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失利殃及京师中流砥柱彪柄千古
时间:1449年
参战方:瓦剌军、明军
战场:北京
主要将帅:于谦
健儿马上吹胡笳,旌旗五色如云霞。
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平吞瓦剌家。
瓦剌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
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
将军出塞整戎行,十万戈矛映雪霜。
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又报缚戎王。
羽书捷奏上神州,喜动天颜宠数优。
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
——于谦
于谦像
“土木之变”后,造就了明代杰出的民族英雄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这首《咏石灰》诗,脍炙人口,这首诗是对他自己一生的事业成就、道德情操的生动写照。
于谦,杭州府钱塘县人,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在永乐十九年(1421)在京城会试时考中第一名,因其在殿试时,指斥时弊,得罪了皇帝,遂被降为第三甲第92名进士。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是于谦最崇敬的人。于谦曾任河南、山西巡抚20年,他精明干练、廉洁爱民,是位有名清官。但因刚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党诬告于谦,将其打进监牢,叛了死刑。
河南、山西等地官员和百姓听说于谦被诬陷,遂联名向明英宗请愿,请求释放于谦。王振眼见众怒难犯,又抓不住于谦什么把柄,只好将其释放,并恢复其原职。1448年,于谦被调入北京,担任兵部左侍郎一职。
明朝50万大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的消息,于第二天深夜三更传至北京。
原来,是英宗让和他一起被俘的锦衣卫校尉袁彬写了一封信,连夜进皇宫。信中说:“英宗被俘,希望用金钱将其赎回来。”
太后和皇后看完信,急得哭哭啼啼,秘密从宫里内库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丝缎,装了8匹马的背驮,偷偷给瓦剌军送去,想把英宗赎回来。
十七日一早,上朝的大臣们一听皇上被俘,全军覆没,举朝震动,一片恐慌,只是在殿廷上号啕大哭。
接着,自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陆续出现在北京城里。京城里人心惶惶,一些富户士绅纷纷携带家珍向南逃亡。
在这危急时刻,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下诏,立英宗年仅两岁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由成王朱祁钰监国,代理皇帝职权,总理国政。并召集大臣,商议如何对付瓦剌。大臣们七嘴八舌,但谁也想不出一个好的办法来。
翰林院侍讲徐理主张迁都南逃,扯着嗓门喊:“瓦剌兵强,无论如何抵挡不住,用我们这些老弱残兵去跟他们对阵,无异于以卵击石。臣这几日夜里观察天象,荧惑星曾入侵南斗,这说明天命已去,京城将遭大难,唯有一计,就是只有逃到南方去,暂时躲避一下,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
这时,于谦站出来声色俱厉地痛斥徐理说:“京师为天下之根本,一动根本就不可收拾了,宋朝的南渡就是一大教训!现在应当立刻调来四面八方的兵马前来支援,誓死守卫京师。谁再说南迁的话,就是动摇军心,应该砍头。”
徐理听了,吓得灰溜溜地站到一边,低着头不敢再胡说。
在京城危急时刻,于谦坚决主战。皇太后、朱祁钰和诸位大臣都赞同他的意见,朝野上下,决心守卫北京,太后让于谦负责指挥军民守城,指望着他能独撑危局。
于谦毅然的担负起了守城的重任。他一面加紧调兵遣将,将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的运粮军等全部调进北京,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八月,于谦升任兵部尚书。
一日,监国的成王朱祁钰在午门主持朝会,处理朝政时,群臣纷纷要求宣布王振罪状。
右都御史陈鉴更是哭奏说:“王振的罪恶,造成了国家现在的危机,使皇帝成为瓦剌的俘虏,应当把他的全家都杀了,没收其财产,这样才能平民愤,安定人心。”
朱祁钰深知王振党羽势力非常大,犹豫了半天没有作声。
这时,王振的党羽锦衣卫指挥马顺,见大臣们不肯退朝,于是趁朱祁钰态度不明朗,就上前大骂群臣,还吆喝着想把大臣们赶出午门。
这下可就激怒了众大臣。有个大臣冲上去揪住马顺的头发,大骂道:“你过去仗着王振作威作恶,现在看你还敢这么放肆?”大伙见状,一哄而上,揪住马顺就是一阵乱打,在一阵拳打脚踢,马顺被揆死了。接着又逮捕了王振的侄子、锦衣卫指挥王山,朝班大乱。
朱祁钰吓得六神无主,想退朝回宫。只见于谦上前扶住并劝说他当众宣布,马顺等人当死,百官无罪,遂朝会秩序恢复。
铲除了王振余党之后,于谦全力加强北京的防御。首先将离北京较近的南北两京、河南备操军士、山东及南直隶沿海备倭军士、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士调来,紧急集中北京,以应守卫之急。随后又从全国各地调集精兵强将,加强北京的防守,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组织起22万人的守卫京城的大军。
瓦剌首领也先虽俘虏了明英宗,并没把他杀死,而是挟持着当人质,不断骚扰边境,还以送英宗回来为名,率兵进攻北京。
国不可一日无君。
九月初一,于谦联合文武百官向孙太后请求,立明英宗惟一的弟弟、22岁的朱祁钰为皇帝,遥遵被俘的英宗为太上皇,孙太后同意。朱祁钰即位后的年号为“景泰”,史称景泰帝,这就是明代宗(又叫景帝)。景泰帝命令于谦总督京师军务,防范瓦剌军进攻北京。于谦临危受命,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将北京城的防务部署妥当。他首先起用了杨洪、郭登、石亨等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分头防守要地,接着动员民众将储存在大运河终端通州的大批粮食抢运进城。他还整编了京城残留军队和外地援军共22万,分营列阵于9门之外,并下严令:临阵后退者,不分将领士兵,一律斩首。
于谦更是激励将士,要奋发忠勇,誓死保卫京城。一时间士气大振,城坚粮足。部署妥当之后,于谦披挂甲胄,亲自到首当其冲的德胜门外的大营坐镇,传令关闭九门,全城戒严,决心与强敌背城一战,不许任何人进城逃避。(www.daowen.com)
景帝登位,瓦剌借英宗要挟明朝的阴谋破产。1449年十月,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后仅仅3个月的时间,瓦剌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挟持英宗,扬言送其回京,兵分两路大举进攻京师。北路军以一部分兵力进攻居庸关、白羊口;也先亲自率领南路军3万人,挟持英宗从集宁经过大同、阳和,挥军南下,直逼紫荆关。
明廷得知瓦剌已向京师进逼,立即戒严京城。初五,景帝下诏诸王遣兵入卫。初八日,景帝命于谦提督各营兵马,将士皆受他的节制。刘安、王通也被赦出狱,协守京师。
紫荆关是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若要攻下京师,必先攻破紫荆关。初九,也先抵达紫荆关亲自督战。投降瓦剌军的明朝宦官喜宁熟知紫荆关关防部署,引瓦剌军偷越山岭,前后夹攻关城,守将韩青、孙祥战死,紫荆关破。瓦剌军便由紫荆关和白羊口两路进逼北京。
瓦剌军很快兵临北京城下,于德胜门外和西直门外扎下营寨。
于谦立刻召集诸将商量对策。大将石亨说道:“明军兵力弱,北京城比较坚固,我们可以把军队撤进城里,将各道城门紧紧关闭,死守城池,也先瓦敕久攻不下来,就自然会退兵。”
于谦听完,摇头说:“瓦剌现在就这样嚣张。如果我们闭门不出,表明我们害怕他们,向他们示弱,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我们只有进行坚决反击,给他们予一个迎头痛击,才能打掉敌人的威风。”于是,他分派将领带兵出城,22万大军在京城9门外摆开阵势。
那时的北京只有9座城门,每座城门之前均建有箭楼,因此共有18座城楼。由于明朝灭元开国之际,未能将蒙古势力一网打尽,更未能占据蒙古草原,因此,北方的蒙古势力一直是威胁明朝安全的挥之不去的阴影。定都北京的永乐皇帝,尚属雄才大略之君,他一生曾经5次北征蒙古。正是因为德胜门位于大军出发北征的必经之道,所以才被命以谐音“得胜”的吉利之名。
于谦在城外把各路兵马布置妥当之后,亲自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在防守重点德胜门外,并叫城里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起来,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他还下了一道军令:“凡是将领上阵,不顾队伍带头后退的,就地处决将领;士卒不听将领指挥,临阵脱逃者,由后队将士督斩。”于谦身披甲胄,率先士卒,激励着三军。
将士们都被于谦的勇敢坚定精神感动了,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下决心跟瓦剌军作殊死战斗,保卫北京城。各地的明军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陆续赶来援助。城外的明军增至22万人。
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达北京城下,其主力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置于德胜门外空房内,企图迫使明军主动投降。
这天,瓦剌把英宗拥到德胜门外的土城上,要明朝派大臣前去迎驾,以试探明廷的态度。景泰帝临时升通政司参议王复为礼部侍郎、中书舍人赵荣为鸿胪寺卿,派他们二人出城见英宗。
瓦剌为了夸耀自己的威力,从心理战术上压倒明军,大摆兵仗,杀气腾腾,说这两人的官太小,不与他们谈判,要明朝派于谦等来,同时还索要大量金帛。
景泰帝惧怕瓦剌的军势,想派大臣去与瓦剌和谈。他们派人去问于谦的意见,于谦果断回答说:“现在我只知道抗击瓦剌,和谈的事不愿听到。”大家见毫无商量的余地,也就没人敢再提和谈之事了。
于谦暂时隐藏主力,千军万马偃旗息鼓,严阵以待。仅派出小队骑兵,出营挑战,诈诱敌人。当夜,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迎击瓦剌军,杀敌数百人,军威大振,迫使瓦剌军不敢再贸然进攻。
也先采纳喜宁的建议,欲借议和诱于谦等人前往迎驾,乘机擒获,明军自会无首而溃。于谦一方面派王复、赵荣到瓦剌军营去进见英宗,另一方面针对朝廷有些人想议和的心理,提出了现在只管备战,其他一概不问。这样,也先议和的阴谋没有得逞。
十三日,也先集中主力进攻德胜门。于谦早就料到瓦剌军会从这里进攻,派石亨预先埋伏于德胜门外道路两旁的空房中,派少量精骑迎战瓦剌军。
双方接战后,明军佯装败退,瓦剌军以万余骑追来。待瓦剌军进到明军伏击圈时,只见德胜门外关厢大道,两侧民房中伏兵尽出。一时间,号炮冲天炸响,万箭齐发,火铳齐放,直把战场炸成一条血胡同。瓦剌军大败,也先的弟弟、有着“铁元帅”之称的孛罗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瓦剌军转攻西直门,明守将都督孙镗率军迎接。战况激烈,明军斩敌前锋数人,迫其北退,孙镗又率军追击。瓦剌军合围孙镗,孙镗尽力拼杀,一度退至城边。幸得高礼、毛福寿和石亨率兵前来增援,瓦剌军三面受敌,被迫退去。城外的百姓也积极配合明军,跳上屋顶墙头,以砖瓦投掷敌人。
于谦依据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重新作了部署,加强了西直门和彰义门之间的兵力,命领毛福寿领兵于京师西南各要口设置埋伏,以待策应。将领之间要加强联系,互相应援。瓦剌军进攻德胜门和西直门受挫后,又在彰义门发动进攻。于谦命令武兴、王敬、王勇率军迎战瓦剌军。明军神铳、弓矢、短兵前后相继,挫败了敌军的前锋。但明军自己也乱了阵脚,瓦剌军乘机反击,明军败退。武兴中流矢而亡。
瓦剌军追至土城,土城一带的居民,掷砖投石,阻遏了瓦剌军的进攻。明援军赶至,瓦剌军仓皇逃走。也先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京师旦夕可陷。但经过5天的激战,明军屡获胜利,士气旺盛。反观瓦剌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落。
进攻居庸关的5万瓦剌军,因天寒地冻,明守将罗通汲水灌城,墙壁结冰,瓦剌军无法进攻。经过7天的战斗,瓦剌军的进攻都被击退。罗通三次出关追击,斩敌无数。上万骑兵转瞬间灰飞烟灭,瓦剌损失惨重。
也先遭到了意想不到严重损失,又恐退路被明军截断,不敢恋战,遂令北退,带着明英宗和残兵撤退。于谦等明英宗去远了,下令用火炮轰击,又击杀瓦剌兵上万余人。于谦命明军乘胜追击,并在霸州、固安等地大败瓦剌军。北京四周的民众,因不堪瓦剌军的骚扰,纷纷组织起来进行袭击。明军夺回了瓦剌军沿途掳获的许多百姓和财物。
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于谦立了大功,深受北京军民的爱戴。
明代宗论功行赏,听说于谦家的房屋简陋,只能遮蔽风雨,于是下旨给他造一座府第。
于谦推辞,他说:“现在边境尚有敌人的营垒,这是我们做大臣的耻辱,正值国难当头的时候,有何脸面得到国家的赏赐呢?”
由于谦总指挥的德胜门外的这场殊死恶战,保住了大明江山,保住了国都北京,保住了城中百万生灵,却没能保住他自己的仕途官位、身家性命。8年后,这场恶战的最终受益者、昏庸残暴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奸臣徐有贞的怂恿下,在“夺门之变”重登帝位后,迫不及待地杀害了有功于社稷、文韬武略的民族英雄于谦。在抄于谦的家时,发现除了一些书籍之外,之前的东西一无所有。
于谦被害的消息传出后,不论男女老幼,无不为之落泪,人们传诵着于谦自己写的一首永志诗——《咏石灰》: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们认为,这首诗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于谦之死从始至终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于谦的死,也成为英宗心中一直无法解开的心结,虽然他嘴上不说,但一些事情却能表明他对于谦的人品和功劳是相当认同的。于谦死后,陈汝言继任兵部尚书,在职不到一年,便因事获罪,结果抄家时抄出了赃款巨万。
英宗下令将抄来的这些赃款摆在大内廊庑之下,并召集大臣去看,感叹道:“于谦在景泰朝深受重用,死的时候却家贫如洗。陈汝言当兵书尚书还不到一年,就敛到如此多财富,贪得也太多了吧!”同是兵部尚书,于谦掌权时间很长,却是“家无余物”;陈汝言掌权时间极短,反而藏有如此多的钱财。由此可见英宗对杀于谦的懊悔之情。
于谦死后,蒙古又开始屡犯明朝北方边境,英宗忧心不已,经常长吁短叹。有一天恭顺侯吴瑾偶然看见此景,趁机在旁进言:“如果于谦在,倭寇不至于这么的猖狂。”英宗听完默然无语。此时他内心深处,想必也是波澜起伏,心意难平吧。1466年,于谦沉冤昭雪,被追谥为“忠肃”。明军北京保卫战虽已取胜,但却充分暴露了明朝最高统治者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把关乎国家命运的战争当成儿戏,朝廷内外严重决裂,国家腐败不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