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华经济英才:张曙光《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

中华经济英才:张曙光《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经济英才——张曙光张曙光张曙光,陕西长安人。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和著作奖4次,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软科学一等奖1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2次,获第二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特别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当天下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举行了“张曙光教授七十华诞暨《张曙光文选》首发讨论会”。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张曙光积极推动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

中华经济英才——张曙光

张曙光

张曙光,陕西长安人。1939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统计专业,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1966年毕业后,留所做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主编,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现任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专家,北京大学法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复旦大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经济研究》编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学术委员,西北大学校友总会第一、第二、第三届理事,西北大学北京校友会副会长,西北大学北京校友会经管分会第一会长。

工作业绩

张曙光是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和制度经济学家。曾参与“‘六五’经验总结”“‘七五’国力预测”“‘八五’改革大思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深圳和海南发展战略”“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亲自主持了“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宏观经济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学科”“中国贸易保护代价的测算”“中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测算”“中国土地制度问题研究”等重大课题,做出了多方面的理论创造。

张曙光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著作20多部,英、俄文译著5部。

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和著作奖4次,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软科学一等奖1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2次,获第二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特别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严谨治学甘做人梯

在经济学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张曙光的名字。作为老一代学者,他经常和中青年经济学家在一起,而年青一代也非常高兴同他一起讨论问题。2009年10月25日,是他的70岁生日。前一天晚上,在西北大学北京校友会经管分会的双年会上,为张曙光举办了祝寿活动,西北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以及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派代表专程来京向他祝寿,西北大学学生赠匾题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了张曙光在为学做人方面达到的境界。当天下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举行了“张曙光教授七十华诞暨《张曙光文选》首发讨论会”。不少与会者说,今天我们大家之所以能会聚在这里,一是崇敬张老师的学问和知识;二是有感于张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的学习精神;三是为张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在学术上,张曙光完成理论范式的转换。他受的是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明确意识到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缺陷,开始学习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自觉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他一是认真读书,特别注意弄清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二是与中青年学者一起交流思想,讨论问题,从而与中青年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创办民营的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团结了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有人称他们这一经济学家群体是中国当代经济学界的“灵魂”。三是读书和评书。张曙光说,他的很多知识是从书评中得来的,他这方面的文字也最多。

张曙光经常对人说,未来是年轻人的天下,自己只是一个过渡式的人物,中国经济学的繁荣和创新还要靠年轻一代学者。因而,对年轻人平等相待,支持爱护,从不论资格,不摆架子。

独立思考自由创造

45岁以前,在传统经济学的领域内,张曙光的学术论文和理论观点,看上去老道成熟、深刻透彻,他的论著为博士生们争相阅读;但是现在,在现代经济学的范式下,他的学术论著和理论观点,又如青年学者一样朝气蓬勃,才思奔涌,相当前沿。他对问题的分析缜密、切中肯綮,是当今经济学界的名笔。

1990年开始,张曙光便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他把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反思和批判,一方面看做是为了理清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是为了对过去的学术实践和学术思想一个总结和交代。这是一个严肃学者应取的态度。经过数年的辛勤耕耘,1999年10月,他出版了自己的专著《制度、主体、行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反思》。

张曙光不仅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批判,而且积极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最近,在《张曙光文选》的“学术论文卷”中,他从自己30年发表的数百篇论文中精选出23篇学术论文,这些文章既有纯理论探讨,但更多的是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分析,既有一般的理论分析和理论实证文章,也有经验实证文章。

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张曙光积极推动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从1994年开始,天则所学术委员会在张曙光的主持下,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了《中国经济学》,每年1辑。张曙光担任了1994、1998和2006年的执行主编,并写了3篇高水平的前言。现在,该书已经出版了15集,已经形成系列,做出品牌,在中国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www.daowen.com)

多年以来,张曙光竭力推崇自由思考和自由创造,独立人格、独立思想、自由表达、自由选择在他的学术追求和学术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张曙光不止一次强调过:作为学者,他希望真正实现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一方面减少来自外界特别是官方的干预,同时使学者们能过上一种安定而体面的生活;另一方面,学者们也要有自知之明,需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和局限,参与意识不可以太强,更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长期观察影响深远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张曙光围绕《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从1997年开始,他主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两项宏观重点课题和天则所的宏观经济研究,并将体制内外两种力量联合起来,进行宏观经济分析;从1997—2000年,每年做2篇理论分析报告,在《经济研究》发表,并结集出版了《政策与体制联动——市场化进程中的宏观经济分析》,同时主编了《市场化与宏观稳定》一书;与此同时,每个季度做1篇1万~2万字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召开一次“宏观中国”论坛,至今已经坚持进行了13个年头,结集成6本《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文集,成为国内宏观经济分析市场中一支重要的有影响的力量。张曙光做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研究》,发表在《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被专家称为当前国内汇率问题研究的“最高水平”。

张曙光主持的宏观经济分析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代表了一种独立的观察和民间的声音,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突显了自己的特色。二是张曙光的报告分析问题比较认真和深入,往往能够引发对一些重大问题自由而深入的讨论,开阔了人们的思路。三是报告不仅被国内外的媒体广泛刊用和转载,而且所作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如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宏观报告中,张曙光关于汇率政策问题的分析,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鉴于他在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被评为第二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获特别奖。

发展批评建立规范

张曙光严肃地揭露和批判中国的经济学界和整个学术界出现的歪风邪气,一是抄风甚烈,二是炒风更盛。

张曙光不仅强烈呼吁开展学术批评,建立学术规范,而且身体力行,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1989年,他就批评当时的学术书评是“广告”,并明确区分了广告和书评的界线,同时还为学术书评确立了一个标准。张曙光不仅公开批评书评质量不高,而且积极带头撰写书评。从1989—1996年,他撰写了18篇书评,共约22万字,出版了《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从1996—1999年,又发表了12篇书评,约15万字,出版了“书评集”的修订版,改名为《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这些都是讨论性和批评性书评。去年10月出版的5卷本《张曙光文选》,共约85万字,因而被学术界誉为“经济学界的批评家”。

张曙光书评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能够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提炼和概括作者的思想和贡献,而且往往比作者站得更高远,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和讨论问题,特别是那些批评性更强的书评,更是有理有据,层层深入,纵横驰骋,因此他的书评也被看做是精品。在写作书评的实践中,张曙光不仅发展和丰富了自己的学术思想,而且对建立学术规范,区分学风批评和学术批评,发展学者之间要发展“交往理性”和理性交往,形成正常学术秩序,作出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重要的思想,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自知自律平常心态

张曙光曾在一篇文章中写了他本人有“三个遗憾”,一是“前半生精力充沛之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再加上自己幼稚无知,不能独立思考和自由创造,干了一些蠢事和傻事”;二是“40岁之后,改革开放逐渐打破了一个个思想禁区,造成了相对自由的环境……但却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外界的压力和诱惑经常会破坏自由思考的心境”;三是“我做事过于认真而又不善幽默,不能在一笑之间化干戈为玉帛,于是曾经带来一些不快,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自己也曾想学会幽默,然而,本性难移,长进不大”。

张曙光不仅明示了今生的遗憾,而且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一书的自序中,张曙光公开承认了自己认识的片面性,还讲述了他批评用语过激,当众向周冰教授道歉的故事。

到2000年退休为止,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工作了37年,退休后继续着以前的生活,不是读书,就是写作,闲下来的时候不多。他曾说“我的执著往往以家人的牺牲为代价。我很少陪夫人和女儿逛商店、上公园,唱歌、跳舞更是稀罕事”。

在第二本随笔集《经济自由与思想自由》的“自序”中,张曙光进一步表露了自己的心迹。他说:“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学者……要有一种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求是的态度……我想成绩人人都能看到……而弊端不一定都能看到,看到了也不一定乐于承认,勇于改正,兴利除弊,对此加以揭示和评论,正是学者的责任。因此,这些随笔文章大部分是针砭时弊的,有的暴露和揭示了现行制度的缺陷,有的批评了政府的政策失误和官员的错误行为,有的则是鞭挞了一种不良现象。不论抱何种态度,取何种方式,心目中总是怀有一种美好的希望和憧憬。”

创办天则提升学术

天则所创办于1993年7月26日,18年来,在茅于轼、张曙光、盛洪等学者的主持下,走过了艰难的创业之路,成为中国民间研究机构的杰出代表之一。天则所以学术为本、以学术看家,张曙光作为学术委员会主席是其学术活动的组织者。天则所的双周学术论坛已经开办400多次,成为学者们自由讨论、相互交流的理想场所,国内外的很多著名学者都来这里“讲经说法”。天则所组织、张曙光主持实施的大型研究项目“中国制度变迁案例研究”,已经出版了6个集子,地区卷已经完成第五集《浙江卷》和第六集《广东卷》,专题卷《土地卷》正在进行。与此同时,张曙光深入农村实地考察,近5年主笔完成了3个关于土地问题的研究报告。天则所进行的宏观经济分析确立了自己在宏观经济领域的重要地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天则所真正明确了自己的优势,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