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刘世锦: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刘世锦: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世锦刘世锦刘世锦,陕西西安人。工作业绩目前兼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产业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改革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以及若干城市、企业的顾问和若干大学的兼职教授等。面对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经济形势,刘世锦强调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工夫。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上升。

刘世锦: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世锦

刘世锦

刘世锦,陕西西安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2—1986年,在西北大学经济系(后为经济管理学院)工作,任讲师、教研室主任,并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11月,取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89—199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1994年4月至今,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曾任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宏观调节研究部副部长、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企业改革、经济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等领域

工作业绩

目前兼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产业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改革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以及若干城市、企业的顾问和若干大学的兼职教授等。

独著、合著、主编学术著作10余部,撰写一系列内部研究报告。主要著作列举如下:《后来居上:中国工业发展新时期展望》,《经济体效率分析导论》,《为什么能够起飞》,《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股份制改造手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改革中的资产重组: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宏观思考》,《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报告》,《资本市场新论》,《“十五”产业发展思路》,等。先后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改革》《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200余篇。

曾多次获得全国性学术奖励,包括第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论文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优秀调研报告奖等。另外,1986年获陕西省中国西部发展优秀论文奖,1991年获中国企业改革优秀论文奖。

面对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经济形势,刘世锦强调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工夫。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正确认识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基本面,需要理清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短期冲击与中长期发展基本面的关系。所谓中长期发展的基本面,是指支撑我国经济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持续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成本较低、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日趋加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等等。国内外某些短期或局部因素变化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冲击,使经济增长面临困难,但并不足以使上述决定我国中长期发展基本面的因素发生实质性改变。有些变化如外部市场需求放缓、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等,如果我们应对得当,反而会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长期发展的基本面。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与中长期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受内在力量的驱动,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难以避免。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中,曾经有过几次周期性波动。但周期性波动并不能改变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反而是沿着中长期发展趋势的通道展开的。同时,政府宏观调控通过反周期的政策操作,努力减轻或熨平周期波动,可以使中长期发展的潜力得以持续发挥。这次面对经济下行态势,中央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采取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举措,目的就是防止经济下滑过深,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

国际经济环境与我国发展路径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难以独善其身。但从国际经济大环境看,我国经济所处的位置是相对有利的。一方面,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求空间大,新增长点多,简单地说就是有事情可做;另一方面,与其他一些欠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具有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物质、制度和政策条件,社会资源能得到较充分的动员和利用,简单地说就是能够把事情做好。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上升。可以预见,在这一轮国际经济动荡中,我国经济完全有可能率先回稳,并在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在当前形势下保增长,信心非常重要。我们讲有信心,是有充分依据的。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把握好这个基本面,我们在短期内可以积极从容地应对经济下滑导致的困难,在中长期则有条件发挥优势、发掘潜力、激发活力,争取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www.daowen.com)

保增长应注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应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一个劳动者来说,就业是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失业会导致收入减少,也会产生较高的社会成本。在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就业率是与经济增长率等并列的重要目标。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从企业效率的角度看需要裁员,但政府仍应通过多种政策手段稳定和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就业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身上。促进大多数农民逐步有序地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就业压力加大,会使处在城乡转换期的农民工面临更多困难。有些农民工在城市尚无稳定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但已习惯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下岗后不愿意返乡;有些农民工返乡后,也存在着与农村现有生产生活方式重新适应的问题。此外,近期农产品市场价格下滑,农民工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增收难度加大。

当前形势下的企业裁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失业”特点。目前的经济下行是在中长期发展趋势未变情况下的短期波动,一旦经济走稳回升,企业用工需求将会相应增加。事实上,前些时候,在部分沿海地区还出现了“民工荒”,尤其是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所以,少裁员或不裁员,加强员工培训,延揽技术、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特别是有竞争力、长期发展看好的企业来说不失为明智选择。各级政府则应实施更为主动、富有前瞻性的就业促进政策,包括鼓励企业不裁员、少裁员,支持企业和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就业援助等。

在稳定和促进就业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特别是加强下岗职工、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但还存在制度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建立起来的。当前,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外在压力加大,但有利条件也在增多。因此,一方面应抓紧完善相关制度,重点是养老、失业、社会救助、医疗卫生基础教育、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制度;另一方面应把社会保障作为政府扩大内需资金投入的重点之一,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补充社会保障基金。这方面的投入在缓解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短期困难的同时,对扩大内需也有积极效果。因为低收入群体通常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而且基本保障制度的完善将改变居民的消费预期,促使他们把原来用于应付未来不确定性的部分储蓄用于消费,从而扩大总的消费规模。

保增长应与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结构调整有效结合。

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结构调整,是为了使经济能够在更长时期内可持续、有效率地发展。因此,保增长与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结构调整具有内在一致性。当前,应着力找准并把握好它们的结合点。

对内外需结构进行适度调整。稳定和扩大需求是当前保增长的关键所在,而扩大需求的重点应放到内需上。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经济,无论内需还是外需都应该努力加以扩大,不存在孰好孰不好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成效是显著的。但一个时期以来,也出现了经济增长中内外需不平衡的问题。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衰退使我国外需市场收缩。从中长期看,美国等国消费和增长模式的调整也将对我国出口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内外需结构进行适度调整是必要的。同时,扩大内需也是可能的。从国际经验看,大国经济通常是内需驱动型经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加快、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等都会产生巨大需求,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提供足够的市场空间。但着力扩大内需不等于放弃争取外需,稳定、拓宽外需同样是必要的。在争取外需方面,除了稳定传统出口市场,以对外投资带动产品和劳务输出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使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投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中最活跃的因素,经济增长的起伏与投资增速起伏高度相关。短期内防止经济深度下滑,加大投资力度是难以替代的选择。但从经济循环的全过程看,消费是经济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终需求。消费规模的扩大、消费结构的提升、消费与投资关系的理顺,对经济在市场内在力量拉动下走稳和回升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保增长、扩内需,应该在保持投资稳定较快增长的同时,让消费发挥更大作用。

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激发各方面需求潜力、促进科学发展上水平的过程。而要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包括进一步理顺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的价格关系,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定价机制;放宽准入,减少审批,鼓励竞争,破除垄断,加快国家投资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的体制机制创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通过推进财政税收、社会保障、资源占用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拓宽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等等。经济下行带来了严峻挑战,也使深化改革的压力加大、共识增多,使一些在经济上行或过热时难以做、不愿做的事情变得相对容易做、愿意做了。抓住这一时机,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力争在关键环节有所突破,不仅有助于克服短期经济困难,而且能够为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

刘世锦对中国未来可能发展六大重点产业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他表示中国产业发展目前面临来自三个方面的约束: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中国产业已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被削弱;国内以中低端优势为主的产业市场空间逐步缩小,仅靠数量扩张将难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危机后美国高消费模式的调整,将对中国产品出口市场形成中长期的结构性制约。目前中国出口企业产品扩张的空间有限,中国的产业只有占据中高端产业价值链,才具有持久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