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淮海战役:解放军战果丰硕,敌众我寡

淮海战役:解放军战果丰硕,敌众我寡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时敌军兵力比我军多10万,是人民解放军发起三大战略决战中仅有的一次敌众我寡条件下进行的战役。1948年10月11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确定华野集中兵力全力消灭徐州以东的黄伯韬兵团。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关键时刻,永城,这个距徐州西南不过90公里处不大的县城,则成为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

淮海战役:解放军战果丰硕,敌众我寡

80.淮海战役

——空前的大兵团作战

战争档案

时  间: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

参 战 方:华东野战军国民党

战  场:两淮地区、海州、连云港

主要将帅:陈毅邓小平刘伯承;黄伯韬、杜聿明

战争回放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时敌军兵力比我军多10万,是人民解放军发起三大战略决战中仅有的一次敌众我寡条件下进行的战役。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统观全局。指挥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在战略分析基础上大胆地实施战役包围。最后歼灭了蒋介石长江以北的主要战略集团,计55.5万余人。夺取宿县,截断敌重兵集团的退路,抢占永城,封闭南逃之敌的前门,可说是淮海战役中邓小平等在指挥战局时下走的两步好棋。

一、夺取宿县瓮中捉鳖

地处中原战场枢纽地带的宿县古城,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据点,是津浦路连接徐州、蚌埠之间的一个要点,是国民党军队徐州重兵集团要塞和极为重要的后方补给基地,同时也是国民党通往南京大本营的必经之路。

1948年10月11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确定华野集中兵力全力消灭徐州以东的黄伯韬兵团。为配合作战,中野部署攻击郑州、徐州,钳制黄维等部,邓小平、陈毅指挥中野主力于10月下旬东出徐蚌线。

郑州解放以后,陈毅、邓小平在同军委和毛泽东的往来电报中,多次次提出向徐蚌线逼进,攻击宿县问题。毛泽东也把占领宿县、蚌埠作为中野主力的进攻目标之一。认为我军在徐蚌线以西地区出现,“对整个敌人威胁极大,这种威胁作用,胜过汴徐线上打一胜仗”。显然,对这次进攻徐蚌线各点的行动,军委和毛泽东、陈毅、邓小平都认为是起到了战役牵制作用。

这就是毛泽东后来所说的:“对于中断徐蚌,使固守徐州的敌人孤立无援,那时尚不敢作这种估计。”

11月2日,陈毅、邓小平发现孙元良兵团向宿县地区前进,即判断刘汝明兵团可能放弃商丘,退守砀山、黄口地区,邱清泉兵团则可能向徐州后退,似有转入东援黄伯韬的迹象。所以,他们致电中央军委并向刘伯承汇报了上述敌情,提出新的作战方案。中心意图是从西、南两个方向对徐州采取攻势行动,并准备以一部兵力攻占宿县、徐州中间地区,在孙元良北前来支援时对其发起进攻。

后来,邓小平也不止一次讲到:“宿县是关键,占领了宿县,就等于把徐州和南面切断了。实际上形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敌人把重兵集团坚守徐州,其补给线只是津浦路,因此一定很害怕被我军截断,所以命令孙元良兵团到宿县。邱、刘两敌正如陈、邓所猜想。故来电请陈、邓切实考虑:只要不发生重大的不利变化,陈、邓主力应力求首先截断徐、宿间铁路,阻止孙兵团前来进攻徐州之形势,即从我军会战重点之西南面斩断敌人中枢方法,得到的成效蔚为可观。这样,不仅孙兵团可能北援,便于我军在运动中予以攻击,邱兵团亦可能被迫南顾,减轻其东援对我军之压力,对整个战役帮助极大。

邓小平、陈毅一向知道刘伯承深思熟虑,来电所提建议与自己想法不谋而合。即斩断徐蚌线,当前目标是拦腰切断敌徐州集团后方补给线,把敌注意力吸引到徐州以南,减轻其主力东援黄伯韬兵团的压力。最终目标是让隔断徐州敌重兵集团失去与国民党南京大本营联系,彻底孤立陷入包围圈的敌人,最后各个歼灭。夺取宿县,显然是“瓮中捉鳖”的要招。于是,邓小平和陈毅将所拟宿蚌地区作战方案上报军委,并电令粟裕等注意判明敌人动向,一有情况立马报告。

果然,邓小平等不久就收到了粟裕等人来电,根据俘虏的消息,敌人计划向南撤退,建议迅速破击徐蚌路。毛泽东统观全局,下定决心将“小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的“大淮海”。他致电邓小平、陈毅等充分肯定他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随后在宿县附近寻找机会一举消灭孙元良,此战胜利既完成了包围徐州的战略任务,又构筑了几道防线阻止徐敌南逃,待其南逃时协同华野一举歼灭徐州侵犯之敌。

这时,邓小平、陈毅和于10日匆忙前来的刘伯承一起,研究了从速攻取宿县,截断徐蚌间敌人联系问题。11日,下达了徐蚌线作战命令,指挥参战部队连夜向宿县开进。12日,对宿县县城形成包围之势。毛泽东对此举表示赞赏,认为“甚好”。随后,刘、陈、邓指挥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等,于16日拂晓将守城敌人全部歼灭,顺利占领了宿县。与此同时,四纵队等部占领固镇,控制了100公里长的铁路及沿线两侧地区。

刘、陈、邓指挥中野主力等攻占宿县,然后以宿县为中心控制整个徐蚌线,这一举动震惊了国民党军队内部。此后,国民党报纸评论说:“共军这个举动,一是截断徐州向南惟一而重要的补给线,二则为牵制徐州方面的孙元良、邱清泉两兵团,使国军不能用尽所有的力量,去解决东翼共军。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动机,就是阻止黄维兵团的北进。”这段话也正表明了邓小平等决策攻占宿县的战略作用。需要补充的是,这为把国民党军队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先进攻敌军同首都之间的交通线,并想尽一切办法去取得胜利,一旦取得这一胜利,敌人的首都就唾手可得了。”这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过的话。时隔不到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占领了南京。

二、抢占永城关门打狗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争地吾将趋其后”。这是《孙子兵法·九地篇》中一段话,意思是对于一块对于战争有利的地带,敌我双方都想去占为己有叫作争地。为了实现争地成功,就要使后续部队快速进军。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关键时刻,永城,这个距徐州西南不过90公里处不大的县城,则成为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

在宿县被我军占领之后,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指挥中野主力于11月25日,将东援徐州的黄维兵团包围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等地,参战各部做好了攻击前准备。这时,蒋介石急令徐州杜聿明集团和蚌埠之李延年兵团,从南被两个方向进行增援,以解黄维兵团之围。由于黄维强行突围未成,南北两路对进增援解围未果,蒋介石下定决心,令杜聿明指挥徐州地区的3个兵团约30万人,于30日放弃徐州,沿徐州至永城公路向西南撤退,对我军外侧进行进攻,与李延年兵团联合救出黄维,再聚集起来一起向南撤退,守卫长江。

位于永城东南、宿县西北约40公里处的小李家村,是当时总前委驻地。从11月30日深夜至12月1日凌晨,邓小平等正在作战室值班,忽然传来了杜聿明正率领部队向西南方向全力进犯的消息。邓小平知道,蒋介石这一决策,实际上等于加速了徐州集团覆灭的进程。因为自从制定了攻占宿县决策之后,军委和毛泽东及刘、陈、邓就把徐州之敌视为囊中之物,准备在消灭黄伯韬兵团后发动江淮战役消灭该敌。如果该敌依托徐州工事坚持抗战,则会拖延我军消灭这支部队的时间,而现在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向南进攻,时间仓促又处于无依托野战境地,这就为我军火速消灭敌人提供了战机。

对于敌人放弃徐州向南撤退的情况,邓小平等从粟裕等人来电和军委指示电中已有了解,他们也估计到黄维部死守,是为了等待南下的支援,而固守徐州的敌人则有全力南下增援黄维的可能。当黄维兵团接近溃灭时,军委还估计到徐敌有向连云港或淮阴、淮安方向突围的可能。但是杜聿明声东击西,一面通过外国通讯社表明自己要向连云港方向后退,一面倾全力沿西南方向开去为黄维兵团解围。邓小平等深知,如果让杜聿明集团进占永城,顺涡阳、蒙城、阜阳一线继续南下,不仅该敌逃脱我精心运筹设下的战略包围圈,而且该敌将从我军背后发起攻击,然后同南面李延年等部,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从而实现与黄维遥相呼应,这样,敌6个兵团里外合应,中原野战军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几十年后,身经无数次恶战的粟裕回想起此役,还对家人说:我一生指挥的战役中最紧张的就是这个时刻。

这时,军委发来急电,首先截住杜聿明集团,阻止其西进或南下与黄维兵团会合,对蚌埠方向之敌发动进攻,加速歼灭黄维兵团。即刘伯承后来比喻的“吃一个,看一个,挟一个”。根据敌情变化和军委指示,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迅速调整战略部署,及时作出堵截、阻击、围歼的具体计划。自然,首先的任务是堵截杜聿明集团,封锁其南下之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而当时,永城只有豫皖苏第三军分区部队守备。身为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当机立断,打破平时由参谋人员与下级联系程序,超越层层指挥机构,直接要通三分区电话,亲自向分区司令员直接交代任务。让他们了解到这次任务的重要与艰难。(www.daowen.com)

亲眼目睹这一非常情景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邓小平在电话中首先询问了永城守备部队情况,随后明确地告诉对方:杜聿明集团正逃往永城的情况及其意图,我们已命令几个纵队,日夜兼程赶往永城堵截敌人。他严令对方:在前去支援的这支大部队到达以前,如果敌人先头部队赶到,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你们一定要拖住敌人!接着,又加重语气:打到只剩下一兵一卒也不准敌人通过,剩下你一个人也要顶住!再重复一次,我增援部队正火速赶往你们那里!对方坚定地表示战至剩最后一兵一卒也不让敌人通过。

这支部队最终不负邓小平的信任和重托,顽强逼退了敌先头部队一天多的猛烈进攻,一直坚持到我增援大部队到达之后,迎头封锁了杜聿明集团西逃去路,紧紧关死了折扇大门,使敌人陷于无路可逃的困境。1949年1月6日,总前委指挥华野向被围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四昼夜激战,至10日全歼该敌,生俘杜聿明本人,实现了军委和毛泽东及总前委“关门打狗”的设想。

如若想运用“瓮中捉鳖”和“关门打狗”的战略,首先应当保证充足的兵力,因此,孙子讲要“围师必阙”,三十六计中,“关门捉贼”讲只对“小敌囚之”。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关门打狗”,与敌人展开生死对决,表现了邓小平等非凡的胆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三、歼击黄维为上策

淮海战役中极为关键的一战,就是邓小平和刘伯承指挥中野等在双堆集歼灭黄维兵团,这是邓小平等争先走出的一步有惊无险的好棋。

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决定战争中的重要问题,任命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理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总前委成立后思考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该如何制定第二阶段战役目标。

22日,由于黄伯韬兵团被全部歼灭,聚集在蚌埠李延年兵团不敢再往前进攻,并不了解战斗情况的黄维,在蒋介石的蒙蔽及催促下,继续向前逼进。经仔细研究,邓小平和刘、陈决定抓住战机,首先集中全力消灭黄维兵团。于是,邓小平又为总前委起草了先打黄维的请示报告,提出,此时“歼灭黄维之时机甚好,……只要黄维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李、刘更属有力”,并请粟裕等至少派4个纵队加入歼黄作战。

24日,毛泽东代表军委复电“(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这样,以中野为主,由华野配合,确立了首先消灭南线黄维兵团的战役方针。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加速决战胜利的正确方针。

四、拿出‘倾家荡产’的气魄

刘、陈、邓之所以坚持由中野为主围歼黄维,实际等于“啃骨头”。刘、邓曾形象的把这称作“瘦狗屙硬屎”。许多天以来,邓小平和刘伯承、陈毅等,详细全面地勘察当地的情况,认真收集黄维兵团情报,内心有些惶恐不安。

从敌人军队实力方面来讲,黄维兵团是蒋介石嫡系精锐部队,辖第十、第十四、第十八、第八十五军和第四快速纵队等,共12万人。号称“攻如猛虎,守如泰山,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特别是第十八军(即原整编第十一师),是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一,装备精良,军官一律军校出身,受过法西斯教育,军中纪律严明,训练严格,讲究战术。整个兵团武器精锐,战斗力极强。黄维本人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是蒋介石的嫡系,因此对蒋介石忠心耿耿。

我军方面,虽然中野7个纵队也是12万人,兵力上与黄维兵团几乎相等,但由于坚持大别山斗争时的损伤,加上部分兵力留置,从而造成各纵队兵员并不充足。除第一、第四纵队各有9个团外,其余各纵队均只有6个团。第九纵队只有5个团,每纵队平均1.5万人,第二、第十一纵队各仅有1.2万人。相对于敌军的精锐武器装备,我军除了几十门野炮、山炮、步兵炮和200多门迫击炮外,基本武器只是轻重机枪、步马枪和手榴弹,而且弹药供给不足。显然,虽然敌我兵力相当,但武器装备我军则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消灭蒋介石这支王牌军队,是不容易的。刘、陈、邓明白,这是一场恶仗、一场硬仗。

战役完全证实了邓小平和刘伯承、陈毅的判断。战后,中野参谋长李达曾讲到: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战况最激烈的一次战役,而双堆集作战,则是中野在自卫战争以来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作战。

淮海战役所面对的敌人,是蒋军的第一等精锐部队黄维兵团,他们兵力强大,武器精锐,工事牢固,战斗信心坚决,对中野来说,这事从没遇见过的。这表明,围歼黄维是中野逐鹿中原后遇到的一块最硬、最难啃的骨头。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综合报告中也说:“在总攻的时候,中野各纵队伤亡已达到2万余人,损伤过度严重,最后依靠华野两个纵队才解决了战斗,……战后各纵一致感觉中野不充实,以不能独歼黄维,增加华野过大负担为憾。”

“烧铺草”是南方一种习俗,是说人死后要把死者铺过的草烧掉。邓小平在各纵队首长会议上告诉大家,就是要抱着“烧铺草”的决心,全力围歼敌人。他说:我们这次围歼黄维兵团是异常困难的,但也无比光荣。要消灭敌人,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在华野协助下,完成歼灭黄维兵团的任务。即使这一仗中野拼光了也值得,其他野战军照样渡江,中国革命也会取得胜利!

从11月23日开始,至12月15日,历时23昼夜,围歼黄维兵团才得以胜利。11月23日至24日为阻击作战阶段。刘、陈、邓指挥中野一部,利用南坪集诱使敌人不断向内进攻,然后分别由东西两侧向中心突击,形成对敌人的包围之势,最终将敌包围于宿县西南双堆集等地。11月25日至12月3日是缩小包围范围、准备攻击阶段。开始,黄维奉蒋介石命令以主力全力向东攻击突围,因廖运周率100师起义和我军顽强阻击而受挫。此时,由于部队错误的认为敌人过于混乱,从而降低了对其的防御能力,加上突击时又准备不够,作战时只是猛烈突击,致使部队伤亡较大,收效较小。

针对将士们这种冒进轻敌情绪,刘、陈、邓及时传达了毛泽东的电示,指出要贯彻“坚决持久围歼敌人”的方针,稳步攻击。在总攻准备下,又发明了近迫作业和飞雷等好战法,结合阵前攻势,首先从斗志上战胜敌人。

孤注一掷的蒋介石,密令杜聿明率3个兵团由徐州向南进攻,企图从侧面夹击中野,从而帮助黄维兵团突出重围,然后两队联合向南撤退,蚌埠之敌也同时也北上进攻,推进到距双堆集35公里处,战争局势瞬间变化,中野面临南北两部敌人的两面夹击。可见中野围歼黄维兵团确实起到了牵制全局,承前启后的作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即刻命令粟裕指挥华野以强大兵力,进行多方向、多层次的追击和拦击,在12月4日,将杜聿明集团包围在徐州西南陈官庄、青龙集地区。同时派一部向南防御,增强打击南面敌人的兵力。并经军委同意,决心首歼黄维兵团。

12月4日至15日为阵地歼灭战阶段。在精细计算了敌兵力损耗情况后,刘、陈、邓决定调整战略部署,组成东、西、南三个集团做向心攻击,并起用总预备队华野两个纵队,调华野特种兵纵队一部参战,于6日发起全线进攻。此时,虽然中野士兵伤亡达2万余人,但指战员们却毫不退缩。在激烈的战斗中,一些部队连排干部全部伤亡,班长、甚至司号员、卫生员等,都自动代理连排干部,全军将士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不怕辛苦,坚持抗战。各部队纷纷表示,哪怕一个旅编成一个营,也要坚决执行刘、陈、邓总攻命令,将战争进行到最后。

经过接连几日的战斗,我各集团进展很快。但敌人聚集在一起,以房屋为核心,地堡群为骨干,仍做着垂死挣扎。在优势火力掩护下,疯狂向我射击。12月12日,刘伯承、陈毅发出“促黄维立即投降书”,但黄维拒绝投降,继续率部防守,并施放毒气,企图在空军的掩护下,顽抗到底。为尽早消灭黄维兵团,支援华野全力歼灭杜聿明集团,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以最大决心一再整编部队,继续英勇抗战,同时增调华野三纵参战,华野鲁中南纵队为战役预备队。战至15日,敌残部向西突围,我军调动部队进行堵击、追击,当夜黄维兵团被全部歼灭,生俘兵团正副司令官黄维、吴绍周。

淮海战役中,围歼黄维兵团从运动战开始始至阵地战结束;从消耗敌人兵力开始至全力围歼敌人结束。这是此役全过程中费时最长的阶段。黄维兵团被全部消灭以后,刘、陈、邓立即赶往华野指挥部蔡洼村,与正在指挥攻打杜聿明的另两位总前委成员粟裕、谭震林会合。

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

战役胜利后,在村中农家小土屋的门前,总前委的五位成员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留下了宝贵的合影。在这张珍贵的历史性的合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此刻站在刘伯承和粟裕中间,一向被人们认为军容整齐的邓小平,却忙得连胡子也没有来得及刮。

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的几位成员,以战略家的谋略和胆识,为我们展现了淮海战役这出扣人心弦、令人振奋的战争场面,创造了中野、华野战史上光辉战例。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我军以60万人战胜了80万人的敌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就连举世闻名的军事家斯大林得知此役战况后,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而毛泽东则幽默地打了比喻告诉刘、陈、邓:“一锅没有煮熟的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历史影响

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五十六个师五十五万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地区,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淮海战役结束后,淮河以南的敌人仓皇南逃。华东野战军第6、第7、第8、第13纵队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长江北岸,为尔后渡江作战创造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