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影日益成为全球化的产业,合拍电影成为全球电影创作的方向和趋势。在中国,合拍片的投资效益显著,合拍片市场与发展前景逐渐被国内外电影界所关注。我国政府对合拍片给予了一系列的政策优惠,[22]使得全球范围内,各国各地区对于中国电影广阔市场和潜力的关注成为合拍片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商业利益与文化传播的现实存在。
1.市场拓展与资源整合
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组建电影集团和实现股份制改革,使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并倡议建立以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中关于电影产业的三项规定开始实施。2002年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电影产业化改革政策法规,促进了产业的发展繁荣,增强了本土制片业的竞争力,其中有2002年的《电影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42号令)、2003年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和《关于加强内地与香港电影业合作、管理的实施细则》、2004年的《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2011年12月1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23]
将电影的制作、生产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合拍片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或者,合拍片只是制作方式的一种。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中,在电影的发行和放映领域,合拍片享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并以“国产片”的身份进入市场,多数时候“国产片”成为了合拍片的代名词。面对中国电影产业资源整合带动的文化资源整合、空间资源整合,合拍片的商业价值体现在优势资源的整合上,[24]包括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合作遵循共同投资、共同创作、风险共担的原则:第一,合作制片可以实现分散资金、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第二,影片发行公司的资金注入,直接影响影片上映的档期、宣传以及票房;第三,成本回收途径增多,相对降低投资风险;第四,人才与技术整合。因此,合拍片可以依托更多合作方的明星效应、发行渠道,在区域内或者全球范围内扩大华语电影的国际影响。
自2001年以来,合拍片平均每年的生产量超过30部,[25]其票房收入成为快速增长的国产片票房的主要组成部分,香港电影人的集体“北上”成为内地电影产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合拍片的合拍模式包括:第一,内地为主的制作模式:以内地创作人员为主体,香港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如《英雄》、《天下无贼》、《集结号》;第二,香港为主的制作模式,以香港创作人员为主体,内地提供劳务、资金、场地、服务和发行方面的合作,如《神话》、《如果·爱》、《宝贝计划》;第三,内地资金、香港制作模式,新世纪以来涌现出内地商业投资、香港主创完成的模式,如《墨攻》、《投名状》;第四,混合制作模式,内地与香港、与台湾、与带有国际背景的主创人员、资金等以商业投资占股的方式形成多方合作,如《无极》、《夜宴》、《太阳照常升起》、《蓝莓之夜》、《色·戒》、《让子弹飞》、《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画皮Ⅱ》等。[26]
2011年,内地市场加速扩容、港台电影市场复苏繁荣,成为华语电影市场发展的新起点,两岸三地的电影企业与电影人的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化,合拍片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主力。得益于2010年6月29日台湾与大陆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中的大陆取消“台湾华语电影片进口大陆配额限制”,2011年成为台湾电影进入大陆市场的标志性时间节点。由华谊兄弟投资、台湾导演钮承泽执导的爱情题材合拍片《LOVE爱》表现了两岸男女的感情纠葛,影片《星空》、《幸福额度》由大陆投资、台湾制作,《转山》的导演杜家毅是上海人,编剧张家鲁、程孝泽来自台湾。毋庸置疑,新一代台湾电影人已经成为两岸合拍片中的“生力军”。2012年5月10日,台湾导演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在大陆上映,尽管由于网络观看、电影宣传策略、周期短等因素影响了票房收入,导演魏德圣仍表示期待与大陆的合拍:“观众除了需要视听觉享受,也需要大脑的思考和心灵的感动,能做到后者的,肯定是自己人拍的电影能更让自己人感动。观众需要培养,如果院线总是大小眼姿态急着撤掉,使大家都去拍、去看模仿好莱坞声光效果华而不实的电影,那我还是蛮难过、着急的”,[27]他期待“《赛德克·巴莱》在大陆的上映,可以像片尾那道划过山川天空的彩虹--又长又久又美”。[28]
出于对小成本优秀影片的热爱,江苏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秘书长舒克以个人购票包场的方式,连续两天为南京观众推介了《转山》,这种做法得到了制片方的支持与协作。[29]像这种小范围内的交流活动虽然不具备推广的可能,但是它犹如毛细血管一样,使电影文化得以触及社会各个角落,其功能和意义显然不容忽视。业界人士赵军特别强调电影消费在实质上是“大众在一起的消费,这种消费有明显的草根特征,而社会价值观的主流表达则站在中产阶级一边,这中间的落差或许可以解释那些所谓的黑马电影,如《疯狂的石头》和《失恋33天》等”,[30]“作品本身的内容存在于生活却不高于生活”[31]的特征成就了这两部影片的票房“奇迹”。又如,魏德圣有感于《赛德克·巴莱》在大陆上映后的遭遇在2012年5月18日的个人微博上感慨道:“屌丝和高帅富、白富美、干爹、御姐……从这些名词看来,我可能真的离大陆市场很远,我会努力重修这些课程。”(www.daowen.com)
客观上,合拍片演进过程中体现出的跨文化传播的魅力与困惑、市场需求的细分与多元化,已经成为电影产业化发展和跨文化传播研究中需要给予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涉及市场拓展和文化传播的中国当代电影空间重构的语境中,产业资源整合推动的中国电影的空间资源整合与文化资源整合成为合拍片研究必须面对的现实。
2.合拍片的繁荣与研究瓶颈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政策环境的日渐宽松、院线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使得合拍片的创作空间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展。坚持展现中国元素成为国家电影产业发展的策略之一,通过合拍片来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培养国内电影人才,推进中国电影参与全球电影市场竞争的进程。
2001年由内地与香港合拍的古装动作片《英雄》,作为艺术和商业相结合的中国武侠类型影片,在2002年上映后获得国产电影空前的商业成功,并成为我国内地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标志,《英雄》单片票房收入2.5亿元,占年度9亿元总票房[32]的27.8%。由此开始,合拍片成为历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国产电影票房前10名中有9部合拍片,其中合拍片《投名状》、《集结号》、《色·戒》是前3名。2008年,《赤壁》(上)成为“亚洲区域内合拍”[33]电影的“代表”。
自2009年成为国产影片年度产量和票房的主力以来,合拍片就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2009年进入内地主流院线放映的国产影片有百余部(2009年国产故事片共456部),其中合拍片达40部。年度合拍影片不仅产量丰富,而且票房延续了之前多年的优异表现,成为国产片票房的重要来源。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总额已经达到62.06亿元,其中超过一半的票房来自占影片数量10%的合拍片;2009年有21部中外影片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12部[34]中有8部是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35]8部过亿元合拍片总票房收入超16亿元,占国产片总票房的45.7%。在2010年票房前20名的影片中,内地与香港合拍片有11部,中外合拍片2部,其中《锦衣卫》由中国和新加坡合拍、《杜拉拉升职记》为中美合拍。合拍片占据年度票房65%的份额,[36]其中票房过亿的13部,占本年度整个17部过亿国产影片的76%,合拍片的票房收益已经成为稳固本土电影市场的中坚力量。[37]2011年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受理合拍影片93部,协拍片6部,共计99部;获准立项合拍影片69部、协拍片4部,共计73部;审查通过合拍影片58部。[38]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快速成长,合拍片在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合拍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实质改变。一方面,合拍片逐渐转向由内地主导制作的模式,内地在电影的投融资、制片、导演、演员方面逐渐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如2011年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和2012年乌尔善导演的《画皮Ⅱ》。在2002年之前,合拍大多实质上是“协拍”,内地更多承担的是技术支持和场地支持,在编剧、演员、文化输出、版权经营等方面不掌握主动权。另一方面,合拍影片向多样化、多类型、多国别发展,反映中国主流价值观的电影得到境外合作者的重视,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愈发重要。
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借助两岸三地资源互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合拍模式,成为世界电影制片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中国元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涵,以反映华人社会风貌、历史变迁、生活情趣为传播内容的华语电影正在成为世界电影市场上的“中国力量”。本书使用“华语电影”的概念,原因在于这一概念更恰当地界定了研究的对象,事实上,在涉及市场拓展和文化传播的中国当代电影空间重构的语境中,华语电影还是一个处在发展中的事物,华语电影概念的批评性内涵也有待进一步阐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