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危亡中的邻邦
时间:1598年
战场:露梁
主要将帅:邓子龙、李舜臣;小西行长、加藤清正
露梁海战爆发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这场战争是在明抗倭援朝战争中,中朝联军在露梁海域围歼侵朝日军的一场大规模海战。
李舜臣,字汝谐,号德水。朝鲜海军将领,抗日民族英雄。祖籍京畿道开丰,生于今首尔地区。李舜臣出身于没落士大夫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他颇有学问,善骑射,32岁时武举登科,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李舜臣刚直不阿,一生忧国忧民,追求正义,几处逆境而无悔无怨。47岁时任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后,积极操练水军,构筑防御阵地,并创建了铁甲战舰龟船,防范倭寇的进犯。
明万历年间,日本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全国,但国内仍有一些拥兵自重的封建主难以控制,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丰臣秀吉将国内的注意力引向国外,制定了先占领朝鲜,后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第一步,他先向朝鲜提出了“假道入明”的狂妄要求,遭到朝鲜政府的坚决拒绝。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十三日,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壬辰战争”。
日本侵略军乘大小舰船700余艘,从对马岛渡海,翌日晨于釜山登陆,兵分北、南、中三路发起进攻。仅2个月的时间,日军就占领了汉城、开城和平壤。朝鲜面临着亡国的危机。于是,朝鲜国王遣使向明朝求援。朝鲜一直是我国的友好邻邦,唇齿相依,且“关白(指日本首相丰臣秀吉)之图朝鲜,其意实在中国。”(明援朝经略宋应昌语,见《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二)鉴于这种情况,明朝廷遂决定发兵援朝抗日。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二十三日,明朝派军入朝参战。翌年初,明军连克平壤、开城。四月二十日,收复汉城。日军退据南部诸道,并提出议和,不久,实现了停战。这年八月,丰臣秀吉病死,留遗命自朝鲜撤军。东南会战以后,侵朝日军被压缩在东南沿海的顺天、泗川、南海一带。十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死讯传到朝鲜,日军全线撤退。当时,盘踞朝鲜东南一隅的日军,除了驻蔚山的第一军主力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6万余人,其撤退安排是:东部驻西生浦、梁山、竹岛各部,于十一月先行撤退,于釜山集结,候船返国;中部居昌之日军,就地上船迳返本国;西部驻顺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军,待东部日军撤离后,分头到巨济岛集结,再乘船返国。
日本水军在开战时,拥有1000余艘舰船,到战争末期已发展至3000艘左右。其数量虽然可观,不过构造简单,性能较差。装备的武器为铳(即原始的滑膛枪炮)、枪、弓矢、倭刀等。朝鲜水军兵力约4.8万多人(占朝鲜总兵力的1/4),拥有船舶488艘,包括战船80艘(每船80人),辅助战船192艘(每船30-60人),勤务船26艘。在这些战船中,李舜臣创造的“龟船”别具特色。这是一种大型战船,上复盖板,板上有十字小槽,小槽以外的地方,遍插利刃及锥尖。前为龙头,龙口是铳穴;后为龟尾,尾下亦有铳穴。两舷各有6个铳穴,铳穴下有橹8至10支。龟船甲板坚固,机动灵活,攻击性和防护能力均较好。
日水军呈秀吉之曾经说:“朝鲜人水战大异陆战,且战船大而行速,楼牌坚厚,铳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尽被撞破。”可见在李舜臣领导下,朝鲜水师不仅武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是一支累败日军的海上劲旅。万历二十五年(1597)七月二十五日,丰臣秀吉增兵北犯。次年,中朝联军大举反攻,连续奏捷,将日军迫压于朝鲜南部。明朝投入朝鲜战场的兵力约4万人,后来逐渐增加到5.8万人。其中水师1.3万人,战船500余艘。战船的种类繁多,有福船、楼船、栢槽、沙船、苍船、铜绞艄、海舫、八喇虎等。战船武器装备精良,除弓、弩、刀枪、矛等冷兵器外,还有大量火器,如佛郎机、虎蹲炮等。据史料记载,明军火炮的射程最远可达3000米,而日军最远只有200米。(www.daowen.com)
丰臣秀吉死后,日军兵分三路从海上撤退。当时,中朝联军水师主力2.6万人,约有800艘战船,部署于古今岛一带海面,将朝鲜半岛西南海域的制海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明朝水师提督陈璘最先获悉日军撤退的情报,于是决定在海上阻击日军,并进行相应的部署:1. 联军水师主力从古今岛向前推进,前出到左水营、猡老岛以东海面;2. 在左水营建立基地和联合作战指挥所;3. 以一部兵力占领猫岛(今韩国全罗南道顺天东南),封锁光阳湾(顺天东南),控制露梁津海峡(今韩国庆尚南道西南),截断小西行长所率第三军的退路;4. 以一部兵力巡逻露梁海峡及其以东海域,监视泗川、南海、固城各地日军之动向。
驻朝鲜西部的日军接到撤退命令后,拟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十一日起开始进行撤退。日军驻顺天的第二军先撤,接着,驻泗川、南海、固城的日军,依次到巨济岛集结,候船回国。十一日晨,第二军部队登船待发。其先遣部队驶至光阳湾口的猫岛附近海面时,遇到中朝联军水师的拦击,退路被截断。为了突出重围,第二军编组了一支冲锋船队,连日向中朝联军水师发动攻击,均未能奏效,被迫向驻泗川、南海之日军求援。
此时,驻泗川、新城之日军第五军主力,在岛津义弘的率领下,已经登船,只待涨潮出发,驶向巨济岛。岛津义弘接到小西行长的求援信后,当即率领这支庞大的船队,于十八日夜乘月色疾驶向露梁海峡,企图突入光阳湾,以解小西行长之围。中途与自南海开来的宗智义部船队会合。两支船队会合后,共有兵力万余人,舰船500余艘,于午夜开始通过露梁海峡。
陈璘获悉日援军西进后,立即调整部署,决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围歼赶来救援之日军。其作战部署是:1. 命副将邓子龙率兵1000人,驾3艘巨舰为前锋,埋伏于露梁海北侧,待日军船队通过海峡后,迂回至侧后方发起攻击,切断其归路;2. 以陈璘率明朝水师主力为左军,泊昆阳之竹岛与水门洞港湾内正面阻击,等待时机出击;3. 以李舜臣率朝鲜水师为右军,进泊南海之观音浦,待机与明军两面夹击日军。
十九日丑时,岛津义弘率军万余、战船500只西上,进入露梁海明军预伏地,遭到陈磷部阻击,调头南下。天亮,日军发现前面有伏兵,又向北回师,遭到北岸邓子龙部截击。中朝联军三面合围,于露梁海与日军展开激战。此时,“月挂西山,山影倒海,半边微明,我船无数,从阴影中来,将近贼船,前锋放火炮,呐喊直驶向贼,诸船皆应之。贼知我来,一时鸟铳齐发,声震海中,飞丸落于水中者如雨。”(《柳成龙惩毖录》卷二)联军驾船逼近日舰,士兵们纷纷跃上敌船,短兵肉搏。北岸邓子龙率士卒300登上朝鲜船,奋勇冲杀,由于敌众我寡,力量悬殊,邓子龙部旋即被日船包围。“子龙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气弥厉,欲得首功,急携壮士二百,跃上朝鲜船,直前奋击,贼死伤无数。他舟误掷火器入子龙舟。舟中火,贼乘之,子龙战死。”(《明史·邓子龙传》)
战斗持续到中午,陈璘派水师副将陈蚕、游击季金率部来援。与此同时,中朝联军水师左右两路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大岛以东海面的军船队主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朝鲜李忠武公行述》对这场战斗作了生动的描述:“两军突发,左右掩击,炮鼓齐鸣,矢石交下,柴火乱投,杀喊之声,山海同撼。许多倭船,大半延燃,贼兵殊死血战,势不能支,乃进入观音浦,日已明矣。”陈璘率主力与李舜臣夹击日舰,施放喷火筒,日军大部分战船被焚毁。日军跳水登岸,又遭陆上明军截杀,伤亡大半。石曼子不支,仅率50余只战船溃逃。
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师跟踪追击,进至观音浦,再次与日军血战。陈磷也率中国水师赶来支援,用虎蹲炮连续轰击,日船纷纷起火。在一片混乱中,日军仍垂死挣扎,拼命反击。李舜臣领先督战,中弹牺牲。其子秘不发丧,鸣鼓挥旗,代父指挥,继续同中国水师并肩作战。陈璘乘胜挥军西进,将日军准备用于撤退的船只百余艘几尽焚毁,并与陆路刘綖军夹攻顺天日军。但小西行长率余部逃脱。
此战日军死亡人数以万计,第五军主力几乎悉数被歼,舰船也几乎全部覆灭,其中200艘是在退潮时搁浅,被焚毁的。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海上歼灭战。
露梁海战是在近400年前由中朝水军进行的,以切断敌人海上退路为目的的海上战役。这次战役给侵朝日军以歼灭性沉重打进,对战后朝鲜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朝联军水师在这次海战中,密切配合,最高指挥官陈璘善于准确判断情势,并根据敌情变化,及时调整部署,迅速转移兵力,依托岛岸,隐蔽待机,适时出击。先对一部从海上撤退之敌军实施严密封锁,迫其求援;在另一部敌军赶来救援时,又迅速断其退路,从南北两个方向进行夹击,达到了全歼敌军的目的,取得了战争决定性胜利。
中朝两国水师在统一指挥下,密切协同,英勇作战,是露梁海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朝鲜水师统帅李舜臣身先士卒,中国老将邓子龙奋不顾身,最后都在激战中英勇牺牲;李舜臣牺牲后,其子仍“麾旗督战,向前不已”,表现了中朝两国军队勇敢善战,前仆后继,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
挫败了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进而进攻中国的狂妄计划,为拯救危亡中的朝鲜邻邦立了大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