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台湾本土电影《第四张画》获得第47届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奖,《艋舺》、《父后七日》也分别获得重要奖项(表3-6)。获金马奖的台湾电影往往带有比较浓厚的本土生活气息与色彩,《父后七日》在看似平凡实则充满温情的故事中以纪实性的镜头语言展示了台湾社会的丧葬习俗,《艋舺》呈现了上世纪80、90年代台湾艋舺地区的社会现实,契合金马奖鼓励、扶持台湾电影创作的“本土精神”。魏德圣导演的《赛德克·巴莱》获得第48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奖,成为台湾电影本土化回归的标志性事件。2011年有四部台湾影片票房过亿,分别是《鸡排英雄》(票房1.4亿元新台币,约合2900万元人民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票房4.2亿元新台币,约合9000万元人民币),《赛德克·巴莱》(上、下)(总票房8亿元新台币,约合1.67亿元人民币),创造了台湾本土电影的票房新纪录。
2008年“台湾电影文艺复兴”以来,台湾本土电影市场逐渐复苏,观众开始重新走进电影院。2008年《海角七号》、2010年《艋胛》和2011年《父后七日》等台湾本土影片票房均超过亿元新台币,海峡两岸的电影交流也在进一步加深。《父后七日》、《艋胛》和《赛德克·巴莱》等影片在大陆和台湾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与肯定。更重要的是,魏德圣导演的《海角七号》映射出当下台湾人的生活百态,而《赛德克·巴莱》追述了上世纪初“雾社事件”的历史,它们强调了“跟好莱坞式英雄主义不一样”的华人文化,这为未来华语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与路径选择。
【注释】
[1]中国电影华表奖是我国电影界的政府最高荣誉奖,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华表奖的前身是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每年评选一次,始评于1957年,中断了22年后,从1979年继续进行评奖活动,一年一届。1985年文化部电影局整建制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1986与1987年、1989与1990年合并举办,1994年文化部将优秀影片奖、文汇奖等奖项改革合并为华表奖。2005年经文化部正式改革后,两年举办一次,同时将少儿影片童牛奖正式改革合并为华表奖优秀儿童片奖。2005年之前华表奖的评奖条件大都只看重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而不大注重票房、拷贝发行量和影片投资成本回收。有些思想性、艺术性很强的影片虽然荣获了华表奖,但票房、拷贝发行量极低;有些获奖电影则严重亏损,投资成本根本无法回收。于是,电影界有关人士多次呼吁彻底改变华表奖的评选办法,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调整了华表奖参评资格的标准。(www.daowen.com)
[2]2005年《中国电影华表奖评选章程》规定,参加评奖的影片必须是已获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后两年内已公映的国产影片,而且一部影片只参加一届评选。因此,自2005年后,每届华表奖评选影片范围涵盖了两年间已公映并且未参加过华表奖评选的国产影片,参选范围大大拓宽。2005年后的华表奖参评资格具体提出了三条标准:(1)影片的总成本与市场的总收入持平(含电影后产品),即投入与产出比为1∶1;(2)票房总收入达到500万元人民币;(3)电影频道或其他电视频道的观众收视人次达2200万,(国内外)收入达到300万元人民币。
[3]从1992年起,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双奖颁奖活动改办为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2005年开始,金鸡奖和百花奖隔年轮流评选,奇数年颁发金鸡奖,偶数年颁发百花奖,金鸡百花电影节还是每年举办。
[4]香港电影金像奖(Hong Kong Film Awards)创立于1982年,正值香港电影新浪潮蓬勃发展之际,金像奖的设立大大鼓舞了电影人的创作,使香港电影佳片纷纷涌现。1993年12月,该奖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香港电影金像奖是《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电影的扩大和延续,此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旨在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彰。金像奖是香港电影人心中的奥斯卡,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权威性的电影颁奖礼活动。金像奖董事局由十个本港专业电影协会派员组成,包括电影双周刊、香港影业协会、香港电影导演会、香港戏院商会、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电影美术学会及香港电影剪辑协会。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是唯一非牟利团体,只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从创办之初,金像奖已经立足于香港本土,并打破壁垒完全接纳来自台湾、内地以及其他地区的华语电影作品,因此是两岸三地同类电影奖项中最早容纳各地华语片种的电影奖项,从而奠定了其在华语电影圈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5]金马奖(Golden Horse Award)是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影奖项,它在华语电影圈中历史最为悠久,与香港电影金像奖和大陆的电影金鸡百花奖并列为代表华语电影最高成就的三大奖。金马奖原由台湾“新闻局”主办,后由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赞助,当年主要是为了促进台湾地区电影制作事业的发展和表彰对中华电影文化有杰出贡献的电影人。由于早期大陆与香港并未设置类似的音像制品竞赛奖励项目,所以创办于1962年的台湾电影金马奖成为华语地区最受瞩目的电影盛会之一。金马奖的颁发对华人电影具有指标性意义,特别是在艺术性电影方面。港台电影界知名导演与演员仍相当重视金马奖,这从其发奖名单中便可窥知。金马奖自1996年开始面向全球华语世界,包括大陆、美、加、新加坡等地,改革后的第33届金马奖即由大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得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等奖。之后为鼓励台湾本土电影及电影从业者而在1997年增设评审团大奖(奖励台湾电影)及评审团特别奖(奖励台湾电影人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