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古迹 奇奥微妙
清溪场镇是县境内较大的集贸古镇之一,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0公里,地处清溪坝子中央。这里不仅物产丰富、商贸繁荣,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也是星罗棋布,充分显示了这个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有苗王墓、古地道、孔明洞、客寨桥、土司城、巨丰古堰。
苗王墓 该墓距古镇西北1公里处,封土高10米、周长50米,原无碑记,四周绿树成荫。解放后因开荒种地,墓冠逐年削小。1987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出资对该墓进行维修和扩建,在墓前竖了“苗王墓”石碑和保护标志,四周修筑起了围护墙。2000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迄今为止,是秀山唯一尚存且保护完好的苗族古墓。相传南宋淳祐年间,孟溪土同知杨通晟,借口邑梅、石耶、平茶等洞发生“苗患”,亲率三子出兵镇压,实行野蛮残酷的“赶苗夺业”,将大部苗民驱赶到边远山区。苗族人民进行了英勇不屈的艰苦斗争。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平茶洞的苗族领袖吴老K(音译)在弹尽粮绝又身受重伤后,战死于潜溪长松坪(今清溪场镇邦好村)。为了悼念这位英雄,当地苗民每人捧来一衣兜泥土,掩埋了这位英雄,年复一年,垒成了一座小山式的大坟堡,该地因此也得名“大坟堡”。
▲清溪苗王墓
古地道 该地道位于古镇西1公里处,326国道线旁的一处叫“乱葬岗”的土岗之下。1975年春公社平整土地时被发现。距地面1~2米,还出土了8件铁制兵器和挖掘工具。地道平均高1.5米、宽0.8米,洞底平展,洞顶呈拱形,行人可躬身行走,侧身相让。在每相距10米左右拐弯处的墙壁上,有一放置油灯的小龛,还留有油烟的痕迹,龛下面有可容1人藏身的掩体。地道蜿蜒曲折,纵横交错,如同蛛网,方圆约1~2公里。《秀山县志》记载,走访当地八九十岁的老人,均不知道就在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脚底下,有这么一条地道。后经专家学者多方考证,这和苗王墓为同一时代(南宋淳祐年间)。杨氏土司为加强其在秀山地区的统治,实行了野蛮的“赶苗夺业”。对此,苗族人民进行了长期英勇不屈的反抗斗争,古地道则应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整个地道规模宏大,布局严密,进可攻,退可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它充分反映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是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军事斗争史的宝贵遗迹。198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孔明洞 位于清溪场镇茫表村,326国道旁。据《秀山县志》载,“平茶洞长官司衙署南面有诸葛洞”。该洞为天然溶洞,洞深4700多米,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形象逼真,极富神奇色彩。《杨氏族谱》载,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诸葛亮派步将马良,自涪州、播州搬“蛮夷土兵”时屯兵于此。马良忠实地执行了诸葛亮的“和抚”政策,因而深得土民拥戴。诸葛亮病故时,官府庙祭,百姓巷祭,“蛮夷野祭”。因马良及其将士曾在洞中驻扎,该洞便因此得名孔明洞。距该洞约200米的南丘山下有一个名叫“龙塘”的间歇泉,每天塘水涨落4次,每次持续1~2小时。(www.daowen.com)
土司城 位于清溪场镇司城村,是元、明、清平茶洞长官司的衙署所在地,后为杨氏祠堂。总占地面积886平方米,四周青砖围护墙,院内有戏楼、过道、前厅、正厅和后堂,另有长廊贯通。
客寨桥 位于清溪场镇客寨村。始建于元代,原名永兴桥、钟灵桥,历代均有维修,清光绪年间曾增建五重檐长廊及亭廓,现存三重檐(上方为双重檐)。该桥横跨平江河,南北走向,为桥楼式大孔木结构平桥,总长58.2米、宽8.9米,硬山式屋顶的长廊式建筑,桥头为青砖山墙门洞,两头分别有7级和10级踏道,桥面人行道用青石板铺成。这座桥是清溪、龙凤、塘坳等乡的主要通道,又是当地百姓聚会、乘凉、休闲、避雨的场所,故又名客寨风雨桥。桥南头曾有对联一副:“龙凤古洞风起长桥驷马迢迢君子路;龟藏深涧鳌栖浅底骈鱼畅畅太平江。”198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客寨桥
客寨桥、土司城正北面约3公里处的一座状如蟠桃的山峰,名叫高秀山。山上树木茂密,十分秀丽。清乾隆元年(1736)建县时,县城建在三合场,正好面对着这座秀丽的山峰,故县名取名“秀山”。客寨桥、土司城、高秀山呈“品”字形分布,相互映衬,十分有趣,是县内主要的景区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