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朱棣亲征漠北,明朝的战争总结

朱棣亲征漠北,明朝的战争总结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永乐年间,居于漠北的蒙古贵族对经常内地的侵扰和破坏,明成祖5次率兵亲征漠北,缓解北方之患,此为明成祖朱棣远征漠北之战。朱棣曾封瓦剌部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在鞑靼部首领本雅失里称汗期间,成祖多次遣使通好。朱棣忍无可忍,遂决心北上征讨鞑靼。此战虽重创瓦剌,明军亦伤亡不小,朱棣遂下令班师。是年七月,朱棣盘算再次北征。明成祖闻报,大怒,遂命皇太子监国,亲自率师出京师,发起第三次亲征漠北之战。

朱棣亲征漠北,明朝的战争总结

——尽显帝王军事才华

时间:1410-1424年

参战方:明军、元军旧部

战场漠北

主要将帅:朱棣、可汗本雅失里、马哈木、阿鲁台

明成祖朱棣(1360-1424),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曾居凤阳,颇解民情。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于北方军队中影响较大。在朱元璋晚年时,其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相继死去。这样,朱棣在军事实力上,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驾崩,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继位,称建文帝。建文帝一继位立即实行削藩,诸王利益受损,燕王朱棣极为不满,遂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

朱棣即位后先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明朝北方的安全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并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字数达3.7亿字;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管辖东北少数民族。前后七次派郑和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此事令明成祖闻名世界。明成祖朱棣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永乐年间,居于漠北的蒙古贵族对经常内地的侵扰和破坏,明成祖5次率兵亲征漠北,缓解北方之患,此为明成祖朱棣远征漠北之战。

蒙古贵族势力于元末明初经历了几十年的演变和分裂。

永乐初年,蒙古贵族内部互相残杀,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鞑靼部居住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兀良哈部聚居住在今老哈河(在内蒙古)和辽河流域一带。三部之间时常互相残杀,不时侵扰明朝边疆。明太祖对蒙古贵族势力始终采取努力通好,积极防御的政策。

明成祖继承了太祖对蒙古贵族的政策。他一面努力与之修好,封蒙古部落酋长为王,赐金银、布帛、粮食等物品,争取相安无事。朱棣曾封瓦剌部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在鞑靼部首领本雅失里称汗期间,成祖多次遣使通好。

另一方面,如蒙古贵族无理侵扰,则给予坚决打击。三部中以鞑靼部实力最为强盛,本雅失里持此而骄,对明朝抱不友好态度。

永乐七年(1409),成祖遣使臣郭骥去鞑靼,使臣被杀,此事成了战争导火线。朱棣忍无可忍,遂决心北上征讨鞑靼。

永乐八年(1410)二月,朱棣亲率大军50万,命清远侯王友督中军,安远伯柳升为副,宁远伯何福、武安侯郑亨分别督左、右哨,宁阳侯陈懋、广恩伯刘才分督左、右掖,都督刘江为游击将军督前哨,于北京德胜门誓师出发,经居庸关、怀来、宣府(今河北宣化)北征鞑靼。并动用3万辆武刚车(有围有盖的战车),运粮20万石,随部队行动,沿途每10日存粮一批,以供返时之用。

五月初一,部队到达胪朐河(今克鲁伦河)。鞑靼部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闻讯,急分兵避战,伺机抵御。朱棣命王友、刘才部于渡口筑城扼守,自己则率其余明军渡河追击。十三日进抵斡难河(今鄂嫩河),明军遭到本雅失里军阻击,朱棣登山布阵,率军猛攻,明军犹如下山之猛虎直扑敌人,鞑靼军大败,本雅失里丢弃辎重畜产,仅率7骑渡河往北逃遁。

明军即转兵力,返回胪朐河,骑兵沿河东进,寻歼阿鲁台部。六月,明军至静虏镇(今贝尔湖东南),阿鲁台率军来攻,朱棣以安远伯柳升率神机火器兵为先锋,并亲自率精骑迎战,大败鞑靼部众,阿鲁台携眷北逃。明军追击百余里,毙鞑靼诸王以下百余人,但阿鲁台脱身远遁。恰时炎热的夏天,明军缺水、缺粮,于是停止追击,班师回朝,第一次亲征至此结束。

明军班师回朝后,瓦剌部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击败了鞑靼部,杀本雅失里,阿鲁台被迫归附明朝,受封为和宁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瓦剌部首领马哈木率部进逼漠南。次年三月,朱棣发兵50万,命安远侯柳升领大营,武安侯郑亨领中军,宁阳侯陈懋、丰城侯李彬分领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谭青分领左、右掖,以都督刘江、朱荣为前锋,第二次亲征漠北。

四月,明军抵达兴和(今河北张北),驻地在此举行阅兵,气势浩荡,准备给瓦剌予以狠狠打击。

六月,明军进至撒里怯儿(今克鲁伦河上游)。前锋刘江于三峡口将瓦剌军一部击败。

此时,朱棣获知明军主力距瓦剌主力仅百余里,立即率军日夜兼程进至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西北)。瓦剌军3万余人前来迎战,兵分三路据守。朱棣派数名骑兵前去挑战,以诱敌下山,遂又分兵三路,分别向敌左、中、右翼展开进攻,并以神机营发铳炮猛攻敌人中路。朱棣还亲率精骑冲击敌阵,迫敌中路后退。

顿时间,枪声大作,如雷鸣般响起,敌中军被打的人仰马翻,溃不成军。(www.daowen.com)

明军两翼攻势受敌顽抗,都指挥满都战死。朱棣亲率精骑驰援两翼,杀瓦剌王子10余人,士卒数千人,敌军败退。明军乘势追击,追至土刺河,“生擒数十人”,敌酋马哈木、太平等“脱身远遁”。此战虽重创瓦剌,明军亦伤亡不小,朱棣遂下令班师。

瓦剌部遭重创之后,永乐十三年正月,马哈木、太平和把秃孛罗遣使向明朝“贡马谢罪”。

但鞑靼部却乘机崛起,内附明朝的阿鲁台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于永乐十四年、十七年先后两次出兵打败瓦剌,设法控制兀良哈部。

随着鞑靼实力的增强,于永乐十九年,改变对明政策,意想摆脱明朝的羁绊。是年七月,朱棣盘算再次北征。十一月,明朝开始募集北征军饷。

永乐二十年二月,兵部尚书李庆受命负责,发动23.5万民夫,督运北征军粮37万石。三月,阿鲁台率部进犯兴和,并杀害了明军都指挥王唤。明成祖闻报,大怒,遂命皇太子监国,亲自率师出京师,发起第三次亲征漠北之战。明军进抵鸡鸣山(在今河北怀来北),阿鲁台急忙率部北撤避战,明军一路追击。

明军于五月抵达开平,七月抵阔滦海子北岸,阿鲁台闻讯遗弃牛马辎重,率部远遁。明军尽收其牛羊驼马、焚其辎重后撤军。

朱棣说:“阿鲁台就是仗着兀良哈是他的羽翼才胆敢悖逆”。

遂于班师途中,朱棣以精骑2万,兵分五路进攻依附阿鲁台的兀良哈部,歼其数百,迫其投降,掳其牛羊10余万头。八月,胜利班师回朝。

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朱棣获报阿鲁台将率部南掠,遂又命皇太子监国,命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领中军,武安侯郑亨、保定侯孟瑛领左哨,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领右哨,英国公张辅、安平李安领左掖,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享领右掖,宁阳侯陈懋领前锋,进行第四次漠北亲征。

九月,明军进抵西阳河,鞑靼知院阿失帖木儿、古纳台等率部来降,并报知阿鲁台部已被瓦剌部击溃,明军遂驻师不进。

十月,明军前锋向宿嵬山(今属河北张北)方向搜索,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归降,朱棣封其为忠勇王。明军遂班师回朝。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鞑靼阿鲁台部进扰大同、开平等地,朱棣召集群臣商议,他开门见山地说:“朕决心发起第五次亲征漠北之战”。

群臣同声赞道:“吾皇圣明”。

朱棣遂下令征发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西宁、巩昌、洮、岷各卫之兵。

三月,朱棣进行大阅兵,以柳升、陈英领中军,张辅、朱勇领左掖,王通、徐亨领右掖,郑亨、孟瑛领左哨,薛禄、谭忠领右哨,陈懋、金忠领前锋,准备发动第五次亲征。

四月,大军自京师出,进抵隰宁(今内蒙古沽源南),获报阿鲁台已经逃往答兰纳木儿河,遂命诸军急追。

六月,前锋追至答兰纳木儿河,仍未见阿鲁台部,遂下令班师回京,中途朱棣病逝。

征讨漠北之战,在明军方面,由于深入漠北,路途遥远,后勤补给较为困难,劳师远征,只宜速决,不利持久作战。朱棣深知这种作战的特点,因此,在每次亲征时,都作了比较充分的兵力和物资准备,如事先征集重兵,在兵力对比上形成绝对优势

在元蒙残余势力方面,不利因素是内部分裂,与明军相比,力量众寡悬殊。因此,只适合利用游牧族军队长于骑驰的特点,与明军周旋,而不宜轻易与明军决战。鞑靼部阿鲁台在第一次抗击明军失利后,总结教训,并在以后多次作战中,均采取机动避战的军事策略,避敌主力,避免了在战场上遭受重大打击。

明成祖朱棣5次千里出师,远征漠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这5次出征在当时有效地打击了蒙古贵族势力对北方边境的侵扰破坏,保障了边境的安宁,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