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声像打针,只会痛一时
每个人在其人生旅途中,都必须面对两种情境,一个是赞扬,一个是批评。如何正确地面对赞扬,对于多数人来说,似乎不成问题;但如何面对批评,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其实,赞扬与批评本是人类成长进程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双重动力,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公司的老总“脾气不好”,是尽人皆知的。但是陈彤没想到自己撞到了“枪口”上。因为自己的疏忽,发送会议纪录的时候,丢掉了两个比较重要的部门。于是,老总狠狠地“骂”了她一通。
陈彤委屈地哭了。觉得自己“丢死人了”。后来,老总把她叫到办公室,对她说,“我是看你有潜力,我才骂你,要是不可救药,我才懒得理你呢!一点小事就哭,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啊!”陈彤更加害怕了,以为老总对自己不满,觉得自己在公司“没前途”了。
抛开老总的管理方式是否得当不说,陈彤对“骂声”的态度却一点是不对的。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下级员工,工作中出现了差错而被上级领导批评,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喜表扬,恶批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但明智的下属,会换一个角度去“领悟”骂声。
首先说,上司是在履行职责,是对事不对人。作为下属应当具有这种起码的观念,这不是故意找你的碴,跟你过不去。这种想法不但于改正错误无益,还会形成抵触情绪,影响与上司的正常工作关系。
被骂时,如果感到难以接受,换个位置,设身处地地从老总导的角度考虑一下:如果我是老总,会怎样对待犯了这种错误的下属?这样一来,往往就会心平气和了,就会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了。只是局限于自我的角度考虑问题,常常会感情用事,陷入狭隘、偏执、片面的泥潭难以自拔。实际上,对于许多问题的思考,适时转换思维角度,会进入别有洞天、豁然开朗的境界。
另外,不要过于计较上司的批评方式。英国学者帕金森说:“即使在私下,不破坏和谐融洽气氛与亲密合作的批评都是很难做到的。”批评确实是件不容易掌握的事情,既要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又要做到不伤其自尊,欣然接受之,还要以此增进双方的信任感,往往很难同时做到这一切。由于每个领导的工作方法、修养水平、情感特征各不相同,对同一个问题的批评方式就会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差异。(www.daowen.com)
和风细雨式的批评好接受,而疾风骤雨式的批评就让人难以忍受。然而,作为下级,不可能去左右上级的态度和做法。应当认识到,只要上级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工作,为了大局,为了避免不良影响或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为了帮助你、挽救你,哪怕是态度生硬一些,言辞过激一些,方式欠妥一些,作为下级也要适当给予理解和体谅。不去冷静反思、检讨自己的错误,而是一味纠缠于领导的批评方式是否对头,甚至当面顶撞,只会激化矛盾,更加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有了错误,给工作造成了损失,不从自身找原因,强调客观,极力推诿,是最为愚蠢的做法。不管客观情况怎样,你毕竟是当事人。也许对你的批评有些过头,让你承担的责任有些过重,但随着调查的深入,情况的进一步明了,是非曲折终会澄清的。一开始就急于为自己辩白、解脱,结果会适得其反,给人以避重就轻、逃避责任的印象。恰当的做法是:接受批评,并积极着手解决造成的不良后果。
而且,从错误、失败中汲取教训,及时改正,这样的下属会很快得到领导的谅解和尊重,以及同事的赞许。据心理学家观察,当人们看到犯了错误的人痛心疾首、懊悔自责的态度,并且竭尽全力去改正时,大都会因此而生恻隐之心,减轻对其错误的谴责和反感心理,同时还会给予热情的关注和由衷的帮助。这样一来,也许会成为你人生转折的一个契机。
错误终归不是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多数人的反映是悔恨不已。心理素质健康的人,能够很快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振作起精神,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重新开始起步,以努力工作来洗刷过失。但是一些像陈彤这样性格内向、自尊心过强、敏感多疑、对挫折耐受力低的人,会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担心别人会看不起自己,上司今后也会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前途无望了,从此一蹶不振。
过去,人们往往说孩子“不骂长不大”,其实,面对骂声,还是要多往深处去思考。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以为别人都在注意你。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领域,是不会为那些与己无关的事过多地操心的。把“被骂”作为一次接受教训、磨练意志的机会。勇敢地面对它,深刻地反省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力争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骂声有时候其实象打针,只能痛一时,但和良药苦口一个道理,长远看,受益无穷。
聪明书签
每个人的职场生涯中,都会有被领导批评的经历。其实,批评通常也意味着进步的机会。在建设性的批评面前,反击、争辩或是消极面对都无济于事,坦然面对领导的批评,才能在批评中学习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