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宋群的简介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宋群的简介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85—1988年,分配到原国家经委综合局工作,后获经济师资格,任主任科员。1998—2006年,在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2006年4月至今,任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研究员。工作业绩曾兼任北方交通大学物流研究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发改委咨询专家。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宋群的简介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宋群

宋 群

宋群,女。1950年出生。1968年,参加工作。1978年,进入西北大学经济系本科学习。1982—1985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学位。1985—1988年,分配到原国家经委综合局工作,后获经济师资格,任主任科员。其间,1987年3—9月,在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研修产业政策和证券融资。1988—1998年,在国家计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等职。其间,1989年4—6月,在日本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培训; 199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从事博士研究工作。1998—2006年,在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副厅局级)(1998年任研究员)。2006年4月至今,任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研究员。

工作业绩

曾兼任北方交通大学物流研究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发改委咨询专家。

出版多部著作,列举部分如下:《企业成功荟萃》(副主编),《21世纪初国际经济格局与中国经济》,《中外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案例分析》,《中外节水技术与政策案例研究》,《中外水体富营养治理案例研究》,《价值危机——关于日本的马克思经济学流派》(译著),《融合的趋势——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新疆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等。

发表多篇论文宏观经济管理与政策方面30篇;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心城市管理方面18篇;国际经济及外资、外贸方面34篇;区域经济合作方面12篇;其他方面18篇。列举部分如下:《宏观监测指标体系初探》,《目前我国产业政策中的问题》,《关于我国产业政策的初步研究》,《我国工业、交通产业结构的现状剖析》,《对“八五”期间发展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建议》,《计划管理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形式的实践》,《战后日本的交通政策和交通管理》,《我国目前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十年后的计划管理格局》,《社会总产品分配核算的理论方法》,《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社会中产品的分配核算》,《改进宏观计划管理的几点设想》,《适应职能转交要求,改进计划管理办法》,《建立我国新型计划管理体制的几个理论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管理方式研究》,《有效地发挥年度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八五”期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使用状况分析》,《“九五”期间,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议》,《走出“滞胀”局面》,《让财政政策走到前台》,《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改革20年来我国计划管理体制的两次重大变革》,《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八五”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经验、问题及“九五”完善宏观调控的建议》,《“十一五”时期我国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战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由外资推动向市场主导转型》,《统一内外两套税收体系,促进内需增长》,《强化政府处理对外关系的能力》,《自主创新为主,技术引进为辅》,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管理方式研究》,获1994年度国家计委机关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计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管理研究》,获1996年国家计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香港内地科技合作研究》,获1999年国家宏观院三等奖;《21世纪国际经济格局研究》,获2001年国家宏观院三等奖;《国家外汇储备转为物资储备研究》,获2008年度国家发改委优秀研究奖三等奖。

1985年,提升主任科员,获经济师职称;1988年,提升为副处长;1994年,提升为处长;1998年,提升为副所长(副司局级),获研究员职称;2007年,提升为秘书长(正司局级)。

20年再回首

这篇稿子是为我们毕业20周年写的,本是在2002年要编成书的,后因种种原因没有编成,于是这篇稿子就一直尘封在我的电脑里。如今,接到母校要编书的邀请,并要求每人写篇东西,正好将此文献出。虽然是2002年写的,但10年后再看,依然符合母校对我们的要求。其中,用我们的努力和成绩回报母校和老师,对母校和老师对我们培养的感谢和感恩之情并不能因岁月的流逝而泯灭,相反,这种感情会随着我们这10年的继续努力和成绩的再累积而更加浓重深厚了。这10年里,我们的国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国际地位与日俱增;这10年里,我的同学们在各自的领域不断迈上新台阶,做出新成绩,人生旅程日益丰富;这10年里,母校不断发展壮大,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府。借此之际,祝母校繁荣昌盛,祝老师们健康快乐。(www.daowen.com)

20年,对历史的长河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一个人来说却是不能忽视的。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将我们涌进大学的校门。4年后的1982年,中国正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浪又将我们卷入各行各业之中。20年后,当我们再次相聚时,再回首20年的历程,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都不能平静。20年,我们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个进程;20年的脚步,我们走出的都是内含深刻的人生路程。这里有每一步前进的喜悦,又有每一次挫折失败的沉痛,但无论如何,我们努力了,我们付出了,尽管有遗憾,但应是无悔的。

1982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由于考虑到个人今后的发展,与孩子和丈夫的团聚,为减少过多的麻烦,我决定报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随后,如愿以偿,我进入了这所红色经济学的殿堂。1982—1985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由农村转入城市,理论界异常活跃,一系列的新理论不断推出;同时,改革的实践也不断创新、不断推出,使我更切身感到时代变革的脉搏。在这种理论与实际不断碰撞与结合的时期,我更倾向于到实际工作中去探究理论的真实。因此,当毕业分配时,尽管当时学校也需要大量人才,我还是放弃了留校和去中宣部的机会,而进入国家政府部门。

1985年7月,我被分配到原国家经委综合局工作。当时,工业仍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国企的大量存在使政府不得不通过一系列考核指标体系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方式实现对国企进行监督与管理。这项工作从1979至1988年一直坚持了近10年,到1988年国家计委与国家经委合并时,才因工作性质已转变而交由统计局进行。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我感到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期望和无奈,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原因而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动力不足、约束不利的问题,以及此项工作管理成本的高昂,而实际效率却很低的问题。值得提到的是,我们与社科院工经所合作完成了国家“七五”重点研究课题“我国工业企业亏损问题研究”,并出了一本书,其中一章是由我执笔的,内容是结合国有企业管理的问题深刻分析了国有工业企业亏损的体制机制原因。此研究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和肯定。

产业政策研究是1986年由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原国家经委参加的一个大型课题。此项工作的具体操作是由我承担的,先后组织了10多个有关部门,形成了相关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发展政策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我国工业交通产业政策研究》总报告,并作为内部书籍出版了。在从事这项课题研究时,我们初步对我国的一些工业交通部门的情况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特别是对我国的宏观产业结构有了比较综合的概念,这些情况对我日后的宏观管理工作和经济问题研究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我被派往日本野村证券学习,我选的研究题目就是“日本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研究”,这个研究报告得到当时日方和中方专家的好评。计委与经委合并后设有产业政策研究司,现国家经贸委仍设有产业政策司。宏观经济监测制度的建立是当年根据朱镕基的指示开展的。我们组织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北京大学等研究单位,召开座谈会,广泛进行咨询,先从研究国外经验入手,先后研究了日本、美国、德国、前苏联等的景气分析及指标情况,提出了方案,并召开了全国性会议,在充分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宏观经济监测制度及指标体系。这套制度后移交国家计委综合司,一直沿用至今。

1988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为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政府管理机构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和改革,主要是合并了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及专业部门。当时,最大的措施就是原国家经委与国家计委合并,组建了新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在这一措施下,我进入了国务院最综合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之一——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综合司进行工作,一干就是10年。

在国家计委工作的10年中,我主要从事了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企业集团管理、中心城市管理及经济总量平衡分析等工作。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曾进行了两次,一次是1984年,根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国家计委管理进行了大的改革,中心内容是大大缩小指令性计划的内容和范围,确立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管理方式的并存;第二次是1992年后,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要求,转变计划管理的职能,确立了计划管理的宏观性、战略性及指导性地位,确立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控手段关系,增加了宏观调控的目标指标及政策体系,强化了计划部门的宏观监测及分析工作,改进了计划制定的社会参与,提高了计划制定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第一次改革我没有参加,但第二次大的改革,我是直接的参与者,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部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998年,国家机构再次进行大的调整,鉴于我自身的情况,我决定到研究所工作。在近四年的研究工作中,我一方面继续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是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对有关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

这些年来,在一边进行大量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我一直没有放弃从事研究工作。回顾大学毕业后20年历程,感到自己没有偷懒,一直在辛勤耕耘,为社会工作。写自己的所谓成绩,主要是想对培养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有一个交代。其实,20年的人生对我们并不轻松,它伴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同时,我们是经历过旧教育制度和“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因而,终究摆脱不了那些时代给我们的烙印。我们拼命奋斗,为自己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对我们的某种期望。而今天的社会已变得与从前大不相同了,我们的价值观在不断被替代,也许少则10年,多则20多年,我们将同我们的时代一起被替代。尽管如此,我仍然要在今天相聚时,特别感谢培养我的母校,感谢每一位老师,是他们辛勤地培养了我们。

如今,我们有的已到了或过了50而知天命的中年时期,大多也都过了不惑之年。我们还是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热爱生活,自强不息”。这是当年毕业时我留下的一句话,今天我感到它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也许我们个人会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结束——历史的更迭从来就是如此,但我相信,尽管我们每个人未必伟大,但只要我们尽到了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就无悔无愧于这个时代。

在20年后再次相聚的时刻,我希望每个同学都珍惜自己,健康愉快地生活,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胜者、强者,让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再过一个20年,我们还要再相聚,青春属于我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