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腐败动机
腐败的动机是追求腐败利益(泛指一切有价值的稀有资源,如权力、地位、名誉、金钱,等等)的最大化。
腐败动机是指公职人员利用手中权力谋取个人利益的心理欲望。这种腐败的欲望有的是在权力运行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有的是在外界环境不断刺激,如行贿者的进攻,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而产生的。公职人员当然知晓自己管理和分配的稀缺资源的价值和自己权力的价值。当他们面对远大于自身合法收入的贿赂,抵挡不住物质诱惑而失去自控能力时,便会产生强烈的腐败动机。在腐败动机产生之后,腐败行为就进入了临界状态。
1.信仰危机是滋生腐败动机的决定因素
信仰是人精神世界的灵魂,决定着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提供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评判尺度,调整人们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信仰危机,对实现共产主义感到前途渺茫,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失去信心,思想空虚、精神颓废、行为懒散,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致使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个人利益的无限满足,不想如何为党为人民多做工作,而是谋划自己的“发达”和小家庭的建设。在以“我”为圆心,以“个人利益”为半径的理想圈子里奋斗。这种信仰危机是滋生腐败动机的决定性因素。
2.价值观错位是滋生腐败动机的思想基础(www.daowen.com)
历史不只一次地证明:每当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人们的价值观便随之发生震荡。目前,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伴随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各种观念冲击碰撞,使一些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和错位,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不屑一顾。轻理想、重实惠,轻奉献、重索取,轻精神、重物质;忽视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冷暖,追求个人的享乐和奢侈。“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影响了一些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社会里,谁能赚到钱、整到钱,谁能住高档房、坐高级车,谁就是有“能力”、有“水平”,就活得有“价值”,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因而,出现了傍“款爷儿”“款姐儿”的现象,甚至于被利用,成为犯罪分子的“保护伞”。党员领导干部价值观念的错位,导致公仆意识、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的丧失。
3.心理失衡是滋生腐败动机的客观条件
社会充满着种种诱惑,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约束自己、控制私欲的能力。目前,许多同志对用人制度、分配方式、执法不公等现象产生心理不平衡,尤其对某些干部利用职位、权力和非法手段,满足私利、牟取暴利,还“太平”无事,甚至仍被升官晋级、奖励加薪而感到愤愤不平、耿耿于怀,认为讲党性、讲原则、讲奉献吃亏了。更有甚者,盲目与个体老板、包工头等大款相比,自认为:论能力不比他们弱,论学历不比他们低,论权力不比他们小,论辛苦不比他们差,但收入却比他们少许多,生活却比他们差很多。为他们一掷千金,而自己却十分寒酸,感到不公平。凭什么社会财富都流入他们的腰包?萌发了捞一把的念头。高层领导腐败影响下层干部心理不平衡,官员腐败影响群众心理不平衡,党内腐败影响党外心理不平衡,等等。这些失衡的心理常常搅得人寝食难安,大大刺激了某些人腐败动机的形成。
4.权力至上是滋生腐败动机的根本问题
权力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对共产党人,权力是一种公众委托,即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而使用权力只是运用的过程。目前,有一些干部认为,职务是个人努力获得的,与之相伴的权力自然就成为个人的“财富”和“资本”,因而导致了以权谋私、以权谋钱、以权谋色,“有权不用,神经有病”;同时,掌权者,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不受制约和监督,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安全感越强,胆子越大。因此,有些人不择手段地追逐权力,“跑官要官”,以官集权,以权聚财,再以财谋取更大的权力,形成一个可怕的腐败怪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