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366年
参战方:农民军、明军
战场:中原
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起兵,于至正十六年(1356)攻克集庆(今南京),尔后即称吴王,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权以后,先后消灭了占据湖广、江西等地的陈友谅、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江浙一带的张士诚以及浙东的方国珍,这些是全国最富庶这些均为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此,进行大规模南征北伐的时机成熟了。
朱元璋消灭了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陈友谅后,自称吴王。这个时候,此时,朱元璋认为夺取天下条件已经具备,而小明王则是其称帝的一大障碍,于是于正至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用船把小明王接至应天。途经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江中时,趁机派人暗暗凿沉了船,活活淹死了小明王。接着,朱元璋又消灭了张士诚部,地盘扩大至全国经济最发达江浙一带,实力进一步壮大,成为南方霸主。
这个时候,元朝的统治基础在全国各地各支起义军的不断打击下走向瓦解。朱元璋决定抓住有利时机,出兵北伐,夺取中原,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自己霸业。
此次北伐对朱元璋坐拥天下霸业的建立意义重大,因此他对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都作了周密审慎的筹划。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平章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张。朱元璋没有采纳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他综合考虑了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等,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然十分坚固,如若悬师深入,不能立即攻破,屯兵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据此,朱元璋提出稳扎稳打,层层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根据朱元璋的这一战略构想,整个北伐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领潼关;第二阶段,进攻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统一北方这一蓝图。北伐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实施的。
终到决战时刻了。朱元璋这个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英雄,即将向最高权力发起最后猛烈的攻击。朱元璋自投军那一刻起,到现在才不过15年,自他出生那一刻起,到现在也不过40年。一切积累都是为了这一天。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成长为一个呼风唤雨的英雄,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千军万马在其调遣下,如臂使指,挥洒自如,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一出精彩大戏。
此时,朱元璋最器重的两员战将徐达与常遇春,他们的骁勇善战,才智谋略各有过人之处,综合能力都差不多。派谁统帅大军北伐呢?
朱元璋思前想后,反复比较之后。他对心腹说:“常遇春勇猛过人,敢于深入敌境,而徐达则善于用计,谋略过人,以谋取胜;常遇春攻下城邑,但总不免要出现滥加诛杀的现象,而徐达所到之地,从不骚扰百姓,俘获敌军也以恩义感化,让他们反过来为自己效力,百姓们也乐于跟随他,就连敌军也愿意向他投诚。”
徐达为朱元璋的同乡,世代种田,年小朱元璋4岁,儿时和朱元璋一起放牛,在朱元璋回家乡招兵买马时,徐达参加红巾军郭子兴的队伍,被朱元璋收作助手。徐达身材魁梧,刚毅勇武,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和喜爱。朱元璋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则对朱元璋有救命之恩。
一次,郭子兴与首领孙德崖发生冲突,郭子兴拘捕了孙德崖,而朱元璋被孙德崖的部下捉住。郭子兴说:“以孙德崖交换朱元璋,我就放人。”可是双方谁也不肯轻易先放人,怕对方不守信用。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徐达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主动到孙德崖的军中去做人质,换回朱元璋。待朱元璋回到城里,郭子兴再放回孙德崖,孙德崖回到营地,才把徐达放了回去。
为此,朱元璋非常感激徐达,从此对他更加信任和器重。此后,徐达先是协助朱元璋打败了南方割据政权中实力最强的陈友谅,建立了西吴政权;接着,他又独当一面,统率常遇春、冯胜等将领,打败张士诚,灭了东吴政权,统一江南,屡立奇功。
朱元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以徐达为北伐军的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另派参将冯胜、右丞薛显、参将傅友德各领一军,全力北伐。即将北伐之际,朱元璋再三申明军纪,告诫出征将士,北伐不是攻城略地,抢财掠宝,而是推翻蒙元暴政、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随后朱元璋还进行积极政治宣传,发布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这对中原地区的广大汉族人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檄文还表示,对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若愿为新皇朝臣民,则与中原人民一样看待,原文如此道:“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这天,朱元璋把参加北伐的将领召集到大殿,宣布了决定:“军队打仗,是为了平息祸乱,所以任命将帅必须选择得当的人。现在你们诸位,不是不能打仗,但是办事稳重,纪律严明,具备统率全军战胜攻取指挥才能的,谁也比不上徐达将军。你们一定要听从徐将军的指挥和调遣。”
他还叮嘱诸将:“这次北伐,如果遇到强敌,常遇春要率领前锋,和参将冯胜分左、右两翼,各率精锐,奋勇冲击。薛显、傅友德、冠全军可带领一军,独当一面。徐达作为大将军,应当专主中军,策励群帅,运筹决胜,不可以轻举妄动。”
紧接着一连几天,朱元璋与徐达、常遇春一起,研究商量攻打元军的战法谋略,力求完善周详。徐达、常遇春曾建议立即以大军直捣元朝的大都。朱元璋认为此计轻敌冒进,不可。
常遇春说:“现今南方已经平定,兵力有余,以我百战之师,直捣大都,攻打疲惫不堪的元兵,必胜无疑。都城既克,乘胜追击,其余城镇均可不战而下。”
朱元璋认为常遇春的方案恃勇轻敌,因此批评他说:“元军尚有数十万众,不能轻敌。元朝建都百年,防御必然坚固。如果按照你的主张,悬师深入,一时不能攻破大都,顿兵于坚城之下,到时粮饷不济,元朝的援兵四面围困,我军就会陷入进不能战,退无所据,非常不利的境地。”
出征前,朱元璋再次召集诸位将领,下达作战命令:“此次北伐,先取山东,撤除大都之屏障;再回师河南,剪其羽翼;夺取潼关,占其户槛。天下形势为我掌握,然后再进兵大都,元都势孤援绝,则可不战而胜。拿下大都,再挥军西进,山西、陕西和甘肃,便可席卷而下。”
此为朱元璋确定的北伐迂回战略。
他还特别叮嘱常遇春说:“能当百万之众、奋勇争先、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无人能比得上将军。我不怕你不能奋勇作战,但就担心你轻敌。以前在武昌,我曾看见有几名敌骑出城挑战,你就轻易出阵去应战。说实在的,陈友谅之部将如张定边,何足挂齿,他尚且于城里坐镇指挥。你身为大将,却和小将去争强逞能,实在是有负所望,今后应引以为戒!”(www.daowen.com)
常遇春赶忙回应说:“一定按陛下说的去做。”
至正二十七年(1367),徐达和常遇春统率25万大军,奉命从淮安出发,进入山东,先攻克沂州。接着,徐达令韩政分兵扼守黄河,以断元军的山东援兵,又命张兴祖攻占济宁,掩护大军主力的翼侧,而徐达自己则率大军攻拔济水之南的天险益都,元军守将普颜不花拒降战死。徐达乘胜连续攻克潍、胶等多个州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山东诸地全部成为朱元璋的天下。
就在徐、常二将率军在山东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朱元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于北伐的捷报声中登上皇帝位,建立明朝,改元洪武,以应天为京师,以徐达为右丞相。
明王朝的建立,明军志气更为高昂,并激励着他们加速北伐战争的步伐。至正二十八年(1368)二月,徐达和常遇春按计划率领北伐军沿黄河西进,转向进攻河南,兵锋锐利,迅速攻占了永城、归德、许州,汴梁守将左君弼献城归降。接着,徐达又挥师从虎牢关进入塔儿湾,元将脱因帖木儿领兵5万,于洛水北岸一字排列阵布防,企图阻挡明军。
常遇春手拿弓箭,单骑冲入敌阵,20名元军敌骑向常遇春冲杀过来,常遇春一箭射倒冲在前头的一个敌骑,然后高声呼喊着往前冲杀。而徐达则指挥将士乘势杀上前去。
这时,南风忽起,尘土铺天盖地,呼声动地,元军阵势大乱,一个个丢下手中的兵器夺路而逃。明军追了50多里路,俘获元兵甚多,不知其数。元兵惨败西逃,徐达大军进占洛阳北门,洛阳守将脱因贴木儿逃往陕州,粱王阿鲁温开门迎降。
徐达占领洛阳后,乘胜挥师西进,相继攻占陕州、潼关。元将李思齐、张良弼弃城逃命。
这样,明朝北伐军顺利完成了攻占山东、河南和潼关等地的战略任务,扫除了元大都的屏障,翦掉大都的羽翼,关中元军出援大都必经的门户也被明军所控制,元都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之中,元廷震动。
山东拿下后,此时的河南还有元军能战之兵作为大都的羽翼,因此朱元璋根据既定部署,移师转攻河南而不轻进大都。随后朱元璋又调兵遣将,兵分两路,挥师挺进,使明军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席卷河南,把元军驱入关中,切断了大都的羽翼。
明军捷报频传,朱元璋得知,非常高兴,天下宏图在望,他赶至汴梁,慰问徐达、常遇春这些有功战将,并同他们商量下一步攻取大都之计。
徐达说:“我军平定齐鲁、下洛阳以来,王保保视巡太原,观望不救。如今潼关又为我攻占,张良弼、李思齐狼狈西奔,元都的声援已被断绝。我军乘势直捣这座孤城,可不战而克。”
朱元璋听后连声夸奖:“此计甚好,此计甚好!”并叮嘱徐达说:“北方土地平旷,利于蒙古骑兵作战,对此我们不能没有防备。你应挑选副将率精兵为先锋,在前开路,将军督率大军殿后,以山东的粮食作为军饷进攻河北,夺取临清,后北上直捣元都。大都外援不及,城里必定非常惊恐,就可不战而下。”
徐达向朱元璋提出:“我军北攻,元顺帝可能北逃塞外,将留下后患,必须发军追击。”
朱元璋忙制止说:“将军此计差矣,如遇这种情况,大可不必穷追不舍,只要在顺帝出塞后,固守疆圉,防止其侵扰便可。”
于是,徐达、常遇春率军继续北上,与各路将领于东昌会师,并攻占了临清。闰七月,徐达抵达临清,遂命傅友德修筑公路,以便步兵、骑兵开进;又命顾时疏浚运河,便于水军行动,尔后北攻德州、长芦、直沽等地。据守直沽的元丞相也速听说徐达的大军开到,惊恐至极,慌忙率妻家老小从海上逃走,大都完全暴露在明军面前,震动元朝野上下。
徐达挥师沿运河西进,于河西务与元军遭遇并大败元军,随后进兵通州,乘大雾以伏兵击败元朝守军,歼敌数千人,直逼元大都。
元大都,为辽金以来的故都。元大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居庸、古北、松亭等诸关,东西千里,险峻相连,近在都畿,据守容易。
元顺帝获报通州失陷,知道大势已去,大都已无法守住,哀叹说:“今天不能再重蹈宋徽宗、宋钦帝的覆辙,做明朝的俘虏,看来只有北撤一条路走了。”
闰七月二十七日,元顺帝带上后妃太子,慌忙自西北之健德门出城,经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徐达的大军于八月初二到达大都东面齐化门外,顺利进入大都,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徐达下令将这些留守大都死不投降的元朝宗室淮王和左、右丞胡等元朝遗老遗少一律处死,查封了元朝的仓库、图籍、宝物和故宫殿门,派兵看守。捷报传至南京,朱元璋拍案叫好,并下令把大都改为北平府。
在这场攻取元大都的战斗中,朱元璋制定并实施了先扫外围、后捣腹心、攻占元大都、灭亡元朝的正确战略方针,将其高人一筹的聪明才智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下,明军先攻取山东,荡除元大都南面的屏障。随后兵锋转向西,平定河南,翦除大都羽翼。再攻占潼关,切断元大都一切外援,最后对其实施战略大包围,一举拿下,取得了灭元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朱元璋一统天下的蓝图一步步实现。
明洪武元年(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抵达天津,于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朱元璋的大军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明朝控制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这次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确立了明王朝对全中国的统治。这次战役更是打破了历史上由北向南统一的公式,可谓千古奇功。元朝在中原近百年的统治,至此宣告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