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东北抗联战斗:沉重打击日伪军,推动抗日战争

东北抗联战斗:沉重打击日伪军,推动抗日战争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9.东北抗联战斗——沉重打击日伪军,推动抗日发展战争档案时间:1937年-1939年参 战 方:东北抗日联军;日军战场:东北地区主要将帅:杨靖宇;谷隆一郎战争回放“松花江水流不停,不荡日寇心不平。”东北抗联的抗日斗争,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一同被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三大艰苦”。到1936年,抗联平均每天与敌战斗3次以上,每年消灭敌人达万余人。敌人的敬畏,源自抗联战士们超越极限的战斗精神。

东北抗联战斗:沉重打击日伪军,推动抗日战争

59.东北抗联战斗

——沉重打击日伪军,推动抗日发展

战争档案

时  间:1937年-1939年

参 战 方:东北抗日联军日军

战  场:东北地区

主要将帅:杨靖宇;谷隆一郎

战争回放

松花江水流不停,不荡日寇心不平。”这两句诗是当年活跃在冰天雪地里东北抗日联军的真实写照。

在高高的山冈上,在荒凉的野林中,在寒冷的冰天雪地里,孤立无援战斗在敌后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数十万精锐日本关东军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殊死搏斗,写下了中国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

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联的抗日斗争,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一同被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三大艰苦”。

一、绝境中生存

从来没有这样一支军队,像东北抗联这样,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大半战死;也从来没有这样一支军队,像东北抗联这样,无论是总司令还是普通士兵,在10多年的时间里时刻面临着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他们却创造了消灭敌人18万,牵制日伪军近百万的奇迹。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一支军队呢?

81岁的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桂林,至今睡觉还习惯蜷缩成一团,把手插在裤腰里,这是当年在寒冷的冰天雪地露营时为防止把手冻坏养成的习惯。今天,他已经不再面临严寒的考验,但在那刻骨铭心的寒冷中形成的习惯却一直延续下来。

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夺去了无数抗联战士的生命。94岁的抗联老战士单立志回忆说:“1939年,一个冬天我都没有棉衣穿,在大雪堆里挖个坑,架上松木烧,每天就靠烤火活着。向火的一面烤热了,背火的一面早冻透了,就来回翻着面的烤。年纪稍大的战友们大部分都冻死饿死了。人是先从脚往上冻,最后脑袋都冻坏了,走着走着抱着树就痴呆了,还有知觉的人让我们给他一枪,可是谁能忍心给他一枪呢,只能活生生地看他冻死……”

然而日本关东军却比天气更加狠毒。抗联被日军称为“满洲治安之癌”,为彻底消灭抗联,日军制定了一个又一个“治安肃正”计划,动用大量兵力进入深山密林进行大规模的“篦梳式、踩踏式搜剿”。日军兵力是抗联的十数倍乃至上百倍,一旦发现抗联,就会穷追不舍。抗联老战士回忆,每与敌人交火一次,都要连续不停地奔走上百公里,才能甩掉追击的敌人。

二、绝域里战斗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紧急关头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这首歌,最初就是为东北的抗日义勇军而创作的。“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阶层纷纷组织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各种抗日队伍,后被统称为抗日义勇军,最多时曾发展到50余万人。

对于日本法西斯来讲,中国东北,是仅次于日本本土的战略重地。在这里,日本策划成立了听命于他们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并委派了数十万关东军重兵在此驻守,还先后从国内召来了数十万武装移民

绵绵不断的抗日义勇军,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在日寇的猛烈的攻击下,至1933年绝大部分失败了。

像是黑夜中燃起的星光,在东北人民最绝望的关头,共产党领导的武装登上了东北抗日战场。早在1932年初,中共满洲省委就开始陆续派人到南满、东满、巴彦、汤原等地,创建抗日武装。到1936年,抗联平均每天与敌战斗3次以上,每年消灭敌人达万余人。(www.daowen.com)

这是完全在敌人重兵炮口下的冒死行动。在交通发达的东北,公路通到了多数县通铁路,各县和多数大村镇,日军调动十分迅速便利。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常好礼说,1936年,日军开始持续使用飞机、快速部队及毒气对东北抗日联军实行大“扫荡”。这位一直致力于抗联历史研究的专家介绍,于1937年发展成11个军的东北抗联,即使是全盛时期也不过4万余人,且士兵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子弹供应也不足,面对的却是拥有飞机、火车和大炮、装甲车的武器装备精锐的日军。

1937年4月的一次战斗,是抗联老战士单立志所经历过的最大一次胜利:“在黑龙江富锦县一个叫二道林子的地方,我们挖好了工事等敌人上钩,战争持续了一天,我们牺牲了4个人,日伪军却死伤200多人。附近两个村子的老百姓不怕枪弹威胁,给我们送饭,大部分送的都是烙白面饼……”

在深山密林里,抗联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被装厂、面粉厂,还在漫无人烟的地方搭建了许多用来储藏粮食和战时藏身的密营。除城市和交通要点以外,广大农村多数为抗联所掌控。单立志说:“夏天的时候,敌人根本就不敢出来。”

但顺利的时间极其短暂。由于日军疯狂“讨伐”,以及毒辣的“集团部落”政策和“连坐保甲”制度,连年血战的抗联无从补充兵员和装备,加上长期与上级失去联系,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抗联第一路军、第二路军和第三路军仅剩不足千人,只能相继越界,到苏联境内进行稍事整顿。

尽管这样,曾宣布抗联已被“肃清”的日军,一刻也没有得到清净。在苏联期间,返回东北执行任务的抗联游击和侦察小部队达300人次以上,为东北人民心中保存了一团始终燃烧着的希望之火。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时,数百名抗联战士先乘飞机伞降于内地作先导,主力随后进入各城市接收,部队迅速发展到数万人,成为迎接八路军出关的重要配合力量。

三、绝望中坚持

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就义后,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在一个名为“杨靖宇讨伐座谈会”上,也不得不说杨靖宇“是个了不起的代表人物”。

为了消灭杨靖宇,敌人调集了26个“讨伐队”。1940年2月,长期艰苦作战后,孤身一人的杨靖宇被一个600余人的“讨伐队”包围,在密林里与敌人周旋了4天。

这位身高超过1.9米的河南汉子,一次次以枪声回答敌人的诱降。直到壮烈牺牲时,仍保持着射击的姿势。

日本人想知道这个断粮18天、死了也不肯倒下的中国军人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尸体解剖开后,这位在风雪中率众抗日7年多的抗联领袖,胃里竟然没有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这是怎样的气节!英雄的壮举激励了抗联勇士们,也震惊了侵略者。双手沾满抗联战士鲜血的日本关东军第二独立守备队司令官野副,在杨靖宇死后经常做噩梦,破天荒地为杨靖宇举办了一个“慰灵祭”……

敌人的敬畏,源自抗联战士们超越极限的战斗精神。在日军整日整夜的军事围剿、时时刻刻的政治诱降、严密的经济封锁下,东北抗联的旗帜始终不倒,其精神、毅力已超出了常人的认识范畴

“那时,牺牲容易,坚持下来却很艰难。”单立志老人回忆说,“过的是野人生活,年月日根本就不知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胜利。难过的时候,真是会羡慕那些已经战死的战友们。”

今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伟大胜利》展览的一幅油画《八女投江》面前,总有很多参观者默默停留。

1938年的一次战斗中,第五军妇女团进至林口县乌斯浑河渡口时与敌人发生战斗,冷云等8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撤离,引诱敌人,并在子弹用尽、毫无退路的关头,宁死不肯被俘,互相搀扶着步入乌斯浑河激流,英勇就义,史称“八女投江”。

当时,不管是抗联领导还是普通士兵,没人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看到胜利的希望。“死了才算完成任务”成了抗联战士对抗日“任务”的认识。李敏老人说:“最艰苦的时候,领导总拿‘百万红军已经出关,这几天就要打下沈阳’这样的话来‘骗’我们,每次,我们都听得很神往,也不知沈阳有多远……”

不知道希望在何方的战争,并没有使这些抗日战士们放弃最后的抗争。“最艰苦的时候,我们就唱歌。”李敏,这位至今还能唱上百首抗联歌曲的老人,已收集了403首抗联歌曲。

“每当路走不下去,仗打不下去时,我们就唱歌,一唱歌,大家头也抬起来了,胸也挺起来了。有一次,打得弹尽粮绝,大家唱起《义勇军进行曲》准备以身殉国时,敌人竟惊呆了,一时枪声全无……我们最终突围成功。”

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与自强立,在根本不知道未来在何方的战斗中,抗联的战士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李桂林老人说,直到胜利,自己都不记得几个战友,“牺牲得太快了,都来不及记住他们的名字……”

靖宇县、尚志市、一曼街……如今,在那片英魂永驻的热土,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那些逝去的英雄。1945年8月,随苏联红军回到东北的李敏,离休后成立了一个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这些当年的抗联老兵,穿着抗联军装,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歌声中,不断为人们讲述着抗日战争时期抗联英雄们那些不朽的事迹……

历史影响

坚持在北满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战争的抗联4个军,数次与日伪军交战,取得了很大的战果,沉重地打击和牵制了日伪军,推动了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的发展,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战。但同时也应看到的是,东北抗联自身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