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曲戏
小曲戏是用流行于各地的小曲和方言来表演戏曲的艺术形式。小曲是流行于民间的歌曲、曲调。小曲与小调有密切的关系,都是民歌,却又不尽相同。小曲名目繁多,在民间流行时往往会成为民歌,如《茉莉花》、《绣荷包》、《四季相思》等曲目,在音乐上仍按小曲曲调,但在演唱时略有变化,原因是词曲要配套。在明、清时期,一些小曲已成为某种戏剧音乐的组成部分,逐渐形成了小曲戏。
陇南小曲戏采用民间广为流传的社火曲子和陇南方言。社火是陇南民间在节日里常进行表演的游艺民俗活动。社火在宋代已盛行,当时的著作已记载:“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早期的陇南社火里,就有扮演戏曲人物的习俗,表演者手持花灯,唱着小曲,载歌载舞。这种小曲很多,有《绣荷包》、《洋燕麦青》、《进状元》、《小桃红》、《孟姜女哭长城》、《十杯酒》、《放风筝》、《织手巾》、《十二花套十二将》、《洛阳溜溜桥》、《春朝》、《蓝桥担水》等十几个曲目。这些小曲在各县所唱的腔调大同小异。20世纪50年代开始,多用小曲来表演节目,但没有形成戏曲。1965年,成县纸坊乡成立业余剧团,用陇南小曲表演戏曲,将其搬上了戏曲舞台。
成县纸坊业余剧团创作了用小曲和方言表演的几出现代小戏。由邓剑秋创作的《圈房门前》、《桃杏花开二月天》、《烈士碑》《梅香算卦》等现代戏,其中的小曲,就是用民间社火小曲的曲调填上戏本的唱词。其中一个曲牌为《洋燕麦青》。小曲戏的曲调欢快明朗,感情浓郁,表现力丰富,给人一种清新、别致的感觉。在高亢欢乐的唱腔中又增加了“帮腔”,更增添了喜戏气氛。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锣、鼓、碰铃等乐器。(www.daowen.com)
1966年,成县纸坊小曲戏《圈房门前》,参加了武都地区农村戏曲调演。之后《圈房门前》又被评为优秀剧目,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从此,陇南出现了一种小曲戏的新型剧种。传承人有邓剑秋、苏俊娥等。
(搜集整理:马长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