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政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总的方面说,包含了政治对佛教的决定作用和佛教对政治的反作用两个方面的内容。佛教作为主张出世的宗教是如何同中国历代的现实政治发生联系的?它作用于政治的途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又呈现出什么规律性的现象?这些是本章要着意论述的重点内容。
中国佛教渊源于印度佛教,这里,首先简述一下印度佛教对政治的态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人生和世间“一切皆苦”的基本观念出发,以追求超脱世俗、了断生死的个人解脱为最高境界。一方面,早期佛教视富贵如浮云,目权位如粪土,认为政治是妨碍个人解脱的系缚,具有摆脱和超越政治的倾向。但是,另一方面佛教没有统治阶级的支持,就难以生存、流传和发展,这样就有一个依靠统治阶级和争取统治阶级支持的问题,进而也就有一个肯定和赞颂国家政权、最高统治者和“王法”的问题。部派佛教时期上座部的《毗尼母经》就明确地提出佛法和王法“二法不可违”:“有二种法不可违,一佛法不可违,二转轮圣王法不可违。”所谓二法不可违,就是王法不可违,也就是佛法要服从王法。佛教还有“护国经”,讲护国之道。如《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说:不论国土大小,如有灾难,“一切国王为是难故,讲读般若波罗蜜,七难即灭,七福即生,万姓安乐,帝王欢喜。……若未来世有诸国王护持三宝(佛、法、僧)者,我使五大力菩萨往护其国,一金刚吼菩萨,手持千宝相轮往护彼国,二龙王吼菩萨,手持金轮灯往护彼国,三无畏十力吼菩萨,手持金刚杵往护彼国,四雷电吼菩萨,手持千宝罗网往护彼国,五无量力吼菩萨,手持五千剑轮往护彼国”。宣传只要国王信奉佛教,一旦有难,就会受各种大力菩萨的保护。佛教通常还以持国、增长、广目和多闻“四天王”为护国天王。
大乘佛教兴起以后,其学说和以前小乘佛教学说有所不同,它宣传佛祖慈悲救世,普度一切众生,把出世事和世俗事,即出世和入世融合起来。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奠基人龙树深受当时甘蔗王的支持,曾作《宝行王[1]正论》和《劝诫王颂》,专门对甘蔗王讲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待臣民,如何信奉三宝,支持佛法,不亲近崇奉外道。这种专门对统治者的说教,表达了大乘佛教的政治观点。后来笈多王朝一度并不重视佛教,佛教作《王法正理论》,要求国王给予外护,常与沙门咨询政事,反映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对王朝的依赖。后期大乘佛教逐渐融合于密教之中,密教与王朝互相支持。至13世纪初因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大肆摧毁佛教,佛教也就消灭了。(www.daowen.com)
印度佛教大小乘经典是混杂在一起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的避世、厌世和出世的态度,要求国王外护的依赖思想以及护法(王法)、护国的主张,都为中国僧人所接受和奉行。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著名人物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因主张与世俗同化,或强调化俗的方便,都积极参与现实政治,与王朝保持密切联系,以宗教的特有方式服务于现实政治,此类为多数;另一类是因人生失意遁入佛门,或以守道清高相标榜,离开都市,幽居山林古刹,厌恶都市的文明、繁华和政治,此类为少数。此外,佛教还与社会的政治变动,与某些农民起义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改革活动相联系。根据中国历史的发展情况,考察佛教与历代专制王朝政治的关系,是探索佛教与中国政治的基本途径。
佛教与中国政治的关系,不完全限于著名佛教僧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主张,佛教还以它的宗教观念和哲学思想整体地、间接地作用社会现实政治。因此,从总体上考察和揭示佛教思想的社会政治意义,也是本章探索佛教与中国政治之间关系的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中国古代专制社会里,阐发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是官方的正宗思想。儒家学者虽然也摄取佛家的某些心性学说,但是往往对佛教持批判的态度,尤其是对佛教的无父无君的观念攻击最为猛烈。佛教学者对这种批判要作出答复、说明、妥协、调和,这就要涉入中国佛教的政治观念领域。佛教与儒家的论辩,也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佛教的政治观点。这是我们探索佛教与中国政治的又一重要途径。为了尽量减少重复,本章将这方面的内容集中在下一章予以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