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国威
时间:1592-1593年
战场:朝鲜
主要将帅:宋应昌、李如松
宋应昌(1536-1606),字思文,号桐岗。他的先祖是会稽郡人,后来迁徙仁和(今杭州),数传至应昌,故居孩儿巷。宋应昌生有异禀,方面紫髯,目光如电,英气逼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官山西、河南、山东、福建,每到一地就任均问民疾苦,洞察边情,心忧天下,屡次上疏、策,识者早知其负安邦攘敌之略。后巡抚山东,料到倭寇将有侵略明朝的举动。念山东北卫京师,屏藩东海,战略地位非同寻常。因上《海防要略》,进选将、练兵、积粟三策,并亲历海口,多方策划,加强戒备。而众人都说他书生迂阔,不切实际。不久宋应昌调离,而倭寇侵略明朝之报,已接踵而至。
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关白”(丞相)丰臣秀吉率军十余万,从对马渡海,于釜山登陆侵犯朝鲜,妄图由此进取中国。自5月至7月,日军连陷王京(汉城)、开城、平壤北上。日军所到之处毁坟墓,剽府库,虏王子、宫眷,八道三韩,残破几尽。国王李目公被迫退到鸭绿江边的义州,向明王朝告急,请援的使臣络绎不绝。
历史上,中国和朝鲜两国无论各自的政权怎样更迭,国号如何不同,自古就唇齿相依,血肉相连,关系非比寻常。自16世纪90年代以来,朝鲜半岛屡遭入侵,历史一再重演。400余年间,先后三次濒于危亡,而中国皆出兵救援。万历二十年明廷应邀援朝是为第一次。然而那时倭势猖獗,两次派兵援朝,连遭败绩,一时中外汹汹,举朝无敢应者。因此前宋应昌曾洞见边情,朝臣服其先见,乃稽首公推。诏拜兵部右侍郎经略蓟辽、山东、保定等处防海御倭军务,赐尚方剑,仗铖出征。时在当年九月。
至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初,兵部征调的5万军队已有蓟镇马步兵8100,保镇5000,辽镇7000,大同镇5000,宣府镇5000到达指定地点。户部已给辽东发银20万两,并发银山东、天津,储运军粮,临、德二仓各发粮5万石,朝鲜也准备了5万兵马2月的用粮量,准备基本就绪。
朝鲜是个多山、多水田的国家,且日侵略军善于陆上步兵作战。骑兵在平原旷野对付步兵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多水田和山地的朝鲜则无法发挥其威力。
东南沿海的抗倭经验表明对付日军必须用训练有素的陆兵,宋应昌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明军作战方向在未渡江之前就已经确定好了。(www.daowen.com)
宋应昌临危受命,其时经略初创,部署未定。应昌从容策划,奏以大将军李如松为提督,移檄四镇,分兵驻扎南北要害,绵延三千里,首尾呼应,为不可胜之势。然后调兵遣将,分左、中、右三路出关,一军肃然。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十二日,经略宋应昌在给朝鲜国王的信中说;“大兵渡江攻取平壤、王京等处。”
十四日,宋应昌在接见朝鲜使臣吏曹判书李山甫时又说:“须用三道进兵交战。收复平壤,则我当请国王进驻平壤。收复王京,则请国王进驻王京。待到尽灭倭贼,尽复尺寸之地,然后当复圣上之命。”
明代的车载无敌大将军
二十一年(1593)二月六日兵包围平壤,堵住三城门,布置铁蒺藜几层。明军英勇善战,在火炮掩护下,登上城楼,经过两天激烈奋战,光复平壤。日军被烧死杀死无数,余部30万众在日本将领平行长的带领下逃往釜山。宋应昌乘胜追击,夜烧敌军粮仓13座,日军饷尽空。宋应昌督师猛追,进击至南原、晋州,迫使日军败退至熊川西生浦,取得了援朝战争的胜利。此时宋应昌本欲乘胜驱敌于陆,而使朝鲜水军合力歼日军于海。但以兵部尚书石星为代表的主和活动一直没停止过,至此极力主张撤兵,不断后援,师老力薄,难竟全功。宋应昌心有所危,因此上《慎留撤,酌经权》疏,极言中朝形势,及留兵防倭之要。疏上不纳,而撤兵之议已定。
宋应昌此时心力交瘁,一度中风,请求回归故里。他上疏四次始得入关,准回籍调理。当时朝鲜上下,沿途感泣相送者绵延数百里不绝。万历二十二年八月告庙宣捷,有旨封赏,恳辞不获。故里孩儿巷西原有“经略华夷”石牌坊,应该是在此时所建造的。但应昌绝意仕进,当年三月即已归隐孤山,口不言功。喜读书,尤深书、易,历阅世变而融会于心,每有独见,学者罕得窥见其堂奥。
万历二十三年秋,和议告成。过一年,丰臣秀吉再度侵犯朝鲜,果然如宋应昌所料。然而议和者如得了健忘症,纷纷力斥宋应昌议和撤军之非。幸其时邓子龙与朝鲜名将李舜臣继起,齐心协力抗敌,丰臣秀吉忧愤而死;其残部在渡海归国之际被歼,一如当年宋应昌未竟之策,终于取得了第一次朝鲜战争的彻底胜利。
有关万历一朝,后世史家如赵翼曾称:“明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其时,国内政治已日趋腐败。而援朝之战,虽然受到和议的干扰,然而择帅得人,竟克全功,实属不易,宋应昌等人功不可没。
宋应昌死于万历三十四年,享年71岁。殁后17年犹未葬,其功终不得白。丹心虽在,明史无传。生前编有《经略复国要编》,集其在经略任内及事后疏奏、文移、檄牍、函扎,旁及各部题奏、朝鲜谢咨等大量文件。举凡有关宋应昌的谋议,中倭之间的争战,及当时内外情形,均可考而知之,足补史乘之缺失。这也是宋应昌的明智之处。虽然受谤于当世,但留此心迹,或可见知于后人。这本书在乾隆时期被列为禁书,入全毁书目,险遭不测。而孩儿巷西原有的“经略华夷”石牌坊,历经世变,早已经不存在了。今逢盛世,追思先贤,其功岂可泯没,尤其在朝鲜半岛再度成为东北亚热点的今天。
杭州历史上的文人多不胜举,但在援外抗争上打出国威,大败日寇得胜归朝的仅宋应昌一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