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国科技前沿领军人物田捷: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

中国科技前沿领军人物田捷: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十大科技前沿领军人物——田捷田捷田捷,1960年出生。现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兼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第六、第七届及生命科学部第十二届、医学科学部第十三届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戴先生虽然是中科院院士,著名模式识别专家,但他却也对《红楼梦》许多细节了如指掌。

中国科技前沿领军人物田捷: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

中国十大科技前沿领军人物——田捷

img22

田 捷

田捷,1960年出生。西北大学77级学生,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现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兼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第六、第七届及生命科学部第十二届、医学科学部第十三届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

工作业绩

曾兼任《计算机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七届《生物物理学报》编委,《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Imaging副主编,Journal of X-r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编委,《自然科学进展》编委,《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处理》编委,《软件学报》编委,《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编委,《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编委,美国数学评论杂志Mathematical Review特约评论员,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IEEE)会员,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北京地区主席,等。

曾兼任the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of the Biometrics Council成员,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体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第九届理事会聘为副秘书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等校的兼职教授与兼职博导。

田捷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分析与生物特征识别方向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与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多部,授权与公示发明专利40余项。其发表的文章与专著被国外的SCI和EI等数百次收录与索引

曾获国家级奖项:2003年,“大规模断层数据的分割和三维重建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4年,“基于混合匹配的指纹识别系统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曾获省、部级奖项:1998年,“基于微机的三维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获亚洲CT十大科技进展第三名,主要完成人;2002年,“基于PC的三维医学图像处理”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2003年,“基于混合匹配的指纹识别系统”在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教育部、中科院、中国贸促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上海工博会上荣获银奖;2003年,“基于混合匹配的指纹识别系统与应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5年,“Fingerpass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获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荣誉证书;2005年,“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获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并被评为北京展团唯一的一个北京市发明特别奖;2006年,“基于知识的指纹图像增强方法”被评为“全国杰出专利工程技术评审”预展项目,第一完成人;2008年,“基于点重建的超大规模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方法”获得首届北京市发明专利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8年,“基于知识的指纹图像增强方法”获第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第一完成人;2009年,“基于点重建的超大规模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方法”获第十一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第一完成人;2009年,“多模态荧光分子影像系统”获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并被评为WIPO国际最佳发明奖;等。

曾获院、所级奖项:2005年,获得“百人计划”入选者荣誉称号;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www.daowen.com)

曾获鉴定与测评认证:2003年,“三维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V1.0”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在第三届国际指纹识别竞赛(FVC2002)中,经过认证,实验室算法排名国际第七,国内第一;2004年,“脱机指纹识别模块”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006年,“指纹U盘”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在第三届国际指纹识别竞赛(FVC2004)中,Open算法排名国际第三,Light算法排名国际第七,行业综合排名第五,科研机构综合排名第一,共获得5枚金牌、7枚银牌和7枚铜牌。

做人做事做学问与做人做事做事业

我虽然赶上了最后一届上山下乡,有过做插队知青的经历,但我很幸运地作为“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77级学生,开始了自己的西北大学学习生涯。当时也许是受徐迟先生的著名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选择了数学这个当时很热门、也很荣耀的专业。在西北大学数学系学习的那个年代,学生的学风与学习的刻苦精神都是非常强的。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与“白卷”事件,大家都有股劲,学生们拼命学,老师们倾力教。到博士阶段,转到信息技术以后才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做学问,还得做人、做事。我有幸在博士阶段师从我国著名模式识别专家戴汝为院士,戴先生对学生强调做人做事做学问。因为信息技术是个团队工作,需要合作,需要沟通交流,需要表达,同时还需要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事的态度。

自师从戴先生之后,戴先生不仅教我们做学问的方法,更注意培养我们的团队意识,形成团队协作,从而基于团队集体努力形成理论上有创新、技术上有突破、应用上有典型的科研工作成果。同时戴先生也以身作则给我们做出榜样,不仅要求我们如何做人,同时也指导我们认真做事,并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综合型人才。戴先生虽然是中科院院士,著名模式识别专家,但他却也对《红楼梦》许多细节了如指掌。

求学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作为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同样向学生们灌输这一理念,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做到做人唯诚:真诚、坦诚、诚信;做事唯精:精益求精、认真求是;做学问以问题为中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以2006年毕业的博士陈新建为例,他是2001年入学的硕博连读的学生,分配在自动指纹识别技术研究组。刚入学时,我尝试性地安排他和一个博士生共同承担一个难度较大的项目研发工作。研发期间,他始终坚持勤奋刻苦的态度,攻克了难题,顺利完成任务,为他后面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先后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P和IEEE Transactions on IFS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在后来的FVC2004国际指纹识别算法竞赛中,他经过进一步的努力,取得了国际排名第三的好成绩,并因此获得了实验室内部最高的科研奖励。陈新建同学还获得了院长优秀奖。经过在实验室5年时间的锻炼与经验积累,他顺利应聘到微软研究院工作,并很快成为所在部门的骨干。现在,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博士后深造。正是由于他能够做到勤奋踏实地做人、认真仔细刻苦地做事、做学问方面以问题为中心,才会有今天的成绩。

作为博士生导师,学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不仅要树立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同时还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多年来,课题组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如每周的“一报两会”。

“一报”即周报,周报是每周末以文字形式总结回顾一周的工作,学生将上一周的主要工作进展情况向实验组组内全体人员进行汇报,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任务与工作互相透明公开。“两会”即周讨论班与大组例会。讨论班目的在于相互交流了解、扩大知识面,通过讲解研究进程,锻炼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对学术问题的把握能力。每周安排一个同学首先主讲,然后全体同学参加自由讨论和提问,最后由全体参加讨论的同学对主讲人进行综合评价,以量化方式做出客观成绩,计入学期考核中。讨论内容以近三年各方向国际主流期刊上的研究性论文为主,其中特别经典的著名论文可以是近十年的。大组例会要求半月一次回顾总结科研进展,计划后续工作,组内同学增加交流,相互了解,相互促进。两会制度为实验室提供科研过程积累的信息和问题,学生们在讨论中锻炼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为了整体把握实验室的研究进展情况和发展规划,每年召开年中和年终的总结计划会,由各小组组长汇报各自研究方向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计划、目标、任务、人员安排以及预期成果。同时,实验室制定了考勤和值班制度,明确投稿和专利申请规范和流程,设立小组长、网管和学术秘书,每1~2年轮换一次,为每个学生提供各种锻炼能力的机会,增强每个同学组织协调、管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还设立科研和绩效奖励制度,鼓励在科研上作出贡献的同学,激励大家在学术上勇于攀登高峰。为了缓解学生学习与工作的压力,为学生创造了严谨同时也不失活泼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文体活动,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同时,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十几年来,我以医学影像分析与处理、指纹识别技术这两个研究方向为主,运用模式识别技术,经过与历届学生的共同努力,积累了一些成果,两个方向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2004年和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首席)、“863”项目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重大、重点、面上项目等40余项。我仍从事教学工作,先后在研究生院多次开设包括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医学成像与分子影像等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为此被评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