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大唐王朝之谜:皮日休下落揭开的真相

大唐王朝之谜:皮日休下落揭开的真相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认为皮日休逃到吴越的人举出了其他的资料。故皮日休为黄巢翰林学士,应属实无疑。这乃是宋徽宗时陈休所作,而《全唐文》误收在皮日休名下。故皮日休为翰林学士,因谶语导致祸患是可信的。

晚唐,出现了一批“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皮日休。他们的诗,批判锋芒相当尖锐。尤其是皮日休,唐末还参加了黄巢农民起义军,为翰林学士。黄巢兵败时,皮日休死了。究竟最终结局如何,历来成为争论的焦点。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字逸少,后改字袭美,自号鹿门子、醉吟先生等,襄陽人。他出身贫寒,从他的“老牛瞪不行,力弱谁能鞭”等诗句来看,他曾参加过一些乡间劳动。懿宗咸通八年(867年),他以榜末登进士第。二年后游苏州,为刺史崔璞军事判官,与陆龟蒙唱和。咸通末入朝为太常博士,复出为毗陵(今江苏武进)节度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左右,他参加了黄巢起义军。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进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便做了翰林学士。

新、旧两《唐书》中都没有皮日休的传记,至于他的生死结局,正史也无可考。但五代及宋朝文人的一些笔记杂记中却有着不少记载。皮日休的结局,目前学术界大体有这样四种观点:一为黄巢所杀;二被朝廷诛杀;三逃奔吴越,依附于钱镠;四流寓于安徽宿州,并终老于此。

关于皮日休被杀的说法,现存史料中最早见于《北梦琐言》卷2《皮日休献书》,不过孙光宪仅仅说:“黄寇中遇害。”稍后钱易的《南部新书》丁卷记载就较为详尽了;黄巢曾经命令皮日休作谶词,皮日休遂作词云:“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黄巢听罢大怒,觉得皮日休分明是在讥讽自己。因为“田八”就是“黄”,“果头”就是“巢”,而且黄巢“头丑,掠鬓不尽”,一怒之下决定要将他杀了,遂使皮日休遭祸。其后的《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唐语林》、《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书中,均取皮日休作谶文而遇害之说。

如果皮日休确实是因为作谶文而被杀,那么他被杀的时间应当在黄巢入长安称帝前后,即黄巢金统元年(880年)前后。

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被黄巢杀害的观点很难成立。因为在《北梦琐言》中另有“皮客死浙中”的记载,一书自己互相矛盾,很难说前一条一定是真的。《南部新书》的故事明显套用《太平广记》中山陰老人献给董昌的谣言:“欲识圣人姓,千里草青青。欲知圣人名,日从日上生。”倒不是说钱易抄袭了《太平广记》,而是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被套用了。即使皮日休真作了谶语,也当在黄巢称帝前,以表示黄巢是个真命天子,应该称帝。黄巢称帝前没有杀皮日休,反而授以官职,可见皮日休不大可能有作谶被祸的事情。

有人认为皮日休没有被杀,而是逃奔到了吴越。根据陶岳的《五代史补》卷1云:杨行密曾经命令宣州刺史田頵领兵围攻钱塘,钱镠眼见情势危机,于是派遣一个儿子前往修好。因为其子“风神俊迈”,博得了杨行密的欢喜,甚至以自己的女儿嫁其为妻,还命令田頵罢兵收队。当初,田頵围城的时候,曾经派专人照料钱镠的饮食起居,故而,钱镠后来对他相当厚待。当钱镠准备离开钱塘时,与田頵小饮,罗隐、皮日休等都在座,而且皮日休还出酒令讥讽田頵的使者。又据《资治通鉴》所记,田頵围钱塘是在天复二年(902年),这时距离黄巢败亡已有十几年,故可认为皮日休不是被黄巢所杀,而是逃到了吴越依附于钱镠。

不过有人不以为然,如梁超然先生在《唐才子传校笺》中却认为:若是根据陶岳的《五代史补》卷1《杨行密钱塘侵略》条目的记载,认为天复二年时皮日休犹在钱镠幕中,这只是《五代史补》一本书的说法而已,属于孤证,不可确信。

认为皮日休逃到吴越的人举出了其他的资料。陆游《老学庵笔记》卷10说:“《该闻录》言皮日休陷黄巢为翰林学士,巢败被诛,今《唐书》取其事。按尹师鲁作《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称:曾祖曰休,避广明之难,徙籍会稽,依钱氏,官太常博士,赠礼部尚书。祖光业,为吴越丞相,父班,为元帅府判官。三世皆以文雄江东。据此则皮日休未尝陷贼为其翰林学士被诛也。光业见《吴越备史》颇详。孙仲容在仁庙时,仕亦通显,乃知小说谬妄,无所不有。师鲁文章传世,并刚直有守,非欺后世者,可信不疑也。故予表而出之,为袭美雪谤于泉下。”陆游根据尹洙的《皮子良墓志》认为皮日休被杀说不可信,的确是逃到了吴越。

这个墓志对皮日休在黄巢处当官是隐约其词的,不过据两《唐书》及《资治通鉴》,都指出皮日休曾为黄巢的翰林学士。《旧唐书》卷19《僖宗纪》云:“黄巢据大内,僭号大齐,称年号金统,悉陈文物,据丹凤门伪赦。以太常博士皮日休、进士沈云翔为学士。”《新唐书》卷225《黄巢传》:言“巢斋太清宫,卜日舍含元殿僭即位,号大齐……皮日休、沈云翔、裴渥翰林学士。”《资治通鉴》卷254也有相同的记载。故皮日休为黄巢翰林学士,应属实无疑。其后人对于这一点说得极为含糊,只是提到“避广明之难,徙籍会稽”,乃是刻意隐瞒皮日休这段不光彩的“从贼”历史,这当在情理之中。(www.daowen.com)

全唐文》卷799有皮日休的《题同官县壁》,作于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内中有云:“余行邑过此,偶无令长,遂寄榻县宇,步履后圃,荒芜不治,独有四小柏,郁然于草莽间,菅茅并处,良无可叹者,后之来者,当有瘦马长官,定能为四柏主人,幸无忽此语也。”此文也可证皮日休在中和二年以后尚在人世,未被黄巢所杀。他见黄巢败局已定,遂怆然离开长安,既未被黄巢杀害,也没被唐王朝捕杀。

但有人对这条资料又提出不同意见。在考察了《陕西金石志》卷23题名为《铜官四柏碣》一文,与《全唐文》所收《题同官县壁》比较,两文内容相同。而文章的落款为:“政和三年三月望日,休书”。这乃是宋徽宗时陈休所作,而《全唐文》误收在皮日休名下。故皮日休为翰林学士,因谶语导致祸患是可信的。

反驳者说,从此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至同官之日,县无令长,只是一片凋敝景象。此种状况的出现,只可能与大的战乱或灾疫有关。但考察有关宋朝史书,宋徽宗政和三年(1110年)并没有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同官一带也无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暴动。又据《宋史·五行志》,在政和三年前后,同官一带也没有发生过灾疫,故同官县在政和三年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而据《资治通鉴》所载,黄巢在占领长安期间,以长安为中心的京兆地区成为主战场并多次发生战争。再据两《唐书·地理志》所载,同官县在当时属京兆府管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见同官一带在当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战争殃及。那么皮日休在中和三年三月到达同官县衙,发现“偶无令长”、“荒芜不治”也在常理之中。故而据《陕西金石志》而认为《题同官县壁》一文非皮日休所作,难以让人信服,应该属不足为据。

第三种观点认为皮日休是被朝廷诛杀的。人们引用的资料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10所引《该闻录》的一句话:“皮日休陷黄巢,为翰林学士,巢败被诛。”萧涤非、郑庆笃两位先生就持此种说法。郑庆笃认为皮日休参加了农民军,但皮日休是不可能去投奔钱镠的。他在《论皮日休》一文中说:“钱镠是何人物?曾任唐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开国公,领镇海节度使,更因镇压黄巢起义,平息董昌叛乱有功,而被封为吴王、越王。唐亡后,称吴越国王。这样的唐朝元勋重臣,对‘陷贼’四五年,接受黄巢翰林学士的皮日休,能够接受吗?结论只能是否定的。”萧涤非在其整理的《皮子文薮》附录三中也认为:“皮日休既然作了黄巢的翰林学士,这就构成了他的‘杀无赦’的条件。”

不同意上述观点的论者举出了十分有力的资料加以反驳。《十国春秋》卷86《皮光业传》云:“皮光业字文通,世为襄陽竟陵人。父日休,有盛名,唐末为苏州军事判官、太常博士,遂家焉。光业生于姑苏,十岁能属文,既长以所学谒武肃王(钱镠),与沈崧、林鼎同辟幕府,累署浙西节度推官,赐绯。”“天复二年国建,拜光业丞相”。陶岳《五代史补》卷3也有相同记载。如此,皮日休曾为苏州军事判官,并定居于吴越之地。黄巢败亡之后,其投奔吴越当在常理之中。如若钱镠以皮日休曾为黄巢伪官而不接纳,那他为什么还会重用其子皮光业呢?皮日休为什么还会在死后获得官赠礼部尚书的殊荣呢?这里不免矛盾百出。皮日休接受黄巢伪官,在朝廷看来是要杀头的。但我们还应该看到,黄巢起义后,唐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几乎已经是丧失殆尽。若钱镠要任用皮日休,唐中央政府则无力干涉。萧涤非、郑庆笃两位先生还都认为《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不足为据,其中当有隐讳之处,但亦无确凿证据进行反驳,故亦不能完全否认墓志的价值。因此,认为皮日休为朝廷所诛杀一说,根本是靠不住的。此说只见于陆游所引书《该闻录》,属于孤证,无其他资料来证明《五代史补》等所载史料之误,难以让人信服。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皮日休最后结局是流寓于宿州,并终老此地,张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样死的》一文就持这种观点。他依据光绪《安徽通志》卷21的《舆地志》陵墓条,还有道光《宿州志·舆地志》陵墓条所引:“唐皮日休墓在顺河集濉溪北岸,石门尚存,题皮日休墓。”又据《宿州志》卷39所引录的一个清代库生张光谦的《吊皮日休墓》诗,认为“皮日休最后的结局流寓于宿州,死后葬于濉溪北岸”。此说一些学者也不认同,认为地方志在涉及古代的文人轶事的时候,往往会借题假托,以有名之人为荣,同一人物在多处有陵墓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在今天尚且存在。况且此说法直至清末才出现,距离唐朝年代甚为久远,且没有其他确凿材料来佐证,因此不足为据。

皮日休最后的结局,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一说是在黄巢失败后,逃到吴越,最后依附于钱镠。不过既然有相互矛盾的史料存在,不同的说法总是有一定的合理性,轻易地否定哪种观点并不是妥当的做法。

(毛慧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