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明朝邓茂七农民起义:一本详尽书解读明朝战争

明朝邓茂七农民起义:一本详尽书解读明朝战争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邓茂七,明农民起义领袖。邓茂七联络众佃农拒送“冬牲”,官府派兵前去拘捕他,邓茂七杀死弓兵,率众起义。延平府派兵300人前来镇压,邓茂七设下埋伏,杀退官兵。明正统十三年二月,邓茂七于陈山寨杀白马祭天,与参加起义的将士歃血为盟,宣告正式起义,自号铲平王。义军加紧攻城,他们再次向省城告急,明廷派总兵徐恭率兵2000到达处州,同样不敢出战,遂又派人向正在福建进攻邓茂七的张楷告急。

明朝邓茂七农民起义:一本详尽书解读明朝战争

——招抚、离间农民起义军

时间:1448-1449年

参战方:明军、农民起义军

战场:福建

主要将帅邓茂七、叶宗留

叶宗留,浙江庆元人,少年学过武艺。后为生活所迫,进山采银矿。后为明代矿工起义首领。正统七年(1442)年,他与王能、郑祥四、苍火头、陈恭善等(一作陈善恭)在浙闽山区采银,曾遭福建官兵追捕。明正统十二年(1447),在庆元率矿工起义,自称“大王”。他兵分两路,一路进攻福建浦城(今福建省浦城,位闽北崇安东北),一路进攻江西入闽之要道车盘岭(今江西省铅山东南)。

邓茂七,明农民起义领袖。原名邓云,儿时“勇悍自智”,及长“以豪侠为众所推”。江西建昌(今南城)人,后来迁居在沙县二十四都黄竹坑(今属梅列区)。明正统十二年(1447)邓茂七被推为二十四都总甲,率民兵负责地方防务。沙县旧例,佃户逢年过节必须在田租之外另送田主鸡、鸭等物,俗称“冬牲”。邓茂七联络众佃农拒送“冬牲”,官府派兵前去拘捕他,邓茂七杀死弓兵,率众起义。延平府派兵300人前来镇压,邓茂七设下埋伏,杀退官兵。明正统十三年二月,邓茂七于陈山寨杀白马祭天,与参加起义的将士歃血为盟,宣告正式起义,自号铲平王。10天之内,起义军人数发展到数万之众。尤溪蒋福成、清流兰得隆等也起兵响应,八闽震动。

明初,由于元末的农民战争,全国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过去失去土地的贫苦农民有一部分又得到了土地,自耕农增加了,元末时期的土地集中的趋势有所缓和。

但随着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等朝近70年的社会相对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土地兼并又逐渐加剧,由土地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和尖锐。

至正统年间,土地兼并有日趋加剧之势。随着土地的兼并,一些自耕农破产了,有的沦为佃户,有的成为流民,流落他乡。农民失去土地,还要受到苛重的赋役盘剥,不堪忍受而相率流亡。

宣德年间,个别地区已出现了流民,到了正统年间,各地流民大幅增加,逐渐成了社会上的严重问题。

这些逃亡的贫苦农民有的进了城镇,或当手工业者,或做出卖劳动的佣工,有的逃入深山老林,或自开矿,过着不输租赋,不应差徭的生活。

但朝廷制止私人开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的矿工不得不起来自卫。私自开采的矿工为了维护其开采的权力,纷纷骂道:“留宝丰场,听我采取,不然杀人。”其首领就是叶宗留。

正统七年(1442)他们曾在宝丰场(在今福建宁德西北)开矿。官兵追捕,他们就组织武装反抗。正统九年(1444)叶宗留和陈鉴胡一起在福建福安杀了逮捕他们的参议竺渊。之后,明廷恢复开矿,他公然自称大王,并向官府下战书,要与官军大战。

有司欲对其他“盗矿”者采取安抚的政策,唯独对叶宗留等“调福建官军擒捕”,并请求“量调处州官军策应”。

英宗不同意调浙江官军,认为“采矿皆小民失业所为。今宥罪令复业,理当遇散”,故没激起叶宗留他们更激烈的反抗。正统十二年(1447)二月,叶宗留领导的矿工们“盗掘”处州的少阳坑,但所获甚微。九月,又到云和(今属浙江)遍掘诸坑,仍无所获,遂回家乡庆元。过数日,又往政和(在今福建松溪东南)掘少亭坑,所获“亦不给用”。

加上官军追捕甚急,叶宗留提出“与其取于山,劳而无获,孰若取于人,一举而有余也”,于是率众起义。义军开始进攻政和及其附近村落,后回到庆元,号召群众,队伍从数百人壮大到数千人。叶宗留招龙泉(今属浙江)良葛山人叶七为教练,演习兵器,训练队伍,以便作战。

起义军得到初步发展后,自福建的浦城进攻建阳(今属福建)、建宁(今福建建瓯),当地官员纷纷逃匿,广大群众踊跃参加。与此同时,叶宗留还分兵占据车盘岭。车盘岭在江西铅山南60里,车盘岭东面分水关是由赣入闽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正统十三年(1448)二月,邓茂七率农民在沙县举行起义,先后攻打上杭(今属福建)、汀州(今福建长汀)、杉关(在今福建光泽西)、光泽(今属福建)等地。叶宗留命令他的部下与邓茂七“阴通间谍”。

八月,明朝派左都督刘聚、右副都御史张楷率兵6000人,攻打邓茂七起义军。张楷率军到广信(今江西上饶)被叶宗留的起义部队挡住去路,不敢前进。浙江、福建地方官员催促张楷进军,请求他攻打叶宗留。指挥戴礼率兵500进攻义军,十一月在黄柏铺(在今江西铅山南)与义军交战,双方伤亡相当。但此次作战叶宗留不幸中流矢身亡。义军退入山中推举叶宗留之子叶希八为领袖,仍打着叶宗留的旗号,继续斗争。

义军进掠车盘岭,驻十三都(在今江西铅山东南),准备返回浦城(今属福建)。明军都督陈荣率兵2000同戴礼合兵,再次进攻义军,大败。陈荣、戴礼均被义军杀死。此战叶宗留义军有力地配合了邓茂七义军的作战,获取大量武器,并于1449年二月乘胜取浦城,随后进入浙江,过龙泉,入据云和山中。

此时义军已发展至数万人,丽水的杨希和鲍村的陶得二又各率数千人来归,起义的队伍更加壮大,实力更强。在云和山中,义军商定了进一步的作战方略,即“由朱湖尽掠府城,乃结寨驻鲍村,取货于义乌,掠人于松阳,官军虽众,不能越冯公岭而相迫矣”。即义军决定以鲍村为根据地,占领处州府城,以义乌(今属浙江)的物力和松阳(在今浙江丽水西)的人力壮大自己的队伍,凭借冯公岭的险隘,割据金华和处州两府的广大地区。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设想,义军决定首先进攻处州府城。处州“虽僻处一隅,而南邻闽粤,可树捣瑕之功,东迫永嘉,已具建瓴之势”。义军占领处州,可南取福建,东下温州,大有发展余地。处州守臣惊慌失措,忙向省城告急。

正统十四年(1449)三月,省派都指捧沈鳞、参议耿定、佥事王晟率兵4000到达处州,但不敢贸然出战,只是婴城自守。义军加紧攻城,他们再次向省城告急,明廷派总兵徐恭率兵2000到达处州,同样不敢出战,遂又派人向正在福建进攻邓茂七的张楷告急。此时邓茂七已战死,朝廷令金濂攻打茂七余部,又命张楷回师处州,攻打叶希八部。张楷还没到处州,城内粮饷已经缺乏,守城将领一筹莫展,相对哭泣。

五月,义军攻城愈急。总兵徐恭出城迎战,大败,都指挥沈鳞、参议耿定,佥事王晟均战死,徐恭只身逃入城内,再也不敢出战。

与此同时,义军一部进入了江西广信境,杀永丰(今江西广丰)知县,进攻上饶。义军另一部陈鉴胡攻破松阳、龙泉,后又分攻青田、武义、义乌、东阳(今均属浙江),自号太平国王,建年号泰定。后投降官府,六月解至京师

张楷率军达到衢州(今浙江衙县)后,水陆并进,经过兰溪(今属浙江)到达金华(今属浙江)。令军中制造竹笆350面,然后兼程前进至处州界,驻扎天铜山寺(在今浙江金华南,临南溪)。义军派人以求抚为名侦察张楷军之虚实,接着义军以万人向其发动进攻。(www.daowen.com)

张楷军当时驻营平地,军中有善骑射的蒙古和回族士兵,列3阵迎战。义军攻中军,被蒙、回骑兵射杀300余人。明军又左右合击,义军又死200多人。义军持枪者多因竹笆牵制而被擒获。整个战斗义军死600余,被俘百余,受到重挫。

张楷首战获胜之后,采取招抚的办法。令军中义军的乡亲何受等持招抚的檄文入山反复进行劝降,并答应给以优厚条件,张楷并“以老母百口与誓”。在敌人的招抚下,义军领袖之一陶得二首先出山见张楷。张楷大加优待,给予重赏。接着叶希八、杨希等十余人又接受招抚。张楷令他们复业为民,官军中的何志三等也招抚了一些义军。

至六月,义军投降的已有9000余家,2万多人。数万人的义军没有被敌人的武力征服。却在敌人的招抚之下,焚烧山寨,下山为民。陶得二后来虽复起兵,但于景泰元年十一月被俘身亡,起义彻底失败。

恰时,御史柳华为镇压“矿盗”,令各村建立隘门望楼,将百姓按什伍的编制组织起来。还设立了小甲、总甲,置备武器,有警互相声援。邓茂七与其弟茂八,均为总甲,有权纠治不服从者。这为他们对抗地主,进行起义准备了条件。

福建的佃农每年收获之后,出了把田租送到地主家之外,而且还要给地主送鸡鸭等礼物-称作“冬牲”。邓茂七号聚众拒“送租”,让地主自己来收取,同时拒给地主送“冬牲”,他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地主控告,官府派巡检逮捕他,邓茂七率众拒捕,“杀弓兵数人”。官府派兵300余人前来追捕,茂七又率群众把前来的官军“格杀殆尽”,同时,知县和巡检被杀。

正统十三年(1448)二月,邓茂七“刑白马祭天,歃血誓众,遂举兵反”。当时福建参政宋彰,因贿赂王振当上布政使。他上任之后“侵渔贪恶”,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参加义军。邓茂七的起义队伍迅速扩大至1万余人。

壮大起来的义军队伍在邓茂七、陈政景率领下攻打上杭,然后回攻汀州。在这次战斗中,义军失利,陈政景等84人被俘,后遭杀害。邓茂七率义军占据杉关,杉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邓茂七占据要地杉关之后,迅速向东发展,进攻光泽县(今属福建),然后顺西溪(今福建富屯溪)而下,攻破邵武(今属福建)。但义军并没有占据邵武,而弃邵武攻占顺昌(今属福建)。逃跑的邵武官员返回,顺昌的官员也入保邵武。

在邓茂七义军接连获利,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尤溪(今属福建)炉主蒋福成率炉丁、市民、农村贫民举行起义,旬日间,远近村落纷纷响应,起义人数达万余人,他们占领了尤溪,与邓茂七相互声援。义军迅速发展壮大,震撼了八闽。

正统十三年(1448)八月二十一日,明廷派监察御史丁碹往福建招捕义军,同时任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刘聚、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楷率军继其后,“相机征剿”。义军准备攻沙县和延平府(治今福建南平)。

御史丁碹派同知邓洪等率兵2000前往沙县进剿义军,邓茂七与蒋福成合兵一起,击败明军,杀了邓洪。这时丁碹又玩弄招抚的阴谋,派人持笺至邓茂七的军中,诡称:“解散得免死”。邓茂七拒绝,说:“吾岂畏死求免者,吾取延平,据建宁,塞二关,传檄南下,八闽谁敢窥焉!”

邓茂七的战略意图是占据延平、建宁二府,控制仙霞、杉关两关,随后挥军东下,割据全闽。他拒绝了丁碹的招抚,杀掉丁碹派来的人,领兵占据沙县。邓茂七由此在沙县以南贡川、陈山一带建立了根据地,初步建立了政权机构,设置了尚书、御史、都督、指挥、千百户等官,自称“铲平王”。

初步建立了根据地和政权机构之后,义军为实现其战略意图,开始进攻延平。恰逢刷卷御史张海在延平,他派都指挥张某、刘某率兵4000人出城阻击义军。

城西双溪口,道路险隘,起义军20余人埋伏于左右的村店中。待前边的官军过溪将尽、都指挥和随从数十人赶到时,义军伏兵突起,用排栅堵塞道路,使得前边过去的士兵不能返回,然后将两位都指挥及数十名官兵全部歼灭。待前边的官军发现返回时,义军早已登上山顶,呐喊着冲下山来。

明军失去将领,全军溃退。这一次的伏击战,体现了义军的机智善战。

义军进围延平,都指挥范真等出城迎战,战败,范真与指挥彭玺战死。

此时丁碹已在延平。他一面请求增兵,一面婴城自守。刘聚、张楷等兵分两路向福建进发:一路由都督刘德新率领,自江西进兵,经建昌(今江西南城)于福建邵武会合;一路由张楷等率领。张楷到广信,被占据车盘岭的叶宗留义军所阻,前进不得。分兵攻打叶宗留的戴礼、陈荣败亡,叶宗留也战死,义军转攻浦城。这时刘德新军已到达邵武,张楷遂趋建宁(今福建建瓯)。

但明军失败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朝廷,十一月初,朝廷感到“贼众军寡,未易扑灭”,又授宁阳侯陈懋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保定伯梁瑶充左副总兵,平江伯陈豫充右副总兵,都督佥事范雄充左参将,董兴充右参将,刑部尚书金濂参赞军务,太监曹吉祥、王瑾提督神机铳炮,率领京军2万、江浙漕运军2.7万,往福建,会合前调官军,征剿邓茂七。

邓茂七造吕公车等攻城器械,围攻延平,城坚久攻不下。于是派出一支部队进攻城北的太平驿(当时属建安县),虽然杀敌200多人,但自己也损失百余人。自邵武过来的刘德新这时率官军已进抵建阳。义军将离城5里的桥梁拆除,进行防守。刘德新率兵与义军交战,义军1500余人战死,损失惨重,士气低落。张楷又乘机招抚,黄琴等30余人投降。

接着,黄琴等以阴谋手段擒获了结寨陈山的义军首领刘宗、罗海、郎七等。义军另一首领张由孙也投降,并引诱罗汝先等见张楷,投降官府。罗汝先等向张楷表示“愿杀贼赎罪”。张楷率兵到达延平,进攻围城的义军。义军损失千余人,遂撤围,转攻建宁,杀守臣张瑛等。此时,陈懋、金濂率领的4万多大军也已达到,寡不敌众,义军退入山中。

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在叛徒张由孙、罗汝先引诱下又出兵攻延平,落入官军的圈套。延平城东南、南、西南三面临建溪(今建江)、樵川,西北、北、东北为山涧、山巅,易守难攻。刘德新事先伏兵于溪北,并配置火器。当义军渡浮桥攻城时,敌火器齐发,义军被击毙数百人,全军溃退。官军乘胜追击,义军又被擒斩数十人。邓茂七中流矢身亡,百余船只落入敌手。邓茂七的死,使得义军一蹶不振。

邓茂七在攻打延平的同时,他曾遣将陈敬德从德化(今属福建)攻打永春(今属福建)。虽然失败,但余部在吴都总领导下又分别进攻泉州及其诸县,并于城南古陵坡杀知府熊尚初等。义军别部在杨福率领下,攻下了漳浦(今属福建)、南靖(在今福建南靖东北)长泰、龙岩(今均属福建),并围攻漳州城。

在汀州府,陈政景同蓝得隆等攻打汀州,虽兵败被杀,但其余部进入广东海阳(今广东潮州)等县。

邓茂七死后,义军一部推举茂七侄邓伯孙为领袖,退据后洋(在今福建漳平北),其余散走,各据山寨,后相继被官军剿捕。原茂七部有一员勇敢善战的将领张留孙,茂七战死后,张留孙继续拥戴邓伯孙。官军千户龚遂为了消灭邓伯孙部,写信给张留孙:“许其自新,令立功赎罪,似乎张留孙早已投降官军,并将此信故意落入邓伯孙手。邓伯孙果然中了敌人的离间计,疑张留孙叛变,遂将其杀掉。这样,义军丧失一员战将,由此义军内部人人自畏,相继投降官军。

邓伯孙势单力孤,于正统十四年(1449)五月被官军俘获。由邓茂七领导的起义军发展至数万,历时一年有余,蔓延8府,破20余县,至此宣告失败。此后,虽有零星小股义军继续斗争至景泰初年,也仅是一点余波罢了。

这些过去号称训练有素的军队,战斗力早已大不如前。它之所以战胜农民军不仅仅是由于集结了大量的军队,还由于利用了农民军战争指导上的一些失误,特别是采取了招抚和离间等一系列政治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