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陇南民俗文化戏曲游艺工艺卷:评书的起源和发展

陇南民俗文化戏曲游艺工艺卷:评书的起源和发展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评书评书,又称说书,是一种口头说书的表演形式。评书属于曲艺的一种。文县碧口评书是流行于陕、甘、川交界的文县碧口古镇的一种以碧口方言进行演说故事的曲艺形式,是吸收了四川评书的特点,增加了陇南地区的一些民俗文化而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碧口评书的演说场所与四川相似,都在街头巷口的茶馆、店口。碧口评书主要传承人有黄永康、孙绍培、张德全、高君等。

陇南民俗文化戏曲游艺工艺卷:评书的起源和发展

评 书

评书,又称说书,是一种口头说书的表演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方言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清代时最为盛行。由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评书属于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演说历史故事及现代故事。中国人大都听过评书名家单田芳、王少堂、刘兰芳的评书演说,故不足而论。

文县碧口评书是流行于陕、甘、川交界的文县碧口古镇的一种以碧口方言(四川方言)进行演说故事的曲艺形式,是吸收了四川评书的特点,增加了陇南地区的一些民俗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清末民初在碧口地区达到了繁荣时期。演说的故事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历史类的帝王将相、忠诚良将的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瓦岗寨》、《杨家将》、《岳飞传》等;二是传奇故事,如《白蛇传》、《济公传》、《聊斋》等;三是劝善教化类的故事,如《目连救母》、《再生缘》、《十二孝》等。

演说形式是一人演说,身穿长衫,手持折扇,设一桌一椅,桌上放一醒木,按照故事的情节变化,以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夹杂口语,并运用折扇或者醒木,表现故事人物的喜、怒、哀、乐、怨、恐、惊等神情,富有巴蜀文化的地方特色。长期以来,碧口评书的演说场所与四川相似,都在街头巷口的茶馆、店口。盛夏时还用白布、竹竿搭一凉棚,内设长桌、板凳(或藤椅、竹凳)。说书人站(或坐)于观众茶客的正面,在演说过程中,右手拿折扇,时而据情节做些动作,有时拍一下醒木来渲染情节和气氛。如果是有说有唱的,还用“金钱板”打节奏。碧口评书也有一些讲究,一是讲究故事的开场诗,也叫定场诗,俗称“四言八句”,意即正文马上开始。二是说书过程中有时也据情节学说其他方言。三是在故事叙述中,每当在情节引人入胜的紧要关头,一般都要留下“扣子”(就是悬念,故意不讲完,不讲清楚)。这时就是说书人休息、喝茶放松的时候,茶老板端一木盘开始收听书钱,并说:“唉!请你老兄给赏句话!”大家都会掏出零钱放在盘子里。(www.daowen.com)

碧口评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多次参加省、地、县文艺调演,在参加“全省曲艺调演”中曾被评为优秀节目。在文县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灾后重建文艺调演中,新创作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搬上了舞台,受到文县人民的高度赞扬。2007年被陇南市政府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碧口评书主要传承人有黄永康、孙绍培、张德全、高君等。

(资料提供:市文化出版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