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史学界的重要学者:王震中

史学界的重要学者:王震中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史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王震中王震中王震中,陕西三原人。在中国文明起源、国家起源、商代城市都邑、史前文化、原始宗教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是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学者。在史前文化和原始宗教研究中,王震中提出图腾崇拜起源于原始人在不了解性交与怀孕有何关系的情况下,原始社会的妇女对其怀孕生育现象的解释。

史学界的重要学者:王震中

史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王震中

王震中

王震中,陕西三原人。1957年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1984年,从师于尹达、杨向奎、张政烺先生,在中国社会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1月,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秦史研究室做研究工作。1987年起,师从田昌五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1989—1990年,从师于伊藤道治教授,留学日本一年。1991年聘为副研究员,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5—1996年,参加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博士后研究项目在日本学习研究一年。1998年,晋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99—2000年,参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项目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作研究。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工作业绩

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历史学科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外专职研究员,河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榆林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

出版多部著作,列举部分如下:《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民族与文化》(合著),《商代都邑》,《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合著),《国际汉学漫步》(合著),《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等。

发表多篇论文,列举部分如下:《东夷的史前史及其灿烂文化》,《试论我国中原地区国家形成的道路》,《尹达先生逝世周年祭》,《共工氏主要活动地区考辨》,《“饕餮纹”一名质疑及其宗教意义新探》,《大河村类型文化与祝融部落》,《东山嘴原始祭坛与中国古代的社神崇拜》,《史学的发展与流派竞争》,《应该怎样研究上古的神话与历史——评〈诸神的起源〉》,《从方法论看〈诸神的起源〉的失误》,《史前东夷族的历史地位》,《略论“中原龙山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中国原始文化论文集》,《夏商周文化中的东方渊源》,《文明と国家——东夷民族の文明起源》,《文明与国家》,《西周城邑国家文明的起源》,《祭祀·战争与国家》,《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几个特点》,《文明起源之比较》,《毛泽东历史观的形成与影响》,《从仰韶文化与大溪文化的交往看黄帝嫘祖的传说》,《关于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从符号到文字——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探讨》,《考古与文物研究》,《伊藤道治的金文与西周史研究》,《伊藤道治先生甲骨文与商史研究五十年》,《试论陶文“img25”“img26”与大火星及火正》,《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国家的形成——从聚落到国家》,《〈比较考古学随笔〉评介》,等。(www.daowen.com)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1997年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专著奖一等奖,和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合著),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优秀成果奖;《东夷的史前史及其灿烂文化》,199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青年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甲骨文亳邑新探》,2007年获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商代都鄙邑部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2009年获山东省第二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先商社会形态的演进》,201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王震中先后在日本留学和学术访问三年多,还赴美国、墨西哥、意大利、韩国、新加坡、俄罗斯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在中国文明起源、国家起源、商代城市都邑、史前文化、原始宗教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是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学者。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他在《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等著作中,将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来研究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提出并论证了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经历了:“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含有初步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邦国)形态”,被学术界称为“文明起源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在文明与国家的概念、标志,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的过程、路径和机制等问题上,他都作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创新。之后,他又提出夏商周时期的国家结构是以夏王商王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复合型国家结构”;提出进入国家以后的国家形态的发展经历了由邦国发展为王国,再发展为帝国的“邦国—王国—帝国”三形态三阶段说等,在学术界也产生广泛的影响。

在史前文化和原始宗教研究中,王震中提出图腾崇拜起源于原始人在不了解性交与怀孕有何关系的情况下,原始社会妇女对其怀孕生育现象的解释。提出中国古代社神崇拜的发生与发展经历了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和再次生形态三个阶段;社崇拜最初是土地崇拜与生殖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提出早期龙的形象可分为有足(爪)之龙与无足之龙两大类。有足之龙的生物原型是鳄鱼,无足之龙的生物原型是蛇蟒。有足之龙和无足之龙之所以都能上天,是因为远古先民将天空中的雷电与地上的鳄鱼和蛇蟒视为一体的结果。提出三皇五帝古史传说中有“虚”有“实”,并以此对三皇五帝的古史传说进行了重新整理,推动了重建上古史的研究。

在商代城市都邑研究中,王震中将甲骨文与商代考古和文献相结合,提出汤都亳乃“内黄郼薄(亳)”说。提出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洹北商城、安阳小屯宫殿区中的宗庙建制主要是一祖一室(庙),即一庙一宗,一院数宗。提出安阳殷都的族居特点和族氏结构是“大杂居中的小族居”,其中王族和一些强宗大族是以宗族与家族相结合的结构而组织起来的,但王都内其他在朝为官的外来族氏,最初每每是以家族的形式而不是以宗族的形式出现的,这些都反映出王都内的地缘性即亲族组织的政治性要较其他地方发达。提出商代畿王邦与属邦国的都鄙邑落结构都是三级结构。提出甲骨文中的“商”与“四土”关系即《尚书》和金文中的“内服”与“外服”的关系,就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关系,商王是以对王畿王邦的直接统治和对属邦方国的间接统治相结合的方式支配着复合制的商朝国家。

王震中以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指导科研和教学工作,学风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很好地将宏观的理论思考与微观的实证研究相结合,并注重理论上的创新,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和学术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