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阎应元:明朝英勇抗清战士

阎应元:明朝英勇抗清战士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阎应元适时登上了历史舞台。阎应元于城上指挥用砖石掷下,以长枪拒敌;一时间乱石纷飞,炮火连绵,双方伤亡不计其数。刘良佐令军士索那满将的头,阎应元不允。阎应元击退了北城的清兵的攻击,但他也知道不日清兵必有更大规模的攻击。刘良佐亲自作《劝民歌》,希望江阴投降,阎应元顽抗不从。阎应元继续命城内官兵投下砖石,清兵闪避不及,数百人被砸死于城下。

阎应元:明朝英勇抗清战士

——明末最强的抗清英雄

时间:1645年

参战方:明残军、清军

战场:江阴

主要将帅:阎应元

清军入关之后,迅速挥师南下,一举攻陷南京,活捉南明弘光帝。接着,清廷派出使臣招抚南直隶各府县。绝大多数地方因慑于清兵威力,纷纷纳土投降。清廷以为大局已定,于是颁布了剃发令,不料却导致了江南各地绅民群情激奋,纷纷自发举兵抗清。率先高举义旗的是常州府属的江阴县。阎应元适时登上了历史舞台。

阎应元,字丽亨,北直通州人,崇祯十四年,任江阴典史。阎应元上任之初,海寇顾三麻子带领数百艘战船进犯黄田港,阎应元领兵固守,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海寇见之心惊胆战,不敢再犯。他在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纪十分突出,江阴百姓感其恩德。

1645年江阴形势日益严峻,陈明遇虽然忠肝义胆,却自感缺乏军事组织才干,于是便想起了智勇双全的前典吏阎应元,陈明遇专门委派16人连夜出城,到阎应元住所请他出山,阎应元道:“你们能从我则可。不然,不为你们主持。”众人一致道:“敢不惟命是听?”

九日,阎应元带领江阴城祝塘少年600人,执械入城,经过七里庙时,他在墙壁上题诗,表达了自己誓死抗争的决心。入城之后,阎应元立即把全城的户口分丁壮老幼详加调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会合乡兵20余万人分班上城,每个城垛10名,按时换班。以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阎应元负责守北门。他和陈明遇肩负昼夜巡查四门的责任。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查,肃清内奸。阎应元为了解决军械粮饷供应,他在同绅民商议后,委任擅长理财人士负责把城内公私所藏物资分类征集,统一分配使用。在阎应元的领导下,很快就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十一日,清兵进攻阎应元所镇守的北门,城上矢石如雨注,清兵不敢接近。主帅刘良佐见之大怒,令上将9人先驾云梯上城,城上以长枪刺之,上将5死4伤,有身中3箭的,有被劈去头颅的,有坠下摔成齑纷的,有被火箭烧死的。主帅刘良佐更为气愤,传令10营内选猛将几员,步军3万,扎云梯10张,来日分10处上城,如有怯战后退者立斩。第二天,清兵仍然攻打北门,城外放炮呐喊,3万军造浮桥10条,齐渡外城河,分10处登云梯上城。阎应元于城上指挥用砖石掷下,以长枪拒敌;一时间乱石纷飞,炮火连绵,双方伤亡不计其数。某满人大将自恃勇猛善战,身着三层甲,腰悬两把刀,背背两把刀,手执双把刀,亲登云梯,跨上城垛,执刀一阵乱砍。城上守军以棺木抵挡,以枪刺其身,竟然不入。这时有人喊道:“刺他的脸。”于是众人纷纷刺其面,一个汤姓童子,持铁钩镰,用力钩断其喉管,竹匠姚迩割下他的头,将其身子堕落城下。清兵齐来抢尸,城上梆鼓齐鸣,砖石小箭犹如密集的雨点,清兵又伤亡千余人。

刘良佐令军士索那满将的头,阎应元不允。刘良佐愿以银赎买,命人将银当面装入银鞘吊入城。又令军士于城下哀号:“还我将军的头!”阎应元让人用蒲包裹一黄狗头,掷还之,将满将的头悬于城上。刘良佐亲自带人到城下苦苦哀求,方才把头扔下。清兵将其头拿了回去,与身缝合,挂孝三日。阎应元击退了北城的清兵的攻击,但他也知道不日清兵必有更大规模的攻击。于是便积极铸造守城工具,召集青阳弩王黄鸣岗等千余人,入城造小弩千张、小箭数万枝,分别派给守城军士。又将季从孝所合火药敷在箭头上射人,见血封侯。弩长尺余,箭长五寸,百步之外,皆可命中目标。又将陈瑞之子自狱中放出,令他制造火砖、木铳。火砖广三四寸许,着人立即燃烧,木铳类银鞘,长三尺五寸、广二三寸,木制,中间藏有火药,待敌人到来时,将其投下,机关暴发木壳崩裂,铁菱角飞出,人触之即死。阎应元还亲自制造挝弩,用一块铁,边上造几个钩子,后面拴着棉绳,抛出勾住敌人,近前斩之。他又模仿旧制,制造了火球、火箭之类,无一不精巧绝妙。故清兵虽多,每每望城兴叹,战栗毫无人色。即使是满洲兵将亦闻之胆落,所以每次攻城下来都要为幸免于死而大肆庆祝。

清兵屡屡攻城不利,劝降之念又起。刘良佐亲自作《劝民歌》,希望江阴投降,阎应元顽抗不从。于是清兵在城下搭建牛皮帐篷,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十五日,清兵又进攻东北城,刘良佐命令西南面放炮,东北掘城,皆用山爬攻城,城内以火球、火箭抵抗之。清兵不敌欲退回,由于刘良佐严令方止。阎应元继续命城内官兵投下砖石,清兵闪避不及,数百人被砸死于城下。刘良佐惭愧惶恐。于是下令搭设三层牛皮帐,守而不攻。牛皮帐内有九梁八柱,矢石投在上面,都被反弹起来,进入不得。阎应元于是下令用人粪,掺上桐油,煎滚浇下,牛皮被烫穿,浇在清兵的身上,肉烂而死。没被烧着的清兵仓皇散去,城内官兵以挝弩射向逃散的清兵,钩中者,即入城中袅首。清兵手足无措,大乱,遂纷纷逃散。清兵营以为守城者杀下,命令发射木铳以御,反倒伤了自己的马步卒无数。无奈之下,刘良佐命令移营邓墓。

在坚守的同时,江阴也派人向四方请求援助,黄蜚、吴之葵领兵赶至太湖,与清贝勒博洛大军相遇,二人战败被俘后,投降了清朝。海寇顾三麻子因为敬慕阎应元的为人,遂率舟师前来支援,苦战三日后失败,只好扬帆远去。此外,义阳王来援,也败于砂山;秀才金矿会集精勇400余人来援,被刘良佐用铁骑3000截在周庄左右,全军覆没。外援之兵屡败,江阴沦为孤城。即便如此,刘良佐依然心有余悸,不敢再度攻城,仅以火炮攻击北城,彻夜不息,城垛在炮火的猛烈轰击下塌陷数丈。阎应元命石匠砌墙,石匠畏惧不前,阎应元言辞恳切,动之以情,石匠深受感动,于是冒死登城修葺城垛,使城墙牢固如初。(www.daowen.com)

十四日,阎应元利用清军劝降的机会,派出百余名壮士,以奉送“降礼”为名,暗地携带火器进入清军营帐,炸死清军官兵2000余人。十七日夜里,阎应元挑选勇士千人由南门出劫营,或执板斧,或执短刀,或用扁担,突入敌营,伤敌千余人。等到他营前来营救时,应元兵早已返回城中。此役之后,刘良佐再次后撤,扎营于十方庵。

十八日,刘良佐命令十方庵的僧侣向城跪泣,陈说利害关系,力劝江阴军民早点投降。城中军民皆愿以死报国,要他速速离去。当晚,僧人又来劝降,又被众人遣走。十九日,刘良佐策马来到城下,劝阎应元道:“宏光已北,江南皆下。若足下转祸为福,爵位岂在良佐下,为何自苦如此?”阎应元从容应道:“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应元为大明典史,深知大义之所在,绝不服事二君。将军位为侯伯,握有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又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刘良佐听之惭愧不已,又以清廷召谕相示,力劝江阴士民接受招安。应元大怒道:“有降将军,无降典史。”一声梆响,火箭齐发,刘良佐连跨三四马逃逸而去,连连叹息道:“江阴人没救了!”

清亲王多铎听说江阴久攻不下,很是震怒,于是他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率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支援攻城。贝勒博洛平定松江后,统率所部20万大军兵临江阴城下,他认为刘良佐曾经任明朝伯爵,现又手握重兵,却连区区一个江阴县城也攻不下来,无能至极,于是打了他一顿板子。贝勒博洛登山而望,在巡视江阴城防后,他对手下讲:“此城舟形也,南首北尾,若攻南北,必不能破。惟有攻其中,则破矣。”于是他命人绑缚降将黄蜚、吴之葵来到城下,令他们做书劝降,黄蜚道:“我在城中没有相识,写了劝降书又有何用?”吴之葵则涕泪交横,仰头劝阎应元投降,情词悲楚,阎应元叱道:“大臣被缚,当速就死,何必喋喋不休!”吴之葵再拜泣下,默默无语。

博洛见阎应元意志坚定,拒不投降,于是发起总攻,分兵先抄断各镇救兵,以竹笼盛火炮,鼓吹前迎,炮手披红挂彩,限三日破城,从二十日起至二十七日,清兵轮番攻城不息,阎应元指挥防御,浴血奋战,终能保住江阴城池不失。

八月初,江阴军民昼夜守御,皆甚感疲惫,遂开始有人出城投降。清兵于城外四处杀掠,民怨沸腾,其行为为江阴百姓不齿,那些剃发投降之人,被城上看见,必然痛骂,即使是至亲也像仇敌一般。阎应元见城防吃紧,于是遍取民间乱发,投城下诱敌。清兵见之大喜过望,报告刘良佐。刘良佐闻报道:“还不能相信,你们去观察一下守城的人剃发了吗?”清兵察探后,方知此为诈降。

博洛久攻不下,心中甚是着急,于是重新劝降,称只要拔去大明中兴的旗号,四门挂上大清旗号四面,只杀斩首事者数人,其余概论罪,即使不剃发,清兵也会撤兵。阎应元看出此为博洛缓兵之计,于是道:“只斩我一人?我没有罪,凭什么杀我!”。博洛又称只要在四城竖起大清旗四面,他们也会立刻退兵。阎应元知道其中有诈,仍然不应。前吴军门督军王海防来到江上,宰牛杀羊与诸将起誓,称江阴归顺后绝对不许杀掠。他自恃在江阴历来有恩信,请缨来劝降,但他临城招抚,却无人应和。此后摄政王多尔衮晓谕招安,博洛命人用箭射入城中,言道明已亡,何苦死守?阎应元命人在书后补上:“愿受炮打,宁死不降!”射还给清兵。清廷屡次劝降,三城已经开始有人犹豫了,但因阎应元镇守的北门誓死固守,众意遂绝。

江阴被困既久,城内伤亡惨重,战斗力日减,城中石灰短缺,又不能乘夜修城。饭米也越来越少,只能靠征集民间的米以备缺乏,面对缺粮问题,阎应元下令两日领一次米,不得预先领取。中秋前后,百姓携壶提觞登上江阴城楼,举杯痛饮,诸生许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转曲》,让擅长唱歌的人登高传唱,并以笙笛箫鼓相和。当时天无纤翳,明月当空,清露薄野,剑戟无声,黄弩、师鼓、胡琴于西城之敌楼,歌声悲壮,响彻云霄。清兵争相靠前倾听。或怒骂,或悲叹,甚至有泣下者。歌中唱道:“宜兴人,一把枪。无锡人,团团一股香。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还有许多歌曲,其意思大致如此。刘良佐亦针锋相对,令人作劝降词,让士卒相倚而歌,自己同幕僚在帐中饮酒,不一会儿,城上炮、箭齐发,遂散去。

二十一日,博洛令数百人,把200余座大炮全部搬至花家坝,专门炮打东北城。铁子入城,穿透洞门十三重,树也被穿过数重,落地深数尺。当日大雨倾盆,外用牛皮帐护炮装药,城头危如累卵。城上军民因敌炮猛烈,看见燃火,于是躲到围墙后面。待炮声过后,再登上城楼。清兵见此情形,于是故意放空炮,并让炮中只放狼烟,烟漫障天,咫尺难辨。守城者只听炮声霹雳,只是认为清兵不能很快进入,却不知道清兵已经潜渡城河,自烟雾中蜂拥突上,众人措手不及,防御崩溃。江阴终于被攻陷了。当清兵登上城时,一队民兵对城列阵。清兵恐有埋伏,僵持半日不敢进攻。时至黄昏时分,城中鼎沸,民兵阵脚散乱,清兵这才敢下城。

城破之时,阎应元端坐在东城敌楼之上,令人拿来一支笔,于城门上提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题讫,接着带领千人上马格斗,杀死清兵无数,欲从西门突围未果。他环顾随从之人道:“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入前湖中。义民陆正先想将他从水中扯起,不巧正赶上刘良佐派兵来擒,刘良佐自称与阎应元有旧,要生擒他,于是清兵将他捞起绑住,并没有杀他。刘良佐踞坐在明佛殿,见应元来了,一跃而起,两手拍应元背而哭。应元道:“有什么好哭的,事已至此,唯有一死。速杀我!”博洛坐在县署,急索应元到堂上。阎应元挺立不屈,背向贝勒,骂声不绝于耳。一卒以枪刺了他的小腿,阎应元血流如注,不支倒地。博洛命人把他送到栖霞庵关起来。当夜,寺中僧人不停听到“速杀我”的声音,天明时,终遇害。

阎应元死后,家丁犹存10余人,都顽抗不降而被杀,陆正先也一同殉难。典吏陈明遇令关闭县衙,举火焚死男女大小共43人,自己持刀与清兵浴血奋战,身负重创,握刀僵立,死时,身子倚在墙边,屹立不倒。训导冯厚敦自缢于明伦堂,其妻与姊投井死。中书戚勋、诸生许用全家自焚而死。八月二十二日,清兵开始屠城,百姓或是力战到底,或是坦然就义,均以先死为幸,没有一人顺从清兵。清军屠城两日后“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据《江阴城守后纪》所述:阎应元躯干丰硕,双眉卓竖,目细而长曲,面赤有须。每次巡城,身边都有一人手执大刀跟随左右,颇有云长再生之感。清兵远远望见,以为天神。阎应元号令严肃,对苟且偷安、不守法纪之人,必重加责罚,以警示众人,即使时乡绅、豪强亦不例外。而当战士困苦时,阎应元又会亲自熬药斟酒,温言慰劳;当有人遇难,他亲自购置棺木,哭奠而殓葬;接见敢死队的战士时,称兄弟而不称姓名。遇到重要任务,必定询问众人的意见:“我兄弟谁能完成此事?”有人当路大喊道:“我欲杀敌,苦无短刀。”阎应元马上解下身上所佩价值二三十金的短刀,并为他带上。阎应元凡事以身作则,待人诚恳,故士、民都怀德畏威,濒死不悔。“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也不至于拱手献人矣。”此言甚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之本色。

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固守江阴那近3个月,击杀清军数万人,重挫了清兵锐气,钳制了清军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城破之后,仍拼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以阎应元为代表的江阴军民抗击满清的英雄事迹,凛凛气节在中华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