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腐败市场:供求关系、经济核算、市场化

腐败市场:供求关系、经济核算、市场化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腐败市场就必然按市场规律办事,讲究供求关系、经济核算,彻底的市场化。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卖官腐败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官位货币化、市场化。

腐败市场:供求关系、经济核算、市场化

三、市场化

腐败有市场,不是指腐败在当今中国社会有滋生的空间,而是指腐败有买方,有卖方,有交易,有核算,有价格,有行情,有讨价,有还价,有投资,有回报,有行规,有利润,已经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因此腐败市场就必然按市场规律办事,讲究供求关系、经济核算,彻底的市场化。市场化了的腐败,当然也注重价格,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有约定俗成价码。这在商业腐败中,毫不足奇,可如今连根本不是商业的部门如教育部门也因为贿赂的价格杠杆作用而成为商业。

据媒体报道,学校在采购教学器材、教材时,都有回扣;再如招生,考生报考某音乐学院,如果想被录取,非得给主考教授10多万!

医药行业的腐败最常见的是购销药品器材的回扣和医生收取病人家属的红包。采购人员可以从药品供应商中按一定的百分比索取回扣,医生也可从给病人开出的药方中按药价多少提成。这都有明码实价。至于医生收取病人家属的红包大小,则主要按医生的级别划分。

买官卖官现象更是触目惊心!卖官者一定是贪官,买官者也一定会变为贪官;买官者一旦权到手,一定会以数倍的利润赚回他们买官的投资,使得官场全然成为市场,买进卖出,卖出买进,越买越贪,越卖越贪,恶性循环,往复不已。

当一个政党的干部和一个政府的官员可以随意收买和出售时,它离崩溃也就不远了。

2007年7月31日,李景平在《检察日报》上介绍,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处的大量卖官腐败案件令人触目惊心:

案例一:2001年6月,河南省卢氏县原县委书记杜保乾因滥用国家扶贫款,收受贿赂卖官被查处,包括该县19个乡镇党委书记在内的80名干部牵连其中。杜保乾卖官的“官价”为:3万元挂个号,5万元能考虑。2003年3月,杜保乾因受贿罪、报复陷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

案例二:福建省周宁县原县委书记林龙飞受贿案涉案金额达600多万元,占该县一年财政收入的1/5。在周宁县,林龙飞独霸干部任免权。1996年至2003年,林龙飞共提拔调整干部1000多人,收受贿赂230多万元。

案例三:举世震惊的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卖官案中,共有265名官员涉案,仅该市各部门的“一把手”就有50余人。(www.daowen.com)

一些腐败分子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大肆卖官受贿,严重污染党风、民风,给党和国家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卖官腐败有如下三个特征:

第一,官位货币化、市场化。在卖官(“一把手”)供给与买官(下属)需求具备的情形下,通过官位与货币交易,使官位实现了货币化。同时,特定的“官市”随之形成。

第二,卖官规模化、期权化。由于卖官出售的不是一次性权力,而是一个任期,这导致了买官者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享受官位收益即期权收益,也就是事实上的官位期权化。

第三,卖官稳固化、一体化。卖官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跨期交易的形成降低了暴露的可能性,只要下级官员通过买官获得晋升,则买卖双方会构成利益共同体而不是利益对立体。在利益共同体博弈中,卖官市场规模越大,利益共同体越稳固,相互掩护的可能性越大。因而,“卖官链”一旦形成便会自我复制,并达到相当庞大的规模。

卖官腐败践踏的是党纪国法,毒化的是党风政风,丧失的是人民信任,损害的是公众利益,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造成“贫困——腐败”的恶性循环。事实证明,越是贫困地区,行政权越可能成为最主要的经济与社会资源配置权。在体制转型和市场机制形成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督,从供给看,卖官成为最便捷的生财渠道;从需求看,买官成为最便捷的掌控资源并以此获利的投资手段。官员的目的是为了赚取买官投资收益或卖官以寻租,因而没有真正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停滞,从而形成“贫困——腐败——再贫困——再腐败”的恶性循环怪圈。

其次,使“劣官驱逐良官”。官员是公众的代理人,“卖官链”一旦形成,进入买官卖官行列的人便不可能具备称职官员的基本素质,良官没有可能进入“官位市场”,这不仅表现在无能或无德者身居高位,还表现在本来正直的官员要么同流合污,要么选择退出。

最后,毒化社会。干部任用这一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环节出现权钱交易,它所带来的危害绝非一般经济活动中的腐败能比。卖官恶习一开,万般腐败齐来。那些买官者一旦达到目的,念的是一本万利的权钱交易生意经,往往胆大妄为,总要变本加厉地把“投资”捞回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