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基督教史上几位重要人物及影响

基督教史上几位重要人物及影响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奥古斯丁的神学体系在5~12世纪基督教会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为早期经院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代表作《神学大全》成为基督教神学的经典和权威。他主张对一切有异端行为的人,不仅要开除教籍,而且要处以死刑。

基督教史上几位重要人物及影响

七、基督教史上的几个重要人物

(一)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神学的创始人,基督教神学的一代宗师。公元354年他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青年时代曾信奉摩尼教达9年之久。383年赴罗马研究新柏拉图主义,随后去米兰受教于大主教安布罗斯。387年,在米兰受洗加入基督教。391年祝圣为神父。395年晋升为北非希波城副主教,不久升任主教。430年去世。

奥古斯丁竭力维护基督教的正统信仰,反对各种异端邪说,并建立了自己的神学体系,把哲学和神学结合起来,用新柏拉图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提出所谓“理解是为了信仰;信仰是为了理解”,“精神”是实体,上帝是“真理”,只有信仰上帝才是人生的“享受”;宣扬原罪说,认为人类始祖的原罪是一切灾难和罪恶的根源,人只有依赖上帝的恩宠才能得救;鼓吹教权至上,认为人类历史乃是“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斗争史,最后将以“上帝之城”的胜利而告终,教会是“上帝之城”在人间的体现(上帝的身体),是上帝在世间的代表,拥有发放天国通行证的特权。这种理论对中世纪西欧的政治和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还用神秘主义来解释教义,认为“三位一体”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因为人类的语言太贫乏了。

奥古斯丁的神学体系在5~12世纪基督教会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为早期经院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主要著作有:《认罪篇》、《忏悔录》、《论三位一体》、《论恩宠与自由意志》、《预定论》、《上帝之城》。

(二)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基督教神学体系的集大成者。1225年出生于意大利一个贵族家庭。1244年加入多明我修会。1245年赴巴黎和科隆受教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大阿尔伯特。1257年任巴黎大学神学教授。1259年返意大利,被召入罗马教廷任官方神学家和教皇亚历山大四世、乌尔班四世、克雷芒四世的神学顾问。1274年去世。

托马斯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因素,特别是神学目的论,为基督教神学服务。他的代表作《神学大全》成为基督教神学的经典和权威。托马斯认为神学高于哲学及其他科学,信仰高于理性,上帝的启示高于人类的知识。他提出从五个方面来论证上帝的存在:a.事物发展的最初推动者是上帝;b.事物因果关系的第一原因是上帝;c.事物必然性的绝对的存在者是上帝;d.事物绝对完善的存在者是上帝;e.事物目的的制定者是上帝。

托马斯鼓吹教权至上、君权神授,认为教会高于国家,正如神高于人、灵魂高于肉体。教会与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国家必须隶属教会,君主必须服从教皇。中央集权和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治形式,它能使社会统一、国家安定和平。如果没有统治者,社会就会混乱,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杀君造反和革命都是不对的。

道德伦理方面,托马斯从灵魂不灭的观点出发,大力宣扬来世幸福,认为尘世生活的幸福不是最高幸福,最高幸福是对上帝的向往,从而使灵魂得救。追求这种最高幸福是人的天性、自然欲望和人生的最终目的。判断人的行为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目的只有在来世的彼岸世界才能达到,因此,为争取现实生活的幸福而斗争就是罪恶。最大的罪恶就是异端。他主张对一切有异端行为的人,不仅要开除教籍,而且要处以死刑。(www.daowen.com)

托马斯的哲学和神学体系是西欧中世纪封建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被天主教会作为与各种异端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后来被称为“托马斯主义”,1879年,教皇利奥十世正式把它定为天主教官方神学体系。托马斯的神学体系既是罗马教会神学发展的顶峰,同时也是它走向没落的开始。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托马斯的神学与哲学体系已被资产阶级进步学者所批判。但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天主教神学家却又用所谓“新托马斯主义”来适应现代科学,使之成为现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托马斯·阿奎那的主要著作有:《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神学问题讨论》、《亚里士多德著作注释》等。

(三)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发起人,基督教新教开拓者,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

路德于1483年出生于德国艾斯勒本的一个矿主家庭。1501年在爱尔福特大学攻读法律、逻辑、哲学、语法、修辞、天文课程,获学士、硕士学位,并深受唯名论、经验哲学、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05年,入爱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研习神学,从此开始了他的宗教生涯。在修道院中他专心修道,努力读书,以圣洁闻名。1507年被祝圣为神父。1512年获神学博士学位,任维登堡修道院副院长。1515年任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

路德潜心研究《圣经》,反复探讨“保罗书信”,系统地阐发了保罗的“因信称义”思想。他强调人要获得救赎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和外在的善功,而全凭个人的信心;《圣经》是绝对权威,人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交通,无须教会作中介。“因信称义”说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的统治。

1517年10月31日,路德按照当时神学问题辩论的惯例,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题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的辩论提纲,提纲共95条,因此也叫《九十五条论纲》。赎罪券问题是当时西欧民众十分关切的大事,因此,《论纲》不胫而走,一月之内传遍整个西欧,得到人们的热烈支持。赎罪券也是罗马教廷极为敏感的问题,教廷把赎罪券作为搜刮民脂民膏、聚敛财富的特种手段,却称它是教皇作为上帝的代表拥有赦罪权力的体现。反对赎罪券,不仅直接影响教廷的财政收入,而且会动摇天主教会的救赎理论,危及教皇的至高权威,于是,围绕着《论纲》的辩论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1522年,路德退出了政治舞台,专心研究神学。1543年,他将《圣经》译成德文,对统一德国语言和《圣经》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1546年病逝。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欧洲,引起了连锁效应,各国都相继发生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运动,不仅派生了许许多多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新教派,结束了罗马教廷在欧洲一统天下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它以宗教改革运动的形式揭开了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所以,恩格斯称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