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东正教与皇权:教会组织制度及分裂后的发展

东正教与皇权:教会组织制度及分裂后的发展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正教一直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东正教会所实行的以牧首为最高首脑的组织制度。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后,罗马教会牧首以“教皇”的身份成为天主教会的首脑,其余四处的教会则仍保持牧首制,此制遂成为东正教的组织制度。迄今为止,除了上述四个教区外,东正教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十几个教区或教会。

东正教与皇权:教会组织制度及分裂后的发展

二、东正教

基督教产生后不久,就逐渐分化成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教会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派教会。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大部分东派教会自称“正教”,意为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因为是东派,故又称“东正教”,因为在宗教仪式中以希腊语为主,故又称“希腊正教”。东正教除信守一切传统教义外,还信守前七次大公会议的决议;除主教外,一般神职人员可以婚娶;不接受罗马教皇的领导,只承认他是“罗马主教”和“西部教会的牧首”的地位。

东正教一直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中世纪时,直接受拜占庭帝国的控制并为帝国国教。16世纪末,俄罗斯正教会脱离君士坦丁堡牧首的管辖,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并成为沙俄国教。18世纪后,东欧一些国家的正教会陆续脱离君士坦丁堡牧首而宣布自主,但受本国政府管辖。目前,全世界共有十五个自主正教会,在名义上仍共同承认君士坦丁堡正教会牧首为首席牧首。

东正教最初盛行于巴尔干半岛、西亚和北非,后来传入俄国、东欧、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再后传播到西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据教会统计,全世界现有东正教徒约一亿二千多万人,仅前苏联就有东正教徒五千多万人,占居民的25%左右。

东正教会所实行的以牧首为最高首脑的组织制度。4世纪时,基督教教会在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罗马五处教会设立牧首,管理教区事务,后来逐渐形成制度。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后,罗马教会牧首以“教皇”的身份成为天主教会的首脑,其余四处的教会则仍保持牧首制,此制遂成为东正教的组织制度。

1589年,俄国教会也建立了牧首制。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为防止牧首与其争权,废除牧首制,另设俄罗斯正教会主教公会管理教会事务。1917年,俄罗斯正教会又恢复了牧首制。

格鲁吉亚正教会、塞尔维亚正教会、罗马尼亚正教会、保加利亚正教会都实行牧首制。此外,东方一些较小的古老教会也实行这种制度。天主教会在西亚的某些地方教会也设有天主教牧首(即“宗主教”)。(www.daowen.com)

东正教的特点:

①保守性。东罗马帝国的封建化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整个社会死气沉沉,处于停滞状态,而作为其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也就相应地发展迟缓,带有保守性和落后性。东正教正是如此,它的保守性主要表现在:拘泥于古代基督教会的教义和礼仪,信守《尼西亚信经》的基本原则和前七次大公会议等各项决议,对它们不做任何修改、补充和革新。

②神秘性。教会要求教士作神秘的祈祷者,成为苦修者,使自己与神交往;同时实行禁欲主义并与世隔绝,终身过隐修生活

③依附性。东正教是在东罗马帝国皇权统治下形成的,因而它作为精神支柱服务于帝国政权。东正教会承认皇帝是他们的最高首脑,直接受皇帝的控制,没有独立性,完全依附于世俗政权,从来没有起过像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方所起过的独立于皇权的作用。东罗马皇帝实行独裁政治,有权任免教会的牧首,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决定、解释教义。在这里皇权高于教权,教会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相结合。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东正教不同于基督教其他教派的特征,就是国家与教会、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混为一体。”

④多中心。东正教不像天主教那样在世界上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统一的首脑,它的力量比较分散,各自独立为教,其影响也不及天主教会大。这一点无论从历史上或实际中都可以看出。罗马帝国分裂后,东方教会各主教为争夺牧首地位而经常进行斗争,每个主教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因此,在东罗马境内形成了四个宗教中心:亚历山大里亚教区、耶路撒冷教区、君士坦丁堡教区和安提阿教区。矛盾和斗争的结果,君士坦丁堡教区主教居于其他三个教区主教之上,因而享有“至圣主教”和“普世牧首”的尊号,但是其他三个教区仍旧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迄今为止,除了上述四个教区外,东正教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十几个教区或教会。

⑤具有庄严、华丽的气势,教堂里墙上四周悬挂着众多圣徒的画像。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礼仪时,整个教堂灯火通明,烛光万点,十分隆重、肃穆,圣乐团进行演奏,引领信众从心里同声唱出圣歌,以影响参加者的情绪,使信众陶醉在圣乐和圣歌之中。宗教气氛之浓厚,是天主教和新教所不能比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