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山: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山: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山高山高山,云南人。198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学位,同时留校任教。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0年,获侯德封奖;1992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年,获全国青年科技标兵称号;1999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及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山: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山

img12

高 山

高山,云南人。196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198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学位,同时留校任教。1989年,获博士学位。1993—1995年,获洪堡奖学金资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研究。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聘为长江学者计划西北大学特聘教授。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科学顾问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工作业绩

主要从事大陆动力学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主持“中国东部世界若干典型地区下地壳成分对比研究及下地壳大尺度化学不均一性”,“华北克拉通中新生代下地壳的形成与演化”,“973”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二级课题“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大转折、岩石圈减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中国中部高压-超高压带的形成、岩石圈减薄与拆沉作用之间的关系及盆山动力学”,“喜马拉雅与秦岭造山带下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的对比研究及造山带下地壳化学成分的动力学演化”等20项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或课题。(www.daowen.com)

著有《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模地球化学研究》(第三作者)。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Chemical Geology,Tectonophysics,Precambrian Research,Chemical Geology,以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刊物上发表70余篇学术论文。

任教17年来,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8名,博士后2名。

作为第三完成人的“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作为第六完成人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演化”,199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0年,获侯德封奖;1992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年,获全国青年科技标兵称号;1999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及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高山的主要成果如下:①建立了秦岭-大别造山带和相邻华北与扬子克拉通以及中国东部上、中、下地壳物质组成模型,获得了上述构造单元上、中、下地壳和地壳整体63种元素丰度值。这是目前国际上第一套同时建立在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研究和区域大规模元素含量实测基础上,包括不同构造单元,涉及元素种类最多的大陆地壳化学成分研究成果。②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角度论证了秦岭-大别造山带曾发生下地壳拆沉作用,建立了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被拆沉的物质应与大别-苏鲁榴辉岩相当,拆沉量为37~82千米。③根据地球物理测深和深部岩石高温高压下物性实验的综合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下地壳具双层结构模型,其中下地壳上部为长英质,下地壳下部为镁铁质,下地壳总体成分为中性,这种中性双层下地壳模型明显不同于现有的单层、镁铁质的全球大陆下地壳模型。④通过对全球太古宙沉积岩和现代深海沉积物的对比研究,论证了太古-元古宙界线在大陆地壳成分演化方面不存在明显突变。⑤从地球化学角度,系统研究了秦岭造山带元古宙-显生宙的构造演化。⑥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减薄置换作用进行了Re-Os同位素研究,揭示出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减薄置换作用在时空上的分布是十分不均一的。中部的减薄置换作用主要发生在早元古代,而东部的减薄作用可能主要发生在中生代,两次岩石圈地幔减薄置换作用可能均与陆-陆碰撞引起的岩石圈地幔/下地壳的拆沉作用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