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明朝战争:灭张战争的胜果

明朝战争:灭张战争的胜果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此时的朱元璋在灭汉政权后,又经过近两年的整军备战,养精蓄锐,开始发动削平群雄的大规模战争,东进灭张,已成必发之矢。为了稳定西部局势,朱元璋先遣使与四川明玉珍的夏政权通好,以免后顾之忧,全心投入到灭张战斗中,并根据张士诚所占地区南达绍兴、北至济宁,南北长2000余里,中为长江腰分,南固北虚的弱点,决定将灭张战争按先弱后强的次序分两步进行。战略决策既定之后,灭张战争即按照部署展开。

明朝战争:灭张战争的胜果

——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时间:1365-1366年

参战方:明军、张士诚军团

战场泰州高邮湖州杭州

主要将帅朱元璋徐达常遇春、康茂才、张士诚

张士诚像

张士诚,元末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西南白驹)人,小名九四,盐贩出身,汉族人。因常受富家欺凌,盐官压迫,遂于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与其弟士德、士信结壮士李伯升等18人,焚杀仇家富户,聚众起兵,攻占泰州、兴化(均属今江苏)。于五月占据高邮(今属江苏),称诚王,国号大周。

张士诚是朱元璋的心腹大患。在朱元璋顺利地击败陈军后,按原计划,就是集中兵力攻打张士诚。

大军曾一度包围高邮,元脱脱军也曾于高邮击败张士诚。脱脱被解职后,元军自乱阵脚,张士诚军开始恢复士气,便于至正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入福山港(在今江苏常熟北),攻占常熟。

至正十六年二月,张士诚派其弟张圭堡攻陷平江(今江苏苏州),并连克松江、湖州、常州等地。张士诚定都平江,改其为隆平府(次年又改名为平江路)。

张士诚及其领导集团中的成员,在初入平江时,尚有所作为,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颇得百姓欢心。

他好客而得士心,有谋而善战,从元王朝手中夺取了许多地盘。与此同时,张士诚势大,也同朱元璋起义军兵戎相见,互相攻伐。

至至正十七年(1357)二月至六月,江阴(今属江苏)和长兴(今属浙江)等地相继失守后,便不可能西向发展,张士城在军事形势上日益失利,而朱元璋与之恰恰相反。

在东侧张士诚受到驻嘉兴的元朝苗军元帅杨完者所部的进攻。

张士诚一看自己两面受敌,实力不支,于是他和心腹商议:“为今之计,为求自保,我等还是投降元朝吧。”至正十七年,被朱元璋打败之后,张士诚投降元朝,并被封为太尉。分辖江浙、淮南等地。张士诚以李伯升总理军事,在六七年中其势力不断扩张:南至江浙,占领杭州、绍兴;北逾江淮,直抵济宁(今山东巨野);西略汝、颍、濠、泗等地;东临大海,占地2000余里,拥兵数10万。此后成为割据浙西一大势力,曾多次运粮接济大都。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派兵进攻安丰(今安徽寿县),逼走刘福通和韩林儿,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张士诚一看时机成熟了,遂自称吴王

张士诚所占据的地区,盛产粮食,还有鱼盐桑麻之利,最为富庶,如果能谨慎经营,积极发展,也可在反元斗争中作出较大的贡献,在群雄角逐中有所作为。

但是,由于领导集团投降元王朝,与红巾军为敌,从而在政治上失去了民心,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更为严重的是领导集团迅速腐化变质,肆意掠夺财富、兼并土地、搜刮民脂民膏,这也是导致他战事连连失利的根本原因。

面对张士诚集团的横征霸敛,百姓恨恨地说:“尔等不得好死。”

张士诚本人则养尊处优,甚少出门,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先由其弟张士德及部将史椿料理政务。史榕谋反被诛后,又委政于其弟士信。

张士信无才无能,却嫉妒心重,常对其心腹说:“我很是害怕部下将士有人夺取我的兵权。”

心腹讨好他:“那您就不把兵权交给他们,这样谁也夺不走了。”

他一听,频频点头,说:“此计甚好。”

朝政全依靠王敬夫、叶德新、蔡彦文等三个不知大计的书生,政事处理得一团乱麻。

军事上,因张士诚的不信任,将帅不能用命,每次有仗要打,将士们就推说:“我生病了,不能带兵打仗。”张士诚竟然也不管不问,将帅尚且如此,军士更无纪律可言,因而军队的战斗力极低。

战略上,较之汉政权的领导集团,东吴政权的领导集团更为拙劣,仅顾惴惴自保,做一方土皇帝而无远大经略。

而此时的朱元璋在灭汉政权后,又经过近两年的整军备战,养精蓄锐,开始发动削平群雄的大规模战争,东进灭张,已成必发之矢。

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朱元璋对部下说:“张士诚他终年不出门理事,危机四伏。我军可乘此机会,挥师东向,进攻东吴政权。”

部下对此期盼已久,纷纷说:“好,好。”

为了稳定西部局势,朱元璋先遣使与四川明玉珍的夏政权通好,以免后顾之忧,全心投入到灭张战斗中,并根据张士诚所占地区南达绍兴、北至济宁,南北长2000余里,中为长江腰分,南固北虚的弱点,决定将灭张战争按先弱后强的次序分两步进行。

朱元璋的战略构想是这样:先取江北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各郡县,翦其羽翼,尔后再取江南。分两步取江南,先攻湖州、杭州,断张两臂;后取平江,捣东吴之腹心。战略决策既定之后,灭张战争即按照部署展开。

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十七日,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率马步舟师,水陆并进,规取淮东,并亲自对诸将说:“尔等要慎重行事,必须严守军纪,否则军法处置。”

二十一日,徐达率部趋泰州。二十三日,将泰州新城围困。

至二十五日,朱军于泰州城外相继击败张士诚派自淮北、淮安(今属江苏)的援军,擒其元帅王成、万户吴骤,斩获甚多,并继续紧围泰州。

张士诚为解泰州之围,动用舟师400艘出大江,泊于长江南岸范蔡港(在今江苏沙州附近),另以小舟在江中来往巡弋,似欲溯江而上,以吸引围攻泰州的朱军。江阴守将康茂才立即将军情报告朱元璋。

朱元璋与心腹商议,心腹说:“臣以为,张士诚此举并不是为了攻江阴直趋上流,不过是想蒙蔽我军,使我们包围泰州的兵力前往水寨;他一看到我们水军过去了,就会放弃,赶紧前往泰州,去救援。这是张士诚的诡计。”

朱元璋点头称是:“没错,下令大军不为所动。”

他仅增派少数兵力以加强江阴防御,而把进攻淮东的主力集结于泰州、海安(今属江苏)一带,等待时机,破城灭敌。

与此同时,张士诚还以万余人距离海安70余里佯动,以诱朱军出击。果然,常遇春中计,率军出海安70余里进击。

朱元璋得报后,立即派人对常遇春说:“速速回师海安。张士诚的万余人并不构成抗击我军之势,不过是想引诱我军深入其境,远离泰州,尔后使我们主力分散,他们好去解救泰州。使我们中埋伏。”

常遇春顿悟,遂按朱元璋之令回师海安,坐以待寇,以逸待劳。(www.daowen.com)

张士诚欲解泰州之围的一切谋划、行动,均被朱元璋识破。

至正二十五年(1365)闰十月二十六日,徐达、常遇春率部攻陷被围困无援的泰州,擒其守将严再兴等94人,俘士卒5000人,获战马160余匹,船40余艘。

徐达奉朱元璋之命就地安置被俘人员,使其与家人团聚,并发放御寒衣履。朱元璋优待俘虏策略,收到了感化和瓦解张士诚所占地区军民的良好效果。

徐达攻取泰州之后,便于十一月间乘胜进逼张士诚发家之地高邮。朱元璋指挥若定,他恐徐达深入敌境,兵力分散,被各个击破,于是调徐达回师镇守泰州,控制精锐部分,准备夺取淮安和濠、泗诸州,同时命冯国胜率所部节制进攻高邮的诸军。

至正二十五年十一月至次年正月,张士诚为了减轻朱军对淮东的压力先后派兵进攻江南的宜兴(今属江苏)、安吉(在今浙江安吉北)、江阴等地。

十一月,徐达率军渡江返回宜兴,击败张士诚军,俘其3000人;十二月,安吉守将费子贤击退张士诚军;至正二十六年正月,江阴危急,朱元璋率军救援,待军至镇江时,江阴守将吴良、吴祯,已将张士诚的舟师击退,朱元璋乘机命康茂才率水军出大江追击,同时派兵于江阴山麓伏击逃军。

康茂才奉命率军追击,于浮子门与张士诚军遭遇。康茂才督军奋战,逃兵气馁,很快击败了张军,并获楼船30余艘、斗船18艘,俘将校400及士兵5000余人。张军水师溺死过半,巨舰沉没甚多。结果,江南三战,张军皆败。

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二月,徐达率军自宜兴回攻高邮,次年三月,将其攻陷,俘张军官兵2200多人,获马370余匹、粮8000石,朱军形势大好。

破城之日,朱元璋命令如泰州之例,安置俘虏,发放衣食,并以军法惩治掳人妇女之官兵,治军严厉,民心稳定。至正二十六年四月,朱军尽占淮安、兴化、濠州、徐州等淮东之重要城镇,此时,张士诚羽翼已折。

在攻下淮东诸城之后,朱元璋便决定进军浙西。至正二十六年(1366)五月,朱元璋发布讨张檄文,历数张士诚的八大罪状:“惟兹姑苏张士诚,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于江湖;兵兴则首聚凶徒,负固于海岛,其罪一也。又恐海隅一区难抗天下全势,诈降于元,坑其参政赵琏,囚其待制,二也。厥后掩袭浙西,兵不满万数,地不足千里,僭号改元,三也。初寇我边,一战生擒亲弟;再犯浙省,杨苗直捣其近郊;首尾畏缩,又诈降于元,四也。阳受元朝之名,阴行假王之令,挟制达丞相,谋害杨左丞,五也。占据江浙钱,十年不贡,六也。知元纲已坠,公然害其丞相[达]失贴木儿、南台大夫普化贴木儿,七也。恃其地险食足,诱我叛将,掠我边民,八也。凡此八罪,又甚于蚩尤、葛伯、崇侯,虽黄帝、汤、文与之同世,亦所不容。理宜征讨,以靖天下,以济斯民。”(《明太祖实录》卷一八)作为兴兵的理由,展开政治攻势。

七月二十七日,朱元璋召集中书省及大都督府诸臣谋划进兵灭张之策。

诸臣纷表己见,右相国李善长说:“张士诚虽然屡战屡败,但其元气未丧,且浙西富饶,攻之太急恐难奏效,所以我们可以等等看。”

徐达说:“张士诚,骄傲蛮横,暴殄奢侈,我军用精锐之师,可攻之必取。”

朱元璋暗暗想到:“张士诚一天比一天昏庸,领土也在减少,现在淮东后方已失,我军应速攻之。”

确定乘胜进攻浙西之策后,又复论主攻方向之事。

常遇春以“覆巢逐枭,薰穴去鼠”为喻,主张“直捣姑苏(即平江,今江苏苏州),姑苏既破,其余诸郡可不劳而下”。

朱元璋依据敌情指出:张士诚与湖州、杭州的守将张天骐、潘原明等关系密切,若先攻姑苏,张、潘必然合兵救援,故难以取胜,不如“出兵先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披,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于是决定先取湖州,后攻姑苏。

八月初二,朱元璋下令,以中书左相国徐达为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20万向浙西进攻,并向徐达、常遇春面授机宜和注意事项。

朱元璋说:“如张士诚能全城而降,不劳吾师,那样最好;如果他不肯投降,双方交战,那么城破之日,不要杀害张士诚的将士,要安抚人民,不要大肆杀戮”。

朱元璋接着说:“官兵必须严守军纪,不得大肆杀戮,不要毁坏百姓的住房,也不要毁坏张士诚的母亲在城外的坟墓,不可欺凌军士。”

诸将纷纷说:“得令。”

朱元璋还将有关戒约书写成文,印发全军,人手一份,遵照执行,违者严整。

八月初四,徐达、常遇春奉命率军从应天出发,为荫蔽企图,仍扬言进军平江,佯示向太湖进发。随后又分别派遣朱文忠趋杭州,华云龙趋嘉兴(今属浙江),以牵制两地的张士诚军。

十二日,徐达率部进入太湖。

二十日,于湖州港口(一说诚州港)与张军小战取胜后,停船于太湖洞庭山附近,尔后挥师南进至湖州毗山(在今浙江湖州东)。

二十五日徐达军进抵湖州附近,湖州守将张天骐兵分三路迎战徐达等军。结果一路被歼,两路退回,徐达等军遂包圈湖州。

为解湖州之围,张士诚急派吕珍、五太子率军6万前往救援,吕珍、五太子等军到达湖州东之旧馆,筑五砦自固,以牵制徐达等攻城。

徐达、常遇春、汤和则分兵于东阡镇南的姑嫂桥(在旧馆东),建筑十垒,以断绝旧馆之援兵。

张士诚曾亲自率兵并数次派兵增援旧馆,均被徐达、常遇春等击败,徐达、常遇春等还将旧馆周围张士诚军的据点尽数扫除,使旧馆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十月三十日,吕珍、五太子等被迫投降。吕珍、五太子均为张士诚所深深倚重的善战将领,他们的投降对张士诚无疑是个非常严重打击,同时也使得防守湖州的张天骐、李伯升等陷于绝境。十一月初六,湖州守将张天骐、李伯升率部投降。

十一月中旬,朱文忠(即李文忠)部进抵杭州,守将潘原明等开城归降。绍兴、嘉兴等地也相继归附。

朱元璋因潘原明以全城投降,故授之以平章之职,守旧城,听朱文忠节制。朱军按照规定的戒约,所到之处都秋毫无犯,百姓称赞。湖、杭二州已投降朱元璋,张士诚的两臂已断,都城平江便岌岌难保。

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一月二十五日,徐达率领20万大军围攻平江。平江古城,始筑于周敬王六年(前514),为吴王闽闯之都城,大城周长42里30步,小城周长8里260步,中经几度兴废。元至正十一年修缮成城

张士诚定都于此后,增建月城,城门水陆各6个。陆上城门为葑门、娄门在城东,胥门在城西南,阀门在城西北,盘门(一名蟠门)在城南,齐门在城北。另有虎丘山(一名海涌山),在城西北7里。

平江设防坚固,难以强攻速取,因此徐达作长围久困、分门攻取,各个击破的战略部署。当时的合围态势是这样的:徐达围葑门,常遇春屯虎丘,郭子兴围娄门,华云龙围胥门,汤和围阊门,王弼围盘门,张温围西门,康茂才围北门,耿炳文驻城东北,仇成控城西南,何文辉扼城西北,除了诸将分兵驻守各门各方之外,同时还在城外各面筑长围困之,架木塔(名曰敌楼)三层,监视城中动静,每层施弓弩火铳,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张士诚依仗城坚死命坚守。

经过8个多月的围攻,平江守军伤亡惨重,连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也在闽门城上被铳炮击中头部而死。

张士诚在内缺粮草、外无援兵的困境下,率兵两次突围未成,很是恼火,这时徐达派李伯升前来劝降,张士诚一听,更是气得跳脚,破口大骂:“滚滚滚,我死也不降。”

徐达一看,以和平手段取城不成,只能武力攻城了。于是于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命攻城部队发动总攻,遂破平江城,全歼守军。

平江城破,张士诚被俘,押至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在俘虏了张士诚后,命徐达立即押其上船,由水路送往建康。其间,张士诚一直坚卧舟中绝食。被押送至建康中书省后,朱元璋派李善长“劝降”,张士诚愤恨大骂,两个人几乎动手。当夜,趁人不备,张士诚终于上吊自杀。昔日拥强兵占胜利时,张士诚内怀懦弱,坐失良机;当其被俘为虏时,辞无挠屈,绝粒自杀,也不失为一大丈夫。不久,元璋军攻克无锡、常熟,张士诚割据政权灭亡。

此战的胜利以朱元璋大胜而告终。战争中,许多地方的守军都不战而降,从而加快了战争的进程,使朱军迅速夺取了灭张之战的胜利。加强了明政权的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