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合拍片成为香港票房主流

合拍片成为香港票房主流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自2004年以来,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数量和票房收入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08年、2009年以及2010年,由香港导演创作的合拍片成为香港与内地电影市场的主体。

合拍片成为香港票房主流

一、合拍片逐渐占据香港票房的主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港产影片的票房收入由1997年的5.4亿元骤减至2006年的2.53亿元,香港本地上映影片的年产量也由近100部下跌到50多部。1997年以来中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合拍片的条例、政策、规定,内容主要涉及香港电影人“协助”内地电影人拍片。2003年6月开始,《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附件陆续签订,[27]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合作的方式和影片的类型渐趋多元化。尽管根据“当时香港批评界的反馈来看,合拍似乎总携带着一种暧昧复杂的色彩:它既被当做挽救香港电影的济世良药,也被视为消弭香港文化特性的加速器”。[28]此后,2009年5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补充协议签署,国产影片及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由内地第一出品单位提出申请并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后,可以在香港进行后期制作。根据CEPA的相关规定,港方主创人员所占比例不受限制,但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对故事发生地无限制,但故事情节或主要人物应与内地有关。与政策出台相对应的是,2003年后两地合拍计划逐渐增加(详见表1-2),[29]年均合拍片数量由10部增长至30部。[30]

表1-2 2004-2010年香港电影、合拍片数量与票房

img11

表1-3 2010-2011年香港电影上映数量比较[31]

img12

截至2011年12月31日香港影业协会公布的2011年全年电影票房及上映影片数量,“年度首轮上映的影片总数为276部,香港影片占56部,非香港影片占220部;与2010年上映的286部电影相比,数量虽然下降了3.5%,但全年票房总收入达港币1,392,173,468港元,比上年度的1,339,103,136港元上升了近4%”,2011年香港票房前10名中有6部是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表1-4)。[32]

表1-4 2011年香港票房前10名的影片资料

img13(www.daowen.com)

由于内地影片很难进入香港市场,所以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便成为进入香港电影市场的主要类型。一方面,自2004年以来,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数量和票房收入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08年、2009年以及2010年,由香港导演创作的合拍片成为香港与内地电影市场的主体。

2011年,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票房占内地年度131.15亿元票房的70%,而且内地与香港合拍片还是香港电影票房的重要收入来源,如《窃听风云2》、《新少林寺》、《最强囍事2011》、《关云长》、《武侠》、《B+侦探》、《龙门飞甲》。2011年香港电影市场上映约80部华语片,票房约3.7亿港元,约占年度总票房13.5亿港元的27.4%。“港味”足的港产片年度票房不佳,《喜爱夜蒲》、《劲抽福禄寿》、《人约离婚后》票房在500万港元,《猛鬼爱情故事》、《爱很烂》等影片票房不到100万。目前,合拍片尚不能兼顾内地和香港市场的不同需求,在2011年的香港电影市场中,《画壁》、《白蛇传说》、《财神客栈》、《倩女幽魂》、《开心魔法》、《竞雄女侠秋瑾》、《鸿门宴传奇》等合拍片的票房与其内地票房都相差较远。

表1-5 2010-2011年香港市场华语片票房前10名[33]

单位:万港元

img14

另一方面,内地电影和台湾电影在香港市场上的表现差强人意,2010年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内地票房超过1.9亿元人民币,但在香港市场甚至不足50万港元;尽管台湾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2011年底成为香港年度电影票房冠军,但是2011年台湾导演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上、下)在台湾地区票房超过3亿新台币,在香港票房却只有约500万港元。

2012年,反映香港社会风情、温暖人心的小成本制作《桃姐》在两岸三地实现口碑、票房双赢。至此,尽管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逐渐转向以内地市场为主导,但是“香港电影业已经在内地市场的成功拓展中重拾信心,批评者亦走出单边主义的狭隘情绪,开始理性而乐观地看待香港在未来大华语电影版图中的地位与作用”。[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