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明朝碧蹄馆之战:影响深远!

明朝碧蹄馆之战:影响深远!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碧蹄馆之战爆发的背景:日军在平壤战败以后,日本侵朝众将在退守之间展开了激烈争论,最后在宿将小早川隆景的坚持下,日军决定全线收缩兵力退守王京,伺机与明军决战。碧蹄馆之战,李如松在大军没有完全渡过临津江,南兵炮手没有随军前进的情况下,急于率领少数骑兵进逼日军聚集的汉城,贸然前进,导致战斗失败。碧蹄馆之战是明军第一次援朝战争的转折点,影响深远。三月初,汉城内外日军总共只剩下5.3万余人。

明朝碧蹄馆之战:影响深远!

——援朝战争的转折点

时间:1593-1595年

参战方明朝、朝鲜;日本

战场:碧蹄馆

主要将帅:李如松、宋英昌;小西行长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15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1593年一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中日两国军队在这里所发生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永远载入了世界战争历史的史册。

1592年四月十三日,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出动20万大军入侵朝鲜,震惊世界的壬辰倭乱爆发了,朝鲜国王遣使向明朝求援。十二月二十三日,大明神宗皇帝下旨东征御倭援朝,东征提督李如松、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指挥4万大明军官跨过鸭绿江,抗日援朝。

碧蹄馆之战爆发的背景:日军平壤战败以后,日本侵朝众将在退守之间展开了激烈争论,最后在宿将小早川隆景的坚持下,日军决定全线收缩兵力退守王京,伺机与明军决战。宣祖二十六年(1594)正月十七日,小西战败退回王京,十八日开城日军退至王京集结。此时,京城集结的日军的数量超过了5万人,有资料认为达到了7万人,也有资料说是12万(12万的说法比较夸张,不太可信,一般认为日军是5万到7万人),而此时在朝的明军总兵力约4万人,朝鲜正规军在日军侵略前号称约20万人,但在明军攻打平壤战役中却只能出兵5000人相助,可见其损失之严重。李如松于九日收复平壤,十九日先遣部队进至开城,二十四日李如松率大军抵达开城。在开城,李如松召集诸将开会,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以游击将军钱士桢为首的稳健派认为,日军重兵集结于王京,敌众我寡,只可智取不可强攻,以副总兵查大受为首的激进派则认为,平壤一战大获全胜,日军必然胆寒,若不及时乘胜追击,敌人必定会放弃王京远遁。由于各路将领意见不统一,朝鲜方面提供的情报又不确切,使得东征军无法明确下一步作战计划。于是李如松派出查大受、祖成训(祖大寿之父)等率领明军3000人往京城方向搜索前进,探勘沿途地形,以便于指定进攻京城的军事计划。

平壤收复之后,明军继续推进。

宣祖二十七年正月二十日,由李如松等率领的左军抵达开城,日军已将该城屠掠焚烧殆尽向南退去,遂明军继续向临津江进发。

正月二十三日李如松率军到达开城,准备将王京汉城一举攻下。与此同时,经略宋应昌也在考虑攻打王京问题,他给李如松写信,说:“前者平壤倭奴虽众,犹属一支,攻之宜急。今各路者总归王京,其势大合,且去爱州道途千里,其为当慎视前犹甚。必须俟我刍粮军火器械并集充裕,然后进剿,方为万全。”

二十五日,他又给李如松写信说:“如刍饷未至,不若暂守西岸,俟有次第,一鼓下之。何如?”

二十六日,李如柏率军进至临津江附近,见有日军三四千人在江这边,于是停止前进扎营与敌对峙。不久,日军渡江而去,明军扎营江边,等待提督李如松的到来。在李如松到达之后,于二十六日率军从临津江下游涉过浅滩,进驻坡州(汉城北)。

此时,在汉城的日军约有5万,他们在探知明军继续南进之后,经过整顿向开城方向进发,总兵力为4万余人,前锋约2万人。

二十七日晨,李如松遂驰向碧蹄馆(汉城北30里)亲自察看通往汉城的道路形势。

在这之前,李如松已命查大受、祖承训率精兵3000与朝鲜防御史高彦伯向汉城进发。

查大受等军与日军相遇于迎曙驿前,斩敌60余级。日军见其前锋受挫,悉众而来,列阵砺山岘。查大受见敌势大,遂退屯碧蹄。

日军以正面进击,两翼迂回的战法,渐渐逼近查大受营。这时,李如松还在赴碧蹄馆的路上,听闻朝鲜高彦伯的军官报告后,急忙驰达碧蹄馆,指挥其所率1000亲兵列阵对敌。

明军施放火箭,敌少却,复见明军少,又集众进攻,并径直向李如松冲来。因敌我众寡悬殊,明军势不能支,于是挥兵撤退,李如松亲自殿后。

日军直逼李如松,指挥李有弄殊死救,被杀。李如梅、李宁奋勇向前,夹击敌人,李如梅将逼近李如松的日军射下马,李如松才得以脱险。明军撤退,日军追至惠任岭。

这时杨元率后续大军1000余人赶来,日军见状退回。

此战中明军斩获日军167级,夺获日军马45匹,兵器91件;明军阵亡264员,伤49员,损失马匹276匹。当晚李如松退至坡州,后又退驻开城。

碧蹄馆之战,李如松在大军没有完全渡过临津江,南兵炮手没有随军前进的情况下,急于率领少数骑兵进逼日军聚集的汉城,贸然前进,导致战斗失败。

碧蹄馆之战是明军第一次援朝战争的转折点,影响深远。

日军此时也处于困境之中,在平壤战争中受到了严重打击,碧蹄之战虽说给明军以打击,但日军也损失不小,士气低迷;汉城周围因战乱农民无法耕种,饿殍载道,龙山仓被焚,粮食供应不足,疾疫流行。

三月初,汉城内外日军总共只剩下5.3万余人。平壤战役后,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之间的矛盾加深,小西行长说:“吾等率七万兵而无功,清正提二万军得朝鲜王子,彼自以为功,吾深愤焉。若许贡则请卷兵而归。”明军援朝之举使他感到仗打不下去了,欲求和罢兵。

议和的消息已经传出。当时小西行长移书给曾与他打过交道的沈惟敬,“恳求封贡东归”。

宋应昌得此消息后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方面决定同日军议和,派沈惟敬去汉城,认为“倭如听从,亦不战而屈人兵矣,功亦非细”。

另一方面,仍然准备进剿日军,继续调兵至朝鲜,戒令援朝之军不得“生退心”。

沈惟敬去汉城时,他写信给小西行长,提出议和条件:日军全部撤出朝鲜,送还被掳的朝鲜二王子和大臣,日后可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www.daowen.com)

小西行长因侵朝军受挫,粮饷不济,疾疫流行,想要撤兵。明兵部尚书石星认为明军长期在异域作战,师老兵疲,也有撤军的打算。朝鲜国王一意想复国复仇,多次恳请明军进击,宋应昌鉴于当时的形势,按兵不动。

沈惟敬于三月上旬启程前往汉城,于三月二十四日返回义州宋应昌处,双方经过谈判,日军答应于四月初八从朝鲜撤退并送还朝鲜二王子及大臣。

二十五日,宋应昌接见沈惟敬,同他说:“此间和议,汝既专主。我不当欺朝鲜,亦不敢诬朝廷,你须率策士五人领倭众归日本,受关白降书以来。我得此然后转奏请旨,封关白为王,使之进贡。”

四月初,沈思贤、胡泽、吴宗道、谢用梓、徐一贯等启程去汉城,督促日军履行和议。不过日军并没有按和议于四月初八退出汉城,一直拖道四月十九日才从汉城撤退,还带走了朝鲜二王子和被俘大臣。

四月二十日,李如松率明军进入汉城。宋应昌为履行和议禁止明军和朝鲜军民击杀撤退的日军。日军开始急速南撤,四五天后放慢了速度,每天只行三四里。

宋应昌因日军未归还王子,遂令明军和朝鲜军进击,但实际上李如松等不但不进击,还阻止朝鲜军民进击。抵御倭寇的军队成了护送日军的大军。

五月下旬,日军退至釜山,没有送还王子,且修建营寨,有久居之葸。

宋应昌欲进剿,但明军内部矛盾更深,李如松埋怨宋应昌军令不行。

七月,宋应昌令在日军营中的沈惟敬,催促日军撤退,并送还王子;否则将予以追究。日军这才送还王子,沈惟敬同日军使臣小西飞一起回来,但日军并未退去,并大肆进攻晋州(属庆尚南道)。

当时明刘蜒军与吴惟忠军在大丘(属庆尚南道)、骆尚志与宋大斌军在南原(属全罗北道)、王必迪军在尚州(属庆尚北道),朝鲜遣使多次请求明军援救,明军没有得到命令,皆按兵不动。

日军攻破晋州,屠城,斩杀6万人。这时李如松方想进兵,但不久闻日军已退出晋州,遂按兵未动。

七月下旬,日军部分撤出朝鲜,但仍然盘踞釜山等地,筑城掘堑,役使朝鲜人耕田种地,不肯渡海归日。明廷鉴于日军已大部撤出朝鲜,于是下令明军撤回,只留刘蜒军暂驻朝鲜。

十二月,命宋应昌、李如松还朝,以顾养谦为经略。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日使者小西行长的书记小西飞来到北京。明廷决定册封丰臣秀吉,以临淮侯勋卫署都督佥事李宗城为正使,五军营右副将署都督佥事杨方亨为副使,沈惟敬为随从,前往日本进行册封事宜。不过以日军全部撤出朝鲜为册封条件。

万厉二十三年(1595)九月,李宗城报告日军先后离开,但到受封之后才能全部撤完,明廷决定册封。

万历二十四年(1596)二月,忱惟敬借口安排丰臣秀吉册封礼仪,同小西行长先赴日本。四月,册封使李宗城潜逃,明廷议令杨方亨为正使,沈惟敬为副使;六月,杨方亨赴日。

九月初二,丰臣秀吉受封,事实上丰臣秀吉接受日本国王的封号是假的,他根本不满足这一封号。

早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长谈判之时,日本就已提出要霸占朝鲜八道中之四道,要朝鲜送一王子和大臣去日本为人质,并送交水不背叛日本的誓约,而要明朝将公主嫁给天皇,并恢复勘合贸易,还要两国大臣交换誓约等一系列无理要求。

沈惟敬未将这些上报明朝,而只是说日本已答应撤出朝鲜、归还朝鲜和请求封贡。

待到封贡之时,朝鲜既未把王子作人质,也没有派王子去贺礼,仅派较低级的官吏去贺喜。丰臣秀吉恼怒,拒不接见朝鲜使者,并立即决定再次派兵侵朝。持续3年多的和议至此已经破裂,战火又要在朝鲜半岛重新燃起。

拖延3年多的和议是在双方力量暂趋于平衡的情况下出现的。

平壤收复之后,日军集结于汉城,此时明军与日军在力量对比上敌众我寡,加以天时多雨,道路泥泞,不利进军,明军内部不和等原因,要想迅速攻下设防较为坚固的汉城有一定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宋应昌决定采取和议的方针,同时不忘战争准备,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和议之后,日军没有按期于四月初八退出汉城,退出之后又不送还王子,首先破坏了和议,宋应昌决定进剿也是对的。

但由于明军内部不和,军卒厌战;而日军始则迅速撤退,后则步步为营,明军没能攻击日军,使其得以安全退至釜山,失去了野战中歼敌之良机。

日军退到釜山之后,再度侵犯咸宁、晋州,这更是肆无忌惮地破坏和议,明军完全可以给其以更大的打击,但按兵不动,加藤清正的日军未受到打击,明军再次失去歼敌之良机。

之所以如此犹疑,其最重要原因是明廷以兵部尚书石星为首的一些人,既没有认清日本侵略者的本质,也没有识破日军的和谈阴谋,完全寄日军撤退于和谈。

在这种一厢情愿的考虑下,在日军未履行和议的情况下,明军匆匆撤军,原议留朝鲜1.8万人,结果只留刘蜓的5000人,原议日军撤退后再行册封,也在日军未撤完就进行,并全部撤军。

和谈应该坚持有利原则,活或者作为一种策略,利用暂短的和平时期积蓄力量,为更大的斗争做准备。但石星等人计不及此,又所用非人,以沈惟敬这样的人为谈判代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一昼夜交战阵亡将领高达15员之多,可见当时战况之惨烈。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击退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明军在朝鲜的总兵力不过才4万,哪来的10万铁骑?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日军彻底丧失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龟缩汉城不敢出城迎战。后来,李如松派遣敢死队奇袭龙山大仓,将日军数10万石军粮烧的一干二净,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除了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外,其余各地均被明军收复。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

碧蹄馆之战是明军第一次援朝战争的转折点,战后双方议和。丰臣秀吉吞并朝鲜,进占中国的野心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和议对日本来讲只不过是暂时的休战,是缓兵之计,时机一到,还要发动侵朝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