实意义的制度经济学有着深刻的研究。他善于从历史、文化、哲学的高度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文汇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工业经济》《改革》等大型报刊上发表各种论文300余篇,个人独著有《经济改革热点理论探源》《体制选择分析》《中国的经济过渡》《和着时代节拍的思考》《经济学百年》等学术专著和随笔,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奖,以及“蒋一苇改革与发展基金奖”。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人民网、中国网及中国新闻网等。

李义平多次参加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课题的调研报告的撰写,亦曾多次解剖各种企业,参加过各种大型企业发展研讨会,例如,“海尔”“长虹”“青啤”“嘉陵集团”“黄河”“华凌”“科龙”“华侨城”等企业的发展战略研讨会,并就经济热点问题及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的持续发展、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经济形势、国企改革、如何塑造市场等,在全国各地向有关干部和企业家进行演讲,演讲生动活泼、极富哲理及人文色彩。并多次受邀到中央党校及各地方政府党校给中央政府官员及地方政府官员作经济论坛讲座,得到多位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誉。

李义平对我国市场经济有着深刻的认识,针对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的内容,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

李义平认为,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做出重大战略选择至关重要。从五中全会公报分析来看,有以下这些新提法值得关注。

一、“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是一个新提法。

改革开放伊始,我们没有钱,经济的总体盘子很小,人民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加之经济发展空间很大,把速度、规模放在很重要的甚至是第一的位置是可以理解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外汇储备2万多亿,然而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走的是便宜的路线,靠资源、环境、劳动力便宜,而不是创新,致使资源环境不堪重负。而劳动力便宜难以提升劳动力的素质,也难扩大内需,更难让劳动者有尊严地劳动。此外,既有的模式更多的是依赖外需,一遇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就非常被动。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新的变化了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理所当然地希望经济高质量地发展,希望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中国共产党人应当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经济增长的质量放在重要位置,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个新提法。(www.daowen.com)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早就提出来了,但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好像是第一次。的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经济变革,而且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对新发展观的认同,对干部的考核标准,晋升机制,涉及创新、教育、分配、公平、正义等等,以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政府与市场的科学定位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以上的深刻变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也是一个新的提法。

“扩大内需”说得多了,但建立长效机制则说明扩大内需不仅是面对金融危机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把内需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一个永远的、战略性的举措。

提出“十二五”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这标志着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要彻底华丽转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个别地方政府提出来的短时间内就大变样的,更不是一个浅层次的面子工程,而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涉及社会各方面,例如制约创新的教育和科研模式等,以及分配格局的调整等。用“十二五”五年的时间并不长。中央指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要贯穿于“十二五”的全过程是完全正确的。

“战略性调整”蕴涵着经济结构调整,既包括多方面协调发展,又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创新和提升。李义平认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当:

第一,包括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的调整,即要把内在的消费性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并且毫不放松外需。

第二,要调整分配结构,提升劳动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缩小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第三,调整需求结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最终归宿。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例如随着吃和穿问题的解决,住和行的问题、休闲的问题、享受公平教育的需求等,都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当代的主导需求。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带动调整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

“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重点放在新兴产业。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2011年2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指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前一段时间,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进一步提出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总书记的讲话和国务院作出的决定,给我们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我们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意大利就是生产服装家具的,瑞士就是生产手表的,但这些传统产业与时俱进,有了现代元素。

政府和市场一定不能错位。市场应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则,创造吸引人才、激励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环境,推进改革和整个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千万不能代替市场。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就是有心要栽的“花”不符合经济规律,政府应着力于肥田沃土的创造,让“花”、让“柳”茁壮成长。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环境和激励竞争的体制机制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没有“民富”就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事业改革发展等。一个时期以来,社会贫富的差距拉大,拉大了的贫富差距既不利于启动内需,也不利于社会稳定,还有悖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李义平曾经发表文章指出,没有“民富”就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它涉及内需能不能成为长效机制,能不能使消费结构不断提升。所有这些,都涉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改革开放这30年已经使国家富裕起来了,那么在今后的时间里,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把富民放在首要位置,否则就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让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政绩有更多发言权。现在有的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所谓的经济增长,兴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倾心于自己的升迁,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个领导干部的业绩,必须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必须由历史来检验,必须对历史负责任。要做到这一点,当前最急迫的是改革对领导干部选拔提升的考核标准和选拔机制。考核标准不能是简单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简单的GDP使一些地方领导不择手段,甚至站在污染企业一方,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改革选拔和晋升机制,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对此有更多的发言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