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纪舜: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纪舜: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纪舜任纪舜,陕西华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质图委员会构造图分会中国代表。任纪舜的科学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纪舜: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纪舜

任纪舜,陕西华阴人。地质学家。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质图委员会构造图分会中国代表。

工作业绩

任纪舜长期研究中国大地构造,著作170余篇(种)。20世纪50至60年代,撰写论文《中国南部泥盆纪前几个大地构造问题的初步探讨》和《滇西兰坪维西一带印支地槽褶皱带的确定》等论文,肯定华南为加里东褶皱带,提出滇西为印支褶皱带,推定南海原为一前寒武纪陆块。20世纪70至80年代,在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上首次详细标绘了中国各时代的板块缝合带(地图出版社,1979),主笔《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科学出版社,1980),把黄汲清的三种构造形式发展为古亚洲、滨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三大构造域;在《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科学出版社,1990)一书中,阐述了中国东部地壳-上地幔的立交桥式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20世纪90年代,主编“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附简要说明《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地质出版社,1999),确定中国复合大陆属冈瓦纳与劳亚两个巨型大陆间的转换构造域,指出微、小陆块的软碰撞和多旋回缝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带、多旋回叠合盆地、多旋回成矿作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

任纪舜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与道德学风

1955年西北大学毕业不久,任纪舜即师从黄汲清院士,接受严格训练。青年时期的他,就对华南和东特提斯构造研究作出了贡献:确认中国东南部为一加里东褶皱带,发现今日南海地区曾经是个前寒武纪古陆块,是华南早古生代沉积碎屑物质的供应基地;推定滇西为一印支褶皱带,向南延入印支-马来半岛,向北进入西藏、川西,从而最终划定了从青藏高原到马来半岛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支造山带。这些发现引起国内外地学界广泛注意,论文被译成英文在美国Int.Geol.Rev.上转载,现已为数十年进一步的科学实践所肯定。之后,他又提出印支运动是中国地史演化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把桐柏大别山(淮阳地盾)从中朝准地台分出,划归秦岭造山带,对中国东部构造划分作了修正。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任纪舜即在黄汲清院士的指导和支持下,具体组织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学术研究,把多旋回构造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其主要贡献有:(www.daowen.com)

一、20世纪70年代,主持编制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主笔撰写《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把多旋回与板块构造结合起来,首次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详细标定了中国各时代的板块缝合带,对中国大地构造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从全球动力学角度,把黄汲清的古亚洲、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三种构造型式发展为古亚洲、特提斯、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提出了大陆边缘活化带(陆缘活化带)的概念,解释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和中国西部新生代复活山系;从深层与表层构造的结合上,探讨了活动带与稳定区、大陆与大洋之相互转化。

二、20世纪80年代,撰写《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等著作,提出了中国东部构造新的理论构思。中国东部及邻区诸陆块之聚合曾经历了由“联而不合”的碰接到完全焊合为一体的多旋回缝合过程。这些陆块是在古生代碰撞侏罗纪才最终焊合为一体的。因此,它们之间的蒙古-兴安、秦岭等造山带在中生代,特别是中-晚侏罗世燕山造山阶段都曾经历过重要的大陆壳之间的逆掩叠复造山,形成大规模逆掩断层,使地壳进一步缩短。白垩纪初,由于西太平洋古陆与亚洲大陆之碰撞,亚洲东部边缘曾经有过一个宏伟的燕山带和陆缘活化带;中-晚白垩世以来,随着西太平洋古陆的裂解、沉没,亚洲东部边缘大规模裂陷,形成裂陷盆地系统。因此,今日亚洲东缘并不是一个增生边缘,而是一个裂解边缘。中国东部地壳-上地幔具明显的立交桥结构。地壳块体以秦岭-大别、天山-阴山两个深层构造带为界,分为华南、华北和蒙古三大块,构造带总体呈近东西方向展布;上地幔和地壳表层则以大兴安岭-武陵山-太行山重力梯级带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大带,构造带总体呈近南北方向展布。表层、壳层、上地幔三者呈明显的立体交叉态势。提出寻找消失了的大陆以及要重视研究地球各层圈间相互作用等思想,为大地构造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思路。

三、20世纪90年代,主编“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主持中国大陆构造研究项目。中国大陆是由亲西伯利亚、古中华和亲冈瓦纳三大陆块群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在地质历史上,古中华陆块群(包括中朝、扬子、塔里木等)是位于冈瓦纳与劳亚两个巨型陆块之间的转换构造域。在动力学上,古生代中国大陆主要受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之控制;中新生代,主要受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动力体系之控制。由于几个全球性动力体系之交切、复合,中国大陆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构造面貌。地壳-上地幔具多层次镶叠式结构和立交桥式结构。中国大陆具清晰的多旋回、分阶段演化过程。在前震旦纪,2600~2350Ma,1900~1700Ma,1000~800Ma三个造山旋回最重要;而显生宙之演化则集中体现了冈瓦纳之裂解和亚洲之形成。微、小陆块的软碰撞和多旋回缝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非威尔逊旋回的多旋回造山带、多旋回复合造山带和多旋回叠合盆地,是中国以至亚洲大陆动力学的一大特色。

任纪舜的科学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一书被认为是继黄汲清《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之后,有关中国大地构造的又一重要著作,以中、日、英三种文字出版,他被推选为IGCP321项国际工作组组长。他关于中国大陆构造的最新成果和“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在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受到好评,国际构造图编委会主席哈因教授称该图充分体现了现代大地构造图的编图原则和方法。

任纪舜性格耿直,为人宽厚,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具有丰富的野外实践和相当强的理论概括能力,“对重大科学问题能深入探讨,穷追不放,必须达到水落石出”(黄汲清院士推荐任纪舜为博士生导师之评语,1985)。他善于联合不同专业的学者进行多学科研究。他关于中国大陆构造之最新研究成果就是集中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学科专家之智慧和研究成果而完成的。他长期参与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善于团结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共同推进中国构造地质事业之发展。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他是世界地质图委员会构造图分会中国代表,并积极参加ICL和IGCP的活动。1985—1990年,他担任IGCP224项中国工作组组长,参与组织东亚前侏罗纪地质演化研究;1991—1996年,他担任IGCP321项国际工作组组长,领导了冈瓦纳裂离与亚洲增生的国际合作项目;2000年,当选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南亚和东亚分会秘书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