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立,1961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后留校任教。1987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方向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曾任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9年起,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国务院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
工作业绩
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客座教授、金融科技中心特别顾问。
当得知我荣幸地成为杨老师的学生时,我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之中,这个机会对我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当时除了幸福外,我也感到非常好奇,杨老师会以什么形式来指导我呢?我做不好、理解不了杨老师的教导怎么办?我也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报到后,我参加研究室的工作,那时也没有固定的座位,自己找一个空桌子就看书看材料。
杨老师找我谈了,希望我在可视化方面做些研究工作。
杨老师是一位治学严谨、充满慈爱的老师。当时我感觉杨老师非常忙,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青鸟的建设、系里相关工作、各相关协作单位工作上的协调等等,老师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大批的精英在杨老师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勤奋地工作着。看到老师神色安详地安排组织着这庞大的队伍,我就感受到老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非凡的领导者。(www.daowen.com)
工作中,我经常看到杨老师对每个人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也听到大家谈起对杨老师关心自己的一片感激之情。我自己也沐浴在杨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之下:将爱人借调到北大,杨老师亲自给安排了工作。
在研究室的各种会议和谈话中,我聆听到杨老师的讲话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当时杨老师谈到的主题非常广泛,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讲到产学研各自的发展、相互协调与互动、如何落实等内容。逐渐地,我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长远的考虑,是一个非常高的布局,也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这是一个国家顶级科学家的战略思考,对此我感到深深的敬佩。
在一个涉及工程建设的部门工作,想把工作做好,必须明确方向、目标、规划、技术路线等相关内容,也必须具体实现工程。这里面也可以用到这个思想,我们需要有一个队伍,他们要承担描述一个单位的长远愿景,描述要实现这个愿景需完成的任务,在照顾到现实情况下分清轻重缓急,描述清楚技术路线等,这需要一个高素质的队伍完成此项任务,可以将此队伍称之为“研”。同时我们还需要一个高素质的队伍完成这些任务,可以将这个队伍称之为“产”。这两个队伍都要求高素质,那我们还需要做好培训和“传帮带”工作,这个可以称之为“学”。
可以说在杨老师的身边我们学习到大量的知识,老师的一言一行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使我们受益终身。在杨老师领导的集体中,大家互相帮助,邵老师、王老师都给予我很多指导与帮助,梅宏、陈钟等也使我感受到了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那是一段让人终身回忆的岁月。
最后,我想引用论语中的一段话来结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感激您,杨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